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能够把握并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能够解读并评价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名人的崇敬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
(2)欣赏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
(3)解读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马克思的文学才华和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2)对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巴尔扎克有一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巴尔扎克进行葬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意,感知文风。
(2)让学生分析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思考马克思的立场和态度。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启发。
(2)各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小组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文风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和观点阐述的清晰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巴尔扎克和马克思的介绍和评论。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雨果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3.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3. 《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对《巴尔扎克葬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雨果文学思想的把握。
3. 对《巴尔扎克葬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试了解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教材或读本。
2. 参考书:关于作者雨果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巴尔扎克葬词》。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
(2)认识文学的价值,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其对后世的影响。
(3)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分析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手法。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文学成就和影响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高二年级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魅力。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葬词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学生分享对巴尔扎克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文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巴尔扎克葬词》,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深度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内涵。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艺术价值。
三、课文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写作特色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巴尔扎克葬词》的写作特色,大家有什么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文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评论家对《巴尔扎克葬词》的评价等。
2.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拓宽知识视野。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与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作业布置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课堂讨论,大家有什么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作业分享与点评1.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文章。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理解作品对人生、友情、艺术等主题的探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简要概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情节和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探讨作品中运用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3.2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对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风格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写作等多种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思想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6.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作者介绍学生分小组收集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资料,进行分享和讨论。
7.2 活动二:情节梳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情节,总结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进行汇报。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文学创作对社会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文学创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作者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便于后续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讲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巴尔扎克葬词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导读: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文章中包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主题思想、同步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作者简介:1849年2月,巴尔扎克染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问;1850年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
这时的巴尔扎克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复元。
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于当天深夜回到家中,对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
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
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
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
1850年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背景资料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
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评。
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
《巴尔扎克葬词》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巴尔扎克葬词》的段落划分可以按照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进行。
一种常见的划分方式是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这部分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伟大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第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
这部分详细分析了巴尔扎克的作品的价值,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以及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看法,以及巴尔扎克逝世给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划分并不合理,并提出了另一种划分方式: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第二部分为第2-9段,第三部分为最后三段(第10-12段)。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基于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思路转变来进行的。
不同的读者或教师可能会对这篇文章的段落划分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因此,以上提供的划分方式仅供参考,具体的划分还需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确定。
二、文章赏析《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文学大师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所写的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悼词。
这篇葬词以其高度浓缩的语言、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奔涌的激情,展示了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深深敬仰和对逝者之死的深沉哀悼。
从语言角度来看,《巴尔扎克葬词》的语言高度浓缩,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体现了雨果作为文学大师的卓越才华,也使得整篇葬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雨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巴尔扎克的赞美和哀悼,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生死、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内容角度来看,《巴尔扎克葬词》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的评述和对其人格的赞美,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形象。
雨果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法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是对巴尔扎克作品的高度评价。
同时,雨果还通过对巴尔扎克人格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还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15。
巴尔扎克葬词●从容说课《巴尔扎克葬词》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者雨果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整篇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总括全文,本文的主题为: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结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第三部分(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本文的情和理的结合表现得非常突出。
巴尔扎克的逝世,在雨果心中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
使他感到无限悲痛,这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
再者,如果我们披文人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作者对雨果的评价.还是作者阐述的生死观,都是一种“理”,正是这种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读者受到长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鉴赏本文重点应放在体味散文的哲理语言和思想感情上,涵泳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再者,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可采用讨论法和点拨法.讨论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应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以免放任自流、浅尝辄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巴尔扎克葬词【雨果】现在被葬入坟墓的这个人,举国哀悼他。
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
一位思想家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惊,今天,人民哀悼一位天才之死,国家哀悼一位天才之死。
诸位先生,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手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才华卓着,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不自觉地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行列。
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
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什么是无意,于是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仍然游刃有余。
他的这种研究不像莫里哀那样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那样愤世嫉俗。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的: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
(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
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
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二、明确目标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1 、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
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明确:从第 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2 、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明确: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3 、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心理描写。
(3)能够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巴尔扎克葬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2. 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 背诵课文的重要段落。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2. 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和段落。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巴尔扎克葬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课文中的情景。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