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须曼人岩画和东方岩画的发展及感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布须曼人有一些不良的癖好,他们乐于豪饮,不醉不停;除了孩子,所有人都不停地抽烟,就连刚生下婴儿的母亲也抽。
司机Lesley跟我说,抽烟酗酒是殖民者带给这个族群的噩梦,现在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戒除的恶习,这个恶习严重阻碍了布须曼人融入现代社会的步伐。
坦桑尼亚政府为了扶持布须曼人,实施了对布须曼孩子免费教育和优先录取的政策,支持布须曼人融入现代社会。
但很难有布须曼孩子能上大学,因为没有哪个公立学校会收烟鬼和酒鬼。
布须曼人使用弓箭追猎动物的传统已经延续了若干个世纪。
他们的弓简陋至极,就是一条弯曲的树枝绑上一根绳子,箭也是更细的树枝上面有个骨针或铁尖。
在猎捕大型动物时,他们会在箭头上抹满布须曼人特制的毒药。
当弓箭射中猎物后,箭头上的毒药会慢慢渗入到动物的血液内,只需5分钟,毒药就会在动物体内发挥作用,任何体型巨大的动物,在布须曼人的毒药面前都难逃一劫。
语言与文化现代科学显示,布须曼人拥有人类最早的基因图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其语言非常独特,许多发音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
这种发声方法产生于人类的发音器官还没有完全形成之时,因此,也可以说,布须曼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语言之一。
布须曼人的岩画非常著名,在非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岩画表现的内容多为战斗、狩猎和生活的场面。
他们用石灰、油烟、水和动物油调成涂料所画出的岩画,不仅精致,而且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布须曼人的人口仅剩下不足9万人。
除纳米比亚外,他们还散居在邻近的南非和博茨瓦纳等地。
风俗习惯在漫长的世纪中,他们生活在南部非洲,几乎是裸体,每个群落20—60人。
清晨或黄昏,男人们出去用毒箭猎取大羚羊和小猎物。
女人们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采集含水丰富的野西瓜,用树枝盖房子,用鸵鸟蛋壳做项链。
现在,只剩下6万布须曼人,分布在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之间。
许多人都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了农场的工人。
布须曼人的文化正在消失,特别是他们用舌头弹出的噼啦声表达的语言。
40如果说还有哪个少数民族继续保持着和祖先一样出色的野外生存技能,非纳米比亚的布须曼人莫属。
我亲眼见识了他们的本领,不愧为卡拉哈里沙漠的“生存 大师”。
沙漠中的“疯狂原始人”纳米比亚的“生存大师”布须曼人的了解源于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古岩画,这是纳米比亚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午后,干旱沙漠炙热的阳光如洪水猛兽,毫不留情地烧烤着大地上的一切,周围赭红色的石山仿佛被阳光点燃一样,让人躁动不安。
我顶着烈日走近这些史前岩刻和岩画,上面的狮子、大西南非洲这块干旱的土地上,我遇见了和千年兰一样有着极强适应能力的布须曼人(Bushman),这些“灌木丛中的人”是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之一。
2012年第一次造访西南非洲,对布须曼人文、图|陈婷布须曼部落里的长者。
All Rights Reserved.41WORLD VISION 2020.NO.4象、长颈鹿、羚羊、犀牛等当地常见野生动物的线条虽简洁,但活灵活现。
还有诸如如何捕猎、如何生存的内容。
岩画用各种矿物颜料、石灰、油烟加水和动物油调和涂色,千年不褪。
这些符号图形让人沉浸在对远古的无尽遐想中,眼前逐渐浮现出古着他们的生活,还有意念中的神灵,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
遗址高质量地记录了这个狩猎采摘民族数千年的礼仪习俗、宗教信仰和知识。
从岩画巨石散落面积较广可以看出,这个狩猎民族在6000年前就在峡谷各处繁衍生息。
在非洲这片人类起源的土地上,史前人类用岩画记录着狩猎、争战、祭祀、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表现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文化内涵。
创作出这些丰富岩画的古老狩猎民族正是布须曼人,“Bushman”意为灌木丛里的人,是17世纪荷兰殖民者起的,这种称呼多少带有轻蔑的成分,这些土著更愿意用“桑人”( San)来称呼自己的祖先,意为“真正的人”。
作为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据说有两万年历史),布须曼人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如今东非的那支已经逐渐进入现代生活。
泰国帕代岩画与中国左江花山岩画的比较研究李华维1,王 旭2(1.国防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2.池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徽 池州 247000)摘 要:泰国东北地区乌汶府帕代岩画系泰国代表性史前岩画之一,中国境内对其仅有零星介绍,泰国岩画与中国岩画对比性研究也不多。
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了解泰国帕代岩画群各岩画点所处环境、题材、技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将其与中国左江花山岩画作系统性对比后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关键词:帕代岩画;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区域;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K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4)01-0009-08※南方民族研究※收稿日期:2023-11-03作者简介:李华维(1987—),女,湖北荆门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王旭(1985—),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室主任、一级主任科员,研究方向:考古文物。
位于泰国东北地区乌汶府的帕代岩画群,系泰国著名的史前岩画。
泰国学界对帕代岩画群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帕代岩画群指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以帕代岩画点为代表的4处岩画点,位于乌汶府孔江县甘达纳国家公园内的普攀山脉帕卡山上;广义的帕代岩画群则包含了以帕代岩画点为代表的4处岩画点和后续发现的28处岩画点,一共32处,后续发现的28处岩画点沿普攀山脉分布,分散于乌汶府的孔江县、思孟迈县、珀塞县、达干佩珀县境内。
笔者以广义的泰国帕代岩画群(以下简称“帕代岩画”)为研究对象,将其与中国左江花山岩画(以下简称“左江花山岩画”)进行对比研究。
一、帕代岩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情况泰国岩画的国外研究方面,受客观条件所限,笔者能找到的文献资料不多。
1924年,爱尔兰植物学家阿瑟·弗朗西斯·乔治·克尔在那空拍依府发现了一处岩画点并对其进行记录,该岩画点的岩画有手型图像、人像图像和人眼图像等[1]。
探寻神秘部族文化南非观赏桑人岩画艺术的好地方桑人,又称作布须曼人,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数百万年一直生活在南部非洲。
桑人以游牧和狩猎为生,并以流传于世的迷人洞穴岩画著称于世,其中有些画作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桑人岩画不仅是南非历史乃至世界艺术史的重要内容,更是人类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透过这些岩画,我们得以洞察早期桑人纯粹而浓烈的信仰。
◆ ◆ ◆ ◆ ◆夸祖鲁纳塔尔Game Pass Shelter展开剩余84%在南非岩画艺术领域,位于夸祖鲁纳塔尔省的Game Pass Shelter堪称罗塞塔石板一样的存在。
也就是在这里,考古学家们推断出了岩画中的象征意义。
这里的岩画保存得惊人完好,人们在山脚下隔着一段距离就能肉眼看到。
东开普省KalkoenkransKalkoenkrans在桑人岩画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因其所保有的岩画性状完好,更因为这里的岩画种类非常多元。
除此之外,附近的山地斑马国家公园也非常值得一游,热爱山地自行车的游人也可以畅游其中。
北开普省Driekops EilandDriekops Eiland临近金伯利,拥有3500幅岩石雕刻画,经年累月,石刻的尖锐棱角一度为冰川所抚平。
即便是抛开岩画艺术不谈,这里的地貌风景也足够让人惊叹。
由于这个地区为私人所有,因此需要提前通过金伯利的麦格雷戈博物馆安排行程。
开普敦钓鱼镇Peers Cave其实,Peers Cave洞穴内的桑人岩画并非最为惊艳,但是由于其于开普敦相距很近而经常迎来游人们的造访。
在一段难度不高的徒步路程之后,除了历史与艺术价值并具的古居民岩画,你还将收获令人忘却所有疲倦的心旷神怡的福尔斯湾景观。
西开普省布须曼峡谷布须曼峡谷是南非最负盛名的岩画艺术遗址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个奢华的私人度假区内,让人们既能享受休闲的时光,又能不用长途跋涉即可亲眼目睹桑人遗迹。
感兴趣的游人还可以前往遗产中心进一步了解该地区丰富的历史。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卷01(统编版全国通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纲要下第1-8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为约公元前2000年中期南非布须曼人创作的岩画《面具舞蹈》。
在该岩画中,十四个不同动态的人物错落分布,中心是几个戴着羚羊面具和猎犬面具的人,大多是女人,她们正模仿动物的动作舞蹈。
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是两个不戴面具的观者,体态生动,正在为面具舞蹈者的精彩表演发出阵阵欢呼。
该岩()A.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南部非洲地区B.反映出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C.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D.体现了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
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公元前2000年中期南非。
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作为一手史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作为壁画,体现了南非的艺术创作,是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融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原始农业起源于南部非洲地区,排除A项。
材料不能表明牛耕技术在当地的普遍使用,排除B项;艺术创作有加工的成分,不能真实还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排除C项。
故选D项。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为国王服兵役的士兵被敌人俘虏,富商用银两赎回并送其回乡,他若有家产应赎回自己;若其没有银两,应由其乡神庙赎回;若其乡神庙也无银两,应由宫廷赎回。
岩画,一部简朴而深邃的无声史诗“图像学”现在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史研究方法。
由于当代数码图像技术高速发展,传媒系统正在发生一场巨大而广泛的变革。
图像反映现实与迅速传播的能力,令图像艺术与现代图像学在当代异常勃兴,传统传媒方式已无法与之比拟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现存原始艺术品中岩画占99%。
岩画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人类数万年前遗留下来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图像。
人们在研究图像学时往往拿岩壁上的岩画作为研究对象。
岩画极大地发展了人类利用图形来把握和表达世界的能力,也以一系列图形建立了人类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述的一个又一个文化系统。
关于岩画,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的图像意识,这些图像是人类对世界的表达,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自然反映,其所反映的事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岩画图像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具有特定意义,它是表述人类意识性和精神性存在的最早文明。
有人认为,据人类考古发现,最早反映人类物质性意识的主要是工具,而最早反映人类精神性意识的主要是岩画。
其实,岩画既反映物质性意识也反映精神性意识。
岩画中的物质生活人类自古以来的衣食住行在岩画中都有着明显反映。
历代正史往往只记载各朝代帝王将相的活动或各种战争细节,却很少反映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至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文/陈兆复广西花山岩画一部简朴而深邃的无声野牛岩画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而岩石还会说话”,所以,岩画中描写日常生活的作品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境内的骑马狩猎岩画,乌拉特中旗是阴山岩画分布密集区之一。
图中可以观察到:5-6个小人骑着马正在狩猎两只疑似羚羊的生物。
我国北方岩画描绘了众多狩猎、放牧场景,并记录了当时的帐蓬、车辆、车轮的具体样式。
广西花山岩画点是世界单幅最大岩画,在8000多平方米的绝壁上涂绘了1951个图像。
岩画上的人像都双手上举,两脚下蹲,与众不同的姿态,让人印象深刻。
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呢?我国南方岩画叙述了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居住的特殊样式及敬神娱神的舞蹈等。
岩画调研报告岩画调研报告摘要: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报告通过调研分析了岩画的定义、类型、分布情况以及保护现状,总结出岩画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一、引言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形式,使用天然岩石表面为画布,通过雕刻、绘制等手段创作而成。
岩画的发现并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演变以及古代艺术的多样性。
二、岩画的定义和类型1. 定义:岩画是指在岩石表面刻画或绘制的图案、文字和符号。
2. 类型:岩画可以根据内容和绘制方式分类,如动物岩画、人物岩画、几何图案岩画等。
三、岩画的分布情况岩画分布广泛,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岩画资源。
我国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世界上的著名岩画遗址有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南非的德鲁米兰德遗址等。
四、岩画的保护现状岩画作为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保护问题。
人为破坏、自然侵蚀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岩画造成了威胁。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岩画,如设立保护区、修复受损的岩画等。
五、岩画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1. 岩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岩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2. 岩画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体,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
3. 岩画是研究史前时期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形态的重要依据。
六、岩画的保护建议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明确岩画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构和专业队伍,提高岩画保护的专业性和效率。
3. 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岩画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合理利用岩画资源,开展科研和旅游活动,保护与利用并重。
七、结论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岩画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岩画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岩画:人类早期的视觉表达陈兆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全世界的岩画研究,揭示出在岩画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东西,不管在哪个大陆,都有这种东西。
诸如所使用的简单的技术和色彩;某些经常出现的主题;用相同的方法去组织不同的因素;相同的逻辑性;反复出现的符号性的表意文字。
特别是那些组合的方式,不管是图画型、表意型、感情型的都是如此。
更有甚者,它们的创作可能有着相同的结构基础,相同的逻辑的基础,以及相同的观念上的动力。
这就是这里所的对世界岩画的一个普通的概念。
我们不能忘记岩画是一种艺术,一种视觉艺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岩画被人所感知的时候,一般通过视觉的渠道。
岩画是人类原始时代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虽然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幼稚和粗糙的痕迹,但却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朴素的和富于幻想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具有不可为后世任何卓越的艺术品所代替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世界岩画;普通概念;视觉艺术;原始时代中图分类号:K87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12—0012—05收稿日期:2003-10-20作者简介:陈兆复(1933-),男,浙江瑞安人。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岩画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国家出版项目六卷本《中国岩画全集》主编。
一、岩壁上的图画有人说过一句真实的话:“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
”岩石怎样能说话呢?那就是早期人类镌刻或涂绘在岩石上的岩画。
人类是先学会刻和画,然后才发明文字并学会写字的。
也就是说,人类是先学会视觉表达的方式,然后才发明文字表达的方式;先学会用图画说话,然后才学会用文字说话的。
岩画和文字的出现,二者相距足有三、四万年,或许会有更长的时间。
但不管是文字的表达方式,还是视觉的表达方式,目的都是在于交流。
在任何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首要的。
75肖 波摘 要:带胡须或牙齿纹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
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
向东到达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到达安加拉河下游地区。
亚洲北部地区的人面像岩画是萨满教观念下的作品,就该类型人面像岩画而言,大致反映了祖先崇拜、颅骨崇拜以及树木崇拜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亚洲北部;胡须或牙齿纹;人面像岩画;年代;内涵分类号:J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6)04-075-11收稿日期:2016-08-30项目基金: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课题“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兼论西辽河流域岩画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编号:14YJC76005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肖波(1982-),男,湖北省枣阳市人,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南京师范大学2012级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人面像岩画作为岩画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面像岩画主要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我国学者出版的著作中,通常有“人面像”、“类人面像”、“神格人面”、“面具”、“神像”等称谓;而在国外,一般被称为“面具”、“人脸面具”、“人面”、“类人面”等。
近年来,为了方便叙述,我国学术界逐渐统一将其称为“人面像”。
但是必须看到,很多所谓的人面像,其图像根本不是人面,称其为“类人面”或者“面具”似乎更合适。
另一方面,在这种类型的岩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无轮廓,某些岩画仅具双眼,或者在双眼的基础上添加眉毛或者口、鼻等。
部分学者将这种类型的岩画称之为“眼睛”,[1](1-56)以与有轮廓的人面像相区别。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人面像的典型特征,眼睛某种情况下来说也可以和人面像看成是同义词。
为了不至于在概念上引起混乱,笔者在叙述中仍然采用“人面像”这个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称谓来表征这一形象。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中国原始岩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岩石上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原始岩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思考和创作的重要素材。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全国各地的岩洞、岩壁上出土的原始岩画,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这些岩画以其简洁生动的线条和形象,立体感强烈的造型和深刻的主题表现,展现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如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云南的石林岩画等,都是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和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于中国原始岩画艺术,长期以来却鲜有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界,原始岩画艺术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似乎更加倾向于追求虚拟的数字艺术,对于原始岩画艺术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关注不足,甚至是冷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对中国原始岩画艺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应当从历史与当代的关系角度出发。
中国原始岩画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表达,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传统。
对于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需要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这既需要对古代史和文献的研究,也需要对岩画本身的艺术形式和图像内容进行系统的考察。
在当代社会,中国原始岩画艺术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原始岩画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素材。
中国原始岩画的线条和形象、色彩和构图,都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可以为当代艺术带来新的灵感和启示。
对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也需要发掘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探索其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并以此为思考的起点,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撒哈拉沙漠岩画是怎么绘制出来的?谁绘制的?本文导读:在秘鲁境内,有一处叫做纳斯卡高原的地方,那里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终年骄阳似火,长期是连续好几年无降水。
就在几十年前的一天,秘鲁首都利马的民族学博物馆来了一位飞行员,他表示自己在秘鲁安第斯山脉一带的纳斯卡高原沙漠中发现了古印第安人“运河”,而且还拿出了一张用铅笔勾画出来的奇怪线条图形作为证据。
几年过去了,这张地图辗转到历史学家鲍尔·科逊克的手里。
科逊克带领一支考察队来到纳斯卡高原。
在黑褐色的高原上,他们的确发现了十分明显的“白带”。
在这条“白带”上,有的沟形状怪异,沿途也崎岖不平;有点沟则笔直,会长达1.5-2千米。
顶多深15-20厘米左右的河床,即使在如此平坦的原野上,水也不会安然流淌在这样的运河里,用运河来命名它,似乎有些夸张。
所以,用“沟”来称呼这条“白带”似乎更为准确和到位。
考察队的队员们手拿指南针,沿着弯曲的沟行走,同时在地图上记下沟的形状与方位,。
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完成了这个有趣的实验,沟的形状和方位图画成了。
令人惊奇的是,这图就像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鹰。
与一条长约1.7千米的笔直的沟相连的是鹰的尾部。
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画出这幅巨鹰图的呢?纳斯卡高原沙漠在考古学家面前展现了它迷宫的一角。
紧接着一些巨大的人工平行线和许多奇异的图案被发现。
当考古学家们乘上飞机以一定的角度在纳斯卡高原上空缓缓盘旋时,数千条方向各异的线条,分别组成三角形、螺线、四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
真是一组奇妙的画面!而且,人们还发现这里面有一幅章鱼图,章鱼伸展着八条弯弯曲曲的触角,非常形象。
人们还发现了这些地上画的规律,即完全相同的动物画,就像盖图章一样,每隔几十千米就出现一批。
同时,比这些动物画大数十倍的人物画也被发现。
其中一个长620米,躯干挺直而且双手叉在肋下的人像,令人称奇;还有一幅没有脑袋,却画有六个手指的人物等等。
还有许多沟更令人不解,它们有十分精确的南北走向,误差不超过一度。
去看曼德拉山岩画作者:来源:《中华奇石》2015年第07期藏者题名“天书”,如同藏石奏刀凿刻,朴拙天成的纹饰,已入审美深度。
憧憬画面石为一个艺术时代到来的杨靖女士,将一方画面石与达芬奇自画像对比,称“会发现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是如何相似”。
而温庆博教授称:仅以艺术元素的组织形式,也能独立地展现美感。
艺术品的形式可以拆分成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包括元素特征的不同所构成的变化,比如一条线和一个圈之间,一个大圈与一个小圈之间的变化。
以如此自然与艺术的审美对比观照,“天书”则具有更厚重的审美价值。
当张静带着相机,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在分布18公里的曼德拉山古代岩画中,会发现对比到自然与先人凿刻艺术的惊人相似:日月星辰的天体图像和至今成迷的神秘符号。
毕竟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最古老的艺术珍品,而“天书”之作的艺术元素,则显得如此的深刻和神秘,只是少了一份历史久远的沁色,却顽强地留存了一份自然天成的丽质。
2008年初,在“秦石轩”处觅此两方山形石,激动状两个字:失态。
对辛弃疾的诗词有过爱好,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不朽词句,有着闭目即现的画面感。
“郁孤山下清江水”的首句绝唱,便将满腔磅礴激愤喷涌而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是浩浩荡荡、汹涌东流,即使几座青山也仅能使其拐几个弯而已。
庆幸的是“秦石轩”独具匠心地首次运用盆景式底座,本局山水赏石组合充分表达了上述意境,创造了两座山新的审美价值。
山西张立功先生,几年交往甚笃,以其资深方家的眼光深爱此石,携夫人爱子至蓬屋访石。
使我深信,此石在张先生手中应是最好的归宿。
雄鹰展翅翱翔万里,尽收天下于眼底。
天下人见其雄伟,时常仰天观望。
大凡只见其翱翔万里王者之至。
却不知其坠崖求展翅。
燕雀求安窝枝头,雄鹰坠崖方展翅。
虽天赐为鹰,仍需拼搏展翅。
欲无所大,蛇亦吞象。
欲我所用,而非我为欲制。
如此,乱欲之中,方能知取舍。
任世繁华,只取初衷。
贵者在于坚持,亦可直冲云霄化为鹰。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中国原始岩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人类活动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面貌。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国原始岩画艺术也进入了现代思辨的视野,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历史价值中国原始岩画艺术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和表达的产物,承载了这些先民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表达。
岩画不仅是中国古代人类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他们生活、信仰和思想的具体见证。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历史价值无法低估,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探索人类艺术发展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随着当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对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也变得愈发重要。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原始岩画的考古研究更加深入,专家学者对岩画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原始岩画艺术在现代的再评价,使得这些古老的岩画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现代思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得这些古老的岩画作品得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解读和表达。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在艺术价值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岩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在当代艺术领域,这些岩画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中国原始岩画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重新认识,这些岩画作品也将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和学习对象,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原始岩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对中国原始岩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保护方面,应加强对岩画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防止遗址被破坏和消失,加强对岩画作品的收藏和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研力量,实行项目化保护。
中西方岩画的异同简答题川美
摘要:
1.中西方岩画的起源与主题
2.中西方岩画的内容差异
3.中西方岩画的图形特点
4.中西方岩画的意义与影响
5.中西方岩画的对比总结
正文:
一、中西方岩画的起源与主题
中西方岩画在起源和主题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岩画起源于神的崇拜,主要涉及祭祀和巫术活动。
而西方岩画则多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和科学性的方位标记。
二、中西方岩画的内容差异
在岩画的内容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岩画多以动物、人物的真实造型为主,而西方岩画则多为几何形的标注和记录。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和传统上的不同。
三、中西方岩画的图形特点
中西方岩画的图形特点也有所不同。
中国岩画多以动物、人物的真实造型改变,而西方岩画则以几何形的标注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四、中西方岩画的意义与影响
中西方岩画在当地文化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在中国,岩画是古代人们祭祀和巫术活动的重要记录,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西方,岩画则是记录历史事件和科学性方位标记的重要方式,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中西方岩画的对比总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岩画在起源、主题、内容、图形特点以及意义和影响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文化、传统、艺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中外岩画赏析课学后感XXX 00000001 XXXXXx学院在十多周的中外岩画课程学习结束后,我学到了一点点关于中外岩画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对这方面有了一点感触!岩画(Petroglyph)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
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
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
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远古人类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绵延至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
欧洲岩画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在洞窟、岩石遮蔽处、露天崖壁上较多。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始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艺术,主要出现在洞窟中,岩画的中心是在法国的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兰克一坎塔布利连地区。
另外,在意大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和乌拉尔的卡罗瓦洞窟也发现有岩画。
晚期是由从事复杂经济活动的人群所创造,从中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
也有人称其为混合经济社会的岩画艺术,主要以露天岩刻为主,遍布许多欧洲国家,其中心点位于欧洲南部伊北利亚半岛、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
欧洲岩画的主要题材是动物,表现的动物形象常处在怀孕期,有的成双成对画在一起,有的动物旁边刻画着女性生殖器,或在附近有天然孔穴裂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动物繁殖的观念。
非洲岩画遍布于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
对海南地区岩画的一点思考海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藏族人民早在隋唐时期就繁衍生息在这块4.6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土地上。
几千年的光阴逝去了,曾经长期在这里活动过的各族游牧人,一个个地在历史长河中流逝,只有在蔓草荒野留下了他们稀少的历史足迹,反映出繁荣昌盛的过去。
这里,有着他们居住过原居址,有着牧人的长眠之地,不过最能说明远古猎人和游牧人历史活动的是凿刻在悬崖峭壁上的艺术珍品——岩画。
岩画是刻画在山洞的壁上或崖上的图画。
在欧洲旧石器时代后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中常有发现,题材多为狩猎图像和野兽、家禽形象。
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广州、内蒙、青海等地方也都发现了类似的岩画。
当然,岩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不仅欧洲有岩画,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都有岩画。
它遍布73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除非洲苏丹的努比亚、印度的撒哈拉地区的岩画有人主张厅能属于旧石器时代以外,其他均为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作用。
一、概况1987年6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湟源县博物馆、贵德县文物管理所和海南民族博物馆联合组成文物普查小组,在共和县进行文物普查,分别在共和县黑马河乡和切吉乡发现了三处古代岩画,它们是:(一)湖里木沟岩画位于共和县黑马河乡然去乎村以东约15公里的湖里木沟口两岸的半山披上,周围水丰草茂,地势平坦,是游牧人居住和放牧的好地方。
这里有大量适于磨光作画的黑色变质岩,自然成猎手和牧民们创作的理想园地。
岩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以动物为大宗,由野牦牛、狼、绵羊、鹿、狗和太阳,以及人物等。
并发现了两幅简单的古藏族文的画。
有许多岩画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侵蚀严重,其特点大都是散刻在大小不一的磨光石面上,全部是单体的画面。
而那种画面比较复杂和大型的岩画壁未被发现,这大概是由于这里缺乏大片的直立石壁,使岩画创作受到了很大限制的原因。
(二)切吉岩画1987年6月底文物普查小组,在共和县切吉乡分别发现了两处岩画点。
一处是切吉乡的东科村三社以西约1公里的日岗山顶岩画点;一处是切吉乡政府西北方向约8公里的阿龙山顶岩画点。
浅谈布须曼人岩画和东方岩画的发展及感受
摘要:东方岩画和西方岩画,各自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史,这些原始艺术,它们的发展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艺术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
作为现代的艺术爱好者,我们有必要对其做一些研究,这对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人类艺术有着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北系岩画,南系岩画,布须曼人岩画,总结
岩画是原始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所谓原始艺术,都是指发生在原始社会,由古人类所创造的,不同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艺术的艺术。
在原始艺术中,岩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原始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童年期最早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
由于岩画被先民们用细石器刻或用颜料和上动物的血或油脂绘制在坚硬的崖壁上,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虽然由于地理,气候,生态,战乱等多种原因,导致世事发生过很多次重大的甚至能够影响人类生命前途的历史变迁,而这些岩画却能够被保留到今天,是一宗宝贵的艺术遗产。
一:东方岩画
距今一万多年前,那段漫长的岁月可以被看做是北方岩画演化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北方的狩猎业比较发达。
这些时期的岩画,他们的图像是非常稚拙的,阴山岩画的鸵鸟图像有七尺高,斑驳的轮廓线看起来是非常艰难的行走在石壁上面的,断断续续的线条甚至无法将鸵鸟的形象连贯的刻画在石壁上。
这个原因也许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岩画制造者还无法对石壁和工具进行较好的掌
握,另一方面也是这一时期处在狩猎期,人类无法清晰的观察到动物的某一个造型,使得这一时期的岩画拥有它独有的特征。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由原来的狩猎生活发展为农耕生活,对于动物,由原来的捕获变为开始圈养。
生活的改变,岩画也发生着特有的转变。
人类除了狩猎之外,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步发展改变,后来开始出现战争,战争的出现使岩画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的岩画中不仅有动物的图像,也有农耕生活的记录,同时也开始出现战争的印记,随着岁月的累积,人们对于在岩石上面作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时的岩画除了内容的丰富,表现方式开始纯熟。
和北系岩画比起来,南系岩画显得有点零散,缺乏前后连贯的承续性和明显的发展脉络,各岩画遗迹也不像北方的分布极广。
但是可以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他们还是有很多相关性的,比如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岩画是用石器磨刻的,但由这种磨刻同时期原始文化手段所联系起来的文化相关性却显示着南北系岩画的血缘关系。
但是从南系岩画的总体特征来看,它和北系岩画相异的东西占有主导的地位。
据资料表明,这些地方在当时是农业氏族栖息的地方,狩猎和畜牧不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定居生活,氏族制度,个体之间的协调性等文化因素决定着他们的心态是和谐而平稳的。
狩猎,游牧民族那种激昂的生命感,狂放粗粝的性格是和他们相去比较远的,但是和谐平稳的心态被完善的在岩画中表达出来了。
因此,这些地方的岩画的个体形象和图形的整体结构到是极其稳定的。
各个体之间的精神逻辑展现应该是完整的。
在造型上面,北方岩画更写实一点,但是南系岩画却习惯以特有的符号来表达特有的图像,这和时间的推进有关系,但是也正是这种进步,使中国在其后的成千上万年间的艺术出现了东方艺术的特色。
二:西方岩画
对于西方岩画,我想主要以步须曼岩画为主来介绍。
步须曼人大多生活在沙漠中的茅草房里面,这里没有狩猎的条件,主要以当地的一些坚果类食物为生。
布须曼人信仰两种精灵的存在,一种是恩可得玛,另一个是古卡瓦玛。
前者住在苍穹,常常出现在人间,具有控制太阳和雨水的能力,但人们不需要为他做特殊的仪式和舞蹈。
后者没有固定的住处和形象,它是各种灾难之源,它常常投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小箭头或者小木条,恶魔便随着他们附着在女人的身上。
为了驱赶恶魔,人们便进行一定的仪式或者舞蹈,为了这个仪式,人们也要绘制岩画。
因此,布须曼人的岩画便出现了。
布须曼人的岩画又分为岩绘和岩刻。
岩绘主要在岩画作者居住的洞穴石壁上面。
岩绘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轮廓形式,在这一时期的布须曼人岩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型的动物图像,这种图像是用单线条的轮廓表现的。
这些岩画剥蚀的很厉害,但是从现存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比较大型的动物,而且都是个体的侧面像,这些动物形象很多被其他动物形象覆盖,接着岩绘开始的是单色平涂时期,在平
涂的这些图像中我们看不到动物的轮廓线,但是可以看出他们似乎用碳条之类的东西打过底,在作画之时,先把那些石壁修整平滑,然后用颜料或者动物血之类的平涂,其中动物的形象相对比较生动,但是人物形象就略显呆板。
再接下来就到了轮廓和平涂并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岩画就比较成熟一点,多色时期的岩画比较丰富,有单色的,也有多色的,人物形象也开始大多是程式化的。
总之,从这些岩画中可以看出,人类的智慧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人们懂得随着生活的积累,使其技法也不断完善,最终发展到现在的艺术。
三:总结
对于中西方的艺术,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到了今天,中国的国画书法,西方的油画雕塑,分别达到自己的高度。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发展和独有的特色,但是从远古时代开始,他们由于地理,生存环境的不同,各自不同的发展着。
从岩画可以看出,中国原始祖先在不断地生存中,从一开始的写实,到最后的特有程式化表达,我想它对于促使中国汉字的出现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文字的出现,中国人使用毛笔等工具的原因,最终致使中国的书法,国画的出现,同时也对于中国画中重视意境这个特点有一点的作用吧。
西方原始祖先分别从造型等方面由轮廓线到上色平涂,西方的文明社会的艺术中对于写实,明暗等方向肯定也是受其影响的。
在布须曼人岩画的岩刻时期,开始出现体面时期,这也和现代西方的写实和注重阴暗面以及对于艺术表达的立体感有一定的关系。
也许
我的这些观点不一定完全,但是纵观上下,如果没有这些冥冥之间,东西方的艺术也不会发展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此,原始艺术对于我们了解现代艺术,文明时期的艺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陈兆复.原始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版
[3]龚田夫.原始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4]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1996,第一版
[5]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