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家:谱写为官之绝唱
- 格式:pdf
- 大小:571.56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元代著名文人张养浩:赈灾路上写下绝唱后离世
导语: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
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
元代一朝,文学家的命运大多悲惨。
原本的“学而优则仕”,被蒙古人高高在上的等级制所取代,科举考试一度停废,文人即便有幸进入朝堂,也没什么实权。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文人为报国而尝试。
散曲名家张养浩就写过《为政忠告》,其中有一句:“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这既是张养浩对为政者的忠告,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座右铭。
经商之家出了个读书人
张养浩的家族曾十分显赫,他的祖先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
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推移,家道逐渐衰落,到张养浩的祖父那一代时,家中吃饭都成了问题。
好在张养浩的父亲张郁善经营,不到20岁就奔走于京师和江淮之间,经商致富。
张郁很有眼光,虽然元朝早已停废科举,可他并没有迷惑于经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选择了让儿子读书。
张养浩深受父亲的影响,读书非常刻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张养浩曾有两个哥哥,可都不幸夭折,他成了父母唯一的寄托,看到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便禁止他夜间读书。
可张养浩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诵读。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刻苦,使张养浩很小就工于诗书,在当地享有文名。
19岁那年,他游览济南的白云楼,登楼远眺,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才气横溢、豪宕凌厉的《白云楼赋》,其中写道:“吁其高哉!
生活常识分享。
元朝最经典的10首散曲:关汉卿居然没有一首上榜散曲,和古诗、律诗、词并列为古代的诗歌体裁之一。
散曲在元朝伴随着杂剧的兴盛而兴起,成为了一代之文学。
散曲来源于宋词,是北方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其风格为雅俗共赏,分为小令、套数等形式,被市民所喜爱。
元朝之后,散曲相对衰落,但是依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本文就介绍一下最经典的10首元曲。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29年,关中地区发生了旱灾,张养浩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以赈灾。
原本张养浩已经辞官归隐,但是这次为了赈济饥民,便不顾年老而出山。
他在前往关中的途中,看到了饥殍遍野的局面,他“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目睹了大一统时代百姓的灾难,于是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之叹。
这首怀古作品在思想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感叹盛衰无常的束缚,而是将目光集中于天下苍生,可谓振聋发聩,有若金石掷地。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贵族对科举制不重视,汉族士人的晋升机会遭到了遏制,使得许多汉族文人被迫从事于元杂剧的创造,反而推动了元曲的繁荣。
而马致远生活在这个时代,只得流浪天涯,郁郁不得志,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寥寥数语,高度凝练,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晚秋羁旅图,境界凄凉,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3,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夜,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杭州是南宋的首都,曾经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文学常识选择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
但赋除外。
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
D、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课文《曹刿论战》就选自其中。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B、“说”,在古代是一种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比如《马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
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D、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朋友,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里,我们就向您介绍一下元曲。
按照传统的看法,“元曲”包括杂剧、散曲两部分,但杂剧是戏剧,而散曲才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
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合乐歌唱的。
因此,有人把那种用于清唱的曲也称为散曲。
但实际上只有那些按谱填词的独立唱曲,才是真正的散曲。
做为诗体的散曲的出现,可追溯到十二世纪前的宋辽时代。
这时,在中国的北方,流传着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民间歌曲,这些民歌具有尖锐泼辣、质朴鲜明、音韵粗犷、语言流畅等特点。
相传,当时的百姓踏着“蓬蓬”的鼓声节奏来歌唱这些民歌。
在这期间,一些文人吸取了这些民歌的营养,革新了原来的歌词,创造了新的歌曲形式,这就是流行于当时的讲唱文学“鼓子词”、“大曲”和“诸宫调”。
散曲兴起于元代。
到了元代,散曲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异花独放。
据考证,元代有名有姓可考的散曲作者达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多套。
这只是流传下来的。
因为散曲是民间歌唱形式,在当时不被一般文人所看重,因此,散佚的作品也很多,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散曲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
元代散曲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这一时期是散曲的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达官贵人、杂剧作家,还有民间艺人。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感情各异,使这一时期的散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到了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南方的杭州。
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他们研究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写出了一些好作品。
后期在创作数量上虽然比前期多,但总的创作倾向,却趋于雅正典丽,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
元代散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的赏析折桂令·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译文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注释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泠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某某某画。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某某某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
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
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
此刻。
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名词解释:散曲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
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
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
候孝琼的散曲候孝琼,是中国元朝的一位著名散曲家,他的散曲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候孝琼的生平、散曲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个方面,对候孝琼的散曲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候孝琼的生平候孝琼,生于元朝时代,是元朝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文学家,因此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
候孝琼年轻时曾在朝廷担任过一些小官职,但他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
由于元朝官场黑暗,他的升迁之路并不顺畅,加上他为人正直,不善于巴结权贵,因此一直未能得到重用。
在官场失意之后,候孝琼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在山林中建了一座小屋,种了一些花草树木,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创作散曲,并将自己的感情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二、候孝琼散曲的艺术特色候孝琼的散曲作品数量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水仙子》、《普天乐》、《赏春》、《观猎》等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的散曲作品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首先,候孝琼的散曲作品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他的散曲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次,候孝琼的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例如他的《水仙子》中描绘了小桥、流水、人家、绿树、红花、黄鹂、燕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和美丽。
此外,候孝琼的散曲作品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他的《普天乐》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三、候孝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候孝琼的散曲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薛昂夫《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译文及赏析答案元代作者薛昂夫所写的《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是一首讽刺诗,讽刺那种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元曲,加深同学们对其的印象。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朝代:元朝|作者: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简介《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是元代作者薛昂夫的散曲,该曲之意,即在讽刺这种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象。
开头以四个比喻,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们的可鄙形象,这些痴迷于仕宦之途的可怜虫们,投机钻营,蝇营狗苟,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度和尊严,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
但正当他们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的时候,青春已“流如电”般悄然逝去,两鬓已经斑白。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注释功名”句:为了功名,整天像衔泥筑巢的燕子一样忙碌。
“斯文”句:士子品格清高,文雅脱俗的传统,已微弱如线。
比喻那些苟苟营营于功名利禄的人已把人格丧尽。
“光阴”句:时间像白驹过隙,又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
“风霜”句:饱经风霜的两鬓白得如素练一样。
练:洁白的丝绢。
“尽道”二句:都说就要辞官归隐,可在林下哪里见到了?此是化用唐代灵沏和尚的诗句:“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至今”句:直到现在也只有彭泽县令陶渊明孤独地辞官退隐而已。
寂寞:此处指孤独、孤单。
《塞鸿秋·功名万里忙如燕》鉴赏志在庙廊,以济世为己任与心在山林,以隐逸为高志,是人格“互补”的两个侧面,所谓“出儒入道”,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指此。
但从根本上说,“兼济”则是其主导方面,“独善”则是“兼济”不成后痛苦的自慰和解脱。
对不少等而下之的文人来说,“兼济”又成了追官逐利的借口,“归隐”则又成“终南捷径”或故作风雅的表面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一、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张养浩《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山坡羊·北邙山怀古》是元代元散曲大家张养浩的作品,这支曲子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元曲吧。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原文元代:张养浩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译文及注释⑴北邙山:中国名山中,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名播于世。
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北邙山是不能跳过的一站,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小丘陵上,竟有6个朝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⑵碑铭:指碑文和铭文。
有韵的碑文,叫铭。
语出《后汉书·翟酺传》:“ 酺免后,遂起太学,更开拓房室,学者为酺立碑铭於学云。
”赏析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
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
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
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诗人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
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生平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马致远简介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
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
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
当马致远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分都是开始必备的题材,现如今,很多不能得知的人都善用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很有名的小令,当然也是远近闻名的著名的散曲。
《天净沙·秋思》是由当时专门写散曲的著名作家马致远先生所写的,这首曲子可谓是图文并茂,虽然没有图片,但是单单看到诗句就能让人立马联想到,那秋分时节郊外夕阳天边挂的美不胜收的景色图画。
寥寥几行而已,意境却非常的强大,抑扬顿挫。
而作者马致远也因为这部作品,被后来的人称为“秋思之祖”,这绝对是有根有据的。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
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
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
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
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
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
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
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
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
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
”(〔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
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
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
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
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
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
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
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10)2.宋代词人秦观在名作《鹊桥仙》中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歌颂真诚专一的爱情。
3.北宋词人柳永的一些词作展现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描写杭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4.著名的咏柳词《兰陵王》(柳阴直)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慢词代表作之一。
5.宋代诗人_杨万里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6.南宋后期学习晚唐诗人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诗风的诗派是“四灵诗派”。
7.王国维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8.所谓“荆、刘、拜、杀”是四部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的合称。
9.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因恶汉张驴儿的诬陷而被问成死罪斩首的故事。
10.明代作家凌豫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为“二拍”。
1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通过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12.明代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第一部用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演唱的戏曲作品,扩大了这种声腔的影响。
13.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14.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姚鼐是其代表。
15.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16.严监生和严贡生是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塑造的著名人物形象。
17.袁宏道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8.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孽海花》。
19.近代梁启超撰写的报章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20.清代作家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是《水浒传》的续书,故事、人物都上承《水浒传》而来。
2023-11-08CATALOGUE目录•元代山东散曲作家概述•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作品研究•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艺术成就•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文化贡献•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01元代山东散曲作家概述山东散曲作家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山东散曲作家指的是在元代时期,出生于山东或活动在山东的那些创作散曲的文人。
散曲是一种在元代广泛流行的诗歌形式,与传统的诗词相比,它更为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
特点山东散曲作家在创作上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直抒胸臆,表现方式自由奔放。
他们的作品多描绘社会世态、人生百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同时,这些作家在语言运用上追求自然、清新,使得散曲作品更富有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山东散曲作家的兴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地位山东散曲作家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元代的文学艺术宝库,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这些作品也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背景山东散曲作家成长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他们的作品既吸收了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合了蒙古族文化的特点。
这种跨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影响山东散曲作家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也提高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2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作品研究元代山东散曲作家的作品主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友情、离别、怀古、讽世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主题丰富作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描写自然风光、反映市井生活、抒发个人情感等,展现了元代山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可久张可久约公元1270年-约公元1350年,字小山《尧山堂外纪》记载: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字仲远,号小山。
,浙江庆原路人浙江宁波鄞县,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人物生平张可久约1270~约1350,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浙江庆原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
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楝亭本《录鬼簿》。
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
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犹在世。
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一带,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个人作品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传世的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
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
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社”。
散曲成就张可久早年与马致远、卢挚、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
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隐居和游荡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
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原文|翻译|赏析|作者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原文|翻译|赏析|作者介绍《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是元代散曲家曹德的散曲-小令作品。
贯云石散曲选贯云石(1286~1324) 元代散曲作家,著名诗人、散文作家。
元朝畏兀儿人,精通汉文。
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
出身高昌回鹘畏吾人贵胄,祖父阿里海涯为元朝开国大将。
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
自号酸斋。
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让爵于弟,北上从姚燧学。
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
贯云石散曲选[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 [南吕]金字经 [正宫]小梁州春 [正宫]小梁州夏 [正宫]小梁州秋 [正宫]小梁州冬 [南吕]金字经 [红绣鞋] [双调]蟾宫曲送春 [双调]清江引 [双调]清江引咏梅 [双调]清江引惜别 [双调]寿阳曲 [双调]殿前欢[双调]寿阳曲答卢疏斋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
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南吕]金字经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
休唱《阳关》第四声。
情,夜深愁寐醒。
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正宫]小梁州春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
桃红柳绿映池塘。
堪游赏,沙暖睡鸳鸯。
[幺]宜睛宜雨宜阴睛,比西施淡抹浓妆。
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
[正宫]小梁州夏画船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
采莲人和采莲腔。
声嘹亮,惊起宿鸳鸯。
[幺]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
归棹晚。
湖光荡,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
[正宫]小梁州秋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
枯荷叶底鸳鸯藏。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正宫]小梁州冬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
银河片片洒长空。
梅梢冻,雪压路难通。
[幺]六桥倾刻如银河,粉妆成九里寒松。
酒满斟,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
[南吕]金字经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
期,一春鱼雁稀。
人憔悴,愁堆八字眉。
王实甫名言名句王实甫(1253年-1321年),字希仁,号蘅山,元代文学家,著名散曲作者,被誉为“散曲之祖”,为元代文坛巨擘,是中国古代戏曲散曲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流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将结合王实甫的生平和作品,阐释他的名言和名句,展现其思想和艺术魅力。
首先,要了解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
王实甫生于南宋,幼年丧父,由堂兄抚养长大。
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
进入元朝后,他成为一名官员,后来又放弃官职,专心于写作创作。
王实甫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元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王实甫的散曲作品包括《西华山》、《踏莎行》、《流水》等,其中《踏莎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是根据古代诗词改编而成,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自由的精神。
王实甫通过曲调和歌词的精妙配合,表达了对自然的膜拜和对人类生命的思考。
他在《踏莎行》中写道:“尺泽逃鳞鳞,芙蓉出水,千黛双桨拂中波,冷雨落梅花底,纱巾闷蓬蓬,炉烟翠色花团駃,忆得巫山云雨迹,满耳江风翻玉箫。
”这段文字充满诗意和美感,展现了王实甫的独特艺术风格。
王实甫的名言和名句充满智慧和哲理,他在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对人生、大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例如,他曾言道:“秋霜飘雪,前生相识。
花底眠蓬蓬,问腰下文戈。
琴容一韵安(音),愣不动人。
”这句名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反映了他对生命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认识。
他还说:“人生如夢,爲君吹笛,欲說還休。
”这句名言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幻化无常的认知,提醒人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王实甫的名句中也蕴含着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他在《西华山》中写道:“年年知有今朝,来往何人,万山参与,却敢相随。
”这句名句表达了对宿命论和轮回思想的独特理解,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不要轻易追逐虚幻的东西。
他还说:“爲愁死,不如寻曲,翻疑似,难回首。
”这句名句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忧虑的理解,提示人们要在困境中寻找快乐和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