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6
武汉四季
武汉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冷夏热显著、旱涝灾害突出。
武汉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7.1℃,其中7月气温最高,为29.1℃,1月气温最低仅4.0℃,两者相差为25.1℃。
夏季平均长4个多月,35℃以上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21天,近百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解放后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3年8月1日)。
冬季长为3~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春秋两季较短,各两个月左右,且灾害甚少,气候适宜,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北气流交换频繁,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16毫米。
其中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
武汉市7月降水量最多,为224.7毫米,12月份降水最少,仅为29.7毫米。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和2%。
常年暴雨渍涝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日数每年平均约5天,最多达12天(1991年)。
武汉市季风性气候特点比较显著,是我国气候灾害比较频发地区之一,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冰雹、龙卷风和雷暴雷击等。
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冬季寒潮,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暴雨洪涝,盛夏高温伏旱以及秋季连阴雨等。
武汉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如何应对不同季节武汉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但它的气候却有着独特的特点。
了解并应对武汉不同季节的气候,对于在这里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则较为短暂且气候多变。
夏季是武汉气候最为炎热的季节。
从五月开始,气温逐渐攀升,到了七八月,高温常常能达到 35 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 40 摄氏度。
不仅气温高,湿度也大,闷热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
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在应对夏季的炎热时,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出门时,尽量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戴上宽边帽子和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要随身携带充足的饮用水,及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
在家中或办公场所,要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
可以使用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但要注意合理设置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感冒。
此外,多吃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苦瓜等,也有助于缓解暑热。
秋季的武汉,气温逐渐下降,但气候较为宜人。
然而,秋季的天气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明显,有时一天之中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在秋季,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是在早晚时分,穿上一件薄外套可以有效防止着凉。
由于秋季气候较为干燥,要注意保湿护肤,可以使用保湿霜和唇膏等。
同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维生素。
冬季的武汉较为寒冷,最低气温可能会降至 0 摄氏度以下,并且时常伴有寒风和阴雨天气。
为了应对冬季的寒冷,要穿上足够保暖的衣物,包括厚棉袄、羽绒服、围巾、手套和帽子等。
在室内,可以使用取暖设备,如暖气、空调或电暖器,但要注意用电安全。
此外,冬季的空气相对干燥,使用加湿器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冬季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汤、火锅等,既能提供热量,又能暖身暖胃。
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 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武汉市气候及降雨特点一、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
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
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
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二、降雨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
武汉最大降雨量是1959年6月9日的317.4毫米。
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摘要:利用武汉市1972~2012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对武汉市近4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武汉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比较大。
四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其中春季气温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夏秋季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冬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降水年季波动比较明显,春季降水呈微弱上升趋势,夏季变化趋势比较小。
本文对武汉市1972年-2012年的气候降水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武汉;气温;降水;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Tendency in WuHan for the Last 40 YearsZhang Jialing(The Department of City and environ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China, 435002)Abstract: U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Wuhan City from 1972 to 2012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climate change of Wuhan in 40 year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general terms, the temperature of Wuhan showed a rising trend, and the rate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large. Modest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hich is more obvious downward trend in spring temperatures, summer and autumn warming trend is more obvious, winter temperatures changed little. Year Quarter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precipitation, spring precipitation has a weak upward trend, and the remaining three quarters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small. This year in Wuhan 1972-2012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climate precipitation.Keywords: Wuha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IPCC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 >第三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大,使得过去140 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 .4 -0 .8达到1 000 年以来的最高值[1]。
华东师大《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
(答案)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3、从大气组成推导大气摩尔质量u=? (答案)4、体积相同、P和T相同的干湿空气重量是否一样? (答案)5、P=1010hPa,e=10hPa,t=27 ℃ ,求 Tv(虚温)。
(答案)6、当气温为25 ℃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10、某地两时刻f,p相同,当T1>T2时,a,q是否相同? (答案)11、简述静力学方程成立的条件、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答案)12、什么是地面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13、分别涂为黑白色但性质相同的两个物体,在露天下其夜间与白天的表面温度是否相同? (答案)14、温度为20 ℃ 的气块在 r=-0.1 ℃ /100m 的大气中绝热上升或下沉 500m后的温度是多少? 这时气块周围的气层温度是多少,气层是否稳定? (答案)15、求地气系统的短波反射率为0.7时,地气系统的平均平衡温度 (设此系统对长波而言是黑体) 。
(答案)16、为什么云层存在会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 (答案)17、同为睛夜静风,清晨但较干燥地区夜间的降温幅度一般总比湿润地区大,这是为什么?(答案)18、假定地球的行星反射率=0.3,地球处于辐射平衡状态时的等效黑体温度应为多少?(答案)19、大气中除贴地层γ,γd外,很少出现γ<γd情况,为什么?(答案)20、大气的特殊量T、Td、(T-Td)各有什么含义?(答案)21、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是一回事吗?(答案)22、静力不稳定与潜在不稳定有什么不同。
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024年武汉的天气情况表明该年的温度较为温暖,气候湿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较冷。
以下是2024年武汉全年天气情况的详细描述。
一月:2024年的一月,武汉的平均气温为5°C-9°C之间。
这个月的天气大部分时间都比较寒冷,有时候会伴有小雪或者雨夹雪。
气温低,需要穿上厚衣物来保暖。
二月:二月份的天气情况和一月相似,整个月的气温在5°C左右,有时候会有寒冷的北风吹来,给人一种寒意。
需注意保暖。
三月:随着春天的到来,三月份的武汉天气逐渐变暖。
平均气温在8°C-14°C之间。
偶尔会有阵雨,但总体来说,这个月的天气宜人,适合出游和户外活动。
四月:四月份武汉气温开始回升,平均气温在14°C-21°C之间。
白天天气较为温暖,植物开始萌发。
但是夜晚的气温仍然较低,注意保暖。
五月:五月份,武汉的温度继续上升。
平均气温在18°C-25°C之间。
天气晴朗,湿度逐渐增加,夏季的气息开始显现。
六月:温度进一步上升,平均气温在23°C-30°C之间。
气温逐渐升高,天气炎热潮湿,是武汉夏季的特点。
七月:七月份是武汉夏季最炎热的时候。
平均气温在26°C-34°C之间,高温多在35°C以上。
天气炎热,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
八月:八月份的武汉天气仍然炎热,平均气温在25°C-34°C之间。
气温高,湿度大,八月份通常是梅雨季节,经常会有大雨和雷电。
九月:九月份武汉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平均气温在21°C-29°C之间。
白天天气依然较为炎热,但夜晚温度下降,适合户外活动。
十月:十月份气温进一步下降,平均气温在16°C-24°C之间。
天气较为凉爽宜人,是旅游的好时光。
十一月:十一月的武汉天气比较凉爽,平均气温在10°C-17°C之间。
武汉去年最高温度武汉是我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大都市。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和交通枢纽之一,武汉的气候条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发显著,武汉的气候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属去年的最高温度了。
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武汉的最高温度达到了历史新高。
这一记录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的夏季气温一般在35°C至38°C之间波动,但去年的气温却突破了以往的纪录,达到了40°C以上。
这一温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给武汉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炎炎夏日的高温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武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高温天气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尤其是身体不适的老人和儿童更加脆弱。
医疗机构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接待了大量的疑似中暑患者。
而且,高温还给城市的电力供应带来了压力,市区多次发生了大面积停电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除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高温还直接导致了农作物受灾。
武汉周边的农田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高温和干旱使得作物大量减产。
大批农民因此面临着收入减少和生活困难的问题,这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高温现象并非武汉市独有,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趋势。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而全球气候变暖则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导致地球的气候系统受到破坏,气温逐渐攀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的影响,从社会上每一个人开始,采取环保的方式和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面对高温的困扰,武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应对气温的上升。
首先,提倡居民做好热天防暑工作,如减少户外活动、增加补水、合理遮阳等。
其次,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草坪,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湿度。
大气层的组成与气候变化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对地球生物和地球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层的组成是多种气体和微粒的混合物,它们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层的组成以及它们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一、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以及其他少量的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据大气成分的主要部分,约占78%。
氧气占据大气成分的次要部分,约占21%。
此外,还存在着二氧化碳、水蒸气、气溶胶等气体和微粒。
气溶胶是由液体或固体微小粒子组成的混合物,它们悬浮在大气中。
气溶胶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影响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
一些气溶胶如硫酸盐和黑碳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接收的太阳能量,从而导致降温效应。
而其他一些气溶胶如硝酸盐则会增加太阳辐射的散射,导致大气层和地表温度升高。
二、大气层的作用1. 保护地球大气层对地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维护地球的生命环境。
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地球生物的作用。
2. 调节气候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们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辐射,形成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表面温度升高,影响气候系统的运行。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增加,导致地球温度上升,产生了全球变暖的现象。
全球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包括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
这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大气层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这对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和颗粒物会改变大气层的化学成分和能量平衡,导致气候系统发生变化。
例如,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而引发全球变暖。
另外,工业和交通排放的颗粒物会直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到大气层和地面的能量平衡。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本文将对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首先,积温是指年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的日数总和。
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积温变化,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气候趋势和季节变化。
根据武汉市的气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的积温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表明武汉市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年平均温度较以往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
2.武汉市的积温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的积温高于其他季节,冬季的积温最低。
这符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湿润,冬季相对较冷干燥。
3.在积温变化中,存在年际和季节性的波动。
年际波动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有关,而季节性波动则可能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对武汉市的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降水量是一个有关水资源和农业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武汉市的水文环境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致,夏季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2.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年际波动。
有些年份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有些年份则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有关。
3.在降水量变化中,还存在着区域差异。
武汉市的降水量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的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
总之,武汉市的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武汉市可能会继续面临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变化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武汉市气温分布及温度分区预报王康 邹红斌 吴高蓉(武汉市气象局,湖北武汉,430040)摘 要近年武汉市气象局在全市布设了9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气象观测数据。
本文结合全市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分布情况,在全市各辖区均选定了一个数据较为完整的观测站作为该区域的代表站。
对比分析了武汉市各辖区自动气象站和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1、全市最低气温的差异比最高气温的差异要大,2、气温大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城区热岛效应明显,3、各区气温和本站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根据全市气温的分布规律,构建了分月气温预报模型。
采用三种对比方法对预报模型得出结果进行了检验。
方法1:将本站高低温实况带入方程,得出各站预报值,并与各站实况值进行对比。
方法2:将本站高低温实况值作为各站预报值,并与各站实况值进行对比。
方法3:将本站高低温实况值作为蔡甸的预报值;将本站高低温实况值各减1℃作为北部新洲、黄陂两站的预报值;将本站高低温实况值加1℃作为江夏的预报值;并与各站实况值进行对比。
预报值和实况值误差在2℃以内为正确,否则为预报错误。
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模型做出的预报准确率最高,误差最小且稳定性较高。
将预报模型做成业务化系统,预报员做出武汉本站的气温预报,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即可得出全市温度分区预报参考值,既降低了预报员的工作量,也提高了预报准确率,从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关键词:气温分布线性回归预报方法引言武汉市气象局近年来在全市布设了9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观测数据。
为了更好地做好武汉市分区的温度预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按照武汉市各辖区地域分布,选择了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辖区气温和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57494,以下简称本站)气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全市气温大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各区气温和本站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各区代表站气温与本站气温的回归方程,并利用2007、2008年两年的数据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大多数误差在2℃以内,所以此方法可以为武汉市分区温度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地理科学普通类武汉市1951-1965年与1996-2011年年积温及年平均降水量的比较分析『摘要』通过收集武汉地区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温度和降水来计算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从而确定武汉所属的积温带和适宜的农作物类型和所属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两个时间段的降水和年积温变化趋势『关键词』年积温,年平均降水量1数据与方法1.1数据收集武汉气象站1951-1965和1997-2011年积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包括当年第一天出现》=10℃和最后一天出现》=10的日子1.2方法1.2.1年积温统计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
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我们把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细加起来,其和就是大于10℃活动积温。
它可以代表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
1.2.2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也叫年平均降水量,简称年均降雨量(年均降水量)。
是指某地多年降雨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或某地多个观测点测得的年降雨量均值。
年平均降雨量是一地气候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2分析与结论2.1.年积温数据分析2.1.1 1951-1965和1996-2011年积温数据分析表一: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表格表二: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积温折线图表二‘2.1.2结论1.由图知武汉年积温处于5000-8000℃故从温度带划分来看属于亚热带2.武汉地区年积温在4500-7000℃故适合种二季水稻3.1996-2011的年积温明显高于1951-1965年年积温,气候有变暖迹象4.由表格知近年来年积温天数明显增加也说明气温变暖5.连续几年年积温无明显变化规律,只在近年有年积温降低趋势2.2.年平均降水数据分析2.2.1 1951-1965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分析表三: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表格表四:武汉地区1951-2011和1996-2011年平均降水量折线图表五:武汉地区2010年农业四季降水总量饼状图表三表四表五:2.2.2结论11951-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之间;而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之间21951-1965年和1996-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无明显规律3 1951-1965年的年平均降水明显比1996-2011年年平均降水高4 1951-1965年有几个异常高的点,且极差很大;但1996-2011年相对比较平稳5可以推测1951至今年降水量是逐渐减少的6分析表五知年降水量集中在春天和夏天,故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年积温的单位是0.1℃,年平均降水量单位是0.1mm,农业四季划分是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和次年1.2.月为冬季X。
2024年湖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制醋、制饴、制酒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
醋酸菌属于好氧型原核生物,常用于食用醋的发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食用醋的酸味主要来源于乙酸B. 醋酸菌不适宜在无氧条件下生存C. 醋酸菌含有催化乙醇氧化成乙酸的酶D. 葡萄糖在醋酸菌中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2.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在B. 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C. 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D. 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3. 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
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
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 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 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 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4. 植物甲的花产量、品质(与叶黄素含量呈正相关)与光照长短密切相关。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
【板书设计】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概念
2、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3、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4、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的影响
1、气候资源条件本身的变化
2、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加剧
3、原有生态系统改变
4、对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三、气候变化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教学反思】。
区域风向分析
武汉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
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南风。
加上地形影响,微风、静风天气多,气候较为闷热潮湿。
武汉市对建筑风向有规定:主要居室朝向为武汉夏季主导风向,即西南方向,且南北通透,门窗开启时形成自然健康的“穿堂风”。
故居坐北朝南,夏季东南风可直接吹入,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也使人感到凉爽舒适。
冬季常刮西北风,由于北部有山地阻挡(如图3),西北风很难直接吹入,这样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有一个比较温暖的环境。
武汉市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摘要:利用武汉市1972~2012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对武汉市近4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武汉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比较大。
四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其中春季气温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夏秋季气温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冬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降水年季波动比较明显,春季降水呈微弱上升趋势,夏季变化趋势比较小。
本文对武汉市1972年-2012年的气候降水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武汉;气温;降水;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Tendency in WuHan for the Last 40 YearsZhang Jialing(The Department of City and environ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China, 435002)Abstract: U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Wuhan City from 1972 to 2012 with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sis the climate change of Wuhan in 40 year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general terms, the temperature of Wuhan showed a rising trend, and the rate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large. Modest season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which is more obvious downward trend in spring temperatures, summer and autumn warming trend is more obvious, winter temperatures changed little. Year Quarter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precipitation, spring precipitation has a weak upward trend, and the remaining three quarters of the trend is relatively small. This year in Wuhan 1972-2012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climate precipitation.Keywords: Wuha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IPCC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 >第三次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大,使得过去140 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 .4 -0 .8达到1 000 年以来的最高值[1]。
气候的变化会对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造成深远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开展。
武汉位于30.5°N,114.4°E,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同我国其他大工业城市一样,武汉的城市气候效应也非常显著,可以肯定,随着武汉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由城市气候效应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将会更加显著[2]。
所以笔者收集了1972-2012年的武汉气温、降水资料对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武汉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包括武汉市1972-2012年各月、各日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根据统计学规律计算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异系数和距平值,对武汉40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2.气温变化分析2.1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发现,武汉市近40年气温变化明显,最高气温点出现在2007年(18.54℃),最低气温点出现在1972年(15.88℃)。
由图1可以看出,1972年-1993年,气温变化波动不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到20世纪初的时候,气温又呈现出下降趋势。
通过分析,武汉市平均每10年气温增长率为0.1206℃,高于全球平均每10年气温的0.115℃,总体上来说,武汉近40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
图1 1972年-2012年武汉平均气温变化统计2.2四季气温分析由图2可知,近40年以来,春季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增长率为-0.025℃,春季气温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波动比较小;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出现了40年来的最低春季气温12℃。
图2 1972年-2012年武汉四季气温变化夏季气温和冬季气温波动类似,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波动较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波动相对较小,夏季平均每10年气温增长率为0.012℃,冬季气温在四季变化中是最小的,平均每10年气温增长率为0.008℃,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在1972年-2012年,武汉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增长率为0.016℃,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气温的波动幅度比较小,到20世纪初,气温波动较前期波动大,出现了最低温度12℃和最高温度19℃。
2. 3气候态分析变异系数是一个可以客观的衡量一个地理系列的离散程度的指标[3]。
根据资料做出了武汉夏季,冬季和全年气温变异系数曲线,从图3可以看出,冬季气温变异系数变化平稳,趋势不是很明显,夏季变异系数则波动非常大,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时候,20世纪初之后,武汉夏季冬季变异系数相对较小。
图3 1972年-2012年武汉气温变异系数曲线3.降水分析3.1年降水分析通过对近40年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由分析得出的降水变化曲线(图4)可以得知,武汉市降水呈上升趋势。
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以及2005年至今,这两个时间段内,降水量减少,出现了近40年降水最少的年份1979年(654mm)。
1978年-1984年以及1988年-1993年两个时间段内,降水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出现了近40年降水最多的年份1983年(1879.1mm)。
其余年份上下波动比较明显,成片的连续一致性波动较少。
图4 1972年-2012年武汉降水量变化图3.2四季降水分析武汉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降水量比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40-1265mm,南多北少,雨量等值线呈纬向分布。
其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约占全年平均降水的一半)。
由图5可以看出,无论是春季降水还是夏季降水,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降水较春季降水,波动比较少,春季降水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76年430mm,最少年份出现在1982年(376mm),夏季降水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09年523mm,最少年份出现在1976年(468mm)。
图5 1972年-2012年武汉春夏季降水曲线4 .严重冷暖时间和干湿时间分析4.1冷暖时间分析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平均气温距平就是一系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等)与总平均气温的差值。
平均气温距平增高就是说明这个差值增大了,相应时间段内的温度出现了异常。
由图6可知,1972年-1990年,温度的距平值大部分为负值,说明该时段气温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自1990年-2010年,距平值皆为正值,且波动比较大,说明该时段气温上升明显。
图6 1972年-2012年武汉气温变化距平另外,以气温来表征的气候灾害主要有冷冬和暖冬,严重冷暖冬事件的出现往往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WMO 的规定,月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两个标准差为异常暖,小于或等于两个标准差为异常冷。
如果要素序列符合正态分布,则异常冷暖事件出现的几率约为44 年一遇,考虑到出现异常气候的几率较小,王绍武等将出现几率约为10 年一遇的距平大于1.3 个标准差的事件定义为严重气候灾害[3]。
本文通过上面的定义得出武汉市40 年来严重冷暖天气和干湿年。
由表一可以看出,武汉市近40年总共出现了6次冷暖冬事件,冷冬事件出现在1984年以前,1988年以后,冷冬事件发生得相对较多,且时间相差不是很大,说明在1998年以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武汉市气温上升比较快,冬天正在回暖。
4.2干湿时间分析由图7武汉近40年降水距平变化可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降水量主要呈减少趋势,且两次严重少雨事件也发生在此时间段(表二),到80年代以后,降水距平值主要为 正值,说明该时段年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持续增加,由表二可知,40年内的3次多雨事件也发生在该时段内,两个图反映出来的近40年的降水变化是相适应的。
图7 1972年-2012年武汉降水量变化距平表 二 武汉市近40 年严重多雨少雨事件少雨多雨 年份距平值 年份 距平值 19781979 -441.5 -595.11983 1991 1998 629.4 545.5 478.55.结 论1)武汉在近40年中总体气温变化波动比较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夏季气温增加幅度最明显,和全国气温总体趋势变化相同,但是春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与全国气温变化不同。
从19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冬季气温增加,暖冬事件频繁发生,其中,年气温和季节气温在2009年之后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得益于武汉绿化水平和环境整改措施,遏止住了气温的上升。
表 一 武汉市近40年出现的严重冷暖冬事件冷冬暖冬 年份距平值 年份 距平值 19721984 -1.062 -1.051 1998 200420061007 1.205 1.345 1.380 1.5952)近40年武汉降水有上升趋势,但幅度不是很明显。
武汉处在中国的内陆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少,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两次严重少雨时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后,出现了3次多雨事件,降水量上升。
参考文献:[1]IPCC Report C1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 2001.[2]吴宜进邓先瑞.武汉城市气候研究现状及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9:372-376[3]杨毅武伟刘洪斌,贵州市近40年气候变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