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培优课件_7
- 格式:ppt
- 大小:22.08 MB
- 文档页数:20
宋代经济发展【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掌握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②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思考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②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重难点】重点:通过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导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朝给我们留下了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而宋朝科技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却让人赞叹不已。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罗兹﹒墨菲也在《亚洲史》里称赞:“在许多方面,宋朝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问:他们为何如此向往宋朝?今天首先带领大家去看看宋朝繁荣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板书)师:由于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比如:此时的南方水稻出现了新品种。
我们一起看一则材料:“又今江浙间,有稻粒稍细,耐水旱,而成实早,做饭稍硬,土人谓之占城稻。
” ——宋史《食货志》占城稻有什么优点呢?生:成熟早,抗旱力强。
(提高产量)师:当时南方的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方的位置说明一下)水稻(主要在南方)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长江下游——苏州,太湖——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谚语:“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富足)”。
从哪儿看出是重要粮仓?生:天下足,满足全国。
师:水稻不仅产量高技术也有新的突破,展示材料:“地沃而物夥, 稼则刈麦种禾, 一岁再熟。
”——宋《吴郡图经续记》(复种技术),秧马的使用(学生来说)。
师:展示材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天下产茶者七十郡半”——丁谓《北苑焙新茶并序》生:经济作物得到推广。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一、单元纲要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及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二、设计构想前三单元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上的重大历史变革事件,本单元继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之后,参入第一个探究活动课: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和依托,使学生形成对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一、史学视野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是解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
本课围绕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选取了大量史书类史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学生情景剧本等多途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标解读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遇到过极大的阻力。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认识三次改革中遇到的苦难和问题,以及形成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
这三次改革都为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了解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的改革,认识只有坚持不畏风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课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著名的改革,即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和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五、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图文资料,增加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