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研究——以大
- 格式:pdf
- 大小:534.27 KB
- 文档页数:2
医大研发〔2018〕29号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的有关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的有关规定。
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条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与学术活动讲座。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行学分制。
必修课程不合格需重修或补考,选修课程不合格可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补齐学分。
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及考核应在第五学期末完成并通过,第六学期初仍未完全通过者不能进入培养终审及论文答辩环节,需延期毕业。
第二章学位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第二条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前学位课程应修满16学分。
(一)必修课程课程名称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博士生外语 3生命科学进展 2(二)选修课程应修满5学分,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学位要求及研究生本人科研兴趣确定选修科目。
第一外语为日语或俄语的研究生,英语二外为必选选修课程,不计学分。
研究生选修课程包括科学研究理论类课程、实验技术方法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及其他类课程。
选修课程每学年由教研室自主申报,经专家审核批准、研究生选课成功后方可在当学年开设。
部分选修课程如下:1.科学研究理论课程课程名称学分细胞分子生物学 2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 2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 1医学生物信息学 2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2肿瘤学基础与进展 2生物医学数据库利用 2医学英文论文写作基础 12.实验技术方法类课程课程名称学分分子生物学技术一 2分子生物学技术二 2分子生物学技术三 2细胞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 2实验动物学基础与技术 23.人文社科类课程课程名称学分伦理学 1应用心理学前沿专题选讲 24.其他类课程授课内容与上述课程内容不重复或重复较小的课程。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作者:马春丽王娅茹刘义成赵俊杜芬张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为探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护理专业“岗位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级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导向,用文献回顾、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尝试。
最后得出,该培养方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素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能将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技能大赛、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紧密结合,便于构建“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课程递进式职业能力课题:2019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ZYKYJGYB201903)。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提出,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开启了老年照护、母婴照护等专业化道路,这与国家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背景相适应。
因此,学校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以全科护士培养为主,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等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立足校内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四融合、四聚焦”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不足、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欠缺、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4、5],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和框架,详细阐述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文章总结了成功的课程体系构建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升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核心能力的优秀医学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cal field, clinical medicine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inical medicine master's degre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aster's degree curriculum system in clinical medicine.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elaborates in detail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rough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ase analysi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in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ster's degree curriculum system in clinical medicine in China. The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of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helps to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medical talents with core 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二、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初源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1990年提出。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摘要】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的进步,越来越要求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彰显实践性与实用性。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需环节。
为适应现代职业卫生服务和职业卫生监督的需要,进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体现其实践性与实用性,本文对几年来我们所做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总结。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能力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17-02 Explor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YAN Zhen, WANG Wei, Hao Changfu, Wang Na, YAO Wu.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Zhengzhou University,450001 Zhengzhou,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progress,the practicality and usefulness is increasing required to reveal i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n essential part to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 and supervis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was proceeded to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lity and usefulness.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was carried on for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we have done in the past few years.【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ability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医学教育的关键培养医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医学知识、扎实基础理论、熟练临床技能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医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医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一、医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医学研究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也提升了医生的临床能力。
培养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强化研究课程的设置医学院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医学研究的内容,教授学生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可以通过开设研究方法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规范。
(二)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和医院可以共同搭建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积累研究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它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临床实践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加强实践教学医学院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系统的临床实习和实验操作环境。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医疗实践,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增强临床技能。
(二)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可以组织医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医疗实践,并提供服务的机会。
通过与患者交流和接触,学生可以提升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建立学科交叉合作机制医学教育应鼓励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例如,与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开展医学研究和实践。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三、医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医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并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关键。
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独立开展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实力。
| Hospital Management Forum | Mar. 2021 Vol.38 No.384Health Manpower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及相关问题分析Analysis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and Related Issue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陈扬霖 CHEN Yang-lin 胡亚洲 HU Ya-zhou 李香蕊 LI Xiang-ruiAbstract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合格医师的重要途径,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深入,目前正步入以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阶段。
本文从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胜任力的角度,系统分析研究生临床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非规范培训、师资准入制度缺失、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不够和课程体系较为陈旧等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qualified doctors in China.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is steppinginto the stage of taking competency training as the c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clinical training, such as the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the lack of teacher access system, the inadequate cogni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vely old curriculum system, explored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lutions.关键词 Key words:临床医学研究生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胜任力 Competency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培养模式 Training mode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Email:**************通讯作者:陈扬霖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9069.2021.03.0232014年,教育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
2018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中医学类专业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一、研究背景1.现状分析“中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不足”是目前困扰高等中医教育的焦点问题。
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构成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目前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实习教学轻实训教学的情况。
由于新修订的执业医师法限制了医学生实习环节中临床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教学成为中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
1.1实训课程内容——内涵模糊,缺乏标准目前,中医院校尚未制定明确的临床能力实训标准,既缺乏医患沟通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等具体临床能力的培养,又缺乏早期实训临床基本能力和后期实训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临床能力培养层次模糊。
1.2实训课程体系——结构分散,缺乏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实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整体优化,各类课程比例失调。
特别是传统的临床能力实训教学均未设立单独的课程,而是从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3实训课程教材——种类多样,缺乏整合目前国内一些中医药院校虽然也建设了部分实训教材,但由于教材建设各有所侧重,建设种类不够全面,适用性欠佳。
伴随着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急需建设与之配套的系列实训教材,适应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选题意义“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不足”是目前困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自2009年2月开始进行高等中医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构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为主要环节,以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条件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控制”为主要保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一主体三环节五保障一导向”的实践教学整体构架,先后进行了《中医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中医药院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201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2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基于中医学类专业临床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16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该项目的研究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高校开始尝试推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将本科和硕士学位整合起来,实施全新的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培养模式的价值、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培养模式的价值1.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专业选修课等。
这些课程涵盖了临床诊断、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各个学科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医学素养。
2.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通常只在校内进行临床实践学习。
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临床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
3.促进医学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医学科研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通过开展专题训练、科研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为我国医学科研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1.跨学科融合“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倡导跨学科融合,要求学生接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培养他们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这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2.实践导向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导向,注重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3.个性化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培养,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者:赵微乔清波战海燕曾海马微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27期[摘要] 臨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和平台。
目前,我国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
2019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表示各大医学高校要“积极全面开展课程体系革新,使得医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
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创建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本文对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核心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 R194; ; ; ; ; [文献标识码] B; ; ; ; ;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7-0137-04[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and the curriculum is the key carrier and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goals. At present, China has put forw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v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In 2019,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Several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n Strengthening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which indicated that major medical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medical knowledge with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knowledge". They should highlight students' teaching subjectivity, create a student-center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exercise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bility,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was researched,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in China.[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育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责任,以及创新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的责任,培育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及专业理论技术水平,而且要培养其专业核心能力,这是为日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需求[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胡伟;刘琴;张玲【期刊名称】《西北医学教育》【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在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机制的政策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紧密结合医疗一线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团队组建、带教指导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探索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以培养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mo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nd the employers’ demand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r training postgraduates should be vocational ability-oriented ,professional needed ,and explore a new training mode within the aspect of creating training aim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teams and etc . to training high qualification and senior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总页数】3页(P251-253)【作者】胡伟;刘琴;张玲【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工作处,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科技处,湖北十堰 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相关文献】1.以强化综合培养体系为导向的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J], 郭健;胡凌;鲜军舫;燕飞;陈青华2.以强化综合培养体系为导向的影像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J], 郭健;胡凌;鲜军舫;燕飞;陈青华;3.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J], 武秀萍; 李冰; 王兴; 马艳宁; 何东宁4.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J], 武秀萍;李冰;王兴;马艳宁;何东宁5.医教协同理念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J], 张珍;李鲁新;孟凡婷;韩杨;杜尔滨;邓卫红;于建渤;刘灿;王志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韩翠艳;李莉;黄海涛;王静;郭丽娜【摘要】Combined with the three-orient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School of Pharmacy Qiqihar Medical College,expouds thenecessity,constrution mode 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 reform,innovation the ways of the examination,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novation of ex-perimenal course system majored in pharmacy by professional ability,in order to develop the compound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hat society needs.%结合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药学实验课程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构建模式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及实施效果,以达到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药学人才的目的。
【期刊名称】《药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执业能力;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作者】韩翠艳;李莉;黄海涛;王静;郭丽娜【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齐齐哈尔 161006;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齐齐哈尔 161006【正文语种】中文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齐齐哈尔医学院实施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三导向”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医学专业的论文如何选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_医学类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医学检验论文题目1、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有效应用3、国际化视野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4、医学检验知识的图谱构建与应用5、关于医学检验实践教学的思考6、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培养7、大数据背景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变革8、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9、不同实习教学模式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10、医学检验进展与临床应用研究11、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医学检验实习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浅析医学检验临床技术的提高1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15、影响医学检验分析质量因素的探究16、医学检验高职生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综合学习模式的构建17、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在县级市场的营销策略分析研究18、浅谈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19、医学检验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探索20、探讨医学检验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21、循证检验医学结合PBL教学在医学检验实践带教中的应用研究22、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23、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探讨24、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25、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类专业课程应用效果分析26、整合信息化教学策略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27、我国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挑战28、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带教模式探索29、信息化在医学检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30、输血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31、教学医院医学检验进修生带教模式探讨32、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能竞赛备赛水平提升探索33、影响医学检验分析质量因素的探究34、医学职业终身教育技能培训方法的研究--以医学检验为例35、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36、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7、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有关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研究38、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究39、独立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新途径的探索40、流式细胞术应用于医学检验的研究进展41、平安发力第三方医学检验42、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43、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究44、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评价45、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探讨46、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现状和对策分析47、微课对医学检验本科临床输血学教学的启示48、改制后医学检验本科生考研现状及对策分析49、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50、影响医学检验分析质量因素的探究成人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题目1、重庆市某医药院校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2、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讨3、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X线指标观察的临床研究4、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5、手法振动按压法协助成人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排痰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6、以体验为主导的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7、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研究8、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研究9、江西省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0、外科护士的术后疼痛知识和态度与疼痛知识培训效果的研究11、儿童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12、皮肤颜色定量评价方法学研究13、颅咽管瘤超微结构观察及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意义14、翼腭窝及通连孔道的高分辨CT研究15、华西医院x年~x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16、年龄因素对中耳共振频率的影响17、四川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临床研究18、Ghrelin对人成骨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19、成都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调查研究20、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21、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22、颅内蛛网膜囊肿23、宁医大总医院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研究24、新生儿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25、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方案研究26、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适应性考试管理研究27、成人学习视角下的专业学位教育研究28、鼓膜穿孔对真耳-耦合腔差(RECD)的影响29、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MODY家系和无血缘关系散发的迟发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HNF-1alpha基因缺陷的分子筛查30、成都市温江区一富裕社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31、HLA-A0205成都地区LADA患者临床特征及CD38基因多态性和CD38Arg~(140)Trp突变研究32、喉显微激光手术治疗喉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33、学龄前儿童鼓室图测试的正常值研究34、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实习行为的调查研究35、2-7岁小于胎龄儿血清瘦素及生长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与生长关系的研究36、婴幼儿择期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及干预措施的初步评价37、成都市五城区健康成人神经心理测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8、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整体与局部心功能的可行性研究39、泰医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40、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医学影像技术论文题目[1]培养医学影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效果[2]大学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出版发行[3]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5]肺结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生教学中的初步应用[6]基于网络资源“探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7]医学物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8]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临床示教中应用的研究[9]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与展望[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11]医学影像实训教学大型设备拆移、软件处理探讨[12]现代医学影像科核磁机房施工技术分析——以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为例[[1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核医学科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14]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15]医学影像技术学中CT与MR教学分析[16]SPOC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17]全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科的应用价值[1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初探[19]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20]OBE教学理念在《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探索[21]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育人质量[23]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维度毕业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践[24]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的实践[25]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科室实习带教方法探讨[26]对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选手辅导的体会[27]PBL-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的应用探索[2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DR摄影的带教心得[29]基于TBL与CBL教学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研究[3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31]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析[32]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33]医用模拟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中的应用效果[3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分析[35]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在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教育中的应用——以《盆部影像检查技术》为例[36]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7]《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38]PBL教学法在MRI检查技术实习带教中的效果[39]微信辅助改良式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40]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41]医学影像技术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42]基于“医、教、研、赛”四维协同平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43]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癫痫致痫灶研究进展[44]图像增强技术在数字X射线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分析[45]基于视觉优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46]医学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的应用进展[47]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48]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研究进展[49]《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5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论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实践研究———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文/于萌王寿宇汪丽聪孙宏亮摘要:在国家实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事关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积极探索并轨后医学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授课形式、教学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具体方案做了明确要求,提出研究生在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也要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即“四证合一”,这也是建国以来医学研究生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1]。
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技能和方法的主要途径[2],是知识承上启下,科研意识萌发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改革背景下,合理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保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一)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并轨改革之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改革后,医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核心调整为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有别于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而现阶段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区分还不够明晰,医学前沿知识的更新不及时;临床创新能力训练不足,未来职业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比重偏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中有部分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网络视频课程录制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课程主讲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内容滞后,缺乏前沿知识的情况时有发生。
任课教师外出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机会不多,学校人事薪酬制度的激励性欠缺,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以传统的灌输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少,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选课率和学生出席率不高。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就某一问题与教师讨论,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培养。
(四)教学安排科学性欠缺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要求研究生在培训基地完成33个月的临床轮转,而研究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只能短时间集中授课或晚间、周末集中授课,学生在结束了忙碌的临床工作后,身心俱疲,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五)教学管理中质量控制欠缺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存在根据个人喜好,以往考试过关难易程度来选择课程的情况,实践类课程缺乏教育全过程督导机制,作业抄袭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举措与建议(一)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明确以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为目标。
研究生不但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研究生课程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建设,以保证课程的基本质量与标准。
(二)丰富授课形式,实时更新授课内容教学管理部门要精简基础理论授课内容,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之中[3]。
除原有的传统授课形式外,根据教学需要,也可采取业余时间授课、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学术活动等多种授课形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可以充分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对于临床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可随时通过网络请教校内教师,也可通过参加学校和临床教学医院开展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来完成部分课程的学习。
(三)加强校际联合,实现医学课程资源共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创新引领、深度融合,加强学科交叉、校际联合。
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与国内外医学院校联合,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推进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等模式。
(四)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搭建符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的课程体系我校近五年《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学进展》、《呼吸内科学》、《高级卫生经济学》等4门获批省级研究生精品课。
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按照精品课程标准,推进我校临床医学专1772019.8.下MOTHERLAND祖国2019.8.下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整体建设。
同时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
学位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学位授予的双重要求,由学校和培训基地共同开展。
学校增设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人文课程,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方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包括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法律法规等。
(五)全方位监控,切实确保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学督导定期修订课程体系,按照一级学科,成立学科课程体系专家审核组,每2-3年定期修订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同时,出台主讲教师制度,课程不再由单一教研室(系)承担课程,而是要集合本校、本市及外校的著名教授、优秀人才资源,授课内容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以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科研视野,启迪学生科研思维为教学目的。
第三,培养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教学评价。
我校2016年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下设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分委员会,负责对临床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有关事务进行监督和决策,定期进行教学评价,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四,层级规范化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二级管理方式推进,研究生院统筹管理,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院系建立健全改革管理、督导、检查、推广、落实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大连医科大学改革后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
(一)公共课程改革内容包括政治、外语2门覆盖全部专业的公共课程。
通过公共课程的授课,起到拓宽视野、加强通识的作用。
丰富公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适当引入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加入一定比例的研讨课、实践课等,优化教学效果;借鉴其他高校优质课程和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生课程模式。
改革公共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百分制闭卷考试不能充分考察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撰写综述、作学术报告、社会实践考核等方式,更加全面系统地考核研究生公共课程的学习情况。
更新公共课程的授课内容,根据国内外时事、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等,随时对公共课程的授课内容予以更新。
课程教学不拘泥于课本,应通过公共课程的授课,着重培养研究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
(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要求,开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的公共科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则立足二级学科,开设特色化、高水平课程。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仅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不足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才能规范、独立地承担临床诊疗工作。
专业基础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要求的课程。
专业课由各院系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开设,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为依据,为研究生讲授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鼓励院系可充分发挥特色及优势,加强专业课教学的互动性、研究性和探索性。
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加强研究生对国际学术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学习,注重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选修课选修课由各院系立足一级学科开设,根据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分布、以及对知识点的不同需求,结合教学大纲,选择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点突出、特色培育。
选修课程以网络授课方式为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自主、互动学习平台。
加强讨论、研究、自主学习,形成案例式、探索式、自主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1]鞠学红,管英俊,丁怡,等.“四证合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5):124-125.[2]郝婷,李玉华,李建光等.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08):1125-1126.[3]张星虎,王拥军.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教与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6,(05):18-19.(项目来源: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 年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以CC (职业胜任力Career Competence )为核心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B1-YX20180304-0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以职业胜任力(CC )为核心的医学专硕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JG18DB119。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作者简介:于萌,硕士,讲师,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行政管理。
)|教育探索|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