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减数分裂和受作用(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18
磴 口 一 中 “十 六 字 ”高 效 教 学 法 学 案 (电子版)备课教师 甄泽慧 备课组长 教导主任 王巧娥 班级 组别 姓名 年_____月_______日任何改革必须具备坚持、坚持再坚持,落实、落实再落实的精神才能成功!——王永恒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能力方面: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分裂示意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答: 、 、 。
)问题探讨: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不是。
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 一、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学生阅读教材P16,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减数分裂是进行 的生物,在产生 时进行的 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而细胞分裂 。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 。
强调:(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二、精子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113-011教材分析与处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必修二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学习要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作为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主要描述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这是一个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
本节教学拟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第二课时介绍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并将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进行比较;第三课时比较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异同,并总结相应识图规律与技巧。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2.说出精子形成的部位、时间、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并树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3.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3.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已经学习过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和有丝分裂知识,初中时也接触过生殖种类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届学生基础普遍偏低,自学能力较差。
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是一个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知识较抽象,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
本节课授课班级为理科班,学生生物学基础相对好一些。
因此,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眼、耳、手、脑并用,先自学形成对减数分裂的初步感性认识,再通过动画观察、分步讲解以及模型建构加深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1.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明显变化是()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同源染色体配对C.出现纺锤体D.从着丝点分裂【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各自形成一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各自形成一条染色体。
所以,二者均存在“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A错误;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四分体,B正确;有丝分裂前期出现纺锤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也会出现纺锤体,C错误;分析如A选项,二者均会出现着丝点的分裂,D错误。
2.下列有关某雄性动物生物体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条D.该生物体精子形成过程可排序为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图①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配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所以甲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A错误;图②有4条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无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图③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该生物精子形成过程可排序为①③②④,D正确。
3.下列有关中心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中心体会进行两次复制B.植物细胞中不具有中心体C.中心体在分裂期复制,每组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分别来自亲代和子代D.所有动物细胞分裂,均需要中心体的参与【答案】A【解析】动物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会经历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在这两次分裂过程中都需要中心体的参与,所以中心体需要复制两次,A正确;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一种细胞器,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以及低等的植物细胞中,B错误;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包括间期,而中心体是在间期进行复制的,C错误;动物细胞在分裂增殖的过程中不仅有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的过程中则不涉及纺锤丝的形成,所以不需要中心体的参与,D错误。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学情分析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