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456.53 KB
- 文档页数:4
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摘要:心内科是医院内具有高风险的科室之一,治疗范围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病情具有发展迅速、无规律、凶猛、突变率高的听到你,容易发生知悉和死亡。
目前,静脉输液治疗已成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开展基础性护理的重点内容。
但经实践显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在临床护理中的部分环节具有安全隐患,加之,药品种类繁琐、护理人员缺乏对新药品的了解、工作繁重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使得用药问题也成为了临床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护理人员,不仅是用药的实施者,也是管理者,进一步加强对其业务素质培养及用药知识宣传,可有效保证输液安全。
本文通过对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安全问题;对策目前,静脉注射是开展临床保健服务、医疗及免疫预防的常用、有效手段,而安全注射,则是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和患者医疗安全的基本措施与路径[1]。
据统计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所开展的静脉注射中,约有95%是以治疗为目的,而仅有3%是用于预防接种[2]。
心血管内科,也称心内科,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所设立的临床科室,包含对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炎以及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3-4]。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及工作压力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心内科患者呈递增趋势,而静脉输液治疗,则是其中的常用方案,其应用的安全性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
本文以心内科患者输液治疗为基础,对其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对应的改善策略。
1 安全注射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安全注射的概念是不会对被注射者产生伤害,也不让注射操作者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注射后的用物不会对环境和其他人有损害[6]。
在注射期间,若一方存在不安全因素,则均为不安全注射。
安全注射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包含无菌操作、标准预防、环境清洁和消毒、皮肤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以及合理用药等等,其实施,不仅是保证医务工作者职业安全,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预防的重要措施,是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7-8]。
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分析引言心内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对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等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
在心内科护理中,护士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病人自身的疾病情况、手术操作的风险、用药风险等等。
本文将对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
一、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1. 术后出血心内科常见的手术包括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瓣膜手术等,在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
出血量过多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严重后果。
2. 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
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引发心脏骤停。
3. 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形成血栓,可能会引发肺栓塞、下肢水肿等情况。
4. 用药不良反应心脏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药物,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出血倾向、心律失常等。
5. 感染心内科患者多为重症病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感染,尤其是在术后容易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6. 误导管、误咽误吸术后患者因麻醉恢复不佳,容易出现误导管、误咽误吸的情况,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等相关信息,为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2)手术过程的控制:手术中需要通过严格的手术操作规程,减少出血风险。
(3)术后的监测和处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出血情况需及时处理。
(1)监测心电图: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情况。
(2)药物控制: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3)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对心率的影响。
(1)早期康复活动:术后及早进行康复锻炼,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风险。
(2)使用压力袜:术后患者需要穿着专门的压力袜,减少下肢水肿的情况。
(3)药物预防:根据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建议1 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原因在于这种疾病现在是导致病症患者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心血管功能整体下降,身体机能变差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临床上如何正确解决评价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成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
虽然随着科学进步、医疗事业发展,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根据病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诊治原则及方法。
但是,由于药品的长期使用会不可避免地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何规避这种这种不良反,避免药物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也是值得探究的。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规避风险的必要性,如何减轻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具不良反应,是大家所关注的。
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2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分析2.1. 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学模型及评价方法目前在医药学的研究上,对于导致高血压产生以及发病的机制,没有完全确切的诊断。
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人体血压的正常与否与人体系统内许多的器官和组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神经系统以及心脑器官等都受到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控制高血压,是保护人体器官以及身体各项机能的重要手段。
为了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研究,本研究主要利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试验和分析。
2.1.1 药物的降压作用探讨对于药物的降压作用的试验,主要操作步骤就是选取血压大鼠,在试验前一周进行血压的测量和记录,主要测量周期为周日定期一次血压测量,采用一周的平均值作为用药前的药前值进行记录。
在给高压大鼠进行药物降压后,在其用药后的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六小时、八小时以及十二小时后进行血压监测;在停止用药之后的六小时、七小时进行血压检测,检测时确定大鼠处于清醒状态,通过血压测量器测量出来的鼠尾动脉血压对其降压效果进行评定。
心血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摘要】护理安全是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也是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
心内科疾病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所以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的安全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和加强心血管护理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237-031.心血管护理的重要性分析心血管内科具有非常高的医疗风险,是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科室之一,心血管病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所以护理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护理的风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治疗过程,有时候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
其相关疾病之一已经破灭和可变性的特点,使得其特殊性,从而导致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相关的风险与护理,有时甚至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法律纠纷。
所以说我们要即使发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容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能防范于未然,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治疗环境。
护士作为医院护理的重要角色。
在医院,护理人员在医院技术人员中占的比例最大,专业涉及广泛,工作量大,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所以护理不仅需要护士有很专业的护理技能,还要有有高尚的职业品德,懂得尊重患者,把患者当成普通人看待,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即使有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对患者大吼大叫,而是应该耐心的解释,不能对患者态度冷淡,带理不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病患和家人对护理的要求也原来越高,医院的护士的护理水平,尤其是道德对医院有直接的影响,护士是病人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医院的形象代表。
要想使医院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之中,就必须要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建设。
2.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2.1 护士的专业的护理技能不达标随着医院的发展,心血管科的业务也在不断壮大,不少心血管科临床护士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护理的岗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心血管科专科业务培训,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较差,处理紧急救援和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也很差,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甚至影响到治疗的质量和速度。
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漏建美【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2(027)010【总页数】2页(P960,封3)【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作者】漏建美【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自身药理的特殊性,微小剂量的改变,都可能造成血压、心率等发生变化,同时,此类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容易发生静脉炎,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所以,血管活性药物常经微量泵给药[1]。
为了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30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0例。
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6.37±5.90)岁。
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慢性心力衰竭8例、高血压病7例、心律失常3例和其他2例。
主要使用降压、升压、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功能的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多巴胺、硝普钠、拉贝洛尔和可达龙。
主要不良反应:头痛、头晕、低血压,以及沿输注液体的血管走向局部出现苍白、红线、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2.1 输液滴速控制不良(1)护士对液体滴速调节不准确或更换药液时操作处理不当,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停止或输注过多;(2)患者或家属私自调节液体滴速;(3)患者改变体位影响滴速,如患者肢体曲伸、躁动、翻身和排便等,均可导致输液滴速变化、针头堵塞或液体渗漏;(4)用微量泵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时,连接延长管的注射泵垂直移动时会出现短时间内流出量的明显改变。
2.2 药物对循环的影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血管舒缩作用,从而调节患者的血压和心功能,在输注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可以导致低血压或高血压,甚至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研究表明,在头痛整个发病机制中,血管舒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血管的舒缩参与了头痛的各个阶段[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研究应对策略。
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出现不良事件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在2016年1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12月结束本次实验,共计100例患者参与本次实验中来。
对所选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并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相关风险。
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所选100例患者中跌倒或是坠床、压疮较为常见,之后依次为输液贴撕脱伤、医嘱遗漏、危急值漏报,还有个别患者为其他类型不良事件,在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中,跌倒或是坠床、压疮、药液外漏、输液贴撕脱伤、给药错误、医嘱遗漏、危急值漏报及其他情况人数分别为46人、30人、6人、5人、5人、2人、1人及5人,占比分别为46.00%、30.00%、6.00%、5.00%、5.00%、2.00%、1.00%及 5.00%;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当、护患沟通水平低、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患者自身方面因素、医院管理水平低等。
结论: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是多样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以此实现规避不良事件出现的目的。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良事件;跌倒;坠床前言:护理不良事件在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护理工作计划外的突发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加大患者的痛苦,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护理人员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应对不良事件,有可能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比其他科室,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且反应速度较慢,难以与护理人员保持高效的沟通,这种情况下,护理不良事件出现风险相对较高。
新形势下,民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出现成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共计100例出现不良事件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参与其中,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26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3期·医院药学·随着临床药物种类的增多,因各药物作用机制复杂,单种或多种药物使用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有所不同[1-2]。
在美国,每年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致使病情加重的患者例数高达200万。
其中,部分患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医疗界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给予高度重视[3]。
心内科是内科中的重要科室,血塞通、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在心内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为此探索心血管病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自我院心内科出院的患者2 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 400例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应用情况。
其中男1 352例,女1 048例;年龄37~79岁,平均(57.44±5.81)岁;其中,冠心病1 540例,心律失常321例,心衰207例,心肌梗死186例,其他种类心脏病146例。
1.2 评价标准以《心血管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作为评估时的参考,统计出院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种、所应用的药物名称、具体的临床表现、用药前全身器官的功能状态等。
2 结果2.1 常见心血管药物及其不良反应2 400例患者中,2 000例(83.33%)患者应用了血栓通,350例(14.58%)患者应用了马来酸桂哌齐特,550例(22.92%)患者应用了丹参川芎嗪,1 000例(41.67%)患者应用了单硝酸异山梨酯,上述药物用药方式均为静脉滴注。
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12例(0.5%)。
应用血栓通的患者中,2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1例在用药后皮肤胸壁处出现皮疹,给予抗过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1例用药后出现胸闷表现,经吸氧等对症处理后,患者自行恢复。
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1例发生血白细胞减少,在停药及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后,患者血白细胞数目恢复正常;1例表现为轻度的腹痛,给予胃肠道保护药物后患者腹痛逐渐缓解;1例出现皮肤瘙痒,停药后,患者症状消失。
心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对心内科临床用药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临床用药安全性得到增强。
方法在我院的心内科在2019年3月到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进行筛选,选择里面的240例,所有患者都达到了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标准。
结果在本组的240例患者里面,出现34例临床用药出现问题的情况,所占的比重达到了14.17%。
其中16例出现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占总体的6.67%;8例出现用法用量不合理的情况,所占的比例差不多是3.33%;4例出现配伍不合理的情况,其他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出现了6例,所占比重分别达到了1.67%和2.5%。
结论心内科临床用药还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对临床用药管理进行加强,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心内科;临床;合理用药;问题;措施引言心内科住院患者往往需要服用大量药物进行治疗,而且患者病情迁延反复,需要保持长期服药。
由于心内科住院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往往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加上患者大多年龄较大,在服药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因此心内科患者一旦出现用药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心率变化、血压波动以及心律失常和血栓等[1]。
基于此需要针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用药安全护理,本文选取2019年3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用药安全护理前后患者的用药情况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我院的心内科在2019年3月到2021年10月之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进行筛选,选择里面的240例,所有患者都达到了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标准。
其中男性病例有118例,女性病例有122例。
年龄主要是在42~78岁之间,平均年龄达到了(62.3±5.7)岁。
在240例患者当中,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达到了72例,高血压出现了68例,心律失常出现了52例,其他心血管疾病出现了48例。
危重病人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对策药物在治疗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的问题。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对其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正确观察和及时护理对危重病人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章将探讨危重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对策。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1. 了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在观察危重病人的药物反应时,护士需要熟悉与病人正在接受的药物相关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例如,化疗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和呕吐,心血管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2. 监测症状和体征: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危重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有时,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过敏反应,如皮疹、水肿和呼吸困难等。
同时,药物可能对病人的生命体征产生影响,如心率、呼吸和血压等。
护士应当记录这些变化,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3. 定期实验室检查:对于危重病人接受特定药物治疗的情况,实验室检查是不可或缺的。
护士应当密切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损害,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4. 与病人交流:与病人进行交谈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方法之一。
护士应当询问病人是否有任何不适感或症状改变。
有时,病人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因此护士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言语和行为,以发现潜在的不良反应。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1. 停止使用有害药物:一旦发现了药物不良反应,护士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疑似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
同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医生将决定是否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
2. 护理干预:根据实际情况,护士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药物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护士可以给予抗恶心药物;对于皮肤过敏反应,护士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或局部护理等。
3. 进行病情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对病人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护士应当密切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
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试析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隐患问题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药物临床应用隐患问题与护理对策方法:观察和总结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我科有心血管疾病90例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81例治疗与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临床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81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均顺利出院,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与考核管理,要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患者的安全,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临床观察;护理体会引言心血管病人常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如多巴胺、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压宁定等。
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小剂量药物的改变会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
因此,血管活性药物需要准确、微量、连续的体内输入。
同时,由于血管活性药物起效快(5 ~ 10min),心脏率,严格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应该做的。
笔者总结了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我科有心血管疾病90例,血管活性药物81例,其中慢性心力衰竭16例,硝酸甘油16例,急性心力衰竭5例,硝酸甘油1例,心绞痛应用硝酸脂、压宁定类38例,心源性休克应用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3例,心脏猝死应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种血管活性药物2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32—89岁,平均年龄60.3岁;其它9例为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2 方法90例血管活性药物的给药方法中,中心静脉置管8例,留置针静脉输液39例,使用微泵注射20例,静脉输液23例。
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中,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微泵注射部位有无渗液,肿胀,肢体颜色,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观察微泵注射工作是否正常。
根据病情采取定时与随时相结合的原则监测心率,血压等变化,根据血压,尿量遵医嘱随时调整剂量,每次调整剂量均应监测心率,血压,观察患者胸闷,心慌等症状。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并且解决相对的护理问题,以此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方法:从2020年8月到2020年12月,通过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一共发生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共50件,并通过各种调查和研究分析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和归纳。
结果:经过本文的研究和调查对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类和总结,原因从护理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患者本身为切入点进行归纳。
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整体素养不强,护理观念缺乏等因素。
管理人员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缺乏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管理机制存在着漏洞。
患者由于病情的进展和延续,精神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压力,经济上也存在着巨大的负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随之提高。
结论:医院的管理人员应当健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管理措施,从严要求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养,提高护理质量,最终达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对策与建议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临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精神和心理等原因有关。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涉及到众多操作,护理操作的无菌要求系数高,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护理人员集中精神以及养成极高的无菌意识和观念,与此同时患者由于受到的操作具有有创性,因此极易受到感染。
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管理层面的管理制度存在着缺陷,操作系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另一因素。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本文从研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出发,探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5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发现其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根据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其处理一、利尿剂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张力。
利尿剂广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治疗,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对这一类药物不良反应认识的普及,通过合理的合并用药,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一)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低钙、低镁):是伴随着利尿剂的利尿作用的常见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且低钾和低钠血症最常见。
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甚至肠麻痹)、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烦躁甚至昏迷;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常。
临床上通过下列方法避免或减少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1.补充电解质:为了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适当补充。
口服或静脉补钾是最常采用的方法。
为避免口服补钾药物对胃的刺激,常采用缓释钾口服。
根据利尿的程度决定补钾的剂量,在补充过程中应注意复查电解质。
在应用利尿剂时对其它的电解质并非常规补充,但在以下情况下必须予以补充:生化测定时发现存在低钠、低镁或低钙血症;洋地黄过量时一般常规补镁;出现身体某部位的肌肉抽搐考虑存在低钙血症时。
以往认为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mg、或吲哒帕胺2.5mg不会引起低钾血症,但实践证明,在老年、进食不佳时,同时少量补钾是明智的做法。
2.与保钾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合用: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12.5~25mg)与保钾利尿剂或ACEI合用时一般可以不要额外补钾,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故在用药早期应注意复查血钾。
相反,大剂量利尿剂尤其是襻利尿剂与上述药物合用时,应根据情况减少补钾的剂量,并注意复查电解质。
(二)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利尿剂引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利尿剂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