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类心血管疾病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32
心脏病能长期吃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吗心脏病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各种心脏功能障碍的总称。
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心脏康复等方面。
丹参滴丸与速效救心丸是两种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它们都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适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但是长期使用也会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一、丹参滴丸丹参滴丸的主要成分是丹参,具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祛风理气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使用方法每次口服一至二粒,每日三次,饭前或饭后均可。
2.注意事项(1)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应禁用;(2)患有出血性疾病、低血压或有过敏史的人群不宜服用;(3)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禁用;(4)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二、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香附、延胡索等,具有散血通络、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等作用,是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冠心病的一种药物。
1.使用方法每次口服一至二粒,每日三次,饭前或饭后均可。
2.注意事项(1)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应禁用;(2)患有出血性疾病、低血压、贫血或有过敏史的人群不宜服用;(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禁用;(4)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除了使用以上两种药物外,治疗心脏病还可采用其他药物如硝酸甘油、贝特类药物等。
并且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心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
最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不吸烟、限制饮酒等也能对心脏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
心脏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心脏瓣膜置换和二尖瓣修复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两种常见方法。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等内容。
一、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瓣膜置换是指将患有瓣膜疾病的患者的损坏瓣膜移除,并接受人工瓣膜替代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根据置换瓣膜的不同,可分为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两种。
1.治疗过程(1)术前评估:术前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CT等。
心病中药用药归类1.引言1.1 概述心病是指由心脏本身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脏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药物疗法,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心病的经验和方法。
中药在心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药效温和而缓慢,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以及调整心脏的节律等。
中药治疗心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病,中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心病的种类繁多,因此中药的分类和用药方法也需要进行归类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和促进心病治疗的进展。
本文将对心病和中药进行分类,探讨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归类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促进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归类的必要性。
接着,将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中药用药的归类方法。
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对心病进行分类,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心病,将对每种心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症状、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次,将对中药进行分类。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病治疗中已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包括按药性分类、按功效分类等。
对于每种分类方法,将详细介绍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归类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不同类型心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药在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医保冠心病用药范围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病情。
在医保范围内,一般来说,冠心病用药范围包括以下几类药物:
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 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用于降低血脂,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用于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依那普利、缬沙坦等,用于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延缓心脏重构。
5. 镁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肌梗死。
在医保范围内,这些药物通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报销。
但是,具体的报销比例、使用条件等可能因地区和医保政策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医保相关政策,
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此外,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应该由专业的心脏病医生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制定,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也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
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以免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解读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指南心绞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和不适感。
为了缓解心绞痛症状并预防心脏病发作,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具抗心绞痛药物的处方。
本文将对抗心绞痛药物使用指南进行解读,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一、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抗心绞痛药物主要分为三类: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起到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作用。
1. 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从而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异山梨酮硝酸酯等。
2. 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心脏及周围血管的β受体,减慢心率并降低心脏负荷,从而减少心脏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β受体拮抗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3. 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流入,减少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心脏的耗氧量,缓解心绞痛。
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包括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二、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药物:不同类型的心绞痛患者,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心绞痛药物。
例如,对于轻度心绞痛患者,可以优先选择硝酸酯类药物;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选用钙离子拮抗剂。
2. 根据症状进行药物调整: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症状的变化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
如果疼痛减轻或症状缓解,可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增加用药量。
3. 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抗心绞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乏力、头晕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自身反应,如出现严重副作用应立即就医。
此外,某些药物在特定疾病状态下或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存在禁忌症,患者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三、合理用药的建议1. 定期复诊:心绞痛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过程中,应定期复诊并与医生沟通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遵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抗心绞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医生开具的使用指南,并按照医嘱用药。
4.1.1心力衰竭及其药物治疗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心力衰竭起始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或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后者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通过心肌重构而不断发展和加重,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由于心脏受损的病因、部位、程度和功能等不尽相同,故可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右心及全心心力衰竭;收缩功能障碍(收缩性)、舒张功能障碍(舒张性)或混合型心力衰竭;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心力衰竭;前向性和后向性心力衰竭;以及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最为常见。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明显不同。
4.1.1.1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可根据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高发危险人群进展成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包括联合使用三大类药物,即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β受体拮抗药。
不能耐受ACEI者可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作为替代药。
为进一步改善症状或控制心率等,地高辛是第4个联用的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可用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还缺乏研究,主要措施是减轻症状和纠正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基础疾病,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或转复窦性心律。
ACEI、ARB或肾上腺素β受体拮抗药有助于逆转左室肥厚或改善舒张功能,利尿药可缓解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但地高辛有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损害心肌的松弛性,不推荐用于舒张性心力衰竭。
除非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用β受体拮抗药心室率仍不能满意控制的患者,需用地高辛。
心血管亚专科分类的简介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
由于其高发性和危害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分类和细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你介绍心血管亚专科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心血管亚专科分类指的是将心血管疾病细分为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
这种细分有助于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血管疾病的不同方面。
根据心血管亚专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可以将心血管疾病分为以下几个亚专科:1. 心电图亚专科: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检查方法。
心电图亚专科主要关注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例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
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的结果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2. 血压亚专科: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心脏病、中风等并发症。
血压亚专科主要关注血压的测量和管理,帮助患者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3. 心脏病亚专科:心脏病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心脏病亚专科主要关注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心脏康复等方式来改善心功能和预防并发症。
4. 血管病亚专科: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瘤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管病亚专科主要关注血管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降低血管病风险,改善血管功能。
5. 中风亚专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疾病。
中风亚专科主要关注中风的预防、急救和康复,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功能、预防并发症。
这些心血管亚专科虽然相互关联,但各有侧重,并在不同层次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管理。
通过对心血管亚专科的了解,患者和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血管疾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心血管亚专科分类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细分和分类的一种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或病因的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又称为膜稳定剂,主要阻滞钠离子快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对Na+通透性,使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率(Vma某)减慢和幅度降低,延长动作电位时限(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该类药物又分为3个亚类:①ⅠA类:显著减慢Vma某,一般延长APD和ERP,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②ⅠB类:轻度减慢Vma 某,不延长或缩短APD和ERP,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莫雷西嗪等,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③ⅠC类:显著减慢Vma某,不延长APD和ERP,包括普鲁帕酮、氟卡尼、劳卡尼等,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Ⅱ类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滞β肾上腺素受体,减慢Vma某,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相对延长ERP。
用于治疗室上性及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该类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艾司洛尔等。
Ⅲ类钾通道阻滞剂,主要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使外向钾电流受抑,APD和ERP延长。
包括胺碘酮、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
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Ⅳ类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4相自动去极化,延长APD。
由于L型钙通道主要存在于慢反应细胞,故该类药物主要用于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Ⅰ类药物奎尼丁(quinidine)为ⅠA类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
由于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很少应用。
主要有: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②金鸡纳反应:眩晕、耳鸣、精神失常等;③过敏反应: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等;④心血管反应: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力衰竭,严重者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晕厥等,称为奎尼丁晕厥。
心脏病常用药心脏病是指心脏发生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全面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常用药及其作用。
1. 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和高血压病。
利尿剂能够增加尿量,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减轻水肿症状。
临床常用的利尿剂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和酰胺类等。
2. ACEIACEI是一类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也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成紧张素Ⅱ,从而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减轻心肌负荷和心肌缺血,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3.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心脏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由于交感神经在心脏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是调节心脏的收缩和松弛,以及心脏的电活动,当β受体被阻滞后,心脏的心率、收缩力降低,降低对心肌的负荷和心脏氧耗,减轻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症状。
4.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钙拮抗剂能够阻止钙离子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从而减少血流动力学影响,降低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缓解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症状。
总之,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治疗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来治疗,同时还需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规范地用药。
通过对心脏病常用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脏病的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多肽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心血管疾病是指一类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相关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收缩、调节血压、防止血压过高等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多肽药物的分类与特点多肽药物是指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的不同,可分为血管扩张剂、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脂调节剂、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钾通道开放剂等多种类型。
血管扩张剂是常用的一种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和供氧能力,从而降低心脏负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粘附,降低血管阻塞的风险;血脂调节剂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多肽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导致心脏、脑部等脏器损伤,严重时可能引发卒中和心脏病等危重疾病。
多肽药物中的血管扩张剂和ACE抑制剂可以降低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和收缩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钾通道开放剂也可以通过促进钾离子的流出,抑制钠离子的流入,减轻心脏负荷,达到调节血压的目的。
2、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是一种由冠心病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病变,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多肽药物的血管扩张剂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血管阻塞;ACE抑制剂可以减轻心肌负担,增加心脏收缩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心力衰竭的治疗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失去正常收缩力和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
多肽药物中的钾通道开放剂可以增加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流出,抑制钠离子的流入,从而降低心脏收缩前负荷;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代谢和功能状态。
心血管病学基础知识点心血管病学是关于心脏和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领域。
它涵盖了心脏病、高血压、中风、动脉疾病等各种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血管病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心脏结构、心脏病的分类、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动脉硬化等内容。
一、心脏结构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胸腔中央,负责泵血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左心室主要负责将氧气丰富的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和右心室则将氧气贫血的血液泵送到肺部进行氧合。
心脏还包括四个心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起到了保持血液流向一致的作用。
二、心脏病的分类心脏病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或疾病。
根据病因和表现特点,心脏病可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两大类。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
后天性心脏病则是在生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心脏病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进一步细分,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三、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内的压力过高。
在高血压的诊断中,通常需要测量血压值,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根据血压值的不同,可以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或称为 essential hypertension)和继发性高血压(或称为 secondary hypertension)。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显病因,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而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盐摄入、戒烟、增加运动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四、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动脉壁变得厚硬,失去弹性。
它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在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脂肪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斑块,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目录CONTENT第一节抗心律失常药难点心律失常根据发生位置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型、缓慢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1.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加速性交界区自主心律、房颤及房扑2.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室速、心室颤动等。
(一)Ⅱ类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考点1.I类钠通道阻滞药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等。
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如苯妥英钠、美西律、利多卡因I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如普罗帕酮、氟卡尼。
2.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索他洛尔(兼β受体阻断)钾通道开放药:如尼可地尔3.Ⅳ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1-3题共用选项】A.利多卡因B.索他洛尔C.美托洛尔D.硝酸甘油E.维拉帕米1.属于钠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药是2.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正确答案』E3.属于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钠通道阻滞剂;B:延长动作电位时程;C:β受体阻断剂;D:硝酸酯类;E:钙通道阻滞剂。
考点一、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一)β受体阻断剂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慢窦性节律,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的功能性不应期,因此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1.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类别及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代表药物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延长复极过程,延长有效不应期更为显著,抑制异位兴奋点的自律性和传导速度使Q-T间期延长,减低心脏兴奋性。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缩短复极时间和提高心室颤动阈值的作用,可使传导减慢,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降低,Q-T间期缩短。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为显著普罗帕酮、氟卡尼2.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Ⅲ类抗心律失常药钾通道阻滞剂代表药物:胺碘酮、索他洛尔抑制多种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影响小,延长Q-T 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