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式 即是趣味”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又如《怀疑与学问》运用“总—分”的
结
结构行文。第①②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构
第③—⑤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第⑥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议 并列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精神的三间小
论
屋》中第⑦—⑱段详细论述了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方法:盛放爱和恨、 式
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
文体知识清单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 论题 议
议论文的论点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必须正确、鲜 论
明。从形式上看,不可能是短语、疑问句、比喻句 文
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在第一段就提出中 三
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要
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分论点。如《怀疑与学 素
问》第二个分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在议论
议
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们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
文
内容:包括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字等。用来做论据的事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一、[2019·鄂尔多斯]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朗读者》为什么能走向世界 石羚
①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 流”。不久前,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 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 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朗读者》为什么能够走向世界呢?
要
学问》)
素
(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
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内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进行比喻来证明论点。标志词常含有比喻
词:如、像、似、好像、仿佛、犹如、如同、恰似、比方说、像……
议
似的、如……一般等
论
作用: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内容: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
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是
议
道理论证。标志词多用冒号、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有
论
“××曾说过”之类的提示语
文
道理
论证
作用: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
论证
举例: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 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 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古语说“富贵不过 三代”,又说“从来纨绔少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要
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敬业与乐业》)
素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无业之人难以教诲的道理,
从反面强调了有业的必要性)
文体知识清单
(续表)
议
分为三类:总—分、分—总、总—分—总。如《敬业与乐业》运用“总
论
一分一总”的结构行文。文章首先提出“敬业与乐业”的论题;然后从
文 总分 “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阐述;最后用“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
论
有“如”“比如”“……就是一个例子”之类的词句
文
作用:使论证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 论证 举例 举例: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
要
论证 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
素
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论教养》)
(运用举例论证,举“无教养”的事例,论证“一个人的教养体现在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2. 越来越多的名著因《朗读者》走进千家万户,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说法 错误的一项 ( )(2分) A. 《儒林外史》中,吴敬梓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周进、庄征君等人,褒 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王冕、杜少卿等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B. 《西游记》中,唐僧被变成老虎后,八戒智激悟空下山,大战黄袍怪。原来这黄袍怪 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星,后被罚去给太上老君烧火。 C. 《朝花夕拾》中《无常》一文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人们见到这“鬼” 却并不害怕,反而觉得他特别有人情味,因为他象征着一种公平。 D. 《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塑造朱德这一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 妻子、战友的讲述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 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
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 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 真的那样,人类也许还在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文
盛放事业、安放自身,这三个方法是平行的、并重的
的
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
结
层进 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如《敬业与乐业》分为三个层次论证:要有业、
构
式 要敬业、要乐业,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议 准确、 特点:概念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推理严密,语言周 论 严密 密,逻辑性强 文 生动、 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活泼,表述准确,感情色彩鲜 的 鲜明 明 语 概括、 特点:事实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需要概括简明,不可强调叙事,以免 言 简明 喧宾夺主
三
论据
实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事实
要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可以具体、真实、有力地论证观 论据
素
点,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举例:如《谈创造性思维》中谷登堡的例子就是事实论据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议
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用
论
来做论据的言论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 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 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 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 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 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 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文道理 Nhomakorabea论据
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加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论
三
论据
证更准确严密
要
举例:如《敬业与乐业》中引用的孔子的话就是道理论据
素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议
内容:运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标志词常含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 曾深有感慨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 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 “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 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 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些文化 精品出现了!
③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 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 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 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一 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前台的镁光灯下,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 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答案] A [解析] 庄征君是《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是作者褒扬推崇的真儒士和 真名士。
第1讲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观点
3. 如果《朗读者》请你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这 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3分)
[答案]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爱国诗,尤其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诗句,在《朗读者》节目中可以激起 外国友人对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 [解析] 首先要明确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然后指出外国友人对 这种情怀的共情与思考。
对亲人的了解和关心上”的观点)
(续表)
文体知识清单
内容: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