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4、王韬办报情况: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
社长、总编辑是邓拓。
(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
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一、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单选]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单选]2.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烽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单选]3.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皇帝的诏书是当时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也是以诏书的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
二、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单选]1.“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
[单选]2.发出“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感叹的是孙处玄。
[单选]3.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在唐朝应运而生。
[单选]4.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名词解释]5.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11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当时还有人将这种简明的朝政公报抄寄外地,扩大了传播范围。
据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记载,在襄樊一带得到的数十幅这样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多选]6.唐代的新闻传媒有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论述]1.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王朝对进奏院进行了整顿,经过整顿改革,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具体做法是由进奏院的进奏官们向全国各州及其同级的官抄送文告,每个进奏官负责三四个地方。
对于进奏院公开发布的官文书,进奏官们并不全部抄发,而是挑选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部分抄报给地方官员,也有的抄给各中央官署。
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也称进奏院状、进奏院报状。
它不仅权威,而且传播速度也快。
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们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
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
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
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基本目的:参政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②仍以手抄为主;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产生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 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填空选择1、唐代,孙樵《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2、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有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
3、明代:1)通政司(通政使司)2)六科:吏、户、礼、兵、刑、工六科3)提塘官4)《万历邸钞》《天变邸抄》5)图书馆《急选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6)明代出现了“报房”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4、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
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何遇恩、邵南山因编发小报被斩决。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PS: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
二、名词解释定本制度时间: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通讯社是()A. 国闻通讯社B. 新华社C. 中央通讯社D. 申明通讯社答案:A2.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新华社社长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胡乔木D. 陆定一答案:D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由范长江所著?()A. 《中国的西北角》B. 《赛金花》C. 《动荡中之西北大局》D. 《西行漫记》答案:D4.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下哪项不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A. 新闻媒体被大量关闭B. 新闻内容受到严格控制C. 新闻工作者被批斗D. 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答案:D5.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下哪项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A. 新闻媒体数量的增加B. 新闻报道内容的多样化C. 新闻审查制度的加强D. 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A. 党性原则B. 真实性原则C. 多样性原则D. 独立性原则答案:A B C7. 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包括()A. 传播信息B. 引导舆论C. 监督政府D. 娱乐大众答案:A B C D8. 下列哪些属于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事件?()A.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闻报道B.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C.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改革D.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闻控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9.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国家建设的成就,团结人民,教育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同时,新闻事业还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形象,介绍中国政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的任务。
10.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出现了更多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二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深度;三是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四是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上古—1815年)1.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有哪些?(3~~5个)结绳(结珠)、实物表意、肢体语言(动作体态)、声音、图画、语言、文字传播2.唐朝有报纸的根据是什么?(史料与实物)1.有史料为证:唐人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相关文字记载2.有实物为证:1907年被取走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和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特点是均无报头。
3.官报的称谓与形式答:唐代驻首都的各地进奏院发布的,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已经具有一定官报性质,是一种在当时政府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4.宋代小报与官报有什么不同?答:1)小报是民间小报 2)小报消息快、内容新、新闻性强 3)小报是非法报纸,屡遭政府查禁 4)小报可出售,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5)小报读者范围更广 6)小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往往是在野派对当权派的攻击工具 7)小报虚假新闻多5.定本制度与报房答: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朝制定了对官报的定本制度,即进奏官将编好的邸报送请枢密院审查,通过审查的邸报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官报以定本为准,不准擅自增删,该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
2.报房:是指设有编报、抄报、印报、送报和兼有探报的综合性办报机构,它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6.两种民间小报:宋代小报与清朝《京报》的主要不同答:《京报》是册装的书,长方形的小册子,内容与官报基本一样,是合法民间报纸,“无官报之名,有官报之实”,基本印刷,而宋代小报是非法报纸,虚假新闻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察世俗》的基本情况答:1)创办: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3年米怜被派到中国协助,因在中国不能传教,所以米怜在马六甲于1815年8月15日创办《察世俗》。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C: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简单了解)《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一、填空、判断、单选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
[4]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7]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
[9]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11]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14]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5] 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
[18]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
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
[18] 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
[20] 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
[21]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23]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
[24] 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25] 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
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33][34] 19、洪仁玕,《资政新篇》。
[34] 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
[35]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识记:1.口头传播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传播方式2.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是最原始的符号传播形式3.手写新闻传播的形式主要有:(1)官方公报(2)新闻信4.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是:(1)古罗马帝国的《罗马公报》,后人又称《每日记闻》(2)中国唐朝的邸报。
5.新闻信以书信形式传播新闻,有官方和私人两类。
6.1450年,德国约翰尼.古登宝发明了金属伙子印刷术。
7.德国的《福格斯新闻》是16世纪最著名的受潮小报之一。
8.1609年,德国奥格斯首先出现了周报《通报——报道或新闻报》9.1621年英国最早的周报是《每周新闻》10.法国的定期周刊出现于1631年,“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创办了《公报》11.1650年,德国创办的周报《莱比锡新闻》被工人为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12.世界上最早的杂志是1665年巴黎出版的《学者杂志》13.字长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政党报纸时期。
14.政党报纸的性质:是各政党‘政客争夺政治、经济权利的舆论工具。
15.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管制出版的国家。
16.1530年,英国正式设立黄吉特需制度,规定出版物须经批准,否则禁止出版。
皇家特许制度阻碍了英国金带报业的发展。
17.157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改成“星法院”18.《伦敦公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19.弥尔顿在1644年出版的=了《论出版自由》。
被认为是现代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石。
20.1621年,伦敦出现了英国史上第一份周报《每周新闻》21.1702年爱德华.马利特在伦敦创办的《每日新闻》是英国第一架日报22.18世纪初,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著名杂志《评论》《闲谈者》《旁观者》23.笛福是英国第一位职业记者,人称“英国新闻事业之父”24.18世纪初的三大朱明宝人:笛福、斯蒂尔、艾狄生25.1712年5月,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向所有报刊征收印花税,同时征收新闻纸张税和广告税,三者合称“知识税”26.1609年,波士顿印刷商本杰明.哈里斯出版了北美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27.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了北美第一份连续发行报刊《波士顿新闻信》28.1733年发生的“曾格事件”是北美人民为捍卫出版自由而进行的无畏战斗。
中国新闻事业史(近代部分)一、单项选择1分*15【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是欲袭清廷之故智,钳制舆论”“绝对新闻自由”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大江报》事件】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份报纸】马礼逊(米怜)(英国传教士)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查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 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2.京报副刊。
3.民国日报“觉悟”副刊。
4.时事新报“学灯”副刊。
它们一改以前消闲为主的风格,转而为知识分子宣传民主科学,培植新文化,传播新思潮。
(后有不全)9.四不方针:新记公司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不党:不代表任何党派。
2.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
3.不私:不谋私利,要使报纸成为公正喉舌。
4.不盲: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10.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肩负着出版报纸和开展通讯社业务的双重任务,自开办之日起以CSR的呼号向外播发中英两种文字的电讯。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停止对外播发新闻。
红军抵达陕北后恢复发稿工作。
1937年改名为新华社,第一任社长是周以栗。
11.中央社:国民党中央主办的中央新闻通讯机构。
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
1932年国民党中央对中央社进行改组。
宣称迁出中央党部对外独立经营,同时社内装置当时最先进的收报机和发报机,向全国各地播发新闻,此后也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12.史量才惨案: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倾向进步,领导申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大胆攻击蒋介石“剿共政策”和不抵抗政策,遭到国民党的嫉恨。
蒋介石先是采用收买和高压政策,后又暗中布置对史量才下毒手。
1934年11月13号史量才在从杭州回上海途中在浙江海宁县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二,人物简介1.黄远生:1)评价:民初著名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2)经历:1.1904,年进士后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法律。
2.1909年,学成回国,被清政府任命为邮船部员外郎。
3.辛亥革命后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庸言”,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
4.在短短四五年记者生涯中,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称为民初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
5.他曾以“四能”(能想,能听,能写,能奔走)蜚声于时。
6.袁世凯称帝时约请黄远生为“亚细亚日报“上海总撰述,黄远生辞不就职,并在上海各报刊出“黄远生反对帝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
7.1915年9月远走美国,同年12月在旧金山被爱国华侨误认为帝制派被刺死。
3)贡献:黄远生是我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他为申报所写的“北京通讯”流传一时。
2.邵飘萍:1)评价:著名报人,记者,新闻学者,被誉为“新闻界的全才”。
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2).经历:1. 1909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为上海各报写稿。
2. 1912年受杭辛斋的邀请去杭州任“汉民报”主笔,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3. 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
居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向国内各报发稿。
4. 1916年回国,在申报,时报等报担任主笔,袁世凯死后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
撰写“北京特别通讯”成为民国初年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
5. 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印社。
6. 1918年10月,创办来他一生最重要的报纸“京报”,以宣告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著称于时。
7. 后因在报上揭露段政府弊端被通缉,再次逃往日本。
曾任“朝日新闻”的记者。
8. 1920年回国,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于北京天桥。
3.梁启超:1)评价: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报刊政论时议的杰出代表。
2)经历:1. 1895年随康有为至北京,参与公车上书,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称为主编和重要撰稿人。
2. 1896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同时对报纸的政论文体进行了改革,创造了影响一代文风的时务文体而名噪一时。
3.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先后创办,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宣传郡主立宪。
4. 在所创报刊中,首倡时事短评,第一次提出党报的观念,并积极改革副刊,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被称为“天纵之文豪,舆论之骄子”。
5. 从1905年8月开始,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民报”进行论战。
6. 1907年在东京组织“正闻社”创办“政党”“国风报”继续鼓吹君主立宪。
7.辛亥革命后组织进一步的拥护袁世凯。
1915年后在讨袁的“护国运动”中成为幕后主使。
8.晚年在清华大学做教授,称为著名国学大师。
1921年病逝于清华园。
著有“冷冰室全集”。
4.章太炎:1)评价: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民主革命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
2)经历:1. 1895年加入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的撰述,宣传改良思想。
2. 戊戌变法后逃往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
3. 1899年回上海,主编“亚东时报”。
4. 1903年,在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中被捕入狱,称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5. 1906年出狱后,被同盟会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参与了与改良派的论战,并为民报撰写来大量论说,是“民报”最著名的政论家和宣传家。
6.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作为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喉舌。
7. 民国后,参与政治活动,是统一党的总裁,从出任袁世凯的总政府顾问到转而反袁。
8. 晚年政治上转入颓唐,潜心研究学术,称为著名国学大师。
9. 1936.6在苏州病逝,著有“章氏丛书。
10.备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最大最久的业绩”…“考其生平,以勋章作为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无第二人,七次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
5.邹韬奋:1) 评价:伟大的新闻出版事业家,杰出的报刊理论家。
2)经历: 1.1926年,主编生活周报,开始其报人生涯。
2.1933年初,参加中国保障同盟。
3.1933年7月,被迫流亡国外,为生活周刊撰写来大量通讯后编成“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
4. 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并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5.1936年11月在七君子事件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用笔战斗,写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
6.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7.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走香港,在香港出版“大众生活周刊”。
8.1942年曾赴苏北解放区考察。
9.1944年在上海病逝,同年9月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10.邹韬奋新闻思想核心是永远立于大众立场和真诚的为人民服务。
6.范长江:1)评价:著名新闻记者,杰出的报刊活动家。
2)经历:1.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始为晨报,世界日报等报写稿。
2.1934年进天津大公报当记者。
3.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西北采写的历程,陆续在大公报发表来许多旅行见闻,后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4.1936年8月深入内蒙古西部,以大公报战地记者身份在抗日前线采写了许多通讯。
5.1936年12月,奔赴先采访,第一次想全国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共的方针政策,受到全国的瞩目,他是第一个从白区进入延安的新闻记者。
这次西北采访出版来通讯集“塞上行”。
6.1938年发起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同年10月脱离大公报,赴桂林创办国防新闻社。
7.1941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人创办华商报。
8.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南京仪表团发言人,新华社总编辑。
9.1949年以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人民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社长。
10.1970年10月23,在河南确山县病死。
3,重要报纸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基本情况:中国近代第一份报纸,1815年8月5日。
马礼逊,马六甲,未怜。
2)宣传内容:宗教,宣传伦理道德,科学知识。
3)宗旨: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
4)特色:1.为求方便读者阅读。
2.研究中国读者的性格和习惯。
3.篇幅短小,通俗易懂。
4.文体多样。
2.世界日报:1)评价:华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报纸之一。
2)基本情况:1925年2月10日,北京,创办人是陈舍我。
该报在二三十年因屡遭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派的压,言论一直比较保守。
1945年复刊,后政治态度明显,倾向于国民党。
3)特色:1.内容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教育新闻也占有重要地位。
2.带有多种专刊,复刊,曾连载张恨水写的多部唱片言情小说,吸引市民阶层,读者。
3.版面编排颇具特色,常把读者一些感兴趣的地方新闻,社会新闻放在头条。
在标题方面仿效黄色新闻标题的做法,词句惊人,字号特大,排列醒目。
3.中国青年:1)基本情况:1923年10月20日,上海,主编:恽代英,萧楚女。
2)评价:共青团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也是大革命失去最著名的刊物之一。
3)宣传内容:1.热心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