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七二班杜新梅

我学过了七年级上册生物《开花与结构》一节课,使我明白了“传粉与受精”的重要意义。有性繁殖是植物基本的繁殖方式,而传粉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包括自花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异花传粉产生的后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选择并得到了发展,成为大多数被子植物的传粉方式。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昆虫、鸟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植物在长期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传粉媒介的机制,并通过花的形态、结构、产物和行为等得以表现。

I引诱机制

植物不能移动位置去寻找传粉动物,但可以利用一定的手段吸引昆虫或鸟类前来传粉。虫媒花有“三宝”——色彩、气味和蜜粉。其花朵大而显著,结构比较复杂,形态变化多样,有的具有蜜腺。花瓣中含有的花青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有机色素,赋予了花朵绚丽的色彩;细胞中的挥发性油滴散发出浓郁的花香。花瓣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凸起,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夺目光泽。蜜腺分泌的香甜蜜汁,以及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花粉,被聚集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有些花还向传粉昆虫提供一些能成为昆虫信息激素原料的气味性物质,或一些树脂等营巢材料。

不仅如此,植物的引诱手段还因传粉者的种类和活动时问的不同而异。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原野上的植物的花往往是黄、白、紫红或蓝色的,因为这里的昆虫对于鲜红色辨别力一般较差。在靠近热带及亚热带的地方,花却多为鲜红色,也是因为此处的蝶类及蜂鸟善于辨别鲜红色。暗黄和深红色的花,散发着腐臭,访问者主要是蝇类。夜晚是蛾类活动频繁的时段,所以夜开花多为白、黄等浅色,并伴有浓香。

2空间机制

植物往往通过花朵的空间位置来加强引诱效果。以动物为传粉媒介的花朵常开放在枝头和树冠外围,周围少有枝叶遮挡。如鹤望兰等典型鸟媒植物的花一般长在枝条非常显眼和有利的位置,周围有供鸟起落的“平台’’和空间。而蜜腺和花蜜一般要藏在花的底部和里面,传粉者要到达蜜腺和吸吮花蜜,必然要碰触到外围的花药或柱头,达到传粉目的。生长在河流中的水芹菜开花时,雌花从水下逐渐升出水面,其上游的雄花会放出花粉,花粉顺水而下,与雌蕊相遇,完成授粉。

3时间机制

依靠蜜蜂、蝴蝶等昼性昆虫授粉的花朵,会依次在白天开放:凌晨3时蛇麻花;清晨4时牵牛花;清晨5时野蔷薇;早6时龙葵花;7时蒲公英……显然,晚间开放的花朵则是以夜性蛾类为授粉媒介的。有时,植物还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分泌花蜜以限制利用花蜜的昆虫种类。

风媒花能根据外界气候和天气状况,判断何时释放花粉。它们通常在早春和秋季气候较温和时开花以避开暴风雨。同样的道理,在刮风和无风的静寂中,禾草类植物会把花粉暂时封存,等待着天气清爽、太阳暖和的清晨或黄昏。

雌雄蕊不在同一时间成熟可算得上是植物避免白花传粉的绝招。而多数风媒花有先叶开花的习性,散出的花粉受风吹送时可不受枝叶的阻挡。

4结构机制

植物的花形构造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适应异花传粉的重要性状。许多植物的花往往有一些特殊结构能有效保证植物的授粉。马兜铃的花瓣合生为一个狭长的筒,像长颈瓶,雌雄蕊和花蜜都在瓶底,瓶颈内壁则生有斜伸向基部的倒毛。马兜铃是雌蕊先熟花。

当雌蕊成熟时,蜜腺分泌花蜜,小虫顺着毛爬进花筒基部采蜜,返回时被倒毛阻止于花筒内。虫子四处寻找出路,把身上带的花粉送到了柱头上。受精后,雄蕊成熟放出花粉,倒毛枯萎脱落,于是,虫子又-带着这朵花的花粉飞人另一朵花。

丸花蜂在鼠尾草花上的采蜜情景也十分有趣。鼠尾草是唇形科植物,其上唇瓣的下面,有一个花柱及两枚雄蕊。雄蕊成丁字形,结构十分别致,就像两条杠杆并列地排在花筒入口处。当丸花蜂踏上唇瓣,把头伸进花筒去吃蜜时,丁字形雄蕊的下端就被昆虫的头向内推顶着,上端则因杠杆作用而下垂,正好把花药敲打在蜂的背上,把花粉散发出去。当这只蜂飞到另一朵花上采蜜时,它的背部与悬垂的柱头接触,完成传粉作用。自然界中,上述这种迫使昆虫传粉的现象,在兰花、报春花、千屈菜以及桔梗等植物上也可以看到。而

萝蘼等植物的花中有一条沟,可以使昆虫把足陷入而粘上花粉,这也是让昆虫传粉的一种特别构造。

大部分禾本科植物,以及杨、柳、桦、栎等风媒植物的花丝比较长,花药凸出悬垂于花外,在微风中轻舞,花粉在摇曳中得以散布并传播。这种摆动的花序和花药也是风媒植物对传粉的一种适应结构。另外,为增5形态机制

花粉以万千姿态来适应各式各样的传粉者。花粉粒的体积都很小,但程度各异。每个花粉粒都有外形迥异的壳:大的、小的,光滑的、粗糙的,长刺的、长瘤的,球形的、非球的、隆起的、凹陷的……仰赖动物媒介的花粉粒表面通常有黏性,并被粘成一团,容易牢牢

地附上鸟喙或甲虫的壳,也容易粘在蜂等昆虫的足、腹等部位,被携带远传。这种黏性来于花粉粒制造的一种油质,它含有色素,使花粉呈现色彩,产生香味,以引起传粉者的注意它还能防水,并保护花粉不受紫外线威胁。此外,虫媒花的花粉体积一般相对较大,表面有复杂的凸起和棘刺,能比较容易钩挂上虫体。

风媒花则不然,它们的花粉往往干燥,较小,外表光滑,分量较轻,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而言,更能有效地被风吹送。像云杉、水杉等松科植物的花粉还带有两个气囊,可以更有效地借助风力传播。

6数量机制

风媒花虽然不具有色彩、气味和蜜汁等优势,但花朵小,数量多,花粉的产量极高。在清风的吹拂下,自然地散布出大量的花粉。只要有很小比例的花粉能准确着陆,其数量也惊人的。在欧洲北部的芬兰,有些湖泊边上长有松树林,风吹送的大量花粉可以在湖边的湿地上聚集成层,有时远看竟然好像是一层厚厚的乳酪。

虫媒花有时也非常大方。每朵虞美人花的花粉粒有250万个之多,而仅仅指望其中的少数几个能抵达另一朵虞美人的柱头上。虫媒植物除了吸引较多的昆虫为己传粉外,还通过控制花蜜的分泌量来实现异花传粉。因为蜜量太少,吸引力不足,授粉效果当然不佳。但如果分泌过多,一朵花的蜜量就可以满足需求,访花者往往会终上E它的旅程,而达不到传粉的目的。

7 附着机制

动物传粉者会使出扒、刮、撬、抓、压的功夫取得花粉并把其带走,花粉也会利用自己外壳的粘性和复杂的突起物,使出挂、钩、粘、扒、触等浑身解数来附着在

传粉者的身上。

有的花粉晤然能借助静电的力量不经接触而直接tt跳”到昆虫的身上。植物有自己的静电场,在晴朗干燥的天气里最强。花犹如植物的电极末端,电压最高。特别是其干燥部分,通常都带负电。刚离巢的蜂通常带微弱负电,但飞行的摩擦力会赶跑电子,使蜂只改带

正电。当蜂接近带负电的干燥花药时,花粉粒就会跳出,吸附在蜂身上。

有的植物会将花粉直接发射到传粉动物的身上。某些兰花的花药在逐渐干燥过程中会抽搐并蜷屈,这时只要轻轻一碰,花药沿着接缝瞬间进裂,花粉就像枪,弹似的被发射出去。

8识别机制

花常会保护花粉。番茄、马。令薯、蓝莓等会在合适的传粉者造访之前让花粉粒呆在干燥安全的花药里,等待属于自己的蜂只停在花药上,蜂则用能让花粉释出的频率震动腹部肌肉。

不论是通过何种媒介,花粉一旦落在柱头上,两者就开始了相互的识别。某些雏菊的柱头是干的。柱头外层细胞先是“检查”来访花粉的信息,认证通过后,才会分泌需要的液体。而许多柱头本来就是湿的,花粉粒可轻易粘附其上。当外层细胞认出是自家人后,

花柱会忙不迭地奉上酶、生长激素、营养物等来款待,花粉也会毫不客气地吸水、膨胀、开裂,伸出花粉管,钻入花柱,直达子房。

若是外人,花柱无动于衷,花粉即便勉强萌发,通常也会很快停长、歪错方向或爆裂。对于花粉来说,它也会检测一下着陆柱头的水分和其他化学信息。如果信号不对,花粉会依托稳定的外层壳固守,等待转移的机会,直到永远。

9选择机制

植物利用颜色、气味、结构等手段来吸引传粉者,更主要的是选择自己中意的传粉使者。不同植物散发出的气味不同,趋附昆虫的种类也不一样,有喜芳香的,也有好恶臭的。兰花不分泌花蜜,但可以从花瓣分泌细胞中释放香气。而且,不同种类的兰花分泌不同类型的香气,选择吸引不同种类的蜜蜂。因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兰花各自选择与其相对应的传粉蜜蜂。

花的形态结构往往对传粉动物的体形结构也具有选择作用。花蜜位置浅的,往往有甲虫和短吻蜂、蛾趋附;如花蜜深藏,则多为长吻蜂和蝶类所吸取。马达加斯加有一种兰花,花筒长达一尺,花蜜深藏在筒基部,只能由一种吻长三十多厘米的蛾子来替它传粉。

金鱼草花也用同样的办法选择传粉虫。它的花冠上下唇闭合,雌雄蕊及花蜜都封锁在花筒的里面。如果传粉昆虫太小,根本就踏不开花的下唇,无法进去;,如果太大,即使踏开了下唇也钻不进去。只有那些像蜜蜂一样大小的昆虫才能踏开下唇,进入花筒,去吸取

蜜汁和进行传粉。在特定的时问开放或分泌花蜜也是植物选择自己中意的媒人的常用方法。◇

开花和传粉

开花和传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

异花传粉植物对传粉者适应机制浅析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七二班杜新梅 我学过了七年级上册生物《开花与结构》一节课,使我明白了“传粉与受精”的重要意义。有性繁殖是植物基本的繁殖方式,而传粉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包括自花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异花传粉产生的后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被选择并得到了发展,成为大多数被子植物的传粉方式。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昆虫、鸟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植物在长期进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传粉媒介的机制,并通过花的形态、结构、产物和行为等得以表现。 I引诱机制 植物不能移动位置去寻找传粉动物,但可以利用一定的手段吸引昆虫或鸟类前来传粉。虫媒花有“三宝”——色彩、气味和蜜粉。其花朵大而显著,结构比较复杂,形态变化多样,有的具有蜜腺。花瓣中含有的花青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有机色素,赋予了花朵绚丽的色彩;细胞中的挥发性油滴散发出浓郁的花香。花瓣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凸起,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夺目光泽。蜜腺分泌的香甜蜜汁,以及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花粉,被聚集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有些花还向传粉昆虫提供一些能成为昆虫信息激素原料的气味性物质,或一些树脂等营巢材料。 不仅如此,植物的引诱手段还因传粉者的种类和活动时问的不同而异。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原野上的植物的花往往是黄、白、紫红或蓝色的,因为这里的昆虫对于鲜红色辨别力一般较差。在靠近热带及亚热带的地方,花却多为鲜红色,也是因为此处的蝶类及蜂鸟善于辨别鲜红色。暗黄和深红色的花,散发着腐臭,访问者主要是蝇类。夜晚是蛾类活动频繁的时段,所以夜开花多为白、黄等浅色,并伴有浓香。 2空间机制 植物往往通过花朵的空间位置来加强引诱效果。以动物为传粉媒介的花朵常开放在枝头和树冠外围,周围少有枝叶遮挡。如鹤望兰等典型鸟媒植物的花一般长在枝条非常显眼和有利的位置,周围有供鸟起落的“平台’’和空间。而蜜腺和花蜜一般要藏在花的底部和里面,传粉者要到达蜜腺和吸吮花蜜,必然要碰触到外围的花药或柱头,达到传粉目的。生长在河流中的水芹菜开花时,雌花从水下逐渐升出水面,其上游的雄花会放出花粉,花粉顺水而下,与雌蕊相遇,完成授粉。 3时间机制 依靠蜜蜂、蝴蝶等昼性昆虫授粉的花朵,会依次在白天开放:凌晨3时蛇麻花;清晨4时牵牛花;清晨5时野蔷薇;早6时龙葵花;7时蒲公英……显然,晚间开放的花朵则是以夜性蛾类为授粉媒介的。有时,植物还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分泌花蜜以限制利用花蜜的昆虫种类。 风媒花能根据外界气候和天气状况,判断何时释放花粉。它们通常在早春和秋季气候较温和时开花以避开暴风雨。同样的道理,在刮风和无风的静寂中,禾草类植物会把花粉暂时封存,等待着天气清爽、太阳暖和的清晨或黄昏。 雌雄蕊不在同一时间成熟可算得上是植物避免白花传粉的绝招。而多数风媒花有先叶开花的习性,散出的花粉受风吹送时可不受枝叶的阻挡。 4结构机制 植物的花形构造也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适应异花传粉的重要性状。许多植物的花往往有一些特殊结构能有效保证植物的授粉。马兜铃的花瓣合生为一个狭长的筒,像长颈瓶,雌雄蕊和花蜜都在瓶底,瓶颈内壁则生有斜伸向基部的倒毛。马兜铃是雌蕊先熟花。

4.5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第五节开花、传粉与受精 一、开花 二、传粉 三、受精 一、开花 当雄蕊中的花粉和雌蕊中的胚囊达到成熟的时期,或是二者之一已经成熟,这时原来由花被紧紧包住的花张开,露出雌、雄蕊,为下一步的传粉作准备,这一现象称为开花(anthesis)。有些植物的花,不待花苞张开,就已经完成传粉作用,甚至进一步结束受精作用,这在闭花传粉的植物种类里可以见到。 各种植物的开花习性不全相同,反映在植物的开花年龄、开花季节和花期长短,很不一致。例如,一、二年生的植物,一般生长几个月就能开花,一生中仅开花一次,开花后,整个植株枯萎凋谢。多年生植物在达到开花年龄后,就能每年到时候开花,延续多年。各种植物的开花年龄往往有很大差异,有3—5年的,如桃属;10—12年的,如桦属;20—25年的,如椴属。竹子虽是多年生植物,但一生往往只开花一次,花后即死去。不同植物的开花季节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集中在早春季节的较多。一般说来,开花植物多后叶开花,但也有先叶开花的,如腊梅、玉兰等。有的植物在冬天开花,也有在晚上开花的,如晚香玉。至于花期的长短也很有差异,有的仅几天,如桃、杏、李等,也有持续一、二个月或更长的如腊梅。有的一次盛开以后全部凋落,有的持久地陆续开放,如棉、番茄等。热带植物中有些种类几乎终年开花,如可可、桉树、柠檬等。各种植物的开花习性与它们原产地的生活条件有关,是植物长期适应的结果,也是它们的遗传所决定的。 开放时的花朵,一般雌、雄蕊已经成熟,雄蕊的花粉囊通过一定方式开裂并散出花粉。花粉囊的开裂方式是多样的,最普通的方式是纵裂,其他有核裂、孔裂、瓣裂等,可在不同植物属、种中见到,已如前述。散放出来的花粉细胞是有生命的,在适宜的温度、水湿条件下,保持一定时期的萌发力。高温、干旱或过量的雨水,一方面能破坏花粉的生活力,同时对柱头的分泌作用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作物在开花时遇到高温、干旱或连绵阴雨等恶劣天气,会导致减产。 二、传粉

植物的传粉策略

植物的传粉策略 光明中学孙汝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认为只有动物才具有复杂的、各式各样的行为。但是现代生物学家们发现,植物能够做动物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植物行为比动物行为具有更多的独特性、趣味性及隐秘性。植物世界有爱情也有战争,有智慧也有文化,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不断地接受、抗争、适应以及智慧地成长。在我们关注动物及其行为的同时,另一类重要的生命——植物和植物行为,为我们认识生命拓展了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和领域。 植物爱情与战争是智能的典型体现。在植物伊甸园中,为了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植物在恋爱、结婚、生育、后代成长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行为。 大家都知道,植物是固着生长的,它们不像动物一样可以自由的活动,那么它们要怎样才能交配从而让后代生长呢?植物的花粉(雄性生殖器官)要怎样才能传送到柱头(雌性生殖器官)上呢? 授粉的方式分为自花受粉和异花受粉。能进行自花授粉的植物较少,大多数植物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实现传粉。自花传粉的植物通常可以将性状稳定的遗传下去,性状一般不会改变。进行异花传粉的植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交叉互换现象而导致配子多种多样,加上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导致受精作用后产生的个体多种多样。因此相对于自花传粉,异花传粉的植物后代能更好的适应多变的环境,有很大的优势。 如果缺乏传粉媒介,精子输送受阻,将导致花不能受精结实。因此,能否将花粉输送到合适的柱头之上,决定了花儿开放的命运。花粉携带精子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交配方式,并且影响后代的遗传组成,从这个角度上看,花粉的命运就是植物未来的命运。植物可以借助风力,水流等自然作用进行传粉,更多的时候植物需要动物来为其传粉。植物都有各自的传粉策略。 一、依靠风力传粉的植物 像小麦、水稻、杨树和栎树等,它们借助风的帮助来传送花粉。不要以为风力传粉是方便的事,一阵风来就可以把花粉吹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事情没那么简单。植物生长在空旷的地方,风向又经常在变动,要使细小的花粉刚好落在

初一生物教案:开花和传粉1

开花和传粉1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第七讲 授粉昆虫

第七讲授粉昆虫 有人这样比喻,“地球上如果没有植物,昆虫就不复存在;如果没有昆虫,植物也不会繁衍生存”。这话一点不假。昆虫是植物的主要传粉媒介。现在已知显花植物中,有85%是由昆虫传媒授粉的,只有10%是风媒传粉,5%是自花授粉。超过一半的世界食物脂肪和油来源于油籽——椰子,棉花,油棕榈,橄榄树,花生,油菜,大豆和向日葵,这些食物许多依赖或受益于昆虫授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日常生活食物的1/3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昆虫授粉。 一、传粉昆虫(植物媒婆)的效能 自花授粉的植物会将外来花粉拒之门外,仅仅依靠自己就能完成受精。在植物的进化长河中,由于交配中的精卵细胞来自同一植物,会降低族群中基因的变异,在面对环境的变动或竞争时,这类植物就可能丧失其优势局面。 为了增加基因变异,提高对环境、竞争的适应,植物总是朝着异花授粉的方向发展,这时相望而不能及的雌蕊和雄蕊要想完成交配,就得寻找一个“媒婆”,自己不能亲临,找人代劳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媒婆”就是生活在植物周围的昆虫、雀鸟、蝙蝠等生物,甚至还有风和水。“媒婆”需要做的,就是把一朵花上的花粉带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以便它们完成交配,当然,请人帮忙总归要付一些酬劳,所以这些花往往有着艳丽的色泽,特殊的香味,或者可口的花蜜。不过,并非所有昆虫都喜欢香味,因此对于苍蝇这样口味独特的“媒婆”,也会有植物散发臭味投其所好。 在植物与传粉昆虫这一共生系统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植物与传粉昆虫为了实现各自的自身利益,形成了多样的吸引和利用对方的生存战略。

1.招蜂引蝶,“媒婆”成人之美 “蝶恋花”往往被人们作为美的象征加以描述,也常被用来比喻英俊男儿追求美丽姑娘的行为。然而在自然界,“蝶恋花”仅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依赖,共生共存这一生命现象的一个侧面。事实上,与蝴蝶喜欢花一样,植物也同样喜欢昆虫,并想方设法为自己的花涂脂抹粉,乔装打扮,以招引更多的昆虫。 图:雀鸟和蜜蜂的传粉工作进行中,对于服务对象和“媒婆”,这是一种“我出花蜜,你传粉”的双赢行为。“媒婆”们快活的进食完后,花粉也就落在了柱头。 虫媒植物为了让更多的昆虫为自己服务,首先要将昆虫吸引到花上来,所以植物的花一般都色泽鲜艳芬芳。然而只靠色彩、香气等广告手段,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很难长期诱引传粉昆虫的。因此,大部分虫媒花都以某种形式为服务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有些以分泌花蜜的形式来招引食客;有些则生产大量的花粉;也有些则向传粉昆虫提供-些能成为昆虫信息素材料的气味性物质,或向昆虫提供一些树脂等营巢材料。“媒婆”们受到色泽、气味的吸引,来到花朵前,食用或带走自己的酬劳--花蜜(花粉),这个时候花朵就会把花粉悄悄撒落在它们身上,当它们前往另一朵花时,在忙碌的进食过程中,它们携带的花粉就会自然而然的落到柱头上,这样一次互赢的交易就正式完成。 除了吸引较多的传粉昆虫为己授粉外,为了实现异花授粉的目的,最好希望访花者接下来的去处为同种异株植物。因此,植物还必须控制报酬量,若分泌的花蜜量太少,来访者不足的话,授粉效果当然不会好。但如果花蜜量分泌过多,一朵花的蜜量已经满足访花者要求的话,来访者就不会继续它的服务,导致授粉效果下降。

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植物开花了(第一、二课时)(20200413082838)

3.植物开花了 【教材分析】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对植物 一生的了解,是认识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价值的基础条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 重要一环。在第3课中, 《植物开花了》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本单元按照植物生长的过程,按顺序开展每一课的学习。在本课,种植的西红柿和黄瓜终于开花了。首 先通过观察、解剖西红柿的花,认识一朵西红柿花具有的四个部分。接着再解剖黄瓜的花, 能发现黄瓜花不是四个部分都俱全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比西红柿与黄瓜的花,学 生形成对花的认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紧接着,学生观察黄瓜的雄花与雌花,学会区分黄瓜 的雌花和雄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雌花后面跟着“未来的小黄瓜”。在认识完两种植 物的花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花有着繁衍后代的任务,从而了解花粉的传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种植的黄瓜花人工授粉,体验并了解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 【学情分析】 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无处不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 和研究过它们,也很少有种植经验,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花的构造,知道西红柿花有雌蕊和雄蕊,黄瓜花有分雌花和雄花。 2.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 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 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两课时)(浙教版科学教案)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本接的许多知识(如植物无性生殖的几种形式、开花和传粉等)都在第一册中讲过,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在此基础上再讲授新课。在生殖方式、传粉和受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让学生对照观察传粉情况、传粉途径和不同生殖方式的差异,使学生印象加深,便于记忆。 [教材分析]: 前一节从整体上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节在此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材分两大部分,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教材从开花→传粉→受精→发育的顺序对有性生殖进行阐述,其中对传粉通过读图活动明白传粉两种方式,联系花的结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特点与传粉方式的适应性,受精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涉及到较多名词,在教学中依次逐个介绍各个结构与发育成什么结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介绍人工授粉和粮食栽培,在这部分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取知识,第二部分是无性生殖,从裸子植物的无性生殖和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两方面来讲,由于这部分知识对于城市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在这部分尽量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 2、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过程。 3、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的关系。 4、知道植物主要的无性生殖方式及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1、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在农业上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大致过程。

维持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专性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维持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专性共生关系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在已知的大约750种榕属(Ficus, Moraceae)植物中,几乎每一种都与其专一性的传粉榕小蜂(Agaonidae, Chalcidoidea, Hymenoptera)建立了专性传粉共生关系。一种榕树只能由与其相应的一种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作为回报,榕树为其传粉者提供后代发育的场所。 这种共生关系存在的前提在于传粉榕小蜂对寄主榕树的准确定位。过去的研究表明,榕树的隐头花序在接受期时通过释放特殊的挥发物吸引传粉者。 本文将挥发物分析与生物测定试验结合起来,研究榕树的挥发物组成、释放规律以及它们对传粉榕小蜂行为的影响,以更深入地探讨榕树-传粉榕小蜂共生关系维持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本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榕树挥发物的特异性以及传粉榕小蜂对寄主的识别能力。 对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四种榕树,包括雌雄异株的斜叶榕(F. tinctoria)、对叶榕(F. hispida)、鸡嗉子榕(F. semicordata)和雌雄同株的聚果榕(F. racemosa)的挥发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无论是释放量,还是其组成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斜叶榕、对叶榕和聚果榕隐头花序接受期挥发物都是通过常见化合物的不同比例的组合实现特异性的,即“泛化”策略;而鸡嗉子榕的挥发物组成的99%是一种特殊化合物对甲基苯甲醚,即采取了“特化”策略。结果还表明,榕树隐头花序挥发物的含量与隐头花序的果径和雌性小花数量等特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在生物测定试验中,对叶榕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对其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表现出极显著的吸引作用,但非寄主隐头花序的接受期挥发物对C. solmsi marchali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甚至会引起它的回避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

《植物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据《植物生物学》周云龙版不包括植物生理学部分+前生物竞赛笔记) 共同点:植物重要的生理过程,均有水分参与作用。 2、有世代交替必有核相交替,有核相交替不一定有世代交替。 3、比较旱生叶和水生叶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 旱生植物叶:第一类叶小而厚,多茸毛,表皮细胞壁角质层发达,有的具有复表皮,气孔下陷或限生于局部区域(气孔窝)。栅栏组织层数多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海绵组织和细胞间隙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原生质体少水性,细胞液高渗透压。另一类为肉质植物,有发达薄壁组织,能保持大量水分,水的消耗少能耐旱。 沉水叶:1、叶小而薄,叶常常裂成细丝状可以直接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气体和盐类,表皮细胞壁薄多含叶绿体,因此表皮既是保护组织又是吸收同化组织。2、叶肉质不发达,细胞层数少便于光的透入,提高光合效率。3、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弥补气体吸收不足。4、一般表皮细胞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表皮毛。 5、单轴分枝/合轴分枝 单轴分枝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由顶芽不断向上生长形成主轴,侧芽发育形成侧枝,侧

枝又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次级侧枝,主轴生长明显占有优势的分时方式。常见于裸子植物。 合轴分枝:没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芽只活动一段时间便死亡或生长极为缓慢,紧邻下方的侧芽开放长出新枝,代替原来的主轴向上生长,生长一段时间后又被下方的侧芽取代,如此更迭。使树冠呈伸展状态,更利于通风透光,大部分被子植物为这种分枝方式。假二叉分枝为合轴分枝的一种。(注意区别二叉分枝) 6、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A.双子叶植物多为木本,少草本;多为直根系;茎为环状中柱具形成层;叶常为网状脉;花同被,多为4、5基数;胚具2枚子叶;花粉具3个萌发孔。 B.单子叶植物多为草本少木本;多为须根系;茎为散生中柱,无形成层;也常为平行脉;花多3基数,胚具1个子叶;花粉具有1个萌发孔。 7、如何区别根、茎横切面; A.茎上有年轮,根中没有 B.根中具有凯氏带 C.茎中有特别明显的射线 8、三切面(三切面的判别主要要借助于射线的形态、分布) A.横切面:可见到同心圆似的年轮,所见到导管、管胞、木纤维等均为横切面观,可观察到它们的孔径、壁厚及分布状况;仅射线为纵切面观,呈辐射状排列,显示射线的长和宽。 B.切向切面:也称弦向切面。垂直于茎半径所做纵切面(不过中心)年轮常呈倒U形,所见导管、管胞、木纤维均为纵切面,可见其长宽及细胞两端形状、特点;但射线为横切面观,轮廓为纺锤形,可见高宽。 C.径向切面:通过茎的中心做的纵切面,所见管胞、导管、木纤维、射线都是纵切面,可见高、长。射线细胞排列整齐,并与茎的纵轴相垂直。 9、掌状三小叶/羽状三小叶:掌状三出复叶三个小叶柄等长,羽状三出复叶顶端小叶柄较长。 10、如何区别叶片的上下表皮 靠近木质部的为上表皮(近轴面、腹面),反之为下表皮(远轴面、背面)。此为最正确判断方法。但一般情况下气孔器多的为下表皮,反之为上表皮。深绿色为上表皮,浅绿色为下表皮 11、无限花序/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是在开花期间其花序轴可继续生长,不断产生新的苞片与花芽,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花后开(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限花序的花轴顶端不在向上产生新的花芽,而是由顶花下部分形成新的花芽,花开放的顺序从上向下或从内向外。 12、自花传粉可以推出什么特征? 两性花;雄蕊雌蕊同时成熟,柱头对接受自身花粉无生理上障碍。(需同时成立)请自己推出异花传粉可以知道的信息。 13、风媒花/虫媒花

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专性授粉的互惠共生体系

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专性授粉的互惠共生体系1 白海艳,李后魂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 E-mail:lihouhun@https://www.doczj.com/doc/0c10631032.html, 摘要:在已知的昆虫与植物所形成的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中,榕树——榕小蜂、丝兰——丝兰蛾体系是经典实例,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植物——传粉者互惠共生体系协同进化的机理和历史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鳞翅目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植物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协同进化关系。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传粉细蛾与大戟科植物互惠共生协同进化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细蛾科;头细蛾属;大戟科;授粉;协同进化;协同物种形成 很早以前昆虫与开花植物的关系就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C. K. Sprengel就曾经在其重要著作Das Entdeckte Geheimniss der Natur中指出,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和分泌物等在吸引昆虫为其授粉方面起重要作用[1]。19世纪中期达尔文的有关兰花授粉研究结果的发表又引起人们对这个领域的极大兴趣。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开花植物都是虫媒花,不同种虫媒花以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传粉媒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传粉昆虫与虫媒植物之间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 协同进化(coevolution)的观点是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一个新的重要理论基础。该名词首次见于C. J. Mode[2]的“专性寄生物与寄主间协同进化的数学模型”一文中,而P. R. Ehrlich和P. H. Raven于1964年在Evolution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蝴蝶与植物之间相互关系一文则是首篇明确关注协同进化关系的文章[3]。J. Roughgarden[4]和D. H. Janzen[5]于1979年和1980年分别定义协同进化,均强调相互影响的物种间进化的同步性,也称一对一协同进化(pairwise coevolution)。D. J. Futuyma[6]提出的扩散协同进化(diffuse coevolution)则主要强调相互影响物种之间的长期适应行为。由于一对一协同进化定义的严格性,在自然界符合这一严格定义的协同进化关系很少见。对昆虫来说,只有寡食性甚至是单食性的种类才有可能通过寄生、共生、共栖等形式与寄主之间形成一对一协同进化关系[7]。众所周知,榕树——榕小蜂、丝兰——丝兰蛾专性授粉互惠共生体系是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的经典模式。化石资料表明榕树与其传粉者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最密切、最古老的,早在白垩纪时期就已确立,而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20年成为研究热点[8]。在鳞翅目昆虫中,对丝兰——丝兰蛾互惠共生关系的认识和研究较早。1892年C. V. Riley[1]对丝兰蛾的口器、产卵器构造、丝兰花的结构及丝兰蛾的传粉行为、卵和幼虫的形态及发育、果实的受害程度、几种伪丝兰蛾(the bogus yucca moth)的形态习性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文献资料表明[9~14],从19世纪至今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丝兰——丝兰蛾互惠共生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理解种子寄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间协同进化机制提供了数据资料。T. H. Fleming和J. N. Holland又报道了仙人掌科(Cactaceae)鸡冠柱属(Lophocereus)植物Lophocereus schottii 与螟蛾科(Pyralidae)毛螟亚科(Glaphyriinae)昆虫Upiga virescens之间的专性授粉互惠共生关系,并与丝兰——丝兰蛾体系进行了比较[15, 16]。2003年M. Kato [17]等首次报道了细蛾科(Gracillariidae)头细蛾属(Epicephala)昆虫与大戟科(Euphorbiaceae)算盘子属(Glochidion)植物之间种专性授粉的互惠共生协同进化关系。相继发现传粉头细蛾与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和黑面神属(Breynia)植物间也同样存在这种协同进化关系[18, 19]。正在进行 1本课题得到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20055033)。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案 [学情分析]: 本接的许多知识(如植物无性生殖的几种形式、开花和传粉等)都在第一册中讲过,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在此基础上再讲授新课。在生殖方式、传粉和受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让学生对照观察传粉情况、传粉途径和不同生殖方式的差异,使学生印象加深,便于记忆。 [教材分析]: 前一节从整体上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节在此基础进一步深入学习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材分两大部分,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教材从开花→传粉→受精→发育的顺序对有性生殖进行阐述,其中对传粉通过读图活动明白传粉两种方式,联系花的结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特点与传粉方式的适应性,受精这部分是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涉及到较多名词,在教学中依次逐个介绍各个结构与发育成什么结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介绍人工授粉和粮食栽培,在这部分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取知识,第二部分是无性生殖,从裸子植物的无性生殖和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两方面来讲,由于这部分知识对于城市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在这部分尽量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的基本情况。 2、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过程。 3、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的关系。 4、知道植物主要的无性生殖方式及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1、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在农业上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被子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大致过程。 难点: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

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2n),野生型为红花,突变型为白花.研究人员围绕花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花色控制基因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地的种群中,该植物出现一株白花突变.让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将该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若子一代为红花植株,子二代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比为3:1,出现该结果的条件是:①红花和白花受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完全显性;②配子具有相同成活率及受精能力并能随机结合;③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及各基因型植株存活率相同。 (2)在乙地的种群中,该植物也出现了一株白花突变且和甲地的白花突变同为隐性突变.为确定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是否由相同的等位基因控制,可将杂交,当子一代表现型为时,可确定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若子二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时,可确定白花突变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 (3)缺体(2n-1)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人工构建该种植物的缺体系(红花)应有种缺体.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该种植物缺体系中的全部缺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于。 (4)三体(2n+1)也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若白花由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将白花突变植株与三体系(红花纯合)中全部三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二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时,可将白花突变基因定位。 【解析】 (1)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如果白花突变体自交后代全是白花,说明该突变体是纯合子;白花植株与野生型杂交,子一代全为红花,子二代红花:白花=3:1,符合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说明红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练习(有答案)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 1.传粉是指雄蕊中的从花药中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上的过程。传粉的方式有两种:自花传粉,即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上的传粉方式;异花传粉,即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豌豆是典型的传粉。其中,传粉是普遍的传粉方式。注意:异花传粉并非异种传粉,是同种植物的花之间进行传粉。 2.异花传粉的途径: (1)虫媒花,靠传粉,动力来自于;特点是:花粉较黏、有的花被、芳香的、甜美的。像牡丹、、苹果、、桃等植物的花。 (2)风媒花,靠传粉,动力来自于;特点是:花粉、柱头或,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像水稻、、、榆等植物的花。 (3)人工授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3.完成传粉后,花粉受到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穿过柱头伸人子房,一直到达。同时花粉管内形成精子。 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珠被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整个子房发育成。 题型一被子植物的传粉 1.从下面的三个图中,选择适当的图,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甲乙丙 (1)异花传粉是指图中甲花的花粉可以传送到花上,图中的丙花可以接受花的花粉。 (2)图中的花能够进行自花传粉。 (3)图中不能形成果实的是花,因为它没有。 2.如图可知,玉米的传粉方式为() A.自花传粉 B.异花传粉 C.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D.无法确定 题型二被子植物子房的发育 A B 1.豌豆的豆荚内有多粒种子,原因是() A.豆荚内有多个子房B.一个胚珠内完成了多次受精作用 C.子房内有多个胚珠D.一个胚珠内有多个卵细胞 2.植物果实内的种子数目取决于() A.受精卵的数目B.子房内受精的胚珠的数目 C.胚珠的数目D.花粉里的精子数目

植物传粉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 课程感想 绿色开花植物传粉的多姿多彩 课程名称:现代生命科学进展 主讲教师:王玉凤 学号:2009211632 姓名:代冬月

绿色开花植物传粉的多姿多彩 摘要高等植物固着生长的特性使它们不能主动寻找“配偶”,而必须依靠“中间媒介”或自身的某些特殊的适应机制【2】来传递花粉。花粉传递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中包裹着精子。除少数植物能进行自花授粉之外,大多数植物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实现传粉。如果缺乏传粉媒介,精子输送受阻,将导致花不能受精结实。因此,能否将花粉输送到合适的柱头之上,决定了花儿开放的命运【5】。花粉携带精子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的交配方式,并且影响后代的遗传组成,从这个角度上看,花粉的命运就是植物未来的命运。传送花粉的媒介有风力、昆虫、鸟、哺乳动物和水,最为普遍的是风和昆虫。据估计,2/3以上的植物是靠昆虫授粉。 关键词绿色开花植物传粉哺乳动物风媒虫媒黄花大苞姜大根槽舌兰 由花粉囊散布的花粉借助予一定的媒介力量被送到同一花或另一花的柱头 的过程称为传粉【1】。植物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就是花中雄蕊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芝麻等都是自花传粉植物。异花传粉,就是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或一朵花的花粉传到不同植株的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时,雌雄两方的生殖细胞在差别较大的环境中产生,两者的遗传差异圈套,产生的后代就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异花传粉逐渐被选择并得到发展,成为大多数被植物的传粉方式【1】。 从生物学意义来讲,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更进化,因为自花传粉时,雌雄两方的生殖细胞处于同一环境条件,它们的遗传性差异较小,连续自花传粉,可使后代的生活力逐渐衰退【7】。自然界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自花传粉的植物,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合理的适应现象,是与繁殖后代有关系的。当环境条件不适于异花传粉时,植物通过自花传粉就可以完成生殖过程。其实自然界里没有一种植物是绝对进行异花传粉的。在它们中间总有很少一部分个体在进行着自花传粉,这些比例很少的自花传粉的后代,对野生植物而言,足以维持物

植物的花朵为什么能够利于传粉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植物没有思维,为什么它们的花朵的结构非常有利于传粉?”是的,植物都没有思维,因为思维是高级动物大脑里的神经元胞体组成的各个神经中枢,在得 到身体各处的神经纤维传来的一个物体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并经分析、综合等程序得到该物 体各方面的特征,并对该物体的这些特征和原先储存的很多物体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出面前的物体究竟是何物体的判断。 那植物既然没有思维,它又如何进化成适应传粉受精的花朵的呢?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的花朵的很多特征适合传粉,比如:它们的花如果是两性花,即既有雌蕊、雄蕊的花它的 雄蕊一般高于雌蕊,花朵花冠比较艳丽,呈喇叭口状,在花托内有些具有蜜腺,分泌物香甜 以吸引昆虫来帮助它们传粉。如果是单性花,雄蕊产生的花粉多轻小,有些还具有翅以利传播。雌雄同株雄蕊一般高于雌蕊等等,很多特征有利于传粉。 植物之所以有这些有利于传粉的这些特征,是由于它们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自然选 择学说包含四点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在这些植物形成之初,由于植物植株较少,而周围的环境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所以它们结出的果实和种子就非常多,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第一条:过度繁殖。 这些种子发育形成的幼苗也都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存下来,但是它们也有或多或少的性状 差别,比如它们开出的花的形状、结构、花粉等特征可能就会不同,有些植株的花的特征有 利于传粉,而有些植株的花的特征不利于传粉,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第二点:遗传变异。 在环境变恶劣时,比如在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大量锐减时,长有蜜腺能分泌蜜液、花朵较艳的 这些有利于传粉的花它就能吸引昆虫来传粉,而不利于传粉的花它就不能吸引昆虫来传粉, 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第三条:生存斗争。 经过传粉受精等生殖过程的花朵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它们的种子再发育成幼苗,这样一直繁 衍生息;而无法完成传粉的花朵就不能产生果实和种子,这些植株经过一生以后,就会消迹 灭踪,不复存在,这就是自然选择学说的第四条:适者生存。 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具有有利传粉的性状植物一代一代繁衍下来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形 成了现代能产生具有有利于传粉的花朵的这些植物,可见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具有有利于传粉 的这些性状的花朵,不是植物自身想产生这样的花朵,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案1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 3、知道被子植物受精的过程。 4、进一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5、了解植物的无性生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然后经过老师引导进行整理。 2、通过书本和网络查找资料,了解一些新型繁殖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了解各种植物的生殖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 3、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4、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 5、被子植物花结构中各部分的发育。 三、教学难点 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2、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和途径。 3、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被子植物受精挂图发芽的马铃薯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种子的结构,也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周期。通过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植物的一生,但是我们还不知道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延续这生命的。现在到了我们一起去揭开植物这奇妙一生起点的时候了,来,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看看植物各类生殖方式。 新课讲解: 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1、PPT展示盛开的花,让学生总结开花的特征。 被子植物开花时,容易看到的现象是萼片和花瓣渐渐张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 来;不容易看到的变化是雄蕊伸长,花药裂开,与此同时多数植物的雌蕊也伸长,柱头分泌粘液。所有这些变化都为传粉作准备。传粉就是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2、老师结合课本向学生介绍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概念。可以借助PPT展示,说明异花传粉与自花传粉的区别。 传粉的方式: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如豌豆花是进行自花传粉的。 (2)异花传粉,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如棉花是进行异花传粉的。 注意异花传粉是普遍的传粉方式。 3、介绍异花传粉的途径,并展示图片说明。各列举集中虫媒花和几种风媒花。 (1)虫媒花,靠昆虫传粉,动力来自于昆虫。 虫媒花的特点:一般花粉较细,有鲜艳的花被、芬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象桃、牡丹、苹果、油菜等植物的花是虫媒花。 (2)风媒花,靠风力传粉,动力来自于风力。风媒花的特点:花粉多而轻、柱头分叉或成羽毛状,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像玉米、小稻、杨、榆等植物的花是风媒花。 (3)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花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花粉。 4、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老师这里可以带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更直观理解本知识点。然后可以找一两个学生介绍植物受精变成果实的过程。 (1)、完成传粉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部液的刺激,就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伸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同时花粉管内形成两个精子。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3植物开花了教案1苏教版

3植物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2.知道不同植物开花后的传粉方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比较黄瓜花与西红柿花,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2.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黄瓜花的雄花和雌花。 2.愿意倾听,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2.珍爱植物的生命,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教学难点】 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

2.生:开花了! 3.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植物开花了。. 4.师: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 5.生:说说。 6.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设计意图: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西红柿花与黄瓜花的构造 1.师,轻轻摘下一朵西红柿花,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它? 生:把它拆开!…… 2.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解剖。要想解剖西红柿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镊子,你会使用它么? 师示范镊子的使用方法后学生体会使用. 3.师: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顺序,那么解剖西红柿花也要按一定顺序,你知道么?为什么? 师适时强调由外到里的顺序及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4.师:解剖时还需怎样才能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生:用力要小,手要轻。 5.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花的各部分?解剖下来的各部分如何放置?6.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按顺序摆放。 7..师:示范从外向内顺序解剖西红柿花,启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强调按顺序摆放。 8.师:在解剖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内要进行观察讨论,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把它画下来,并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大家能完成么? 9.师:同学们,现在就自己动手解剖西红柿花吧! 10.小组探究解剖西红柿花,并预测花的各部分功能。 11.各小组分别把自己的发现利用投影和大家展示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