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争论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3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五篇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第十二章失业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失业及其成本1.失业及其类型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
凡在规定年龄范围之外、已退休、丧失工作能力、在校学习或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均不得计入失业人数,也不得计入劳动力人数。
宏观经济学通常把失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发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为长期均衡失业。
失业是一个动态概念。
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引起失业的具体原因把自然失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造成社会总是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寻找工作需要成本。
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劳动者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成本,双方互相匹配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成本。
②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此消彼长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
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职业再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达到新兴部门需要的人力资本要求。
结构性失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转移成本的高低,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的成本越高,花费的时间越长,失业问题就越严重。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2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封闭经济的宏观分析工具IS 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之中,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是从货币金融角度为主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方文献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国家。
分析的前提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即使在长期里,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汇率完全依据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整;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在以上前提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货币政策相对无效,但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基础货币的构成;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财政政策相对无效,但财政政策可以改变总支出的构成。
2.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s)答: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它是与固定汇率制相对而言的。
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先后都实现了浮动汇率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
中国精算师-经济学基础-第12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单选题]1.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B.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C.提高利息率水平D.通过(江南博哥)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以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E.调节汇率,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行为是公开市场业务,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其意图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贷款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的目的。
[单选题]2.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发现出现()种情况。
A.持有的储备太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B.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C.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这可供其发放更多的贷款;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D.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E.持有的储备太少,这要求其发放的贷款少些;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法定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三大法宝之一: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减少,进而其可用贷款减少,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规定时,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储备增加,进而其可用贷款增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单选题]3.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定会导致()。
A.名义工资提高B.实际利息率提高C.总产出提高D.实际工资提高E.失业率降低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名义工资。
B项,实际利息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不一定上涨;CE两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长期中,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总产出和失业率不产生影响;D项,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名义工资增长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若名义工资增长率小于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单选题]4.在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来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这种政策一般被称为()。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12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封闭经济的宏观分析工具IS 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之中,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是从货币金融角度为主对开放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的基本分析框架。
在西方文献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被称为开放经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对国际金融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国家。
分析的前提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即使在长期里,购买力平价也不存在,汇率完全依据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整;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
在以上前提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相对有效,货币政策相对无效,但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基础货币的构成;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相对有效,财政政策相对无效,但财政政策可以改变总支出的构成。
2.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s)答: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它是与固定汇率制相对而言的。
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先后都实现了浮动汇率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不再规定金平价,不再规定对外货币的中心汇率,不再规定现实汇率的波动幅度,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编写,遵循教材第1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2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第12版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增长与积累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增长与政策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总供给与总需求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通货膨胀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政策预览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收入与支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货币、利息与收入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国际联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消费与储蓄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投资支出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货币需求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政策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国家债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衰退与萧条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国际调整与相互依存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前沿课题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总体经济的运行,具体包括:经济增长问题——收入、就业机会的变化;经济波动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经济政策——政府能否、以及如何干预经济,改善经济的运行。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分别通过不同指标加以衡量。
1.产出的衡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重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产出最全面的指标。
1)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
意义:一般是按实际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也包括价格上涨。
政府公布的一般是名义GDP。
2)实际GDP——是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如2016年价格)来计算的GDP。
意义:实际GDP一般是按选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不包括价格上涨们一般用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3)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意义:潜在GDP是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由于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及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所以潜在GDP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
(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1)从生产方面统计GDP(生产法)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
我国一般采用此方法。
GDP=第一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企业)增加值2)从收入方面统计GDP(收入法)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3)从支出方面统计 GDP(支出法)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记忆:功利税租折息小案例一:(2008年真题)某咨询企业受A市政府委托,研究制定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咨询工程师在调研中,收集到该市国民经济运行的如下数据:2007年该市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68亿元和340亿元。
问题: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参考答案: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而实际GDP则是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来计算的。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内容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本书涉及一下五个方面内容:一、国内生产总值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五、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征1.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自产自用。
2.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以免重复计算。
3.是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价格总和。
4.是当年生产的卖掉与存货(存货投资)之和。
5.是流量而非存量。
6.是一个地域概念。
三、GDP(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总支出。
即三量相等因为GDP(总产出)是市场价值总和,而市场交换的卖价应等于买价。
并且,GDP 从理论上讲应归要素提供者所得。
GDP的计算为什么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生产环节产值价值增值总收入被西方经济学定义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
现以纺纱的价值增值5为例种棉(假定投入为0 )属中间产品15 15(15-0)假定:劳动报酬工资为 2纺纱(属中间产品)20 5(20-15)假定:资本报酬利息为 1.5织布属中间产品30 10(30-20)假定:土地报酬地租为0.5制衣属中间产品45 15(45-30)利润:被定义为价值增值总和减其他要素报酬后的余额。
1销售给消费者属最终产品50505(50-45)增值合计50总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5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求得)。
包括四部分:1、消费支出(C)。
2、投资(I)。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导语: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供大家学习参考!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M1货币主义:基本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币供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最可靠的度量标准;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币量的变动,从而通胀、经萧条或经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币当局的对币供量的控来加调节。
M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
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
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货币主义说明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
M3菲利普斯曲线:58年提出,绘的是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当通胀率为零时,失业率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在经扩张阶段,经活动增加,sp价格提高,厂商增加劳动使用量,从而就业增加,失业率降低。
同时,伴随着就业增加,工人工资上涨,从而通胀率提高。
相反,经收缩,失业率增,而通胀率降。
因此,失业率与通胀率呈反向变。
根据凯义理论,总需增加,导致经活和就业增,工资率提,通胀率加剧。
因此,菲线反应了需求增加对通胀的压力。
曲线揭示,低失业和低通胀二者不兼,如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胀率为代价,则可实现较低的失业率。
M4单一货币规则: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
因此,货币学派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M5理性预期假设: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第12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判断题1.如果税率降低,中央银行希望收入保持不变,因此就减少货币供给。
此时消费和投资同时下降。
()【答案】F【解析】税率降低将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收入增加,均衡利率上升。
这时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使收入保持不变,则意味着LM曲线左移,利率将进一步上升,这将使得投资需求减少。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挤出效应。
()【答案】F【解析】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由挤出效应的定义可知,货币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
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差。
()【答案】T【解析】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差。
如图12-1所示。
图12-1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4.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
()【答案】F【解析】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h越小,意味着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变动,从而对投资的挤出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即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
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d越大,意味着等量利率变动带来更多的投资变动,挤出效应越大,即挤出效应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5.如果想考察短期内的价格变动效应,那么可以利用IS-IM模型。
()【答案】F【解析】在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P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常数。
如果要考虑不同的价格水平,需要用AD-AS模型。
6.存在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答案】T【解析】存在流动性陷阱时,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即h很大;或是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极不敏感,即k很小。
这个时候LM曲线水平,财政政策变动几乎不会引起利率变化,从而挤出效应极小,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7.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小,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那么,财政政策效果要比货币政策效果好。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二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中国经济转型有几个主要的阶段?答: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理论解读主要有哪些?答: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提供理论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以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