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行路难》教学设计_6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行路难》说课稿8篇《行路难》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三中的…我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
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__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行路难》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
”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
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1.导入李白的诗句这样做的目的既积累了诗词,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5.合作探究,理解诗意6.文本对话,赏析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首诗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千古名句是哪两句?请赏析7.检测练习。
《行路难》教案这是《行路难》教案,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行路难》教案第1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猜猜画中人物是谁?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简介写作背景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
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正音并且运用多种方法试读。
2.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3.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幻灯片出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八年级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学会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以及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抉择的。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四)赏析诗歌1、诗歌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描绘了丰盛的酒宴场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动作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3、如何理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追求理想时遭遇的重重困难。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得到重用的渴望和期待。
初二语文教研课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3.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风格吗?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行路难》,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学生尝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行路难》的背景和作者情感。
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金樽清酒斗十千”、“停杯投箸不能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教师讲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如“渡口难”、“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1.背诵《行路难》全诗。
2.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较为深入,讨论氛围热烈。
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网络资源:关于《行路难》的鉴赏文章、诗歌朗读视频等。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行路难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了解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和象征意义。
(2)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如何理解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行路难”这首诗吗?它表达了什么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行路难》。
2. 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作文,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一、导入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再读诗歌)三、分析诗歌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
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
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
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有点激愤的味道。
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还有吗?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导语走遍千万里路,不亦乐乎。
古人曾经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展示了探索世界、旅行的魅力。
但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需要不断提高。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在“全球化时代”的主题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第一节:教学目标1. 知识: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短语,包括难度较大的词汇,如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等。
2. 能力: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学生能够通过本次阅读,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意识,并且能够在行为准则、文化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对课文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从各种角度展示全球化时代下青年人的积极形象。
第二节: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 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重点短语。
(2) 学会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意义。
2.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行为准则、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认知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加深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帮助他们从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对全球化时代的洞察与认知不够深入,需要借助于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全球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三节:教学内容一、预习: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题目、生词等来理解课文和周边知识,预习课文主要内容,习惯性地用青年人喜欢的语言风格呈现自己的观点,共商如何发挥青年人的力量来应对全球化时代之挑战。
二、教学要点:1. 点拨新词:punctual, inconvenience, acquaint 。
每个学生都先介绍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或单位的特点,然后介绍这些地区或单位的一些行业或行动所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不便,并请与会者分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2. 诗歌意象的把握3. 诗人情感变化的解读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路难》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李白及《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李白的《行路难》,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创作与《行路难》主题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⑵、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诵读欣赏课
五、教法: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课前准备:做导学案中的预习题。
八、教学过程:
1、诗句导入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师:欣赏一组诗,这是谁的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由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
如:“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阅读导学案中背景介绍部分。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
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试读,学生听读正音。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顾”:看;“安”:哪里等。
3、解说典故:吕尚垂钓、伊尹梦舟、长风破浪
(幻灯片出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学生自由读。
4、深入研读自主探究
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下面请大家以下面句式为依托,研读这首诗。
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
总结全诗。
板书。
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5、自读熟读。
请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随后个别配乐朗读。
熟读成诵。
小贴士: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九、课堂小结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十、拓展——续写句子:
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
还有以后的苟且,所以,我们更需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十一、小练笔:
请以《困难,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请同学上台朗读。
十二、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