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劫”
- 格式:wps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抗争,它持续了八年之久,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抗日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的贡献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角色。
一、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行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民族危亡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呼吁国家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的侵犯。
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此外,一些学者和教师积极参与抗日教育工作,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思想,培养他们的抗日精神。
他们的觉醒和行动鼓舞了整个民族,为国家的抗战努力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界的抗日思想和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的一些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为国家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深入研究战争的形势与策略,为中国的军事指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建议。
一些学者还着手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其侵略动机和战争目的,为战争中中国的对策与抵抗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学术界的知识分子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文化建设。
他们组织文化座谈会、演讲和展览等活动,用文化力量凝聚人心,宣传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还坚守在大学校园中,为培养抗战人材,进行抗日教育和知识传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主义的接班人。
三、文化艺术界的奋斗和创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作家、诗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抵制和对抗日斗争的支持。
他们用笔墨和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情感,并激发了更多人加入抗日斗争的行列。
诸如丁玲、茅盾等一批杰出作家,以及傅雷、郭沫若等曲艺表演家,他们的作品催人奋进,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他们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创作为抗战时期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氛围,鼓舞了士气,极大地推动了抗日事业的进展。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8-06-22〔作者简介〕许润丽(1955-),女,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纪委书记兼总公司法律顾问、高级政工师。
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许润丽(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山西太原030002)摘要: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知识分子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和希望的坚持者,是思想的启蒙者和社会的变革者,是知识与价值的创造者和真知的捍卫者。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二是先知先觉、敢讲真话;三是追求民主、参政议政。
关键词:知识分子;使命;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D6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08)04-0044-06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这是知识分子词源学上的原意。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与一般的技术专家、技术部门管理者以及职业性学者是很不相同的。
一、知识分子的特征与使命1.知识分子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和希望的坚持者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反抗专制、批判弊端、追求真理的自由精神,在知识分子品格的研究中,批判性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之一。
他们清楚地知道,当知识分子不再为真理而战,就丧失了存在的权力;当知识分子隐入沉默而不再进行文化思想批判,民主精神就难以存在。
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在系统阐述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之后,认为知识分子应是超越本阶级的局限,“自由地漂浮”于各阶级之外,并以知识为依托,保持对历史和社会清醒的分析和判断的“漫漫长夜的守更人”。
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专家萨义德则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总是向权势说真话,做“总是失败的诸神”。
第6卷第3期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3 2004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ept.2004文章编号:1008-603X(2004)03-0026-07收稿日期:2004-04-08不堪大任的知识分子)))5渴望6的措辞寻绎唐根希(南京邮电学院宣传部,江苏南京210003)摘要:电视剧及小说5渴望6中藏匿了一种涵义深刻的修辞学。
5渴望6预见到了知识将成为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知识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在知识分子重要性日显突出的时候,知识分子能否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对此,作品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关键词:知识;知识分子;文字学;种群学;修辞中图分类号:I2071425文献标识码:A电视剧5渴望6又重播了。
十多年前,5渴望6热播的时候,让全国人民唏嘘叹息的是/渴望真诚生活0的伦理学叙事;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有人直言不讳地誉之为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无穷生命力的一个典范。
但也有人看到了5渴望6的不足,这就是,创作者对平民群体的理解与把握优于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与把握。
有人指出:刘慧芳在天然本色的背后,也不自觉地含着很深的恋慕虚荣与媚/贵0心理,似乎永远只能抬着头仰慕那些/大家少爷0或有知识的/文化人0。
有评论者据此认为:刘慧芳并不是以爱择偶的。
更有人表示:/我们有些剧作家往往将知识分子人为地作为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殊不知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的可敬、可爱和可宝贵。
他们忧国忧民,身负历史重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脊梁,难道不值得歌颂吗?0[1](P1851)这些不同的声音该如何理解? 5渴望6是否藏匿了一种含义深刻的修辞学?5渴望6是在治疗某个特定时代的伤痛,还是前瞻性地预言了某种不可扭转的社会图景?可惜,这在当时直至今天都没有被深究。
在电视剧热播之后,长篇小说5渴望6也随之出版。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社会上,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选择。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讨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和行动选择。
二、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1. 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3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留下的种种遗产仍然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
2. 左翼思潮在知识分子中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翼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加入。
左翼思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倡导工农联盟和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转向左翼思潮。
3. 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国民族自立、抵制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利益等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也对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30年代知识分子的行动选择1. 参与政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
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其中,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中。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 投身革命事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
因此,他们选择加入革命组织,投身革命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些创作者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是一个让人既敬佩又心痛的群体。
他们在那个动荡的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磨难,同时也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正因为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们成为了红卫兵们的批判目标。
红卫兵们认为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旧思想的传承者,因此被视为“四旧”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和压迫。
知识分子被迫害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人被关进劳动改造农场,进行体力劳动。
有些人被打成右派,受到批斗和斗争会的折磨。
还有一些人则被迫离开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下放到农村插队。
这些迫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折磨。
然而,尽管知识分子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打击,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保持着对新社会的信念和热情。
他们通过自学和思考,继续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热爱。
就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知识分子要加入劳动者的队伍,要经受劳动者的锤炼。
”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苦和辛苦,深刻地体会到了工人和农民的辛劳,使得他们更加理解人民群众的苦难和劳动成果。
这段历史也培养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在迫害和艰辛中寻找生存的希望和机会。
有些人通过参加学习班,接受政治思想的改造,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他们重新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消除旧思想的影响,重新树立正确的立场。
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也改变了整个社会。
虽然知识分子们在这段时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们学会了坚守信念,学会了在逆境中求生存,学会了思考和反思。
正因为如此,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先锋和榜样。
如今,我们回顾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对知识分子的遭遇和经历不能简单地加以评价。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铭记那些为了真理和人民事业而牺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是美籍华人林毓生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此书自80年代出版以来在汉语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汉学领域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争议。
作为一位关怀中国文化建设的学者,林氏一直致力于了解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根据,并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研究,探索传统与西方自由民主可以“接榫”之处。
《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即是对五四时代的反思,此书运用了比较思想史的方法并辅助性地使用西方“卡里斯玛”理论,着重深入分析了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思潮的深刻根源——知识分子未能从中国传统中强调心之功能的一元论和唯智论思维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五四知识分子在面对普遍王权的崩溃和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从而揭示了这些知识分子欲摒弃传统却又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困境。
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学界并无统一认识,本文特指那些接受过儒家经典著作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充当着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构造、阐释与传播的人物,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处于领先的与引导的地位。
一、普遍王权的崩溃与“卡里斯玛”的破灭正如《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所揭示的,尽管千百年来中国的王朝不断更迭,但由于维系着传统社会—政治系统和文化—道德系统的普遍王权的基本观念和制度循而未改,因而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社会秩序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谓“普遍王权”,即人间的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必须依靠秉承“天命”的君王才能获致,王权成为政治秩序的象征,政治秩序通过王权这一枢纽移位为信仰体系,达到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一体同构。
对于“普遍王权”的解读,林毓生教授辅助性地运用西方的“卡理斯玛”理论。
“卡里斯玛”(意为天赋的恩宠)是早期基督教语汇,指有神助的人物。
马克斯·韦伯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成为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
节选自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语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我认为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是应加以区别的。
以其知识影响社会的是知识分子;以其技术建造机械,使用机械的是技术人员。
当然,有许多知识分子而兼技术人员;也有许多技术人员而兼知识分子,以至二者的分别并不明显。
但只要想到技术的效用是无颜色的;所以技术人员,可以为各种形态的极权专制者所容;甚至为他们所需要。
而知识接触到实际问题时,经常是以批判之力,发生推进的作用;所以知识分子必然被各种形态的极权专制者所排斥;他们经常运用阉割大脑的手术,以一批被阉割大脑的人来冒充知识分子。
由此便应当了解把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加以区分,实有其重要意义。
更由此可以了解,凡不是生长在民主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必然是带着悲剧性的命运。
而此悲剧性的命运,也成为真知识分子与假知识分子中间的检证器。
由上面的陈述,应当可以导出一种结论: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乃在求得各种正确知识,冒悲剧性的危险,不逃避,不诡随,把自己所认为正确而为现实所需要的知识,影响到社会上去,在与社会的干涉中来考验自己,考验自己所求的知识的性能,以进一步发展、建立为我们国家、人类所需要的知识。
仅仅这样说,对问题还没有交代清楚。
许多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
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
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推广,我也同样的加以承认。
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的;亦即是必然有某种人生态度的。
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
此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成果,并且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的是否真诚。
简言之,严肃的知识追求,不管追求者的自身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必然有一种人格作他的支持的力量;否则会如今日许多人一样,经常玩弄着以诈术代替知识的把戏。
而人格必然是有颜色的。
说到以知识影响社会,首先必须知识和自己的人格融合在一起,知识形成人格中的一部分,才会感到有此要求。
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的名人事例
一、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美国人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
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
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
茅以升回答: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二、辛弃疾——励志救国。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三、詹天佑。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这条铁路工程艰巨。
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良心的缺失摘要:经济日益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现代知识分子却与良心越走越远,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变成了标榜,和奢望,迎合着观众创作着所谓的文学,寻求赤裸裸真实的知识分子早已迷失在了霓虹灯的颜色里,那本质的纯真被物化的为创作而创作,批判之批判就只剩下自我批判了。
关键词:知识分子良心缺失社会责任现实真实一、知识分子要生存良心不能当饭吃2006年10月29日晚上,国内某大型网站BBS上有人发了这样一个帖子———《著名作家洪峰当街乞讨,是行为艺术?》,随后在文学圈内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洪峰为什么要这么做?行为艺术?体验生活?生活所迫?发泄不满?总之有关知识分子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漫骂声斥责声同情声反省声应有尽有,为了给爱人治病洪峰一知名作家沿街乞讨,掀起作家界一阵惊涛骇浪,他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沈阳市文化局停他急需治病的工资而抗议,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让一个作家低下他那高贵的知识分子头颅去乞讨,真是为他感到同情与无奈,中国人最要的面子在金钱面前一样一文不值,当然由于洪峰的特殊身份加上网络传播一时间让这些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感到手足无措,敢于讲真话的知识分子都落魄到如此地步,还指望他们能创作出什么具有良心的作品,当生存面临考验时,良心值几个钱又不能当饭吃二、文革是教训良心肚里吞直面社会现实人生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执笔亦为扛枪,将现实赤裸裸的真实揭发出来,还原本质,在思想上促进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然而文革一场文人的浩劫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心伤透了,留下了阴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开始三缄其口,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再把自己当作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想统治者之所想,歌统治者之功,完全变成了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传声筒,当年近六旬的萧乾因恐高却不得不扒着过干校前的一条独木桥时,或许知识分子的良心的丧失就情有可原了,毕竟是人不是神要生存要维护身边的人不是那种孑然一身我本洁来还洁去,不畏强权不害怕丧命只是为了作为知识分子那颗无数人唾弃过的嗤笑鄙视过脆弱的良心。
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
商鞅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另一说法为濮阳市濮阳县)人,卫国国君后裔,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通过变法,在秦国实施严刑峻法,重农抑商,还改革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知识分子叛国的素材XXX:才学实称上品,世人皆曰可杀1947年,正值“七七事变”十周年之际,已经双眼失明的著名学者XXX 先生,偶然间读到《花随人圣庵摭忆》,不禁拍案叫绝。
良久,他又想起这本书的作者,又不禁扼腕叹息。
有感而发,他写下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世乱佳人还做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XXX,字XX,福建福州人。
自幼随外祖父读书,四岁识字,七岁能诗,有“神童”之誉。
年稍长,在北京读书,因其才学为XX、XX、XXX等巨擘赏识。
XXX的文化造诣日进,又流连于京城名流间,得以掌握前清的一些掌故趣闻、秘藏珍迹,遂写成《花随人圣庵摭忆》,为清代掌故著作中的最上品,百年来为无数史学家、文学家青睐。
他还是梅兰芳的最佳搭档,常为其参谋戏剧和办理文案,是其功成名就背后不可或缺的助力。
就这样下去,他或许能作为民国著名的才子走完自己瑰丽的一生。
1935年,得同盟会元老XX引荐,进入南京国民政府任机要秘书,从此得以参与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环节。
然而此举却成了国民政府无可挽回的败笔。
XXX虽然才学过人,品行却很低下。
他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不满足手上“微薄”的收入,被日本间谍盯上,只是稍加引诱,便背叛了祖国,沦为汉奸。
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XXX甚至收买了政府内一些失意的亲日派官员,组成了一个间谍集团,长期为日本人提供机密信息。
这一背叛是致命的。
当时的中国,正是山雨欲来之时。
蒋介石先在庐山发出抗战声明,就“七七事变”发表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为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不久,国民政府秘密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开始筹划淞沪会战,决定在日本部队尚未统一之时,抢先出手,封锁长江下游最为狭窄的江阴水域,将境内的日本舰船及海军陆战队一网打尽。
此举若成,便能在会战之前奠定巨大优势。
不料命令刚刚下达,行动尚未开展,所有长江流域上的日本军舰和商船连夜沿江东下,冲过江阴;连沿江一带的日本侨民也跟随日本舰船匆匆撤离。
建国肃反知识分子
1、在科举取仕的封建时代,我国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了群体之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2、在《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中,萧乾以猫和鼠为象征谈及了知识分子的一个敏感话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时占上风
的少数知识分子,怎么利用工农干部来*其他知识分子。
3、知识分子的知识不是以读书的数量来计算的,读书破万卷的一般人,多得
4、知识分子的知识不是以读书的数量来计算的,读书破万卷的一般人,多得很。
知识分子应该是用心读书的那种,读出来的知识渗进骨子里。
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
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总是鹤立鸡群,
混不进人堆里。
5、犯罪分子正在使用最新的激光复印机制造数以百万计的伪*。
中国知识分子责任劫
如今,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冲击:知识的便捷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导致以专门“占有”知识而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普遍产生焦虑感,从而迫使知识分子要么使其掌握的知识更专业化,要么赶快退守精神家园的城堡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知识分子何以一时间走向神坛,一时间坠入地狱?这种大起大落的形象令人困惑。
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劫难相关即自诩的天命之劫——以救世自立,而又未加证伪,一旦证伪便又失去神坛地位。
知识分子是救世主吗?知识分子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精神家园的守夜人”,这是关于知识分子的中国式解读的最大误区。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活得累、活得苟且、活成了“皮上的毛”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始终无法被认定存在知识分子阶层的认识根源。
知识分子只是社会中拥有相对高水平的知识的那一部分人,既然是在社会当中,必然要和权
力、财富等要素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有知识以来,就有知识分子;知识越爆炸,知识分子越多。
如果认为中国不存在知识分子,实际等于否认中国存在知识。
从逻辑上说,这是不成立的。
所以,围绕中国知识分子而产生的焦虑感,并非来自是否真的存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否死光了这样的认识,而是来自对知识分子责任的高期许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误解。
我不同意把知识分子分成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普通知识分子或特殊知识分子的说法,放宽历史的视野,知识分子只有一种,就是拥有知识的人。
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本质特征是他们具有的特殊的救世主思维。
儒家对知识分子的说教中首定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宋代发展到顶峰。
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命观却存在致命的陷阱:其一,它无法从逻辑上论证一个知识分子在具有了知识和道德后何以能够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再高,在无制度保障、无大批这样的人(阶层)集体共同行动的情况下,只能导致走向社会的知识分子个体的扭曲或归隐。
即使成功,也只能是典型的人治。
其二,这是把知识和权力关系直接联系的开始,从此,中国人对知识的追求即以权力为目标,而非以科学为目标,这是中国传统上没有独立的科学知识系统的根源。
如果仅止于范仲淹的命题,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可能会更谨慎一些,而不是贸然以救世主身份大喝一声“我来了”。
可是,稍晚于范仲淹的张载将“天命”发挥到极致,他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是做大哲学家;为生民立命,是做大思想家和道德卫士;为往圣继绝学,是做大学者;为万世开太平,是做大政治家。
时至今日,张载的命题仍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
恰恰就是这个终极理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无法“承受之重”。
知识分子以无比豪迈的精神宣告其天命所在,而忘记了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员。
张载命题并没有在逻辑上回答“为什么知识分子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张载,法回答,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无法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判断。
一个科学的判断必先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即证伪),继而才能走到证明的进程中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警惕张载命题在实践中的可能性错误。
与之相比,范仲淹要谨慎多了。
单就其命题而言,范仲淹只是突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那个终极关怀,并没有强调无限的正确性这个前提。
所以,如果当代知识分子要古为今用的话,有限的天命观要比无限的天命观好,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潜在性危险小得多,也不失所谓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