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28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学习目标:1.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及重大成就。
2.能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3.认识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
学习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特点、影响。
学习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课件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课件嫦娥奔月,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探索宇宙的梦想。
课件,用事实证明古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梦想的实现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呢?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何时开始,还有哪些成就?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展示学习目标展示课件,请一生读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教师利用白板的拉幕功能强调课标,用白板笔在屏幕上对学习目标进行强调。
自主学习屏幕展示课件自主学习题目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国家、标志、核心?2.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成就?3.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4.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法指导:(屏幕展示课件)❖同学们,自主学习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把你解决的问题用横线(铅笔)标出来。
❖ 2.关键字、词用括号或重点号标出来。
❖ 3.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记。
❖ 4.长的问题标出要点,注意概括重点语句。
❖ 5.注意知识前后联系,如三次科技革命对比。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惑。
自学检测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国家、标志、核心。
因问题较简单,同桌交流学习成果,有疑问的提出来。
学生自学没有障碍,所以老师就不需要讲了。
2.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成就。
让学生根据自学的成果并联系现实回答。
引导学生答具体成果。
之后,一同走进科技展厅,亲身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众多领域的成就。
参观科技展厅屏示课件,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分四个展区: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播放PPT12-17,带领学生走进科技展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科技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缪思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说教材: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主要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和影响两个子目的内容。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背景和核心,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观点。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勇于创新。
3、重点、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及特点;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因为影响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课是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方法但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性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教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阅读教材法、自主归纳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克隆羊、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向他们提问“知道这些是什么样的科技发明?又发生在什么时候?”由此而导入课题。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及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涉及面非常广泛。
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标志。
着重叙述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
第二,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课的知识贴近现代生活,而且清晰明了,主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多设计一些学生讨论的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标精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材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课本编排在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之中。
从其内容的性质来说是属于科技内容的范畴。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二战后整个世界的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的变化无不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二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对科技革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学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但是学生缺少对三次科技革命内在联系和整体的把握。
2、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的社会。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技术。
3、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点?4、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比较项目开始时间主要标志进入时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三、巩固记忆、课堂小结【中考链接课堂达标】一、选择题1. (2011湖南怀化)怀化市2010年开始在初中学业考试中采用方便快捷的网上阅卷形式,这种新变化直接归功于()A.国家863计划的制定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2011四川内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了世界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B.计算机网络技术C.原子能技术D.航天技术3.(2011·宁波中考)科技革命不但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网络管理员—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 B.汽车售票员 -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C.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网络管理员 D.汽车售票员—网络管理员—火车司机4.(2011·潍坊学业考试)“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D.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5.(2011湖南邵阳)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电子计算机—蒸汽机-内燃机 B.电子计算机-内燃机—蒸汽机C .内燃机—蒸汽机 -电子计算机 D.蒸汽机-内燃机 -电子计算机6.(2011山东泰安)克隆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的哺乳动物,它主要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一领域的成就?A. 电子计算机领域B.原子能领域C.现代生物技术领域D.空间技术领域二、非选择题7.(2011山东德州)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导学案)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时间:__ 世纪__ 年代。
2.标志:人类在__ 、__ 、__ 、__ 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计算机领域:__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又使人类进入__ 社会。
4.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工程中的__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不仅涌现出大量的__ ,而且大大加快了__ 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__ 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__ ,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几种技术的革命。
(3)__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__ 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__ 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了__ 和__ 的变化。
(3)推动了__ 的多极化。
【合作导学】【问题1】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不同?【问题2】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为什么?【分层导练】一、选择题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A.20~30年代B.40~50年代C.60~70年代D.80~90年代2.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是()①原子能②电子计算机③生物工程④航天技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20世纪40~50年代发生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A.原子能的广泛应用B.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D.克隆技术的广泛使用4.对待克隆技术,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A.坚决支持B.放任自流C.加强管理D.全面发展5.下列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的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壁垒森严D.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二、连线题把下面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案)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十七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中的一课。
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突出地表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空前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因此,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第17课的内容。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法、讲述法。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
2、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学习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学习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1杨利伟和神舟五号的图片2载人航天技术属于第几次技革命的成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回答图片反映的内容。
(从而形象直观地切入科技革命的正题,水到渠成的导入新课。
)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板书课题)【学习过程】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将基本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并试着解决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做指导。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兴起1.20世纪年代以来,人类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的到来。
2.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的社会。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其中的尤为引人注目。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主要教法:情境创设;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学习。
四、教学准备:、视频:《工业革命开带给人类的变化》、《未来的一天》。
五、教学过程1课时六、教学反思本课首先由数字视频导入新课,给学生以具体直观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
新课导学第一个环节主要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第二个环节我结合我国的国情设计一道探究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并以表格形式整理出来。
科技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未来社会描绘出你想象的蓝图,第四个环节我让学生针对未来的学校、教室、家庭、交通……进行描述发表观点,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心态。
人教版初三下学期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大
全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首先发生在美国。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gt;gt;gt;gt;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
小说问世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崇尚伪善的奢谈,并没有好好地去培养青年一代。
美国的实利主义,使青年人认为,有了金钱便能占有一切,包括美色在内。
于是,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己主义恶性发展,克莱德终于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小说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
gt;gt;gt;gt;初三历史知识点:现代文学和美术知识点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在20世纪的变革中,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受到影响和改变,创造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流派,爵士乐是现代音乐演变的的一个代表。
它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gt;gt;gt;gt;九年级历史知识点:现代音乐和电影知识点
初三下学期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请关注历史知识点。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1.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克隆技术与医学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
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
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
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
问题是,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挠素,等等。
克隆技术的弊在理论上,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动物的残废率相当高并伴有早衰现象等。
此外,克隆技术(尤其是人胚胎方面的应用)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公众对词的强烈反应也限制了克隆技术的应用。
但几年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都不甘落后,谁也没有放弃克隆技术研究。
我认为,克隆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于它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使克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从而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关于人的:目前,克隆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各国政府有关人士、民间对克隆技术的评价褒贬不一。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2)生产转基因动物;(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在不久的将来,克隆技术技术将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中风、癌症、爱滋病、心脏病以及诸如帕金森综合症等精神疾病,并极大改变现有的器官移植理论和治疗手段,给人类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