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 C-反应蛋白脂蛋白 a 及D-二聚体在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07.10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前后,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选取AMI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各50例,均取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
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
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hs-CRP、Fib、D-D及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AMI患者血清D-D、Fib、hs-CRP、cT-nI、Myo水平明显升高(P<0.05);较入院时,治疗6h后,AMI患者血清D-D、hs-CRP、cT-nI、Myo水平明显提高,Fib明显降低(P<0.05);治疗24h后,D-D、Fib、Myo水平明显下降,hs-CRP、cT-nI达峰值(P<0.05);治疗48h后,患者D-D、Fib、hs-CRP、Myo、cT-nI水平均呈快速下降(P<0.05)。
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临床联合检测hs-CRP、Fib、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为早期诊治AMI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基于冠状动脉病变发展,因心肌缺血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由此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以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经病理生理改变后形成冠状动脉血栓,致使血流受限[1]。
而进一步诱发心肌缺血,最终造成心肌损伤和坏死。
AMI时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明显损伤,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是其主要心肌损伤标志物[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关键,炎性细胞中蛋白水解酶对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具有降解作用,继而造成血管不稳,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极易形成栓塞和梗死[3]。
脂蛋白(a)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海南省陵水县中医院检验科海南陵水572400)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脂蛋白(a)检测应用于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
方法应用胶乳浊度发测量实验组106例冠心病患者和95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脂蛋白(a)含量,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脂蛋白(a)含量差异做出结论。
结果正常组血清脂蛋白(a)含量在71.9到323.5mg/l之间,实验组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含量在140到600mg/l之间,正常对照组的脂蛋白(a)含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含量。
结论血清脂蛋白(a)的含量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测量血清脂蛋白(a)对于冠心病诊断是一个不错的测量指标和方法。
关键词:脂蛋白(a);冠心病;危险因素;诊断中图分类号:r76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57-01 1引言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冠心病,迄今为止发病原因还不明确。
而且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截止目前已经发现二百多种,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吸烟高血压等。
虽然部分人控制了这些因素,但是发病率依然很高,且部分冠心病不能根据这些预测和判断,但是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很多科学研究表明脂蛋白与冠心病是正相关。
本文研究通过测量患病者的脂蛋白(a)含量从而得出脂蛋白(a)与冠心病具有关系。
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2资料和方法2.1一般资料选择106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平均年龄61岁,年龄在42到80之间,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6例,对照组95例,平均年龄60.5岁,年龄在43到78之间,其中男患者53例,女患者42例,此组人员体检均为健康人群,两组在年龄、性别及人数上具有比较性。
两组在吸烟、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相互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2病症观察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型,也包括猝死、心力衰竭型,心肌梗死型和隐匿型,心绞痛主要症状为:胸部有闷胀感,伴有剧烈疼痛,一般持续时间为一到五分钟,有时也会达到十五分钟,症状会自行缓解。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我们来了解一下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知识。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血栓溶解系统的标志物,其水平在血栓形成和栓塞时明显升高。
D-二聚体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指标。
而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炎症反应的产物,其水平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时明显升高。
C反应蛋白检测可以作为炎症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
1. 早期诊断: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筛查血栓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隐匿性血栓形成和栓塞的患者。
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于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高这些疾病的诊断水平。
2. 确定疾病类型:在诊断疑似血栓性疾病患者时,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
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
4. 疗效监测:对于接受抗凝和/或抗炎治疗的患者,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应该逐渐下降;而在接受抗炎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也应该逐渐下降。
通过持续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栓性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监测治疗效果。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将来会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希望。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
冠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指标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标志慢性炎症的血液指标,是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升高衍生物。
研究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往往明显升高,这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肌钙蛋白(cTn)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质,当心肌细胞受损或坏死时会释放出来,是目前临床上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缺血、心肌坏死的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情况。
血脂包括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等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胆固醇、高三酸甘油酯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阻,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监测血脂水平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些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意义:通过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水平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提示患者预后不佳,需要加强治疗以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来说,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的发生,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不规律,加上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均衡等原因,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血栓性疾病是一组危及生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等。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中,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血常规联合检测的优势以及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特异性标志物,当机体出现血栓形成的状况时,D-二聚体水平会显著升高,因此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D-二聚体检测主要用于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或肺血栓栓塞(PE)的临床病例。
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相比,D-二聚体检测快速、方便,对于高危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而C反应蛋白则是一种血浆蛋白,可以作为机体炎症反应的指标。
在血栓性疾病中,血管内膜受损后会引起炎症反应,并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C反应蛋白检测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对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二、血常规联合检测的优势血常规联合检测是指在临床实验室中同时对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
与单独检测相比,血常规联合检测具有以下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可以节约患者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检测的效率和经济性。
血常规联合检测还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好地制定诊疗方案。
通过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和炎症反应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三、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血栓栓塞的患者,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以快速筛查高风险人群,有助于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引言1.1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通常会升高,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水平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hs-CRP的升高往往与炎症反应的激活有关。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介导的疾病,血管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过程之一。
血清hs-CRP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还可以用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监测血清hs-CRP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治疗效果的好坏,指导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变化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研究血清hs-CRP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管理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病死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冠心病患者肌钙蛋白的变化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在冠心病患者中,肌钙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和预后情况。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肌钙蛋白的水平常常会显著升高。
这是因为当心肌细胞遭受损伤或坏死时,细胞内的肌钙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肌钙蛋白的浓度升高。
监测冠心病患者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患者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评估心肌损伤程度、预测患者预后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冠心病病程中联合检测HCY、hS-CRP、LP(a)及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翟向伟;高宏勇;王燕妮;白玲;雷新军;关宏弟【摘要】目的:分析对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期间进行 D-二聚体(DD)、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5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3例,隐匿型冠心病28例;将同期在体检的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液标本进行hs-CRP、DD、LP(a)、HCY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中hs-CRP、DD、LP(a)、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AMI患者 HCY、hs-CRP、DD、LP(a)水平均> UAP患者>SA P患者>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各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阳性率中,AMI> UAP>SAP>隐匿型冠心病,且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大于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hs-CRP、DD、LP(a)、HCY水平动态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危险分层,病情转化情况,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指导意义.【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6)010【总页数】3页(P1479-1481)【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诊断;C-反应蛋白质/血液;嘧啶二聚体/血液;脂蛋白(a)/血液半胱氨酸/血液【作者】翟向伟;高宏勇;王燕妮;白玲;雷新军;关宏弟【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宝鸡721000;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医院宝鸡721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渭南71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冠心病病程长,长期慢性心肌缺血会并发动脉闭塞、心肌梗死、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室壁瘤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评价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增高。
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是一些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本文旨在综合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为临床冠心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一、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1. 超敏C反应蛋白的来源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时,其浓度会迅速上升。
hs-CRP主要通过肝脏合成,其半衰期较短,对机体应激反应敏感。
2. 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在机体抵抗感染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
过高的hs-CRP水平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二、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降低,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脂的检测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的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联合检测可以综合评估患者的炎症状态和血脂水平,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冠心病患者。
2. 风险评估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炎症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3. 治疗指导根据联合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炎症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