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5
《测量》教学建议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
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
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测量》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测量》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测量”中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认识吨,以及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
在“学业要求”中提出:“能描述长度单位前面、分米、毫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在真实清江镇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基础上教学的。
几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毫米的产生,在观察直尺中体验1毫米的长度及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介绍分米的认识、分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常见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为单位。
教学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及估测活动,教学吨的认识、吨与千克的关系以及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列表法的运用,呈现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流程,突出一一列举的方法。
在观察和交流中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三)学生认知情况在研究新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并掌握了一些测量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接触到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比如在超市购物时看到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重量单位。
然而,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质量单位吨的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和质量概念。
二、单元目标拟定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是学生理解测量的第二个阶段。
在小学阶段计量单位教学有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及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等。
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结束本单元的知识学习以后,需要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沟通本单元和以前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有机系统的全盘思考,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习得相关长度概念,知道不同长度单位的观念,同时建立相应长度空间观念。
在知识生长过程中不断完善。
学情分析1、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对于本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于米和质量单位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2、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活跃与上升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为整理与复习提供了思维基础。
3、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进行过整理与复习,初步掌握了一些整理方法,如:思维导图,列表法等,为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和质量上存在疑惑,不能正确地使用单位。
并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换算上混淆不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自主、全面地回顾、整理、交流测量相关知识的过程。
对测量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进一步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呈现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在巩固运用的基础上,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计算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习惯。
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已有经历和体验,梳理测量知识的结构,构建长度单位之间的数据模型。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的掌握长度、质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测量——整理和复习教材分析“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
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地对测量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回顾、整理、交流,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掌握。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并培养创新意识。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出示课件)密码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密码箱,密码是4个数字组成,这4个数字就藏在图片后面,需要我们闯关完成任务才能获得数字信息,你们有信心打开这个密码箱吗?同学们:有。
师:我们学习了“测量”这一单元,大家了解了有关测量的一些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进行板书)预设1: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预设2:还学习了质量单位师:没错,这就是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单位。
测量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观察法、操作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课前调整: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在〈标准〉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
〈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整体规划一、教材分析1、编写意图《测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上册的《测量》这一单元的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并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芝士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内容的特点(1)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单元教材在呈现时,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发展。
(2)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具有思考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做到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本单元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学情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毫米、分米但千米和吨很小接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千米和吨单位,如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等。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了米、厘米、克,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米、厘米、克方面的知识,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度重量观念的基础。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题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重量、时间的基本测量单位,能够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估算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2. 重量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3. 时间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4. 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单位,能够准确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一把秤和一个钟表,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习长度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长短的关系。
3. 学习重量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用秤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物品的重量,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轻重的关系。
4. 学习时间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教给学生钟表上各个指针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并记录下几个不同时刻的时间,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时间的前后关系。
5. 综合训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用秤称量一个物品的重量、用钟表记录下当前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工具:尺子、秤、钟表、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媒体:图片、视瓶、实物展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使学生掌握1厘米等于10毫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能正确地读数。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及符号。
2. 1厘米等于10毫米。
3.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1. 毫米的概念和符号。
2. 1厘米等于10毫米。
3.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四、教学难点1. 1厘米等于10毫米。
2.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谁知道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 探究新知(1)毫米的概念及符号①让学生观察数学书、铅笔、直尺等物品,看看它们的尺寸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尺寸除了用米、分米、厘米表示外,还有一个新的单位——毫米。
③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
(2)1厘米等于10毫米①让学生观察直尺,看看直尺上的刻度表示的是什么单位。
②引导学生发现,直尺上的刻度除了表示厘米外,还有表示毫米的刻度。
③讲解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关系:1厘米等于10毫米,也就是说,1厘米的长度里面有10个毫米。
(3)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①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数学书、铅笔、直尺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②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起点对齐线段的起点,然后读取终点对应的刻度值。
③讲解读数的方法:如果线段的终点在刻度线上,那么就读取该刻度线的数值;如果线段的终点在刻度线之间,那么就读取相邻两个刻度线的数值,并估算出线段的长度。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读数。
(2)让学生计算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如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等于多少毫米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复习测量、时分秒-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2. 使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能够正确读取和书写时分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测量长度的基本单位,包括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2. 学习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注意尺子的摆放和读数方法。
3. 复习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学习读取和书写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测量长度?从而引入测量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 示范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注意摆放和读数。
3. 讲解时间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 示范读取和书写时间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注意时间的表达方式。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互相检查并纠正错误。
2. 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读取和书写练习,互相检查并纠正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复述一遍。
2.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在课堂练习环节,观察学生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的准确性。
2. 在课堂练习环节,观察学生读取和书写时间的准确性。
3.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附录:练习题:1. 用尺子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用尺子测量课桌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测量》教案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
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
【情境导入】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学生发言。
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