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民间文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1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达的叙事。
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
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
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又叫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2、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3、(选择)民俗学之“民”的内涵是“民众”。
4、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本质区别的重要内容。
5、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的民众集团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
6、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如有些民族唱情歌是婚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被民众用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有些时政民谣表达了民众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
(3)娱乐和放松。
如劳动歌可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4)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
如一些童谣能够起到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的作用。
(5)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司马迁在记述五帝的历史时就主要依据神话传说资料。
这说明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对历史学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7、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
民俗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历时追溯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演化状况,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
将研究对象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传承规律和变异情况。
8、(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了)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一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 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口头流传并代代传承的文学作品,它是人们普遍参与和创造的文化形式。
民间文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间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童谣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和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具有普遍性、代际性和民众参与性的特点。
首先,民间文学具有普遍性。
它是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与社会地位和学历无关,因此能够广泛地反映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民间文学具有代际性。
它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
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不同时代的背景和需求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演绎,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再次,民间文学具有民众参与性。
它不仅仅是某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个人所创作,而是广大群众参与的集体创作和传播活动。
因此,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群众气息和民间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民间文学可以根据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形式的不同,它可以分为故事类、诗歌类、谜语和童谣类等。
故事类是民间文学中最为丰富的一类作品。
它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等,起源于人们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和想象。
例如《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诗歌类包括民歌、民谣等。
民歌是民众在特定场合下创作的短诗,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播。
它既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可以反映社会的动态和民众的心声。
民谣则常常以叙事方式表达,通过歌唱的形式传唱。
例如《茉莉花》、《扬州慢》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民歌作品。
谜语是以谜题的形式提出问题,通过隐晦的文字和诗律进行解答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民间智慧和幽默的体现,常常在民间传统节日和聚会活动中出现。
例如,有名的谜语包括“红红火火”、“三千头”等。
童谣是供儿童玩耍、学习和娱乐的歌谣,常常伴随着一些动作和表演。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民间文学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承载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本文将从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传说三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介绍。
一、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它以故事的形式来传达人们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其中,寓言故事是一种常见的形式,通过动物和人物的形象来寓意教育人们。
比如《狼来了》这个故事,通过狼的形象来告诉人们不要撒谎,以及“狼真的来了”的教训。
此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于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思考。
二、民间诗歌民间诗歌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民谣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以歌唱的方式传承着人们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茉莉花》这首民谣,它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诗歌如《青春舞曲》、《故乡的云》等,它们以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它以神话、传说和神秘的元素为主题,既富有想象力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比如《嫦娥奔月》这个传说,讲述了嫦娥为了救人类而奔月的故事,它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还传递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总结起来,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它以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传说为主要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复习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间文学的学习和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在人民中流传下去。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民间文学同时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①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基于其口头相传的特点。
②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体现于其众多异文之中,没有异文和变异性,也就没有传承性,民间故事的传承正是藉由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变异而得以实现的。
③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相对于传承性而言的。
民间文学在口头流传,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大众,任何个人都不拥有其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
正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民族中的故事存在着相似性和亲缘性,对其变异性的研究才有意义。
2.民间文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28-35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正如钟敬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A.区别B.联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
如: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深受楚地民歌、神话的影响;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体裁上②表现手法上比如民间惯用的赋、比、兴、双关等修辞技巧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所借鉴,讲故事、说书等民间文艺的叙述技巧为小说家所借鉴等等。
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汉魏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③语言运用上民间口头语汇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
民众口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在长期的语言表述活动中,提炼、积累了很多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或高超的艺术性的词语、说法。
如:吉祥语、俗词、俗短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谜语等3.民间文学的范围从体裁上分为三类:①民间散文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②民间韵文类: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③民间说唱: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第二章民间故事1.民间故事定义:p65(广义和狭义)2.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p67①特点:a.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往往是模糊的b.贴近生活c.类化性②分类:at分类法除此之外,四大分类: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写实故事、寓言、笑话3.童话 p73①概念:p73②分类: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以魔法故事为主4.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a.天鹅处女型故事b.田螺姑娘型故事c.灰姑娘型故事d.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e.蛇郎型故事f.画中人型故事g.问活佛型故事h.狼外婆型故事i.怪孩子型故事 j.神奇宝物型故事5.童话的艺术特征a.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b.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6.民间生活故事 p79①定义:p79②特征: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7.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a.巧媳妇故事b.长工与地主故事c.婚姻爱情故事d.交友故事e.呆女婿故事f.怕老婆故事g.机智人物故事8.民间笑话和寓言p84A:笑话①定义:p84②特征:一是在内容和表达上巧妙满足搞笑或幽默的原理、技法;二是情节单纯简短,绝不拖沓;三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
1.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2.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a.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间文学的蕴藏量十分丰富,质量也很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b.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创作,是人民思想情感、愿望要求和世界观、文艺观、审美观的直接表现。
它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从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
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它综合地反映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历史、思想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它是研究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宗教、方言,甚至某些自然科学的不可缺少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c.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民间文学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不畏强暴、舍已为人、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学习民间文学,就可以使我们更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心理、气质等,从而向他们学习,受到思想教育。
d.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普及民间文学知识,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民间文学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使祖国各民族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不至散失,且发扬光大。
3.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观点及知识准备:a.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观点为指导,从民间文学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对待。
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既要看到民间文学的价值及优点,又要看到民间文学的不足和复杂因素;既要看到民间文学的过去又要看到民间文学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既要把民间文学看成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又要看到它不是纯粹的文学,具有多功能性,应当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研究它,单用一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的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及活动。
范围:范围广泛,如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谚语、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等。
3、民间的学科属性: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着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民间文学也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的民俗资料,可以被运用去解决或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如古歌谣、传说、神话等)的某些问题。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民歌中的叠章复句。
其次,民俗学资料可以论证现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Folk-lore发展来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
广义的民俗学——凡是民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狭义概念,即专指民间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中国学者将其解释成“民俗学”。
同时又具体地译为“民间文学”,即专指“民俗学”当中口头艺术部分。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Folk-lore;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研究;我们对一门学科下定义是比较容易的,需要给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下定义就比较困难。
民间文学有两层涵义: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及社会功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流头,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惟一的文学。
1.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 民间文学的性质:文艺属性和民俗文化属性。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说:民间文学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 文化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5.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1)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样式。
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2)群体性,指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3)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表演性,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第二,民间文学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6. 神话主要集中在《山海经》(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楚辞》(离骚、天问等)、《穆天子传》。
7. 歌谣主要集中在《诗经国风》(蜡辞等)。
8.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最早出现的志怪小说晋代干宝的《搜神记》,《笑林》,民俗学之父钟敬文9. 俗讲,是唐朝时在寺院中举行的由僧人、法师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俗众讲解教义佛法的一种活动。
俗讲所依据的底本分为三类:押座文、讲经文、变文。
民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篇:民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有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法表达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民间故事:广义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狭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5、AT: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6、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大的叙事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由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由“民歌”“民谣”两部分组成。
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着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8、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
”这是将母题与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9、谚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民间文学复习题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一、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1.了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类同性(泥巴造人神话、洪水神话、天鹅型故事)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头、行为存在3有助于我们开发创新文化和提高创新素质二、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由定义:1把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区别开来,前者是个人创作,后者是集体创作2创作方式是口头创作和传承,不需要依赖文字,所以是口语化的、方言化的3是民众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三、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区别1、民间文学不等于通俗文学,但通俗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2、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的属于作家文学。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实用性审美性科学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存在的四大基石)一、集体性(p19)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1、集体性的三种形态: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集体劳动、纤夫拉纤号子、信天游b个人创作出作品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孟姜女的传说互文性: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编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a往往是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载体,民间文学具有释放潜意识的功能b反映了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结构二、口头性(p23)1、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活态的、活在民众口头上的作品2、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和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a口头程式理论以史诗为对象,细致讨论了口头传唱史诗的规律,认为口头程式对于史诗创作和传承具有突出价值,“在口头史诗中,学习通过口头——听觉来完成,作品在口头现场创编中完成,并通过口头——听觉渠道即时完成传播,这几个方面是彼此交融的,他们构成了同一过程中的不同侧面。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关于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C )A、农民起义传说B、起义英雄传说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B )、A、阿兰•邓迪斯B、威廉•汤姆斯C、马林诺夫斯基D、斯密斯•汤普森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它长( B )A、10多万行B、50万行以上C、20余万行D、30万行以上4、鬼故事属于( D )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5、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在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B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D、其它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D )、A、精神民俗B、社会民俗C、物质民俗D、语言民俗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事、该书出现于( A )、A、唐代B、先时期C、晋时期D、明代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的种类名称为( D )、A、世情书B、袍打书C、神魔书D、短打书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C )、A、岔断型幽默B、情感释放型幽默C、干涉型幽默D、含蓄型幽默10、鬼故事属于( D )、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D )、A、法术歌B、情歌C、节令歌D、礼俗歌12、蒙古族讲述牧民武装起义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暴政的民间叙事长诗是( B )A、《钟九闹漕》B、《嘎达梅林》C、《召树屯》D、《十五从军行》13、鬼故事属于( D )、A、魔法故事B、变形故事C、动物故事D、生活故事14、侯宝林,薛宝琨等认为相声的名称经历了( A )的演变过程、A、从"像生"到"像声",再到"相声"B、从"像声"到"像生",再到"相声"C、从"相生"到"像声",再到"相声"D、从"学像生"到"乔像声",再到"相声"15、中国的狗耕田型(两兄弟型)故事首见于( B )、A、《山海经》B、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C、晋代干宝《搜神记》D、晋代潜《搜神后记》二、多选题1、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其表现有( B、C、E)等A、其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B、童话多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充满浪漫的想象C、主人公方面,有神灵,仙女,妖怪,有法力非凡的人物,还有人兽一体的人物如蛇郎,怪孩子等D、虽然有虚构或夸,但是没有用超现实的幻想营造神奇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E、事物往往有神奇的,超自然的属性,如各种神奇的宝物,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做事的动物等2、歇后语是一种幽默效果强烈的语言形式,从总体上看,歇后语的幽默效果构成的方式有(A,B,C,D,E)A、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所讲的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征,而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然后其目的语新奇巧妙,出人意外,造成岔断型幽默B、许多贬低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形成情感释放型幽默C、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干涉型幽默D、谐音歇后语因为比喻意歇后语多了一层谐音关系,也就是多了一层双关结构,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E、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式幽默3、后世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又同(A,B,D)故事结合、A、两兄弟型B、难婿型C、怪孩子型D、毛衣女型E、蛇郎型4、关于传说与神话的联系,正确的说法有(A,C,D)、A、神话的容是超现实的,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B、二者的情节整体上都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C、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D、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E、二者的故事的主人公有相同的属性,都以神格为中心5、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类型有(B,C,D)等、A、大众耳熟能详而缺点很少的英雄人物,崇高形象B、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C、大众耳熟能详但缺点明显的文学作品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D、常遭人嘲笑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E、德高望重的长辈与领导6、对天地开辟神话的文化意蕴可以分析为(A,C)、A、神话中的垂死化身情节,体现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和积极旷达的生死观B、对洪水灾害起因的解释,是原始初民崇拜自然力的反映C、主要情节表现了原始人的创造精神,"讴歌人创造世界的伟大"D、神话中的兄妹结婚情节,则是原始社会群婚阶段的社会现实的反映E、结婚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是后世人们出于道德规对兄妹婚做的解释7、民间小戏是流传在村镇间的一种由农民在闲暇时间创作,演出和观赏的小型戏曲,如(B,C,E)等、A、越剧B、花灯戏C、花鼓戏D、豫剧E、道情戏8、民间文学资料往往是文献记载中所没有的,所以是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料,其科学价值有(C,D,E)、A、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B、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C、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口头语言的真实体现,故民间文学作品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D、民间文学记载着民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有助于政府官员和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了解民众的文化史和民众文化的动态E、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部分民众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所缺少的,对历史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9、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A,D,E)、A、类型化B、传奇性C、虚构性D、贴近生活E、泛指性10、山歌的特征有(A,B,E)、A、歌词可即兴创作,根据现场情况和感受现编现唱B、音乐节奏较为自由,句式,章法等也可灵活调整,便于感情的抒发和群体的社交C、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D、词句一般不是即兴创作,其章法与曲调也是较为规整和固定的E、以独唱形式为多,也有一些对唱的形式11、关于史诗的基本特点,正确的理解有(A,D)、A、史诗只能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时期,所以近代以来产生的歌唱历史容或英雄人物的长篇叙事长诗即使容上符合史诗的特点,因产生时间不对,也不能看作史诗B、史诗具有风格崇高,叙述庄严的特点,但在后世的传唱中,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讲述的庄严感逐渐减弱了,这些史诗就不再具有庄严性C、史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随着人的观念的逐渐科学化,神话色彩逐渐减弱,现实性逐渐增强,加入了很多后世的容,这时的史诗也可以看作历史传说D、早期的史诗,就是用诗的形式表述的神话和历史传说E、一些早期的创世史诗,与神话的容基本相同,所以被看作史诗是不恰当的12、关于地方风物传说的含义,正确的说法有(A,B,C,E)、A、其容常表现出当地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B、这类传说关于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的解释不是科学知识C、有些地方风物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D、这类传说常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有较强的可信性E、这类传说在旅游业有很强的实用价值1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神话的论述,解释了神话的本质:“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段话可以理解为(A,B,D)、A、神话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B、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这就形成神话的艺术构思C、原始人类借助神话就可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D、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然的艺术加工"、他们虔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他们所幻想的那个样子E、神话的容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14、世界四大史诗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的(B,C)、A、《罗兰之歌》B、《罗摩衍那》C、《摩珂婆罗多》D、《格萨尔》E、《贝尔武夫》15、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B,C,D)、A、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B、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进行C、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媒体相比于今天很单调和贫乏D、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E、民众认为口头创作比书面作品更为生动形象三、名词解释1、劳动歌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多为集体劳动,如打夯号子,装卸号子,行船号子等、2、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3、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要忠实于现场的全部讲唱,包括其思想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必须现场做好记录,可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并会使用相关设备、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采录时间和地点等、4、白蛇传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白蛇化身的女子与许仙相爱的传说、其基本情节为:(1)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2)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恋成婚;(3)白娘子被法海施计而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4)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一斗法海,水漫金山;(5)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锋塔;(6)三斗法海,小青毁掉雷锋塔,救出白娘子、关于该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为明编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是一个妖精迷害人并被镇压的故事,其中已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明代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有了完整的故事和细节,但仍然是"妖精缠人"的故事,不过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5、牛郎织女传说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为:(1)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裳,牛郎织女相恋成婚;(2)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3)王母划出银河,牛织隔河相望,雀桥相会、牛郎,织女本是星名,先时期二者只是神话中的形象,没有爱情关系、已有文献表明,该传说在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其时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6、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其故事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并征服分散部落,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容、它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7、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上古时期的节令歌大都在祭祀仪式上唱诵,是巫术与活动的组成部份,也就是法术歌的一种、后来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仍然有巫术与祭祀活动,但许多活动法术色彩已很淡,已经演变为节日里举行的一般习俗行为或文艺活动,此时念诵歌诀只是习俗行为的一种,歌诀已不再被当作咒语、8、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该种信仰认为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和神奇的能力,因而将自然事物本身如太阳,,石头等作为崇拜的对象,祈求它们的保佑和关照、它是原始的基本形式、9、快书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快书也有其它题材,但以说武松为主,故原名"说武老二的"(因武松行二)或"说大个子的"(因武松个子大),也叫"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建国后,评书家高元钧在用语音演唱,录制快书,定名为"快书",后沿用至今、10、山川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看起来是在解说山水名胜的形成和特征,实际上表现的是当地人们对家乡景物的喜爱,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这种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魅力、11、爬山歌是流传在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它一首只有两行,有时可以将许多首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诗篇,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12、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里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13、《江格尔》是流传于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14、采茶戏主要流传于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份,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15、类型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16、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17、童话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四、简答题1、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1)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与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2)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表述时间时,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3)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1)娱乐价值、一方面民众在勤苦劳作之后,可以通过传说的生动离奇的情节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充实,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困苦和压抑之中,那些传奇性情节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2)教育价值、传说往往寄寓着民众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理想等,在传播中以"可信"的讲述方式和传奇性的情节对一代代的民众起着观念培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当然也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具负面影响、(3)文化资料价值、传说承载着民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包含着民众的生活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4)文艺借鉴价值、一方面传说的素材被借用到民歌,史诗等体裁中,对民间文学的其它文体而言有借鉴价值、3、民歌的功能有哪些民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抒情娱乐功能、民众可借助民歌抒发,渲泄自己的感情,使平日常处于劳苦,忧虑的心得到补偿和平衡、(二)教化规功能、有些民歌传达着民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三)实用功能、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一些地方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有些地方的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有些民歌还被用在政治斗争中起舆论宣传作用、(四)文化资料价值、民歌记载着民众的生活与观念,从中可以见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些资料是文字记载中见不到的、4、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1)表述紧凑,叙事精炼、快板书的讲述是随着快板击打的节奏吟诵的,节奏较快,语速匀称,不能有较大的停顿,因而快板书的表述显然比有唱腔的鼓词,曲词等节奏快,也比散说体的评书紧凑,在同样长的表演时间里,快板书所传达的容含量要大得多、快板书艺人一般口齿特别伶俐,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语言明快酣畅,造成快板书表述的"快"、相应地,快板书的叙事也很精炼、每句话的意思都是相对完足的,一个意思不多作演绎、但叙事精炼的同时快板书也有较多的细节描写、(2)情节紧,冲突激烈、快板书的主要魅力除了其语言的明快动听以外,就在于其情节的生动精彩、它所讲的故事都有一个完整,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起承转合的几个阶段,高潮过后迅即煞尾,显示出快板书干净利落的特点、(3)弛有致,庄谐并出、快板书讲故事比其它文体更注重紧的情节,但也不能自始至终都紧绷着,也要有较轻松的容和节奏来调节,所以优秀的艺人编创和表演快板书都讲究急速与舒缓相搭配,使弛有致,说到紧时如同疾风骤雨,说到舒缓处仿佛流水潺潺、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神话的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故事的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容都是泛指性的、6、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7、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1)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众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2)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3)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8、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2)孟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暴政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9、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容,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做"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类型,如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生活故事除了具备一般故事的特点之外,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1)其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2)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里常见的那些类型,那种样子,没有神仙妖魔,没有神奇得不合现实逻辑的本领、即使是塑造能工巧匠的形象,也不会以超自然的手法渲染其技艺、五、论述题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歇后语最显著的语体风格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岔断型幽默,乖讹型幽默,情感释放型幽默,干涉型幽默、第一,岔断型幽默、指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个间歇或停顿,造成语意的岔断,并在后一部分出语奇巧而构成幽默、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其目的语越是出人意外,越是新奇巧妙,就越引人发笑、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转而发笑,这是幽默构成的基本原理之一、歇后语的岔断型幽默就是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造成的、歇后语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都有一定的奇巧性,含蓄性、第二,乖讹型幽默、指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型幽默、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由经验。
期末复习1.原生态民间文学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2.再生态民间文学经过整理、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试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
3.新生态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4.民众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
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1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记述民众的活动。
民众的创作是他们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直接反映他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生活情况的。
他们最熟悉自己的生活,许多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是一般文人写不出来的。
如明末浙江民歌《富春谣》。
○2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
民间文学是民众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的流露,因而对民众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比作家更直接更丰富也更强烈。
5.集体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
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
湖北祟阳的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
6.口头性及其表现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儿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表现:○1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主要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2民间文学作品一旦用文字乃至更先进的辅助手段记录下来,便会失去很多元素。
○3在长期的口头讲唱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
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情节结构,民间传说的草垛式人物形象。
7.变异性及其表现、成因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变异的特征叫变异性。
表现:○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
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语,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在淮河流域,就变成了“走干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
著名的传说《孟姜女》是文学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异的较为典型的例子。
成因:○1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决定的。
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部原因。
○3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部原因。
8.传承性及其表现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表现:○1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
如好心人因祸得福。
○2从形式上看,不少固定的形式、套路在民间文学中世代相袭。
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
如“大团圆”结局。
9.立体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在立体的社会场合、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表演性和即兴创作特点的立体文学,是不断变化的活的文学,是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
民间文学这种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特征就叫立体性。
这与作家凝固的书面文学很不相同。
表现:○1创作与传承一体化,具有共时性。
○2创作和传承与表演相联系。
○3创作和唱述与其特定的场合环境密切相联。
④作品是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组成的一个立体。
10.道德塑造功能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第一,民间文学文本所具有的道德内涵。
民间文学文本本身大多包含着道德内涵,具有道德说教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述者有选择地讲述故事。
民间故事的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什么可讲,什么不可讲;什么场合该讲什么,什么场合不该讲什么;对什么人可以讲什么,对什么人不可以讲什么,常常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11.礼俗伴生功能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
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
如哭嫁歌、哭丧歌等。
1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共同之处: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主要差别: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13.民间文学有哪几种形态?原生、再生、新生(见1-3)22.民间文学有什么实用价值?○1协调劳动,振奋情绪。
劳动,尤其是需要群体配合的集体劳动和移动重物,必须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加以完成。
如拉纤歌、船工号子。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如《二十四节气歌》。
○3讽刺不良,匡扶政治。
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政治常常是民间文学的讽刺对象,这在故事尤其是笑话和幽默以及讽刺歌谣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23.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见4-9)24.试论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①知识传授功能民间文学出现于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而且一直伴生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这一事实决定了以口头语言形式创作和传播的民间文学将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道德塑造功能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礼俗伴生功能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
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
④娱乐休闲功能主要表现在自娱和他娱两个方面:自娱是通过讲述故事、笑话和唱山歌等方式来达到消除疲劳、缓解精神紧张或满足情感的目的;他娱则是通过听他人讲唱故事、笑话、唱山歌或观看民间小戏曲艺的演出来达到上述的目的。
1.神话神话是人类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样式,也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
神话作为人类在氏族社会时期创造的经典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化,已经较其原始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异。
神话在历史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综合文化现象。
一种是作为单纯的文学体裁。
2.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就是关于天地开辟和万物起源的神话,也称开辟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时代的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万物由来的原始观念。
3.自然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包括创世神话、生命起源神话和洪水神话。
4.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5.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6.“四固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7.箭垛式人物所谓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8.四大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9.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12.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13.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18.民间谜语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与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把谜语称为廋词,“廋”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又把谜语称为隐语。
谜语在北方民间称为“猜闷儿”。
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谜底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对象,一般分为了三大类:物谜、事谜和字谜。
1.物谜以具体事物作谜底的,称为物谜。
2.事谜以一定的动作、行为或事件进展以及某些动态中的生活内容或自然现象作谜底的谜语,称为事谜。
3.字谜字谜是指谜底是“字”的谜语。
19.从题材内容的角度看,神话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自然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1创世神话○2人类起源神话○3洪水神话2.人文神话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1战争神话○2文化英雄神话○3死亡与复活神话○4冥界神话20.神话有哪些基本特征?①从艺术本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作为经典的原始艺术,从艺术本体来讲,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特征。
②从传承主体来看,神话具有民族性。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每个民族的神话既体现了人类原始生活和原始心理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③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