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安平桥
- 格式:docx
- 大小:21.18 KB
- 文档页数:2
安平桥介绍【安平桥】因桥长近五里俗称“五里桥”,又因安海镇东建有“东桥”,故相对称“五里西桥”。
它东连晋江安海镇,西接南安水头镇,横跨在两市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安海又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由于商贸兴盛,经济繁荣,为利于物资运转、行旅往来,泉南沿海掀起一股“造桥热”。
据记载宋代泉州城外晋江县境造桥达40几座。
安平桥也就是这一时期因安海港地位的更加重要而兴建的。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緍,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
但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就停了下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矜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安平桥的构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
它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属石墩石梁桥。
实测原桥长2255米,面宽3—3.8米,原有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
根据桥梁横跨海湾中贯穿着五条港道的特点,桥墩分别设计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计308座;一种是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计有25座;在深港处的桥墩则设计为双头尖的船筏形,用来分解溪流和海潮的冲击。
桥墩概用长方形条石横竖交垒而成,上部顺桥梁方向有三四层出挑,以缩短桥梁跨度,增强桥面承受能力。
桥基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采用“卧本沉基”和木桩基础。
桥面每间架设5—8条石板,长度在5—11米之间,重量自四五吨至25吨不等,相传这些巨大的石材采运自隔海的金门岛、大佰岛,建造时,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
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
安平桥的疏水道为什么有362孔呢?这当然是根据石桥的跨度及其他因素来设置的,但它也有个传说。
安平桥相关资料安平桥茅以升安平桥在福建泉州晋江县安海镇的西南,跨越海湾,通往南安县的⽔头镇,为南宋绍兴⼆⼗⼆年(公元1152年)建成的⽯梁桥。
它⼜名五⾥桥,并⾮离开什么城市有五⾥路,⽽是它本⾝就有五⾥长,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的。
泉州民间多年来传说“天下⽆桥长此桥”,却也当之⽆愧。
在我国现代桥梁中,除去郑州黄河桥外,也还没有⽐它更长的。
安平桥所以要这样长,是因为要跨过⼀个海湾,从东⾯安海镇的海岸跨到西⾯⽔头镇的海岸,海湾通向台湾海峡,⾥⾯的船只虽不能远涉重洋,但在安海与⽔头之间,却是古代的唯⼀交通⼯具。
泉州⾃南北朝起,就有了海外交通,到了唐代,更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四⼤港之⼀。
安海镇古时名安海渡,原是个⽔陆码头。
由于泉州繁盛,它就跟着兴旺起来。
南宋赵令衿《⽯井镇安平桥记》(据《清源旧志》“安平桥在修仁⾥、⽯井镇、安海渡”)云:濒海之境,海道以⼗数,其最⼤者⽈⽯井,次⽈万安,皆距闽数⼗⾥,⽽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惟⽯井地居其中,⽽溪尤⼤,⽅⾈⽽济者⽇千万计。
可见安海渡需要安平桥,同万安渡需要洛阳桥,同⼀迫切。
由于都是跨海,这两桥的修建,也同样艰难。
安海到⽔头的海⾯,已经够宽了,同时,还有从西⾯来的注⼊海湾的河⽔。
秋季还有台风。
当⼭洪暴发⽽⼜加海潮袭击时,海湾⾥的波涛汹涌,过渡都很危险,何况造桥。
上述赵⽂云:“飓风潮波,⽆时不⾄,船交⽔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保,从古已然,⼤为民患。
”清代陈万策《重修安平桥记》云:“安平地区巨海,⼴衍数⼗⾥,南北往来市舶之区,泉之⼀⼤都会也。
其西襟九溪之流,波涛潆折,以浚于海。
”因此,安平桥建成后,万民争诵。
赵⽂云:“⽼壮会观,眩骇呼午,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所濡壅。
”《清源旧志》云:“安平桥……界晋江南安溪,相望六七⾥,往来先以⾈渡,绍兴⼋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为⽯桥,镇⼈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
派与护亡,越⼗四载未竟。
⼆⼗⼀年(公元 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
安平桥的基本现状一、引言安平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它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跨越秦淮河,是南京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本文将对安平桥的基本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二、历史沿革安平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称为“永宁桥”,后来因为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安平之战”,所以改名为“安平桥”。
在明朝、清朝时期,安平桥曾多次修缮和加固。
20世纪初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车辆流量的增加,安平桥也进行了多次改造和修缮。
三、桥梁结构1.总体结构安平桥呈直线形,全长约400米。
它由26个石拱构成,其中最大的两个拱门跨度为15米。
整座桥梁分为南北两段,中间有一段水路。
2.建筑材料安平桥主要采用花岗岩石材和青砖作为建筑材料。
其中花岗岩是南京地区的特产,具有坚硬、耐久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桥梁建设。
四、桥面和栏杆1.桥面安平桥的桥面由青砖铺成,铺设整齐、平滑。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青砖已经磨损或掉落,需要定期维修。
2.栏杆安平桥的栏杆采用花岗岩制成,高约1米。
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如“安平之战”等。
这些图案和文字反映了安平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管理情况安平桥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保护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
每年都会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引导。
同时,南京市政府还在不断加大对安平桥及周边环境的投资力度,以提升其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游客体验作为南京市著名景点之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他们可以在安平桥上欣赏秦淮河的美景,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
同时,安平桥周边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
七、结论安平桥作为南京市的著名景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建筑结构、材料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同时,安平桥也是南京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历史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和维护,并注重其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开发与提升。
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横架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历史了&&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故此桥得名安平桥。
安平桥全长2255米,约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
今年的正月都是阴雨天,偶尔出个小太阳,虽然只是中午时分一小段时间,但趁着这样的好天气,我去南安水头一家企业谈业务,回来的时候,正巧路过安平桥。
因此,乐得顺手牵羊,提着相机便往上走去。
安平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历经十四年方大功告成。
安平桥的建造,比泉州洛阳桥(公元1053-1059年)晚些时间,然其构造却和泉州洛阳桥一样,都是采用闽南花岗岩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
其桥墩的构造也和泉州洛阳桥一样,在激流处采用船型桥墩,以便于排水泄洪,减少流冲力。
安平桥的长度和建造工程,比泉州洛阳桥更长更大,耗时更多上近十年的时间。
其桥长近五华里,宽为3~3.8米,共361个孔墩。
由5~8条大石板铺架而成,硕大的石条长约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的石条重达25吨。
安平桥的倡建者黄护原是一方富商,靠经营海外贸易发迹。
据说当时捐资三万缗(min)钱倡建此桥,然工程进行到一半时,不幸病逝。
后由其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支持安平桥的兴建工作,直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
然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因此,若说安平桥的建造主持工作,则是当时的郡守赵令衿。
做为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安平桥被称为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第一长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称!安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和桥梁工程技术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物标本,1961年2月4日,安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的成功建造,打通了由泉州南下漳州、以及广东潮州的商旅通道,方便了民间物资的快速流通,大大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
安平桥的详细介绍安平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桥梁。
该桥横跨在秀水河上,连接着南京市栖霞区与江宁区。
一、历史沿革安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建于公元1366年。
初建时,桥梁采用了木质结构,后来发展为以石料为主要材料的石拱桥。
在明代和清代,安平桥经历了数次重修和扩建,以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
二、建筑特点安平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全长约300米,宽度大约为5米。
桥面由整齐紧密的青石铺设而成,非常坚固。
桥身两侧设有多个石制栏杆,既起到保护作用,也增加了美感。
整座桥梁气势恢宏,充满了古典美。
三、文化意义安平桥是南京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桥梁得名于明代文学家杨慎言的《明夜四无官,南京无皇帝》,寓意着守护南京的平安。
此外,安平桥还被誉为“文人桥”,因为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桥上吟诗作画,流传下来了大量的文化作品。
四、景观特色安平桥不仅作为一座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桥梁两侧有茂密的树林和碧绿的草坪,形成了一幅宜人的自然画卷。
当春天来临时,桥边的樱花开满了枝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而在秋季,桥上的枫叶红遍了整个江宁,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景。
五、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安平桥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南京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护和修缮工作。
同时,也加强对桥梁周边环境的保护,禁止随意乱扔垃圾和破坏植被。
此外,南京市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以推广安平桥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
六、结语安平桥作为南京市的重要地标之一,不仅是一座上下穿行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座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遗产,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使其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的作用,为后代留下更为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安平桥的介绍
安平桥,原名安澜桥,又称长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境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桥。
安平桥全长1136米,桥面宽8米,有80多个桥墩。
桥身是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
桥墩上铺着方形石条,桥栏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上面雕刻着狮子、人物、龙凤等图案。
在这些石条和石条之间有许多铁链。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安平桥是由很多个小拱桥连接而成的。
这样既节省了材料,又缩短了工期。
安平桥最大的特点是它那200多根大铁柱。
这些大铁柱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好像在排整齐地方阵,又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在守卫着这座大桥。
安平桥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这里欣赏这座大桥的雄姿。
安平桥建于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长的一座石梁桥。
安平桥虽然历经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现在仍是坚固如初,巍然屹立在海峡两岸。
—— 1 —1 —。
安平桥介绍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座超酷的桥,它就是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咱中国的福建省,那可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这座桥啊,就像一条巨大的长龙,横卧在水面上。
它的长度那可不得了,据说是古代最长的石桥呢。
你就想象一下,从这头走到那头,那得走多久啊,感觉就像要进行一场小小的冒险。
当你站在安平桥的桥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排排的桥墩。
这些桥墩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稳稳地扎在水里,不管风吹浪打,它们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支撑起整座桥的重量。
而且这些桥墩的形状也很有趣,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船形的。
那船形的桥墩就像是一艘艘准备起航的小船,被永远地定格在了桥下的水里,似乎在诉说着过去航海的故事呢。
走在桥上,你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宁静。
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石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有些光滑,就像被大自然抚摸了无数次。
桥的两边有一些简单的栏杆,虽然不像现在那些大桥的栏杆那么华丽,但是却有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你要是靠着栏杆往下看,就能看到桥下清澈的水缓缓流淌。
水里偶尔还会有几条小鱼游过,它们好像也知道这座桥的厉害,在桥墩之间穿梭嬉戏。
安平桥可不仅仅是一座桥哦,它还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
这座桥建于南宋时期,想想看,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建筑设备,全靠人力和智慧,一砖一瓦地把这座桥建起来。
这得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古人的汗水和心血。
而且,这座桥见证了无数的人和事。
在过去的岁月里,商人在桥上走过,带着各地的货物去交易;游子从桥上离开家乡,又从桥上归来,这座桥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注视着人们的悲欢离合。
安平桥周围的风景也很不错。
桥的两岸有一些绿树和草地,微风吹过的时候,树叶沙沙作响,就像是在为这座桥演奏一首轻柔的背景音乐。
如果是傍晚的时候来到这里,夕阳的余晖洒在桥上,安平桥就像是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美轮美奂。
如今,安平桥虽然已经不再是交通要道了,但它依然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
人们来到这里,有的是为了感受它的古老气息,有的是为了了解那段悠久的历史,还有的就是单纯地想在这座神奇的桥上走一走,体验一下古人的智慧结晶。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驰名中外的桥——安平桥,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桥,在桥上有五个亭子,最大的是“中亭”,中亭的石柱上就刻着“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联句。
安平桥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中亭的一块石碑上记载着历代修桥.碑记。
安平桥是民工们历经了十四年的艰苦劳动,才使安平桥如此的雄伟壮观。
如果要去水头镇,便可通过此桥,所以有了横跨晋南界的美称。
记得那一次,我们去安平桥,在中亭的时候,还救过一只小乌龟呢!因为小乌龟夹在两座假山间,动弹不得,是我们救了它呢!用一根较粗的棍子,从下面往上抬,一、二、三、“噗通”一声,小乌龟钻到水底去了。
我和弟弟开心得直拍手。
我们还看了野生的白鹭,翠鸟捕鱼的情景,那简直可以用一个字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快,还有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闪一闪而又平静的海面。
啊!安平桥,你既给人们带来方便,又给人带来多少欢乐。
你还是我们家乡人的自豪与骄傲。
安平桥介绍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超级厉害的桥——安平桥。
安平桥在福建那旮旯呢,它就像一个低调的巨人,横跨在水面上。
这桥可不是一般的长,那简直就是“桥界”的马拉松选手。
如果把普通的小桥比作短跑健将,安平桥就是那种能跑超级长距离的耐力型选手。
你站在桥的这头,望不到桥的那头,感觉就像在看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它全长两千多米呢,就这么霸气地卧在水面上。
这桥的石头一块一块的,就像是一群憨厚老实的兄弟,紧紧地挨在一起,组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这些石头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每一块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走在安平桥上,那感觉可太奇妙了。
微风轻轻吹过,像是桥在和你打招呼呢。
桥下的水缓缓流淌,就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有时候就想啊,这桥是不是也会像人一样有自己的小情绪呢?比如说,下雨天的时候它是不是也会有点小忧郁,大晴天的时候就特别开心,充满活力。
安平桥的栏杆也很有趣,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有些地方已经斑驳了,但你还是能感觉到它当年的精致。
它就像是桥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桥上的行人。
想象一下,以前的人走在桥上,靠着栏杆,看着桥下的风景,那画面肯定特别美好。
这座桥的历史啊,那可是相当悠久了,可以追溯到好久好久以前。
它就像一个活化石,见证了周围的村庄、小镇一点一点地发展变化。
以前的人靠着它运输货物、走亲访友,它就像一条连接人与人、村与村的纽带。
现在呢,它成了我们了解过去的一扇窗。
我特别喜欢安平桥的一点就是它的亲和力。
它不像那些在大城市里高高在上的大桥,让人觉得有距离感。
安平桥就像是你家乡的一位老长辈,亲切、和蔼,欢迎着每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人。
而且啊,安平桥周围的风景也很棒。
有翠绿的树,还有那些在水边嬉戏的小动物。
要是在傍晚的时候去,夕阳的余晖洒在桥上,整个安平桥就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美轮美奂,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
总之呢,安平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奇妙的存在。
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感受。
安平桥
位于安海的安平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是中国名桥之一。
今天,我们采风团的采风地点就定在了安平桥。
我们的车开了一个小时,终于顺利到达安平桥。
原来,这是一座全长有2255里的桥,所以,又名为“五里桥”。
我们是在桥中下的车,放眼望去,向北看不见头,向南望不见尾,大家都惊叫了起来。
我们便选择了向北先走到桥顶。
它全桥由花岗石和沙石建成的,因石条凹凸不平,到处沆沆洼洼,使我们走起来忽高忽低。
就在这时,何叔叔说:“布置你们一个任务,你们四处找找,桥上的石狮子和两个护桥将军,还有一副对联。
去找吧!”
说完,我们便一哄而散,跑到了一座亭子里。
果真,在亭子里,我们找到了有两位护桥将军,他们目光尖锐,神情庄重,每人手持一把寒气逼人的宝剑。
再看他身后的门上写着一副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哈,找到了!"我们兴奋地告诉何叔叔。
只是“石狮子”在那里呢?好不容易,我们在护桥将军身后分别找到了四尊姿态不一,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我们继续向前走,只见这里的湖水有些被污染了,青一片紫一片的,像被人痛打了一顿。
四周的芦苇也多起来,有齐桥高呢!它们一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棵棵随着风摇摆,仿佛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这时,林小妍壮着胆子跨过护拦,蹲在石阶上,摘了几根芦苇,分给大家,大家都很高兴。
后来,我们走完了全程,在回家的路上,我吟了一首自己作的诗:水上夕阳斜飘上,
芦随风舞万人醉。
微风习习湖起波,
依依不舍情难尽。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福建·泉州】安平桥(全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说的是福建泉州的安平桥。
此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完成于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全长2255米,横跨安海镇(隶属晋江县级市)与水头镇(隶属南安县级市)之间的海湾,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也是全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
因其桥长近五里,故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五里桥”。
1961年,安平桥与泉州清净寺、上杭古田会议旧址作为福建仅有的三个项目一道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足见其在福建古桥中的超然地位。
福建四大名桥中,某人对安平桥最为怀念,这不单单是因为它的壮观,还因为十几年前初游此桥时,陪伴某人的是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
那一次的旅程,曾给某人留下许多甜蜜的回忆。
只不过当时用的还是胶片机,所拍的照片不过寥寥数张。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2012年6月,某人出差晋江时,又重走了一趟安平桥。
与过去纷乱吵杂的景象不同的是,2012年的安平桥东首一片寂静。
这里原本有一个叫“水月古刹”的寺庙,香火极盛,由于政府要重新规划建设,庙里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对守桥武士依然忠诚地守护在入口两侧。
对于这种近现代寺庙的拆迁或重建,某人并无太多意见,甚至还会举双手赞成。
但对于寺庙对面瑞光塔周边的一大片古民居也被夷为平地,则是颇有微词的。
这瑞光塔是用当时造桥余资建成的的镇塔(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曾改称文明塔,俗名西塔、白塔),原本与周围的古民居融为一体,很难想像,当那些取代古民居的钢筋水泥建筑或一些拙劣不堪的假古建竖立于塔畔时,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惨不忍睹的光景象。
从入口一侧的小道绕行,首先看到的是桥头门楼“望高楼”。
这座门楼为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时建造,正面嵌有里人黄章烈所题的“望高楼”、“金汤永固”石匾额,背面嵌有“寰海镜清”石匾额。
过了门楼,即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桥面。
据史志记载,古时安海、水头两地因海湾相隔,行人往来全靠船只搭渡,常受风浪侵袭,事故时有发生。
安平桥景区简介
安平桥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无锡市内著名的景区之一。
安
平桥因为与古代著名历史人物崇祯皇帝有关,因此也有“崇祯降魂地”之称。
这座桥横跨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美不胜收。
桥面独具特色,全长不到两百米,但宽敞平稳,可以容纳三百余人同时通行。
桥面沿
途种满了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让人有一种走在自然风光中的感觉。
安平桥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建桥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
后来随着
城市的发展,桥得到不断的扩建和修缮,才成为了如今的景点。
在桥上,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太湖美景,还能观赏到飞鸟掠过湖面的壮丽景象。
此外,安平桥还有独特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当夜,桥上会举行精彩的烟火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烟火
表演之前,还有祭月活动,人们会点燃香烛,向月亮祈福,表达自己
的愿望和感恩之情。
总之,安平桥景区是无锡市内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游客们可以
在这里尽情享受湖光山色,体验古人想象中的自然美景。
同时,我们
也应该尊重并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资源,让它长存于世。
国内最长的古石桥——安平桥文/杨昌鸣坐落在泉州市晋江县安海镇的南宋古代石桥安平桥,横跨海湾,通往南安县水头镇长达2255米,俗称五里桥。
这个长度在我国古代桥梁中首屈一指,在现代桥梁中也可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安海又称安平,古称湾海,为泉州围头湾中一处重要的水陆码头,因海外贸易兴盛,来往者甚众,“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但从安海到水头这一带海面本来就很宽阔,又有来自西面的河水汇入,再加上时有山洪或海啸,用船摆渡过往行人甚觉不便。
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所谓:“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保,从古已然,大为民患”,正是当时景况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早就盼望能用石桥来替代方舟,使天堑变为通途。
据清《晋江县志》记载:“八都安海港,有安平桥。
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
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
廿一年(1151)宋赵令衿成之。
酽水三百六十二,长八百一十一,广一丈六尺”;《清源旧志》则更详细记载了祖派开始建桥时,还有“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而赵令衿则有“黄逸为倡,率僧惠胜”之说。
看来当时赞助修桥者不止一、二人,参加者更多,他们在太守赵令衿的领导之下,“即石于山,依材于麓,费缗钱二万有奇,而公私无扰,自绍兴之辛未(1151)十一月,越明年壬申十一月而毕。
”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僧人祖派等未竟的建桥任务。
该桥“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阭然玉路,雄丽坚密,工侔鬼神”;“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所未有也。
”安平桥的建成,为过往行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因而出现了“老壮会观,眩骇呼午,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无所濡壅”的欢愉场面。
根据史料记载,自安平桥建成之后,曾有过多次修理。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次:1、明初永乐二年(1404);2、明天顺初年(1457);3、明万历年间(1600-1601);4、明崇祯十年(1637);5、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6、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7、清雍正四年(1726);8、清嘉庆十二年(1807);9、清同治五年(1866);10、民国17年(1928)。
安平桥游玩攻略简介安平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是南京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它连接着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和鼓楼区,横跨于长江和秦淮河之间,是游客游览南京不可错过的风景线之一。
安平桥建于明朝,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古桥。
桥身长约1000米,宽约7.2米,由166个大理石墩和167个木制拱形桥洞组成。
桥面平整,两侧有石栏杆,供游客欣赏江景和秦淮河美景。
游览路线安平桥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安排一天的时间来充分体验这里的美景和文化。
第一站:登临安平桥游客可以从安平东桥或安平西桥进入安平桥,桥上一侧为行人道路,另一侧为车辆通行道路。
游客在桥上可以欣赏到长江和秦淮河壮丽的景色,桥身两侧也有指示牌介绍桥梁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站:参观安平桥博物馆在安平桥的东桥和西桥两侧分别设有安平桥博物馆,展示了安平桥的历史沿革、修复和保护情况等相关资料。
在博物馆内,游客可以欣赏到桥梁的模型、文物和图片,深入了解安平桥的历史。
第三站:品味秦淮河美食安平桥东侧的秦淮河是南京的一大特色景点,这里聚集了众多的小吃摊和餐馆,游客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
比如秦淮河的特色小吃——狮子头、三鲜烧麦等,都是口味独特、触发味蕾的美食。
第四站:游览秦淮河风光秦淮河以其独特的河道和美丽的夜景而闻名,周边有众多古建筑和博物馆,如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等。
游客可以选择乘船游览秦淮河,欣赏到夜晚的灯光秀和千年文化的瑰宝。
实用信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安平桥•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价格:免费•公共交通:乘坐公交车到达安平桥站或秦淮河站下车即可请游客注意安全,保护环境,文明游览,共同爱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以上就是安平桥游玩攻略的简要介绍,希望对计划游览南京的游客有所帮助。
祝您在南京的旅程愉快!。
安平桥历史传说安平桥历史传说1. 介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老的桥梁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传说。
而安平桥则是其中之一,它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南京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安平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古桥,更是无数历史传说的见证。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安平桥的历史传说,感受这座古老桥梁的神秘氛围。
2. 始建传说据史书记载,安平桥的建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是为了纪念明太祖朱棣的胜利而修建的。
然而,民间流传着另一个关于安平桥始建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南京城,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名叫安平。
她聪颖美丽,心地善良,倍受人们敬重。
然而,嫉妒心作祟的恶妇却对安平心生嫉妒。
恶妇企图陷害安平,于是她在夜晚偷偷地砍断了安平桥的桥墩。
当时的人们十分震惊,因为安平桥是城中民众往来的主要通道,一旦桥断,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便。
然而,安平并没有被此事击败,她毅然决然地带领众人修复了断裂的桥梁,并亲自监督整个修复工作。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安平桥得以重新恢复,民众对于桥的重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从那以后,安平桥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象征,也因此而得名。
3. 安平神话除了始建传说外,安平桥还有一个与爱情有关的神话。
相传在很久以前,桥边有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名叫安清和平扬。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然而,家族之间的纷争让这段纯真的感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清和平扬相约在桥上见面,决定牵手共度余生。
然而,当他们见面的那一刻,却遭到了族人的暗算。
安清被误伤身亡,而平扬则被迫离开南京。
平扬深感爱恋之痛,决定将自己的一缕思念之情融入安清的坟墓之中,以此永远纪念他们之间纯洁而短暂的爱情。
自此以后,人们相信安平桥是他们两个灵魂的永恒承载之地,也因此成为了爱情和幸福的象征。
4. 祈愿的传说除了爱情传说,安平桥还与祈愿有关。
相传在古代,人们到安平桥上祈愿能够得到美好的未来。
传说中,有一位名为张敬的书生曾到安平桥祈愿,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考中进士,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泉州古建筑安平桥——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东起兴安路,上跨安海湾,西至水头街,桥梁全长2255米,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安平桥的历史传说相传安海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双重侵袭,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祈神拜佛,也无法改变这种苦难。
有人说这是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在作祟。
一位在此修炼的道人知道了,他想为民除害。
有一天他见到这两条孽龙在海滩上嬉戏,等到它们玩累了在睡觉时,道人就做起仙术镇住孽龙。
然后决定将它们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于是道人化出两个大畚箕和一把大铁铲,把这两条孽龙铲到畚箕上。
顿时海滩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后来水流积聚就变成了现今的“龙湖”和“虺湖”。
“龙湖”是黑龙住过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泥土是黑色的。
“虺湖”是赤龙睡过的地方,因此这个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说道人挑着这两筐孽物走到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迈得过大,一下子将扁担压断了,两条孽龙从梦中醒来,趁着道长不及下手,变作两堆土,真身飞上天去了。
这两堆土就成了现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说这两座山推去填“龙湖”和“虺湖”正好丝毫不差。
道长看没收拾好这两条孽龙,就闷闷不乐地回灵源山继续修炼。
若干年后,安海地界大雨下个不停,九溪十八涧的大水翻过了石壁峡,直冲安海港而来。
得道成仙的道长在灵源山顶望见那两条孽龙又在作怪,便运功吐出一条七彩锁链,从安海镇跨过海湾,直到南安的水头镇,孽龙见状吓得魂飞魄散,马上潜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
百姓们见到长虹惊退了孽龙,怕以后它们又卷土重来。
有人就提议用长条大石,一段一段地铺砌起来,建造一条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一来镇锁孽龙作怪,二来便于两县百姓往来。
这意见马上得到人们的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这条长达五里的跨海大石桥终于建造起来了。
泉州安平桥简介
泉州安平桥是浙江安吉县游乐景点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它位于安吉湖畔,是由当时的慈溪官员徐翠圆先生于明永乐十四年(1476年)建造的,总长约400米,是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之一。
安平桥是一座平拱桥,呈弓形结构,桥下有三百余根石柱支承,桥面七十余米,拐弯处桥身优美,有关方桩三层落差,「一连物,一达形」,景观秀丽。
据《安吉县志》记载,安平桥此前已曾有「几百年的历史」,桥体也经历了历代的修缮及加固,现存体量仍完整无缺,可见徐先生的建筑技艺和理念在古代不断传承至今。
安平桥的石灰浆桥面素以斑驳的灰色底座,上涂以粉白色混凝土,两端用花砾砌筑,桥体石制阔檐,设计极为巧妙,夹田桥拱极高,另有桥体外檐,共四层栏杆,圆角板条深色封口,端庄晶莹。
桥上石柱雕刻有5只太阳花,2只龙眼树及竹叶,让人知道安平桥的桥梁建筑及雕刻工艺都有一定的文化传承,非常受人称羡。
安平桥历经500多年,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上来彩绘成不同主题,令人赞叹,每当夕阳西沉,桥上寻常烟火山河美景,更是美不胜收。
今天安平桥已成为安吉县游乐景点中最具有特点、最具有景观价值的建筑,也成为安吉文化的象征之一,深受游客及县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