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仲伟合
- 格式:pdf
- 大小:253.78 KB
- 文档页数:6
翻译界顶级人物对话-曾文雄教授对话仲伟合教授从《疯狂英语教师版》上看到由广东商学院的教授曾文雄教授采访广外仲伟合教授的文章,真的很精彩,两位翻译学领域的顶尖级人物对话,感觉就是不一样。
作者曾文雄教授简介:曾文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文学硕士,翻译学在职博士生和国内高级访问学者,为中文核心期刊《英语辅导教师版》特约编辑,广州市涉外应用外语学会会员,广东省翻译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与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员,研究领域为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旁涉跨文化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出版第一部从综观和微观探索翻译研究的语用学途径的著作《语用学翻译研究》,主持或参与省、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社会科学家》、《安徽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学校学报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华翻译文摘》、《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五十年回眸》等转摘,在《英语周报》、《英语辅导》大学版发表文章50篇,有多篇论文获全国性研讨会、省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以下文章来自《疯狂英语教师版》:人物简介: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学硕士生导师。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人事部)、全国外语翻译等级证书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员、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广东省留学回国青年创业促进会常务理事;英国西敏斯特大学语言学院、广东省人文社科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2004 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年获第七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仲伟合个人资料成就家庭背景_仲伟合主要翻译作品仲伟合,1966年出生,江苏赣榆人,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仲伟合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仲伟合个人简介仲伟合,江苏人。
曾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英国Westminster(西敏斯特)大学、英国Warwick(华威)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口笔译学硕士、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第四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进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山矶分校成员、英国华威大学荣誉研究员。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仲伟合同志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授。
曾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务。
目前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人事部)、全国外语翻译等级证书考试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副理事长、广州外事翻译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九届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第八届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仲伟合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学研究、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
主要成果有在《中国翻译》、Translation Journal、《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口译教学刍议》、《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Memory Training in Interpreting、《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Coping Tactic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口译研究系列论文及翻译学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论(译)着、词典等9部。
201.引言根据教育部2006年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一门少数高校试办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55S)。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牵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项目号:09YJA740031),对我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与规范进行了研究,起草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教学要求》)。
本文拟对该《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评估与测试、实践教学等有关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问题进行说明与解读。
2.《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自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院校首次在国内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后,先后有多所院校申请试办翻译本科专业。
截止目前,国内已有4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了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方向,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学生欢迎的应用型、新型外语类专业。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设置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重大问题不清。
鉴于此,笔者2009年向教育部申请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并获得了批准,着力研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与规范、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问题,参加该项目的成员有来自全国多所翻译本科专业试办的高校及翻译行会的专家们。
《教学要求》经过了两年多的研讨,数易其稿,充分吸取国内外各种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全国众多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院校师生的意见。
142019年27期总第467期ENGLISH ON CAMPUS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文/姚 康【摘要】本文基于高校翻译专业《国标》大讨论,以及翻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广西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改革,指出该探索对翻译专业的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英语;应用型翻译人才;教学改革【作者简介】姚康(1988-),男,广西梧州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编号:2013JGB271;教改项目名称: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本论文为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B类《民办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内容大同小异,大多数是按照从词汇翻译、句子翻译到段落、篇章翻译的顺序编写,并依次罗列常用的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这样的内容编排,学生往往只能学到孤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却不知如何把这些翻译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赵俊姝 2016:117)。
其次在于译例选择,翻译教程中的译例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气息,且内容多为文学翻译。
翻译练习选材方面:无固定主题、体系性差、无法实现主题知识和平行文本的积累(赵俊姝 2016:117)。
在教学方法上,赵俊姝(2016:117)指出,传统翻译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翻译结果为主导,对翻译学习过程重视不够,从而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缺乏对翻译过程的批判思考,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对“参考译文”亦步亦趋、思想僵化,最后导致学习缺乏主动性。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翻译课大多沿用语言教学的模式,采用“讲授翻译技巧 + 翻译练习”的教学方法(赵俊姝 2016:117)。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语言及语法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1、同声传译的概念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
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
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
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
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
(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
(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
(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
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
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
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反思翻译硕士专业,简称MTI(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于2007年成为我国20个专业学位之一。
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MTI从最初的15所到今天的215所,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同时也让MTI的整体发展喜忧参半。
从回顾MTI建设和发展的十年中的得失入手,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探寻我国在“翻译专业人才”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徘徊不前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标签:MTI;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和近年“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我国越来越亟须具有专业能力的翻译人才。
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国的MTI翻译硕士成为我国国务院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第18种专业学位,于2007年3月开始学位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MTI专业正式诞生。
但是,近年随着各高校MTI专业学位授予点的迅速增多,对MTI专业发展也出现了褒贬不一,喜忧参半的声音。
MTI专业发展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稳步发展成为各高校外语专业,以及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MTI(翻译硕士专业)建设十年回顾我国翻译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自2006年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首批3所高校试办翻译专业本科(BTI)作为我国翻译专业的起点,到2007年以北大、上外、复旦为代表的首批15所高校的翻译硕士(MTI)至今只有十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专业硕士学位建设中翻译硕士专业可以说成长是最快的,2011年对翻译专业更是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在2011年由40所迅速跃升为159所。
十年间翻译专业学位建设不断取得成绩,截至2017年现在全国已有152所高校设置了翻译专业本科(BTI),215所高校開设翻译专业硕士(MTI)。
自2010年起,曾经分为全日制和在职两种类型的MTI,逐步取消在职硕士,全部改为统一的全日制。
仲伟合:“就像是上帝在帮他翻译”关于仲伟合的厉害,在翻译界流传着一个真实的笑话。
在广州某次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几个与会者惊奇地互相询问,“今天的电脑设备怎么这么先进?一按按钮,不同的语言就从同声传译器中出来了,而且和上面的发言一样快?”他们啧啧称赞着,全不知其实他们从耳塞里听到的只是仲伟合的声音。
在会场后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仲伟合飞快地用英文翻译着发言人的讲话,他的翻译几乎和发言者同时到达听众的耳朵。
这也是被称为“九段翻译”的仲伟合的一次简单任务。
有人形容,一个好的同声传译者就像是上帝在帮他翻译。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同传在翻译界的地位。
“同声传译”被誉为翻译的最高境界,与“交替翻译”在发言者讲完之后才进行翻译不同的是,“同声传译者”就像与发言人同时动嘴一般,两者的声音如果不仔细分辨,是分不出谁先到听众耳朵的,而且其中的误差不超过5%.一个同声传译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翻译,还应不亚于电台播音员刚届不惑的仲伟合很儒雅,他讲话时语速稍快、声音宽厚富有磁性,即使是在众多场合听过仲伟合声音的我们也不禁再一次被这把声音感染。
这种上帝之手的功夫是怎么样练成的?仲伟合为我们解释说,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留学时,他接受的训练不仅是要翻译得快,而且要好听、悦耳。
一个同声传译人,不仅是一个高级翻译,他还应不亚于电台播音员。
1995年,仲伟合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硕士专业。
在该领域,威斯敏斯特大学在国际上排名第一。
该大学的毕业标准是以联合国合格口译员的标准为衡量的。
有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学校出席一个落成典礼,仲伟合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6名留学生代表与女王一起喝下午茶。
仲伟合还临时客串起女王和在场中国留学生的翻译,他出色的口译获得女王的称赞。
威斯敏斯特大学每年只招收30个同声传译专业的学生,但是最后毕业成为合格同传人才的只有不到40%.仲伟合因为成绩优异,被母校和帝国理工大学盛情挽留,希望他留下来任教。
2014年1月第46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an.2014Vol.46No.1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仲伟合 提要:当前,国家、社会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专业面临由原来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拓展为包括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等在内的英语类专业的新形势。
本文分析英语专业拓展的背景、英语类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分别从专业内涵建设、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六个方面,探讨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14)01-0127-07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我国英语专业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大批能满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需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他们在多个领域为增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经济崛起和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不断发展,其学科范围得到扩大、学科内涵得以提升,英语专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拓展。
一、外语学科的范围与内涵英语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根据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人文学科,涵盖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是中外文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向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721·*本文为作者根据在“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9-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所做的主旨报告修改而成。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BYY014)资助,谨致谢忱。
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仲文明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2)002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实践性、应用性、职业化人才,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和职业导向.笔者从本校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翻译硕士的职业化特点,讨论了翻译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
【总页数】3页(P148-150)
【作者】仲文明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应用型转变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翻译专业本科一年级"俄语翻译实践"课教学理念探索
3.应用型转变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4.翻译本科新专业的口译教学理念探索——兼谈外研社翻译专业本科口译系列教材的编写
5.论民族地区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以广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