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之虚与实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8
我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赏析一、概述我国艺术自古就以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而著称。
宗白华作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其作品更是充分展现了我国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精髓。
本文将从宗白华的艺术创作中探讨我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特点,通过对其作品的赏析,探寻我国艺术表现里的独特魅力。
二、宗白华作品中的虚实表现1. 艺术风格宗白华的艺术风格凝练了我国传统绘画的骨气,同时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
他擅长以笔墨和色彩巧妙地表现出虚实关系,给人以空灵、虚幻的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和统一,展现出了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
2. 笔墨运用宗白华善于用淡墨、淡彩来描绘虚幻与超脱的意境,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他的作品中,虚实交错,飘渺悠远,给人一种超脱尘世之感,展现了我国艺术中的虚幻之美。
3. 主题表达宗白华的作品主题多以我国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虚实的表现手法,赋予主题更深层的内涵和审美意味。
他的作品中虚实对比鲜明,通过超脱的意境和抽象的表现形式,使主题更具想象力和诗意。
三、宗白华作品中的虚实审美魅力1. 超脱之美宗白华作品中的虚实关系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他运用虚实的对比,创造出一种脱离现实的幻境,使人们产生一种脱俗之感。
这种超脱的美感深受观众喜爱,展现了我国艺术表现里虚实之美的独特魅力。
2. 想象之美宗白华的作品中,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想象力和诗意。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往往可以自由地在虚实交错的世界里进行联想和想象,创造出丰富的心灵体验。
这种想象之美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心灵愉悦,展现了我国艺术表现里虚实之美的独特魅力。
3. 寓意之美宗白华作品中的虚实描绘方式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内涵和审美意味。
通过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他呈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赋予作品更多的寓意。
这种寓意之美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能够产生更加深层次的共鸣和情感体验,展现了我国艺术表现里虚实之美的独特魅力。
虚实结合——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效果,从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未来等。
鉴赏思路点拨:点出哪些是实境,哪些是虚境;采用什么方式写实、写虚;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落脚在主旨上。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就是一首运用虚实结合表达手法的典型例子。
前两句是实写,边城、暮雨、低飞的雁、长芽的芦苇,都在读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交代了地点、时间、天气、季节,烘托了一幅宏大寥阔的画面。
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作者是让读者通过铃声,想象正有驼队行进。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手法,收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又如宋朝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前两句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云气是实写,让人感觉千山万峰也近在咫尺了;床底下响着松涛之声,松涛之声是虚写,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响在耳边。
虚实结合的手法,让人们似乎处在了万壑风声之中,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境界中。
后两句又运用夸张,以实写的手法写诗人开窗,去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浪涛,领略那排天而来的江河气势,极大地描绘出了秀美山川的雄伟壮阔。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虚实结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
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更吸引人,使人可以有很好的想象空间。
“虚”是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
“实”是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在写作上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揭示抽象的本质的方面。
离开了抽象的方面,光讲具体的方面,容易陷于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的泥坑;同时,离开了具体的方面,光讲抽象的方面,也会让人感到腾云驾雾,大而无当。
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