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
- 格式:xls
- 大小:5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一)1、《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2、民间传说:由民众所创造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故事。
3、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丛书,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创作与流传的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与成果。
4、歌圩:壮族歌节,于固定时间内举行的一种群体性对歌活动。
5、母题:民间文学术语,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等叙事体裁民间文学作品内容表述的最小单位。
6、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7、人类学神话学派:神话学流派之一,着眼于人类的进化程度、民族的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神话进行分析。
代表人为英国的泰勒。
8、民间文学体裁范围:主要由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与小戏等。
(二)1、神话: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格萨尔王传》:一部有关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英雄史诗。
3、异文:指在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以某一个作品为主体变化而成的大同小异的作品。
4、四大民间传说: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
5、钟敬文: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与民间文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奠基人之一。
6、《歌谣》周刊: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2年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
7、忠实记录: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的原则之一,即在记录口头作品时,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最关键的是忠实于讲唱人的语言。
8 、A.T分类法: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分类编排方法,由芬兰学者阿尔耐创造,后由美国学者汤普森补充与修订。
《中国民间故事》分类
《中国民间故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
1、主题和题材分类:
根据故事的主题和题材,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类别。
例如,神话故事包括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包括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包括狼来了、东郭先生、木兰从军等。
2、地区和民族分类:
根据故事的地区和民族来源,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汉族、苗族、彝族、侗族、瑶族、傣族等不同民族的故事。
例如,苗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美丽的阿蓉、打嘎夺夫等;彝族的民间故事包括阿诗玛、葫芦笙等;侗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珠郎娘美、毛红玉英等。
3、形式和体裁分类:
根据故事的形式和体裁,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口头传承的故事、书面记录的故事、小说化的故事、影视化的故事等。
例如,口头传承的故事包括父母给孩子讲述的故事、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讲述的故事等;书面记录的故事包括各种民间故事集、文学杂志刊载的民间故事等;小说化的故事包括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小说等;影视化的故事包括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
4、时代和历史分类:
根据故事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故事。
例如,古代的民间故事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近代的民间故事包括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品中的故事;现代的民间故事包括改革开放后的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等。
顺德民俗面面观第一篇民间歌谣(一)咸水歌一生菜捞生,唔够妹你交关咯,既然交关,唔够妹你声谈呀哩。
二倒水落河留住韧呢姑妹,你留说话我留情呀哩。
三有心跟哥就掉起两步呢姑妹,唔系跟哥唔到(读倒)落水投河呀哩。
四头桨好攀、二桨好你掉呀咯,拉疏两桨同妹你倾吓谈呀哩。
注:交关:本领强之意。
韧:良去声,水里的沉淀物叫水韧。
口述者:郭带贤整理者,植成流传地区:顺德县(二)粤语古歌谣一大头竹笋作三桠。
咁好后生冇置家;咁好早禾冇结果,咁好攀校冇晾花。
二柚子批皮瓤有心,小时则剧到如今;头发条条梳到尾,鸳鸯怎得不相寻。
三官人骑马到临池,斩竿簕竹织筲箕筲箕栽绿豆,绿豆喂相思;相思有翼飞开去,只剩空笼挂树枝。
四妹相思,蜘蛛结网帐无丝;花不年年在树上,娘不年年作女儿。
注:置家:结婚攀枝:木棉花瓤:谐娘则剧:音可能有误应寓相好之意相思:双关语,与鸟名相谐(三)缫丝女自叹(民国初期自梳女们每天使用的旧式织布机)一更戌时食完饭,陈皮①洗刮食口烟开埋②,二更亥时床上抖③,骨头酸倦只好怨我父家穷。
三更子时寻着梦,梦中睡着想天明④。
四更丑时心挂住,鹿茸沉倦误时辰。
五更寅时脚踏地,北芪⑤洗面就梳头。
卯时日出街上去,望东家体贴先至⑥有茶饭一餐。
注:歌词是解放前缫丝女工日常紧张生活的写照,词里嵌入不少药材名。
又名缫丝女叹五更。
①陈皮:比喻汗污的身体。
②食口烟开埋:即不多于抽袋烟的时间。
③床上抖:(抖字读偷的上声),即卧床休息。
④想天明:是考虑明天的生活。
⑤北芪:与迫期谐音。
⑥先至:方言,才的意思。
搜集者,梁雪涛流传地区,顺德县第二篇民间故事(一)黄萧养起义1、生葬生发死葬死发黄萧养原名懋松,年少时因家境贫苦,被卖到冲鹤潘大户家当牧童。
每天都要上山放牛。
一日,黄萧养放牛来到飞鹅岗,见到一个风水先生手棒罗盘左瞧右看。
他一边看一边道,“这山是个好地方,不知是何名呢?”见黄萧养放牛上山便叫道:“牧童过来,我来问你。
这山叫什么名?”黄萧养随口答道:“飞鹅岗。
中国文化概论——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故事流传地区:湖南省**市**区**镇**村传唱人:***年龄:70性别:女以前,闹饥荒的时候。
要过年的,一杂屋里的婆婆老公就去店子里赊得一杂猪头,猪头才放进锅里,要账的店子就进门得,把猪头又提走了。
婆婆就港:“把门关噶算得咯,怕外头有老虫”老公就港:“老虫不怕,只怕‘屋漏(wulou均为四声)’呢”。
注:一杂:一个婆婆老公:妻子丈夫老虫:老虎港:说(二)一天,妈妈要到外婆家去,妈妈叮嘱女儿说:“山里有个红毛野娘,它是要吃人的。
它来了你们不要开门。
”妈妈再三嘱咐后就到外婆家去了。
天快黑的时候,红毛野娘来了。
红毛野娘学着外婆的声音在门外喊道“妹子,快开门咯,外婆来了。
”姊妹们牢牢记着妈妈临走前说过的话,“红毛野娘来了不要开门”。
于是两人大声说:“我们的妈妈到外婆家去了。
你是红毛野娘,你要吃人。
我们不开门。
”红毛野娘清了清嗓子,学得更像外婆的声音了,“我真的是外婆。
我走了另外一条路来的,没有遇到你们的妈妈。
”两姊妹相信了红毛野娘的话,给“外婆”开了门。
红毛野娘一进门就说----“今天哪个澡洗得干净些哪个就跟外婆睡一头?”,细妹子就说“外婆,我洗得最干净,我今晚要跟你睡一头!”“红毛野人”笑道“好----好,细妹子快来跟外婆睡一头!”于是细妹子钻进了“红毛野人”的被窝,没有过多久,它就开始动手先一把掐死了细妹子,然后咬断了她的脖子,血流湿了床单,大妹子于是问:“外婆,床单怎么湿了呀?”“红毛野娘”说:外婆来你家之前,水喝多了----我屙尿在床上!”这样大妹子也没有再追问!又没有过多久,大妹子又听到嘣嚓----嘣嚓的声音,原来是“红毛野娘”在嚼她小妹的骨头发出来的声音!大妹子又问:“外婆,你在吃什么嘣嚓----嘣嚓响?”“红毛野娘”反应极快说:“我在吃豆子!”大妹子再次说:“外婆,你也给点给我吃呀?”“红毛野娘”说:“没有了,就一粒了!”“半粒我也要”“没有了,半粒我也吃完了!”“红毛野娘”继续在编,但大妹子已经知道妹妹被“红毛野娘”杀死吃掉了!但聪明的她们没有太害怕,也没有去声张,记得以前听妈妈说“红毛野娘”最怕打雷了,一听到打雷就害怕得要命,非得找个很安全隐蔽的地方藏起来!正在她们姐妹俩嘀咕时,“红毛野人”吃也吃饱了,吃得只剩下一副肠子,它还想带上肠子边走边吃!于是借口说:“大妹子,我要到外面厕所屙尿去了,你带到妹妹莫掉床底下去了!”,大妹子一听知道“红毛野娘”想要开溜,于是赶忙和老二下床,一把拉住了老三的肠子,大妹子问:“外婆,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呢?”“红毛野人”说:“对了,外婆眼睛不好,想系个带好顺着去上茅房方便点!”大妹子急中生智说:“老二,你来帮外婆牵到带子,我去开门,外婆你千万不要动呢!”,这时,老大迅速从木楼梯爬上了阁楼上,立即弄倒一个大大的陶制酒坛子在楼板上来回剧烈滚动,她边滚边特意大声朝楼下喊:“外婆,外面打好大的雷了,我怕,你赶快躲起来哦!”“红毛野娘”一听,果然屋顶上雷声轰鸣,吓得它魂飞魄散不知所措慌忙而问:“大妹子,你屋里有什么好躲的地方没有呀!快点告诉外婆呀!”妹子马上回答:“外婆,你就躲到床边的那个大衣柜里最安全了!”“红毛野娘”一听,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忙摸索着打开了衣柜门,扑通一声跳了进去。
【民间故事】鹊桥相会鹊桥相会,是中国民间传统中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
古代民间传说中有一座天上的鹊桥,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在这座桥上相会,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
这个故事充满了浪漫及对爱情的向往,被传颂千古。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牛郎的年轻人是天上的善生,他工作勤奋,善良友善,深受众人喜爱。
有一年的七月七日,牛郎在天上工作,忽然看见天河上的鹊桥边,有一位美丽的织女在织布。
织女名叫织女星,是女娲娘娘的外甥女,温柔贤淑,善良美丽。
牛郎在望着她纺织布料时,对她动了心。
他想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个知心的伴侣。
于是,牛郎向织女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织女不禁感动,原来天上也有渴望爱情的存在。
她欣然接受了牛郎的爱情。
两人相识相知,渐渐地相互产生了浓浓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天上的神龙和嫦娥仙女的反对。
神龙怕织女离开星宿,而嫦娥则怕牛郎和织女之间的感情会打破天界的平衡。
于是,神龙固执地将织女带回了天界,将她关在了银河的对岸。
而牛郎也被打造成了牛,被流放在银河的这一边。
两人隔着天河,不能相见,害得相思成灾。
牛郎和织女落得如此劫数,令天上的其他仙女纷纷表示怜悯。
终于有一位善心的仙女,她化身为一只善心的小鸟,带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
她振翅飞过天河,将两人的思念带到了对方的耳畔。
牛郎和织女听闻了这股传递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泪水和头发将天上的银河化成了一座桥,以此作为彼此相会的通道。
从此以后,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借着这座鹊桥相会,共度一夜。
当夜幕降临,银河上的鹊桥渐渐泛起一层柔和的白光,这是牛郎和织女为彼此相会而凝聚出的爱情的力量。
他们约定,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他们就在这座鹊桥上相见一面,叙说彼此的心愿和爱慕。
而这一天,也被世人称为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的一对神话夫妇,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人们传诵和歌颂千年。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美丽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的题材。
【民间歌谣大全100首】民间歌谣(多篇)民间歌谣(一):《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属于民间歌谣的是:“风” 、“雅” 、“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民间歌谣(二):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是相当多的。
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各具独特的形式:苗歌瑶歌古朴浑厚,藏歌傣歌光丽优美;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犷有力;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各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③在我国,民歌是指少数民族的歌谣④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融合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A此题以我国民歌的发展,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从民歌的数量、独特的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各具特色,可见①②符合题意;而③本身是错误的,民歌包括各民族的歌谣,不仅仅指少数民族的;④在本题中没体现出来。
所以此题应该选A项。
民间歌谣(三):关于长征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民间歌谣【民间歌谣】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
中国的传统民间歌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传统民间歌谣作为一种独特形式的文化艺术,在中国的乡村中广泛传唱。
民间歌谣以其朴实、真挚的歌词和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乡村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特点和魅力,并举例几首经典民间歌谣。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这些歌谣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农民的劳作、爱情、友情、希望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通过朴实的歌词,人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辛酸、乐趣和希望,增强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这些歌谣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旋律优美动听,常常以琅琅上口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些歌谣的旋律通常由简单的曲调构成,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家庭聚会、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并享受这些歌谣。
这些动听的旋律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舒适的心情,还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下面,让我们聆听几首经典的中国传统民间歌谣:《茉莉花》茉莉花,茉莉花,你是西子洗过的花。
水面月,月上人,人在月中央。
这首歌谣以茉莉花为主题,表达了对花的赞美之情。
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美悠扬,让人感受到了花香的清新和美丽。
《葫芦娃》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奔跑在黄土高坡。
这首歌谣描绘了七个葫芦娃奋勇抵抗困难的故事。
歌中表达了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勇于迎接挑战。
《四季歌》春天祝福花开花谢,夏天祝福雨水丰沛。
秋天祝福金黄稻谷,冬天祝福雪花纷飞。
这首歌谣以四季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节气和丰收。
通过描述四季的变迁和自然景观,歌词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歌谣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些歌谣以其真实记录和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三五娘故事陈三五娘民间传说及歌谣陈三五娘的故事在明代中叶衍戏文搬上舞台之后,明清以来一直在舞台生根立足,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
几百年来,民间对陈三五娘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又赋予许多传说,至今在潮汕和闽南一带,尚有传说的遗迹。
[五娘井]今潮州市枫溪区花园乡,据说就是明代黄九郎的蔚园,称为花园。
花园乡有一眼古井,井四季不竭,是当年五娘汲水浇花之古井,乡民称为"五娘井",近年当地群众加以修缮,时有参观者。
[五娘墩]遗址在花园乡。
相传当年五娘常在此赏花观景泊偕陈三在此逃离黄府。
(见《潮州市潮剧志》)[陈三坝]相传泉州北郊常有水患。
陈三后任当地官吏,率乡民修堤坝,有益于民,当地乡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称此坝为"陈三坝"。
(见马风:《陈三五娘传说史迹杂谈》)[坠花山]在闽粤交界处,有座小山叫坠花山。
当花五娘随陈三奔回福建时,途经此地,五娘鬓上所插的三丹花不慎坠下,后此地满山遍野尽开此花,此山遂称为坠花山。
[粉脂溪]距坠花山不远,有一小溪,五娘与益春跑累了,来此溪边洗脸,从怀中取出绢帕抹汗,不慎把帕巾中的胭脂和香粉掉落溪中。
溪水遂被染红,溪底的砂石也被香粉沉淀皆峥嵘洁白,乡民遂称此溪为粉脂溪。
《荔镜奇逢传》载:坠花山至赤水也近,琚(即碧琚、五娘名--引者注)至此停坐,忽坠所带之三丹花。
后此山出三丹花甚盛。
至双溪口,解罗帕,误脱脂粉,遂化溪水为脂,沙如粉,今日呼为脂粉溪。
凡此二端,其事甚怪,此琚之精华不凡,一经其地,山川为出色。
为此。
因题一韵:花落靓姬两鬓红,烟斜墨湿泪残妆。
不因荔子牵羁兴,怎得仙葩彻世香。
蝶舞花飞迷过眼,山光水色骤非常。
至今人指停骖处,踯躅春风断嫠肠。
陈三五娘的故事,除戏文外,还有明清以来不同年号刊刻的小说、歌册和文人笔记。
小说《荔镜奇逢传》,据说最早的刊本是明代永乐刻本,还有清道光丁未年刊的《新增磨镜奇逢集》,光绪丁西年的《增注奇逢全集》,以及1924年上海变文书店翻印本改名《真正新西厢》等。
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以及民间故事都是流传于民间且容易记又便于传颂的民间文化,通常流传的歌谣以及民间故事以民间的节日或发生的故事为内容,再进行加工,就成为我们现在的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来认识一下。
民间歌谣一《元宵月正圆》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民间故事一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
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
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
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
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民间故事二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
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民间故事三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
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
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
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民间故事四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
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
五年级语文大课堂教案:搜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了解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基本特点。
2. 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方法。
3. 通过分享、交流,了解我国各地丰富的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方法,了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基本特点。
2. 采用实践法,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所搜集到的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
3. 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提醒学生注意方法的运用。
4. 分享:学生将所搜集到的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进行分享,交流心得体会。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相关书籍,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民间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能力。
2. 学生对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的积极程度。
八、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3. 课堂活动要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中国民间故事
1. 《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贞的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因为仙凡之隔而无法长相厮守,只能在每年的七夕节通过鹊桥相会一次。
2.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丈夫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3.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关于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故事。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途中遇到梁山伯,两人结拜为兄弟。
后来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子后,两人互生爱慕之情。
但是祝英台被许配给了马文才,梁山伯知道后忧郁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的路上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成一对蝴蝶飞走了。
4. 《白蛇传》: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故事。
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
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
后来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以上只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部分经典之作,实际上中国民间故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网上搜索来了解更多中国民间故事。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1-6年级的112首民间
歌谣
简介
该文档旨在介绍统编语文教材小学1-6年级所包含的112首民
间歌谣。
这些歌谣是根据教材编写标准和教学要求选择的,旨在帮
助学生在研究语文的同时培养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内容
该文档详细列出了小学1-6年级教材中包含的112首民间歌谣
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每首歌谣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教育意义,涵盖
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这些歌谣可能包括民间传统节日的歌颂、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的歌唱表达等。
教育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民间歌谣,学生可以扩大对汉语语言的了解,感
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歌谣中的歌词、节奏和情感表达都能够引发
学生的共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歌
谣的研究,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增强民
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使用建议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引导学生研究这些民间歌谣。
可以通过朗诵、合唱、创编动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谣的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歌谣,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结尾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1-6年级的112首民间歌谣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语文研究体验和对民间文化的感悟。
希望通过研究这些歌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文化品格。
五年级语文大课堂教案:搜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能力。
2. 通过搜集和分享,提高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定义和特点。
2. 搜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方法和技巧。
3. 分享和评价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和整理,每组选择一个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进行研究。
4. 分享: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故事内容、歌谣歌词、搜集过程等。
5.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分享和评价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3. 学生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搜集和整理作业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
2. 搜集和整理工具:学生可以使用笔记本、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搜集和整理。
3. 展示和分享平台:教室内的黑板、投影仪等设备,或者学校的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录音机、摄像机等搜集和整理工具。
3. 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搜集和分享的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主题。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和整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分享交流法:学生分组展示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搜集民间故事故事一,《孔融让梨》。
相传,东汉末年,孔融是当时的一位贤士,他年纪轻轻却颇有才华。
有一天,孔融和朋友一起吃饭,朋友送了一篮梨给孔融,孔融接过梨来,却看到一位年幼的孩子在一旁眼巴巴地盯着梨。
孔融便主动将梨分给了孩子,孩子高兴地接过梨,咬了一口,却发现梨并不好吃,于是将梨还给了孔融。
孔融微笑着接过梨,说,“这梨原本就不是给我吃的,我只是帮你们尝一尝而已。
”。
故事二,《愚公移山》。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愚公决心要将这两座大山移开。
于是,他带着儿子开始了移山的工作。
虽然有人嘲笑他,说他是愚蠢的,但愚公却毫不动摇。
他告诉儿子,只要我们不停地挖,不停地运土石,总有一天这两座大山会被我们挖平。
最终,上天感动了,派神仙来帮助愚公,将两座大山移开了。
故事三,《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相传,白娘子是一条白蛇化身,她和许仙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人和妖的身份不同,两人的爱情遭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最终,白娘子化身为人类,和许仙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些民间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孔融让梨告诉我们要善良宽容,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战胜困难,白蛇传告诉我们爱情可以超越一切。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以启迪,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在搜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更是在感悟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
这些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在当下社会中所需要的,它们能够引导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搜集民间故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古老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