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八音之乐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八音之乐》教学设计《八音之乐》是第三单元的课题,什么是八音?本节课通过提前让学生预习搜集资料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老师起到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时,我先用一则《三字经》里的文章引出“八音之乐”的定义,让后和学生一起学习八音的定义,八音是中国古代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材料制成的乐器的统称。
后来,人们将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
然后让小组汇报各小组搜集的不同乐器的资料和大家共享。
老师搜集了不同的器乐曲进行深化,让学生对各种乐器更深层次的了解。
最后教师出示了吹打乐、江南丝竹两类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分析所运用的乐器及各种音乐的风格,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
最后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寄语中结束本节课。
不足点在于,如果能把各种代表乐器拿到现场让学生真正的接触、演奏各种不同乐器,相信同学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1、导入教师出示《三字经》,请同学们找关于八音的线索。
集体朗诵,在最后两句揭示“八音”定义。
八音:中国古代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材料制成的乐器的统称。
后来,人们将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也称为八音。
2、共享各小组搜集的资料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共享课下搜集的不同乐器的资料,邀请各小组同学对云锣、堂鼓、二胡、竹笛、笙、埙、梆子、磬乐器从产生、音色、作用等范围做介绍。
教师播放这八种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分析各种乐器的特点。
3、吹打乐、江南丝竹两种风格音乐赏析。
教师播放吹打乐《小放驴》,小组分析所用乐器及风格。
教师播放江南丝竹《行街》,小组分析所用乐器及风格。
总结这两种风格音乐的特点。
4、课堂寄语。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音乐艺术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我们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民族音乐,逐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八音之乐》学情分析在中学阶段,六年级的大多学生对于八音这个名称知之甚少。
2019-2020年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人教版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相呼应,是为学生了解民族乐器及器乐音乐而设立的。
在“音乐故事”栏目中,结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笛子独奏《姑苏行》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极具艺术魅力;二胡独奏《光明行》展示了二胡的音色和果敢刚毅的音乐性格;《十六版》《行街》《小放驴》《-十番锣鼓》等是我国各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形式。
本单元的特色还在于集中认识代表民族打击乐器,并据此安排了学打锣鼓经,模仿戏曲人物出场的手眼身法步等。
在音乐知识方面介绍了八音、弦索、江南丝竹、打击乐器、锣鼓经等。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让学生要不仅理解音乐作品,还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2、了解音乐故事楚汉相争,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3、,认识打击乐器,学习陕西关中锣鼓。
(地方选材)【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通过音乐与古石像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出的情绪特征。
3、初步认识了解八音及其代表乐器,相应的乐曲。
介绍八音乐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民间乐器。
4、结合本地教材,学习陕西关中锣鼓,并即兴表演。
教育学生热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为传承更好的音乐教学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回顾“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五声调式”的概念,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能力发展目标:(2)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情感培养目标:(3)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题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一、导入新课根据复习民族管弦乐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介绍作品介绍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作品,《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作品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利用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
它中国一首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后来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全曲分为十段,都有一个形象的小标题: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náo)鸣远濑、欸(aí)乃归舟、尾声。
八音之乐〔课题〕:1、介绍中国民间乐器及八音乐器的分类法。
2、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课型〕:欣赏课〔年级〕:七年级下册〔课时〕: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钢琴〔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乐器因材料不同,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而把乐器分为八类,称为“八音”。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知识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族乐器的不同音色,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2.教学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聆听、演奏实践中,亲身参与,从而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面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认识中国古代乐器的分类,掌握“八音”的基本含义2、欣赏分析《二泉映月》及了解作者:华彦钧。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探究乐曲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教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三字经你们还会背吗?(生:会)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老师说上句,同学们来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多。
生:行……师:人之初,性本善。
生:性相近,习相远。
师:养不教,父之过。
生:教不严,师之惰师:匏土革,木石金生:自由回答(不会)师: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同学们都忘记了,没关系,老师来告诉大家:匏土革,木石金,下一句是:丝与竹,乃八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八音之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法、音乐故事(楚汉之争)、民族乐器听辨与乐曲欣赏。
2、音乐知识方面讲解中国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法及代表乐器,音乐表现方面听辨乐器的音色。
在“音乐故事”栏目中,结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欣赏笛子独奏《姑苏行》和二胡独奏《光明行》。
3. 这一单元与七年级下册中的“华夏古韵”相呼应,是为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而设立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比较缺乏,现在学生普遍偏爱流行音乐。
2、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华夏古韵》的学习,学生对古代乐器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欣赏课学生活动一般比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我变换教学手段,在欣赏中也让学生动起来,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用问答、讲故事、看视频、视唱、竖笛吹奏、律动表演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意图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喜欢和热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3、如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一个困难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是欣赏课,视频播放、听赏乐曲和展示乐器图片较多,我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八音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古代八音分类法及代表乐器。
2、学生通过《十面埋伏》中的音乐故事--楚汉之战,了解乐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及创作背景,能准确分析乐曲《十面埋伏》的情绪、场面,能复述“楚汉之战”的故事。
3、学生能听辨出欣赏曲目中演奏乐器的音色。
4、欣赏《姑苏行》、《光明行》,学生能视唱《姑苏行》的主旋律,能用竖笛吹奏《姑苏行》的主旋律;能随《光明行》的音乐做律动表演。
5、学生了解现代民族乐器的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音乐与视频欣赏的形式,问答、听辨音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民族乐器八音的分类。
第三单元八音之乐——《小放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小放驴>》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小放驴》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和分析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结构严谨等。
同时,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此外,本节课还将结合教材中的其他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2. 熟悉并能够演唱《小放驴》这首歌曲,提高音乐表现能力;3. 理解并能够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情分析主要针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较为有限。
他们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如《小放驴》等,但对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较好地演唱和演奏歌曲。
然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小放驴》这首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部分学生则对其知之甚少。
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