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43
豌豆杂交实验是谁的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是由奥地利的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所进行的。
豌豆杂交实验是格雷戈尔·孟德尔所进行的经典实验,主要研究豌豆在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现象。
这些实验围绕豌豆不同特征展开包括花型、种子颜色、种皮形态和宽度等。
孟德尔选用了多个豌豆品种,如粉花形豌豆和白花形豌豆、黄色种子及绿色种子的豌豆等。
豌豆杂交实验是谁的实验孟德尔简介:孟德尔(1822.7.20-1884.1.6),奥地利帝国生物学家。
出生于奥地利帝国西里西亚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今捷克的布尔诺)的修道院担任神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先驱又重新获得了高度评价,他的论文也被公认为开辟了现代遗传学。
豌豆杂交实验用豌豆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
2、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高茎、矮茎,而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高度。
3、孟德尔还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用这些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进行豌豆品种间的杂交,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4、豌豆一次能繁殖产生许多后代,因而人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
5、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
豌豆杂交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及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遗传学之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是奥地利植物学家。
他发现的两个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19世纪人类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这一发现,为现代遗传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下面,我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说说孟爷爷的一生。
1822年,孟德尔生于当时奥地利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他的故乡素有“多瑙河之花”的美称,村里人都爱好园艺。
小小的孟德尔也不例外,当他还在家乡的小学读书的时候,放学回家,他就到家里的田园中帮助大人们干活,经过亲身实践,孟德尔开始学了到了最初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栽培果树和养蜜的知识等等。
所以说,成功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孟德尔11岁那年,由于家境不好哦啊,父亲打算让他休学回家,共同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但是,老师却极力主张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孟德尔去十几公里以外的皮亚利斯特中学继续学习。
12岁,学习成绩优良的孟德尔转学来到帝国皇家预科学校学习。
孟德尔在这所相当于高中的学校学习了六年。
由于家里贫穷,孟德尔从家里拿来的钱只够勉强交上学费,所以,他甚至连部分饭食也要靠家里送来,经常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孟德尔依然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学习成绩。
可是不久,一个更大的不幸发生了,孟德尔的父亲在干活时,被一根滚落下来的大木头砸成重伤。
孟德尔回到家里安慰父亲说,他要去做家庭教师,自己挣钱完成学业。
亲少年时期的孟德尔就是这样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学习的。
艰苦的学习生活磨砺了孟德尔的意志,同时也损伤了他的身体。
从预科学校毕业后,孱弱的孟德尔只好在家里休学了一年。
为了孟德尔的学业,他的妹妹不惜把买嫁妆的钱也送给了哥哥。
孟德尔带着全家的期望和资助,加上自己做家教得来的薪水,又踏上继续求学的道路。
这一次,他来到厄尔姆茨学院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博物学。
21岁那年,贫病交加的孟德尔迫于生计,萌生了进入了修道院去做神职工作的想法。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理解基因的显隐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概念。
3. 掌握测交法验证遗传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这两个基因可能相同(纯合子)或不同(杂合子)。
在形成配子时,这两个基因会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1.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三、实验材料1. 豌豆种子:红花与白花、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等。
2. 玻璃器皿:培养皿、试管等。
3. 实验工具: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种子,进行杂交实验。
2. 观察并记录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
3. 通过测交法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步骤1. 选择红花与白花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红花。
3. 将F1代与白花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4.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5. 选择高茎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6.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高茎。
7. 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8.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3:1。
9. 选择圆粒与皱粒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10.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圆粒。
11. 将F1代与皱粒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12.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圆粒与皱粒的比例为3:1。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选取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及方法(1)豌豆的优点: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豌豆在自然状况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
(2)人工异花传粉操作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干扰)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性状分离现象)3∶1(性状分离比)3.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正确性。
(3)理论预测(4)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64株豌豆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于1∶1。
(5)结论: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这两种配子的比例接近于1∶1。
5.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1)模拟实验的条件①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②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③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分析结果得出结论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
②彩球组合代表的显、隐性数量比:显性∶隐性≈3∶1。
二、分离定律(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甲、乙为一对相对性状)(1)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隐性纯合子。
(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设一对相对性状中,甲为显性性状个体,乙为隐性性状个体)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比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类型)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相关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A 或Aa(A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 ,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