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格式:pptx
- 大小:7.82 MB
- 文档页数:2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点1: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①性状类★★☆1.相对性状:生物的性状的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中出来的性状。
(2)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中出来的性状。
2.性状分离: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微点拨】相对性状必须具备三要素: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知识点②个体类★★☆1.表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3.纯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或dd。
4.杂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
知识点③基因类★★☆1.相同基因:染色体位置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如A、A。
2. 等位基因: 染色体 位置上控制 性状的基因,如C 、c 。
3. 非等位基因:(1)位于 染色体上的基因,如A 、D 。
(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位置上的基因,如C 、d 。
【微点拨】1. 遗传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2.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一定相同吗?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型不一定相同;因为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吗?表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例如基因型为DD 或Dd 的豌豆都表现为高茎。
知识点④ 交配方式类 ★★☆【典例1】 (2021春•乃东区校级期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 .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C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典例2】(2023改编)红海中营群居生活的红鲷鱼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在缺少雄性红鲷鱼的雌鱼群体中,总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鱼,且身体也变得比其他雌鱼健壮。
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下两组实验(注:两组红鲷鱼生长状况、实验装置、条件及时间都相同)。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D.绵羊的粗毛和细毛【答案】A【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水稻的早熟和高产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水稻的早熟和晚熟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豌豆的紫花和红花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C 错误;绵羊的粗毛和细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2.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一对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产生四仔,则它们的表现型是()A.全部黑毛B.三黑一白C.一黑三白D.无法确定【答案】D【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即Aa×Aa→AA(黑):Aa(黑):aa(白)=1:2:1,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色:白色=3:1.但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偶然性,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或二黑二白;故选D。
3.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①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②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于1∶1③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④开粉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三种表现型A.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③【答案】B【解析】高茎(AA)×矮茎(aa)→高茎(Aa),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①错误;高茎(Aa)×矮茎(aa)→高茎(Aa):矮茎(aa)=1:1,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②错误;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③正确;粉色(Bb)×粉色(Bb)→红色(BB):粉色(Bb):白色(bb)=1:2: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④正确。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学习目标导引】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3、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知识要点提炼】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
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
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4、分离定律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本概念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
【典型例题解析】例1两个杂合子黄色子粒的豌豆进行杂交,产生120粒种子,理论推算纯合子黄色豌豆种子的数目为()(A)30粒(B)60粒(C)90粒(D)120粒解析两亲本为杂合子黄色子粒,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其遗传因子组成都为Aa(设黄色由A控制),两亲本杂交后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有AA、Aa、aa三种,比例为1∶2∶1,其中纯合子黄色豌豆(AA)占后代个体总数的1/4,1/4×120=3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