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监测、报告的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9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定Quantity, price, time and spac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investment.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令发布实施、2006年8月22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____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____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____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____种____:____种鼠疫、____乙类传染病:____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____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____、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和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
第四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遵循科学、及时、准确、可靠、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进行事前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六条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必要的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第七条相关人员在执行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时,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
第八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管理由卫生部门负责,具体分工由各级卫生部门确定。
第九条监测报告工作的成果应定期向上级卫生部门进行汇报。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十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职责包括以下方面:1.收集传染病监测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2.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传染病监测趋势和风险评估信息;3.及时上报传染病监测报告;4.协助卫生部门制定传染病监测相关政策和规划;5.向上级卫生部门汇报传染病监测工作情况;6.参与传染病疫情调查和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流程如下:1.收集传染病监测数据,包括疫情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2.对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和归档,并建立数据库;3.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信息;4.撰写传染病监测报告,报送卫生部门;5.对报告进行初审和复审,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6.传染病监测工作的成果进行反馈和汇报。
第四章质量控制第十二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2.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数据分析方法应科学合理;4.传染病监测报告应确保信息准确、及时;5.合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第十三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通过人与人、动物与人、物品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范传染病的扩散,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传染病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传染病监测是指对传染病病例或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传染病监测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例并进行报告,及时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为传染病疫情的控制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染病监测的内容1. 传染病的登记和报告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报告。
登记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和病因的描述等。
相关部门应根据登记报告的数据及时发布疫情通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2. 传染病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传染病疫情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病因的变化,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4. 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对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进行相关的病原学研究。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变异情况,可以为传染病的控制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对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疫苗和药物的质量安全,及时对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传染病监测的机制和责任1. 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机制,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职责和权责。
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及时传递。
加强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责任分工明确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监测中的责任分工。
传染病报告与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保障医院内部和社区的安全与健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法》,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全部员工和相关人员。
第二章传染病报告与登记第一节传染病报告义务1.医院内的全部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旦发现任何传染病病例,需立刻向医院内设的传染病报告员报告,并按要求供应相应的病例料子和信息。
2.传染病报告员需及时记录报告的传染病病例,并上报相关部门,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节传染病报告程序1.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刻将相关病例料子和信息供应给传染病报告员。
2.传染病报告员收到相关病例料子和信息后,应及时整理、登记、上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医院应配备特地的传染病报告系统,用于记录和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并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节传染病报告内容1.传染病报告员应依照国家规定的传染病报告要求,记录和上报以下信息:–病例基本信息,包含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病例病情描述,包含症状、病程等;–病例与传染病的关联性,包含传染途径、感染源等;–病例的就诊情况,包含就诊科室、就诊时间等。
第四节传染病报告保密与处理1.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保密制度,对全部传染病病例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随便披露或使用。
2.传染病报告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尽职尽责,确保传染病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人员。
3.当发生疫情或疫情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告时,传染病报告员应立刻上报相关信息,并依照部门要求搭配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查。
第三章传染病监测与评估第一节传染病监测义务1.医院内的全部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应坚守岗位,定期进行传染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
2.监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传染病病例数、传染病流行趋势、传染病就诊人数等,确保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全面、准确及时。
第二节传染病监测程序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机制,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二、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三、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四、坚持首次负责制,严格门诊全员登记制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以最快的方式报告防疫站和县卫生局。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
五、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工作。
定期对各科进行核对、自查,发现问题按医院有关规定予以奖惩。
各科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保留三年。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二)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____号令》的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法定传染病分类(甲、乙、丙)和疫情报告时限与疫情报告程序。
二、各级医务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
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一)《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____种)、乙类(____种)和丙类(____种)。
甲类。
鼠疫、____。
乙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1.报告时限的计算。
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