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儿化名词解释儿化:儿化是指在朗读时,按照字音的构成把声母和韵母变换一下位置。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声调不变,而声母变了,韵母也相应发生变化。
儿化:儿化是把句子的某些音节变成“轻声”,也就是说只保留韵母,把声母变成“儿”。
在书面语言里,读得轻而短,表示尊敬和亲热。
例如:“小明是我们班上最聪明的男孩。
”(王老师轻声地读了这句话。
)主要有“ o”和“ e”两种。
因为汉语拼音里韵母“ e”的发音比较接近于英语字母“ e”,因此在平常教学中一般都写成“ e”,在书面语言里就改写成“ o”。
如:“欢迎、好、毛泽东、好多、多好”,书面语言里就写成“欢迎、欢迎、好、好、多好”。
“ aabb”,在书面语言里写成“大桥、牛奶、抱抱”。
注意:“ e”一定要改写成“ o”,“ a”一定要写成“ u”。
这是由于汉语拼音中的“ e”和英语的“ e”发音部位是相同的,所以当它们并排连写在一起的时候,非常容易混淆。
“ oo”与“ e”比较难区分,所以书面语言里写成“ o”。
例如:“我做完作业啦!”(“做”要改成“作”,“完”要改成“业”。
)“哗哗哗……”,这里的“哗”应该改写成“哗啦”。
“屁股( gog(屁股)”,书面语言里写成“毛猴、屁股”。
“不要不要、马上马上”,这里的“不要”应该改写成“别”,“马上”应该改写成“玛格玛”。
这个方法还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使用。
阅读教学中的儿化主要有三种情况:(1)出现多个“ o”,可以出现三种改法。
第一种:先看“ o”和“ e”能否互换位置;若不能,可改成“ o”,也可改成“ e”;若能,再按规律改成“ a”或“ u”;若不能,只改成“ o”。
如“我会说”这一题目的三个“ o”,就可以分别改成“我”“会”和“说”。
(2)出现两个“ o”,可以出现四种改法。
第一种:先看“ o”和“ e”能否互换位置;若不能,可改成“ o”,也可改成“ e”;若能,再按规律改成“ a”或“ u”;若不能,只改成“ o”。
儿化儿化:er与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我们将这种音变现象叫做儿化。
儿化的作用:第一,表示喜爱、亲切的情感。
例如:小牛儿、小孩儿、宝贝儿、心尖儿、心肝儿。
第二,表示少、小、轻的意思。
例如:小草儿、小花儿、门缝儿、火柴棍儿。
第三,区分词性和词义。
例如:亮(形容词)——亮儿(名词),破烂(形容词)——破烂儿(名词),头(脑袋)——头儿(领导、首领、一端),眼(眼睛)——眼儿(窟窿眼儿)。
儿化的发音规律:加儿化韵尾就只是加一个卷舌动作,不是把儿化韵拆开来读。
应该把儿化韵尾作为一个韵母来读,即到最后的韵尾处,把舌尖轻轻地卷起。
例如“花儿”(huar)不能读成hua—er.①音节末尾是a、o、e、u的韵母儿化,直接在原韵母之后加上一个卷舌动作。
例如:人家儿、加油儿、干活儿、号码儿、大伙儿。
②韵尾是i的韵母儿化,失落韵尾,把主要元音加上卷舌动作。
例如:小孩儿、宝贝儿、一块儿、香味儿、窗台儿。
③带鼻尾音n的韵母儿化,失落韵尾n,主要元音加卷舌动作。
例如:被单儿、手绢儿、拐弯儿、冰棍儿、当官儿。
④带鼻尾音ng的韵母儿化,失落韵尾ng,并将前面的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上卷舌动作。
例如:帮忙儿、门缝儿、没空儿、胡同儿、电影儿。
⑤韵母i、u儿化,在原韵母之后直接加上卷舌动作。
例如:小鸡儿、玩意儿、打开放开拦住站住盖上关上要不要想一想听不懂看不清唱得好尾巴骆驼聪明麻烦嘴巴胳膊灯笼金鱼儿、小曲儿、打旗儿。
⑥韵母一i(前)、一i(后)儿化,失落一i(前)、一i(后),加卷舌动作。
例如:写字儿、细丝儿、橘汁儿、瓜子儿、小事儿。
名词解释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
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
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种语音现象。
对于儿化词的发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
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如“画”作动词,“画儿”作名词;“一点”是名词指时间,“一点儿”作量词,是“少量、少许”的意思。
儿化,韵母er同其它韵母合成一个音节,使这个韵母变为卷舌韵母的语言现象。
它是部分北方话里头的东西。
北方话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
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
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芋儿(yùr)、老头儿(lǎotóur)等。
儿化是否使韵母产生了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即前一个动作是否妨碍了后一个动作的发生),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
普通话中除er韵、ê韵外,其它韵母均可儿化。
有些不同的韵母经过
儿化之后,发音变得相同了,故归纳起来普通话39个韵母中只有26个儿化韵。
儿化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
例如:小车儿小孩儿作用:1.区别词义。
眼——眼儿2.区分词性。
尖——尖儿3.表示细小、轻松或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小孩儿第二次儿化(一)什么是儿化“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叫做“儿化韵”。
如普通话念“花儿”时,这个“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只表示在念到“花”这个字音的末尾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须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芽儿”—yár,“馅儿”—xiànr,“味儿”—wâir。
但不要见到词末尾有“儿”字就读儿化音,有时还读成独立的音节ãr。
例如“小小的鱼儿、小女儿”就不儿化。
(二)儿化韵的发音普通话韵母除ä、er外都可以“儿化”。
儿话时由于卷舌的缘故,致使舌位较高、较前的韵尾(-i、-n)发不成而丢失,同时使韵腹元音也受影响而“央化”(或把非央元音变成央元音,或增添一个央元音),还使后鼻音韵尾(-nγ)丢失而使韵腹元音“鼻音化”(使元音带鼻音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说:儿化遵循的总原则叫“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可同时共存)。
即如果词根语素的韵母跟卷舌音不能同时共存,则必须改变韵母的结构使之适于卷舌。
从教材p108页的“儿话音变规律简表”可以看出儿话韵母的音变往往不是简单地在韵母后面加上一个卷舌动作,而是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后鼻韵尾脱落,但元音受其同化,保留鼻化色彩)等现象。
要记住儿化音变规律也不难,下面这句话就基本包括了儿化音变规律:大伙儿一块儿到花园儿帮忙儿抓小鸡儿剪树枝儿。
无尾(直接加r) i尾、n尾(丢尾加r) nγ尾(丢尾,鼻化加r)高元音i、ü 舌尖元音-i[ ]、[ ] (以↔过渡加r)(元音脱落,加↔r)(三)儿化的作用儿化这种语音现象,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儿化
【综合练习】
朗读词语
(1)原韵母不变直接卷舌的词语
号码儿小猴儿模特儿丑角儿大伙儿好好儿刀把儿老头儿面条儿挨个儿白兔儿板擦儿饱嗝儿爆肚儿干活儿
(2)丢掉韵尾加r或加er的词语
小孩儿一点儿串门儿扣眼儿冰棍儿好玩儿聊天儿墨水儿本色儿唱片儿打盹儿刀背儿单弦儿够本儿快板儿
(3)主要元音后边加er或换er 的词语
金鱼儿瓜子儿橘汁儿针鼻儿
咬字儿铜子儿枪子儿玩意儿
没事儿树枝儿没词儿挑刺儿
(4)后鼻韵母儿化词语
药方儿打鸣儿鼻梁儿透亮儿
应名儿胡同儿甜杏儿蛋黄儿板凳儿油灯儿门缝儿没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