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8.67 MB
- 文档页数:90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
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
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
“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
“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
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
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
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此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既深入细致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又全面总结了其独特风格和卓越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各民族建筑之间是否存在“可译性"。
对于已经具备初中阅读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相反,它将是一次愉快而充满启发的学习之旅,必将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建筑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透过文章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精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2. 通过学习我国的古老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对中国建筑独特基本特征的深入挖掘与全面理解,以及对丰富多样风格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则在于精准把握并形象理解文中出现的专业建筑名词,以便更深入地领悟其背后的深邃文化和历史内涵。
课前准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展露不凡的认知天赋,然而,在说明文阅读的领域里,他们仍需不断磨砺。
因此,课前,我们将引领他们深入钻研课文,鼓励他们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并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以便更好地领悟和内化课文内容。
这样的精心准备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知识的光芒在他们的心中闪耀。
教学过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千年文化,历史沉淀,中国建筑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它们是静默的史诗,是时间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寺庙、宫殿、民居、亭台,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中国建筑独特的韵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表格预习,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九种特征及本文的说明方法。
2.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梁思成的这篇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给大家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明确:建筑专业的学者。
①本文选自《建筑学报》(关注课文注释)②“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关注人称“我们”)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同学们依然很出色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初读课文,预习呈现1.呈现预习那么“由结构到装饰"又是什么说明顺序呢?参考:从主到次。
2.探究“图示法”在“平面布置"的“说明方法”中,我们班金洋洋同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她写的是“列图表",关注到了课文旁边的这幅图,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1)如果我把这两张图片隐去,你读过来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明确:没有图片,纯粹文字,更抽象,只能对文字进行想象,有了图片,更为具体,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板书:清晰(2)那我们很多文章里也有很多插图,也可以让我们对描写对象有清晰的认识,那梁思成的这幅插图与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有什么区别?明确: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侧重于形象性,说明文中的图示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是文本内容之一。
——板书:简明、补充(3)补充了哪些文章中文字所未能表达的内容?参考:疏密相间、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主次分明、文化(宗法伦理观念)载体……明确:图示法:是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辅助的一种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简洁严密的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文寻其脉”,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自主探究体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图片,请指出右下角图片中的中国传统建筑。
明确:宫殿的屋檐,天坛。
(另外两个建筑是鸟巢和央视大楼)2.你是根据什么特征进行判断的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鲜明的特征。
那么,中国传统到底具体都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探究竟。
二、理读课文,明特征1.小组合作,文中一共讲了中国建筑的几个特征?这些特征分别是什么呢?请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中国建筑有九个基本特征。
特征一:立体结构单个的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特征二:对称布局(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
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这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别”的礼制。
特征三:木质结构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
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
特征四:斗拱(1)什么是斗拱?明确:“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
(2)请根据课文描述,找出左图中的“斗拱”。
【核心素养目标】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
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家的答案很丰富,我们一起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准确。
二、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三、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结合世界各地的建筑体会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多媒体显示图片)3.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 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 31年。
8《中国建筑的特征》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横向比较西方古建筑基本特征,理解中外建筑的“可译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梳理重要内容,归纳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一、情境导入:(课前展示学生的摄影作品,内容为城市走廊的凉亭、飞檐斗拱等仿古建筑,配诗句,标作者姓名。
)同学们,想必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感受。
周末外出赏景时都纷纷拍下了唯美图片,在班级群里分享,我选取了一部分关于建筑的摄影作品,制成了简单的PPT,作为我们本次摄影活动的一个成果,在课前展示。
但是,我们梅河现有的都是仿古建筑,体现的特征不是很全面,真正的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二、写作背景:真正能够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必然是千年帝都北京城的古建筑,但建国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奔走呼吁:“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布老北京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
“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
“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
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
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
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