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8.72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精妙绝伦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此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既深入细致地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又全面总结了其独特风格和卓越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各民族建筑之间是否存在“可译性"。
对于已经具备初中阅读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挑战。
相反,它将是一次愉快而充满启发的学习之旅,必将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建筑的魅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透过文章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在逻辑,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精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2. 通过学习我国的古老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对中国建筑独特基本特征的深入挖掘与全面理解,以及对丰富多样风格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则在于精准把握并形象理解文中出现的专业建筑名词,以便更深入地领悟其背后的深邃文化和历史内涵。
课前准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展露不凡的认知天赋,然而,在说明文阅读的领域里,他们仍需不断磨砺。
因此,课前,我们将引领他们深入钻研课文,鼓励他们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并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丰富知识,以便更好地领悟和内化课文内容。
这样的精心准备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知识的光芒在他们的心中闪耀。
教学过程《中国建筑的特征》千年文化,历史沉淀,中国建筑矗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它们是静默的史诗,是时间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寺庙、宫殿、民居、亭台,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中国建筑独特的韵味。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脉,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风格。
3.激发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体味准确而生动的语言;2、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脉。
教学难点分享绘制思维导图,要求能用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探究、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几幅能体现中国建筑特点的图片,让同学们用学过的诗文来形容图片建筑的特点。
图1、钩心斗角檐牙高啄图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图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些图文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艺术而言,简直就是冰山一角,而这节课我们就深入系统地走进中国建筑艺术的殿堂,去感受它的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三、思维导图——理文脉(一)根据预习情况,绘制完善思维导图,并尝试用流畅的语言予以解说。
(二)学生展示,教师点评(构图、思路、色彩、表达方面)。
(三)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屋顶"属于“装饰”还是“结构"?如果出现,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绘制出思维导图,本文文脉和结构特点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此处只需要对结构特点进行板书即可。
四、精读文段——释词义(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7自然段,解释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明确:明确: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二)这种“可译性”只存在建筑艺术方敏?其他领域有没有这种“可译性"?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文学诗歌、饮食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五、研读文段——赏语言(一)研读本文1-2自然段,试赏析其语言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严谨性(“至迟”“证明”......)、生动性(比喻修辞的使用......)(二)教师小结:梁思成是中国建筑的灵魂,而作为建筑学的泰斗级人物,能用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打造一座中国建筑艺术的宫殿,我们不禁又要被他的文学造诣所折服,这才是大家风范。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表格预习,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九种特征及本文的说明方法。
2.通过情境模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3.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自己周边建筑的“美"与“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梁思成的这篇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给大家带来一定的阅读难度。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明确:建筑专业的学者。
①本文选自《建筑学报》(关注课文注释)②“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关注人称“我们”)虽然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专业术语,但同学们依然很出色地完成了预习工作。
二、初读课文,预习呈现1.呈现预习那么“由结构到装饰"又是什么说明顺序呢?参考:从主到次。
2.探究“图示法”在“平面布置"的“说明方法”中,我们班金洋洋同学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她写的是“列图表",关注到了课文旁边的这幅图,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1)如果我把这两张图片隐去,你读过来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明确:没有图片,纯粹文字,更抽象,只能对文字进行想象,有了图片,更为具体,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板书:清晰(2)那我们很多文章里也有很多插图,也可以让我们对描写对象有清晰的认识,那梁思成的这幅插图与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有什么区别?明确:文学性文章中的插图侧重于形象性,说明文中的图示是对文字内容的补充,是文本内容之一。
——板书:简明、补充(3)补充了哪些文章中文字所未能表达的内容?参考:疏密相间、对称之美、和谐之美、规整之美、主次分明、文化(宗法伦理观念)载体……明确:图示法:是对文字说明进行补充、辅助的一种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结合世界各地的建筑体会中西建筑的不同风格(多媒体显示图片)3.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 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 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