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刺

【概述】

骨刺,学术名词为骨疣 ( Bone Spur ),不是一个医学上确当的名词,因为它既非完全由骨构成,也不尖锐如刺。医学上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骨疣。骨刺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

【临床表现】

1、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

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

2、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因

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

3、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

痛。偶尔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

4、疼痛性质为足根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

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

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

5、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在踝背屈

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X 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

6、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可以此进行鉴别。【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病理:

跟骨骨刺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慢性劳损,局部炎症,营养饮食等因素有关。

1、慢性劳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

的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较大的颈、腰、膝关节、足跟、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环比较旺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

2、局部炎症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

成的疼痛。骨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度牵拉,引起足底筋膜内缘的疼痛如足底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等。

3、营养饮食足跟骨刺的发生与体内缺钙有一定关系,补钙有利

于症状缓解。尽量少吸烟或者戒烟,避免酗酒。吸烟和酗酒都会减少骨矿物质的含量。应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体重加重了腰膝下肢关节的负担,关节的磨损与伤害也就更大。故均衡饮食、保持体重是防止骨质增生的重要环节。

4、骨折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或跟部脂肪垫破裂,失去对足跟的保

护功能,骨质直接负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痛性骨痂,而引起疼痛。

中医病因病理:

跟骨骨刺为骨退行性病变,中医称之为骨痹,认为肾虚是跟骨骨刺的发病之本,风寒湿侵袭是病之标,中老年人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等,易患此症。

1、外感多因起居不慎,或饮酒当风,或水湿侵渍,或露宿乘凉,

或淋雨远行,或嗜食辛辣厚味等等,感受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

2、内伤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

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而为痹。

3、劳损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跌扑损伤,可致瘀血内停,瘀血

阻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特效疗法】

跟骨骨刺,是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之一,虽然不至于要人命,但是患者必需长期忍受各种麻痛的感觉,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西医可用消炎镇痛药或封闭治疗进行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方法也很多,且采用综合疗法,一般疗效都佳。1、针刀治疗

患者俯卧,踝关节前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放稳,常规消毒铺巾,在压痛点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进针刀,刀口线和纵轴平行,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呈60度角,按小针刀进针四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三四下即可出针。然后以确炎舒松A2.5ml、利多卡因2.5ml、生理盐水5ml混匀,在原针孔处封闭约2ml左右。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并将尖锐的顶部削平,但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一般1次即痊愈,如未治愈,有余痛,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有很好的镇痛作用。“针”即针刺,“灸”即艾灸,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常规取穴为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本病以近部选穴为主,多选用压

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毫针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温针灸,用2cm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施灸。查阅大量文献,治

疗跟骨骨刺,用针灸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的病例不

少,且都疗效不错。有加刺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补肾固本治疗,有

结合水泉穴,申脉穴放血疗法治疗(1),有合用外敷膏药治疗的,均获得很好效果。

3、中医中药治疗(2)

1)治以补肾活血、祛风通络法。基本方:熟地黄20g、当归20g、续断12g、独活12g、苍术8g、威灵仙15g、牛膝15g、木瓜24g、制没药各5g。根据病情加减,兼风寒加防风10g;夹寒湿加秦艽15g、制附子10g;兼湿热加薏苡仁20g、黄柏15g。每天1剂,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2煎加水至400毫升,煎30分钟后取汁150毫升,2煎汁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

2)青滕汤加减:基本方:青风滕30g~45g 秦艽15g 寻骨风15g 首乌30g 老弱幼年患者酌减用量,每日一剂。一般用基本方即可,亦可随症加减:风盛:疼痛上下左右走窜,痛无定处,无红肿现象。可选加灵仙、羌活、独活、防风。寒盛:疼痛苦楚,手足拘挛,遇寒则盛,得热则解。可选加制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