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朝花夕拾》艺术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朝花夕拾》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由九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都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为背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观察,展现出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的主题、风格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朝花夕拾》的主题。
这部散文集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观照现实,呼唤良知”。
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一种真实而鲜活的方式,展现了战乱和社会动荡带给人民的痛苦。
他深刻地观察到了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和不公,揭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同时,他又通过对人民的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提出了对于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的呼唤。
这些文章以鲁迅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表达了对于人性光明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希望。
其次,我们来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散文风格独特而犀利,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击人心。
他的文字平实而质朴,富有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他常常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夸张的事实和讽刺的口吻揭露封建社会的荒谬和无情。
同时,他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通过对社会现象的透彻分析和对人民苦难的真诚关注,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唤起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最后,我们来探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
这部散文集具有明显的写实主义倾向,鲁迅以一个浸淫于社会现实的思想者和观察者的身份,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各类人物和社会现象,清晰地展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
同时,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比喻形象,通过对花朵、花草的描写,以及对阳光、黄昏的抒发,表达出对于人性美好和社会进步的向往。
总之,《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杰作,通过真实的视角和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类的苦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现实,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呼唤着人们的良知。
这部散文集的主题深入人心,文学风格犀利而真挚,艺术特点独特而富有感染力。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
不仅内容精彩,同时它本身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朝花夕拾》中,作者把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情画意充斥其中,使读者既有美的享受,又在思想上得到了充实。
例如:在《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中,作者把百草园的景色描绘的有声有色,令人向往。
同时事件的叙述也让读者了解到封建教育禁锢了孩子的天性与自由。
这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最佳表现。
2.注重细节描写,真情隐藏于平素中
细节描写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鲜明,因此鲁迅在其创作的《朝花夕拾》中,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每一篇散文中,作者都会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鲁迅记叙的每一件事都是平静朴素的,但真情实感也往往会隐藏于这些平素中。
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于长妈妈睡觉姿势的描写,几句话就把长妈妈的形象准确地展现出来,“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几个动词形象的描绘出粗俗女人才会有的那种动作,使长妈妈的形象鲜活,贴切。
同时这段平素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3.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大多采用反讽的手法对封建旧道德、旧制度进行批判及讽刺。
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只看到作
者是在平静地叙述一件事的始末,其实在文章中到处可见反话正说的场景。
如在《父亲》中,作者只是把庸医的行医过程娓娓道来,并没有对他进行正面地讽刺与指责,但批判和讽刺已经蕴含在字里行间中。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首先,鲁迅笔下的描写富有感情色彩和独特的味道。
他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描绘了那个充满真挚情感和古老味道的时代。
比如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它[古老的坟地]见证了人们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我们人类的永恒不变。
”这种感情化的语言和色彩丰富的描写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真实,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味道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使那些普通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他在《药》中写道:“他平时老是疲倦的眼睛,居然不可思议地发了亮,一下子就把折叶童鞋的球,估计得出一个能够一升的大碗。
”通过对一位平凡工人的描写,鲁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情,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共鸣。
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种真实存在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色彩丰富、叙事和语言风格独特以及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上。
通过这些特色,鲁迅成功地展示了他对于早年时光的回忆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困境和社会的弊端,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朝花夕拾》对鲁迅文学风格之影响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风格对鲁迅的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貌。
首先,《朝花夕拾》的散文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坚持和追求。
他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
这种以写实手法为主的风格,使鲁迅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社会批判性,也使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风格也体现了鲁迅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气势磅礴,充满了激情和思想深度。
他擅长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同时,他的散文还常常运用反讽和讽刺的手法,以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鲁迅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朝花夕拾》的散文风格还体现了鲁迅对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也应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深情回忆。
这种将个人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创作理念,使得鲁迅的作品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风格对鲁迅的文学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这种风格不仅为鲁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充满犀利的批判和深沉的思考。
以下是鲁迅在该书中的语言特点的分析。
一、生动的描写鲁迅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事件。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他写道:“山河没有改,风景依旧。
我家就在山的那端。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鲁迅童年的故乡,感受到家乡的山河和风景。
二、犀利的批判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使用大量的讽刺和讥讽手法,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揭露,剖析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他以讽刺和批判的口吻,揭示了男女关系和性别歧视的困境。
三、严肃的思考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对人性、历史、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以洞察人心的眼光,通过对个体和集体命运的观察,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例如,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自卑心理的分析和思考。
四、平实的语言鲁迅的语言富有平实、朴素的特点,贴近生活,使人更容易理解。
他避免使用过于华丽或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例如,在《野草·谈艺录》一文中,鲁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文学创作的真实感悟。
五、思想的深邃鲁迅的作品深思熟虑,富有思想性,通过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描写,表达了对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通过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辨,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例如,在《药》一文中,鲁迅通过医生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病痛和无奈,寄寓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总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的描写、犀利的批判、严肃的思考、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使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并深刻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朝花夕拾》点评《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这部作品被视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一、作品特色:1、记事与抒情融合:这部作品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
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常常夹以议论,将抒情、叙事和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2、幽默与讽喻:作品在形象生动的同时,也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使得整部作品显得妙趣横生。
这种幽默与讽喻时常针对社会现象,让人在品味中得到启示。
3、诗情画意: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时,鲁迅的笔触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4、小中见大:在作品中,鲁迅常常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通过这些细节来反映大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
这种写法使得作品具有深度和广度。
二、主题思想:1、批判与讽刺:鲁迅在作品中通过批判和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这种批判和讽刺常常采用反讽手法,使得作品更具力量。
2、怀念与感慨:在回忆往事的同时,鲁迅也表达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这种怀念与感慨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三、艺术手法:1、语言简练明快:鲁迅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准,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和美感。
2、结构严谨:整部作品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总体来说,《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鲁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有哪些《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及风格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是他以记忆中的旧时光回忆和追溯儿时的乡村经历,以及对社会风俗的观察研究而写成的。
本文将从叙事性、感慨性和现实主义等方面探讨《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
一、叙事性《朝花夕拾》采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鲁迅先生儿时的乡村生活展现出来。
他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儿时的欢乐、悲伤与成长。
比如在《故乡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描述了儿时在乡村过年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热闹而欢乐的氛围中。
这种叙事性的表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知到作者心中的那份乡愁。
二、感慨性《朝花夕拾》中弥漫着一种深刻的感慨,这种感慨源自鲁迅先生对旧时光的留念,对过去的乡愁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在《熟悉的陌生人》一文中,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贯穿全文。
三、现实主义《朝花夕拾》的写作风格非常贴近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中的黑暗与不公,毫不回避地展示残酷的社会现实。
他以真实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展示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揭示,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冷酷而残酷的世界。
四、批判精神《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品。
鲁迅先生通过描述社会现实,揭示各种人祸与社会弊病,对旧社会、旧风俗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示。
比如《阿长与《三八线》中,他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封建残暴和乡村的闭塞保守。
五、深刻思考《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不仅通过观察揭示了社会问题,还表达了对生命、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他在文中透过回忆和思考,以一种犀利的洞察力看待生活现象,对人性的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
比如在《自述小传》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饥饿时代的艰辛和人们的苦难,呼吁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之,《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彩的描写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不公,展示了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分析四、艺术特色1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要艺术特点:1.人物描写方法多样。
(此处示例并非全部出自《朝花夕拾》,但均为课本中学过的鲁迅的作品)(1)通过外貌表现人物。
如写寿镜吾老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另外,鲁迅还善于通过眼睛写人,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蔑视”;孔乙己“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寥寥数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
2017(2)通过动作描写人物。
如寿镜吾老先生“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一个可爱的“宿儒”形象跃然纸上;如长妈妈“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表现出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的形象。
(3)通过语言刻画人物。
如藤野先生“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表现出藤野先生对鲁迅学习的关心;阿长“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表现出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阿长守旧的一面。
2.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是如下: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中年时期的一部回忆性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在这其中塑造的人物当中可以较好的找到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之美。
文集题材的选取虽然是来自鲁迅的生活经历,但是却并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直接的平铺直叙自己的人生,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故事的讲述。
自由、洒脱、随性但是却又将自己所欲表达的内容成功的蕴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落。
作品影响: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散文集。
这使它与同时期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显地区别开来。
它具有一种适性任隋、洒脱不羁的风格,想说就说,想骂就骂,心中的种种爱憎悲欢,任其在笔下自然流泻。
他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这几种表现方法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笔底波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态势。
他在格式上不断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构架。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简约、严谨,又借鉴了西方散文的灵动、机趣,可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又不为所囿,而是大胆超越,自成一体。
评价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写于1926年,原名为《旧事重提》。
这部作品收录了鲁迅先生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以及《小引》和《后记》等部分。
这部散文集主要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在写作风格上,《朝花夕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鲁迅先生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的笔触深入人心,善于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展现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同时,《朝花夕拾》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他对家乡、亲友和师长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文字充满了激进的批判精神,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以及一切腐朽的事物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鲁迅先生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概括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情并茂:《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性。
2. 语言简练:鲁迅先生的语言简练、精准,富有表现力,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
3. 选材独特:《朝花夕拾》选取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 对比鲜明:鲁迅先生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富人与穷人等,这些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5. 结构严谨:《朝花夕拾》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作者的成长经历来组织内容,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具有文情并茂、语言简练、选材独特、对比鲜明、结构严谨等艺术特色,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第 1 页。
朝花夕拾琐记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著名。
以下是《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 真实性:《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真实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述了发生在他周围的真实事件和人物。
他对现实生活的触手可及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2. 铁血儿女情怀:鲁迅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的痛苦和命运感到深深的关切和救济。
在《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中,他不仅对中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爱护之情。
3. 文学性:《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意境和谐,运用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冷嘲热讽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4. 反思与自省:《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常常在批判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反思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鲁迅先生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呼吁人们关注个体的力量和自我解放,以改变社会和命运。
5. 阐释和启示:《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
鲁迅先生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向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引导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真实性、铁血儿女情怀、文学性、反思与自省以及阐释和启示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朝花夕拾》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2、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
3、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4、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
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
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
《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浅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浅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一、连环格式排序,借别人忆己事在?朝花夕拾?中十篇散文的排序除按照创作的时间进展排序外,在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在首篇?狗猫鼠?中写道长妈妈踏死了自己的隐鼠,在第二篇散文中鲁迅主要回忆的就是阿长,题名为?阿长与山海经?;在第七篇散文?父亲的卜的末尾处提到了衍太太,作者那么在第八篇散文?琐记?中详细地介绍了她。
文章的这种排列方式让我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连环格式的排列方式,二者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金庸先生的每部小说都可以说是独立的阅读文本,但人物、事件间又存在联络,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郭靖、黄蓉,在?神雕侠侣?中写同样提及二人,在前者写父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杨康,在后者写子杨过。
所以说鲁迅先生在排列这部散文集时的手法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也用了类似连环格式的排列,使每篇文章既独立成篇,又互相联络。
二、表达视角多变,选材真实全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没有一直以中年人的视角去表达,而是结合所回忆的人、事、物,在不停地转换表达的视角,这样一来,表达上更为便捷,读者读起来也更为真实,更能进入到鲁迅的回忆中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忆。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同样是以儿童视角来进展表达,把江南常见的植物与昆虫写得活灵敏现,把百草园写成了儿童的乐园。
这样的乐园在大人眼中是平淡无奇的,但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充满乐趣和新奇的。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写得极为立体、真实而不做作,这不仅因为是鲁迅语言方面的深沉功力,也表达在他在刻画人物时所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事例。
例如在?琐记?当中,鲁迅通过衍太太在孩子吃冰、打旋时的看热闹的态度以及她劝说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去卖的事件写出了衍太太令人生厌的嘴脸。
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写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学业的关心,对其生活的照顾,也写了藤野先生不注重生活细节,不重视着装的生活习惯,作者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但不拘小节的老师形象。
《朝花夕拾读后感》文学风格的独特与艺术魅力《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通过深刻的思想,还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
首先,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每一个字句都充满着深邃的思想。
通过对生活琐碎细节和深刻哲理的融合,他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文学氛围。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验。
其次,鲁迅通过巧妙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充满生动感。
例如,在描写朝霞的时候,他可能使用如“朝霞如绸、如幻、如水晶般晶莹”等生动形象的词汇,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朝霞的美妙。
这样的描写使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感,更激发了读者对于美的欣赏和感悟。
此外,鲁迅的文学风格在表达深刻思想的同时,也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为作品增色不少。
他的文字既能凝重庄严,又能轻松诙谐。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嘲讽和对人性弱点的戏谑,鲁迅既在思考深刻的社会现实,又在文字中融入了戏谑调侃,使作品更具丰富层次。
此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让《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鲁迅用精湛的文字技艺,将生活琐碎细节和深刻哲理相结合,使作品成为文学的艺术之品。
通过这种艺术手法,他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以及社会的种种问题。
综合来看,《朝花夕拾》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鲁迅通过深思熟虑的语言运用,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文学画卷,使得作品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传世之作。
浅析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录了他从小的所见所闻,运用写实手法,抒写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散文集是先生26年内写作的10篇散文,也是鲁迅先生精神桃花源的出处。
先生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一点闲静来”,表现内心的宁静、祥和,自然、亲切,一种美好温馨的回忆。
平等的精神对话(非启蒙性质),精神世界的柔和与悲怆互为表里,正如先生所言: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
——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
关键词:朝花夕拾修辞表现写人写事情感真挚揭露与批判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由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组合成的一本散文集。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实为散文文体,但又标示“回忆”二字,这就是印证了鲁迅先生说过的:《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也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那么鲁迅先生在写作《朝花夕拾》又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又是如何体现它的艺术风格的了,来结合作品进行浅显分析:一、鲁迅先生对往事回忆时,无法把现实忘却,不时的插入“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彰显了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回忆往事,议论现实,表达内心世界。
《狗•猫•鼠》既有鲁迅先生对童年时拥有过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从而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剖析《朝花夕拾》,挖掘鲁迅文学带来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现实意义1926年3月18日,段琪瑞政府屠杀了爱国学生。
这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给了鲁迅极大的刺激。
他一方面没料到反动统治者竟会如此凶残对待手无寸铁的学生,另一方面也痛感文人的软弱无力,任人摆布。
与此同时,他个人也遭受到了反动势力猛烈的攻击,处境越发艰难。
这也迫使鲁迅不得不深刻反省原先的思想主张和战斗方式。
鲁迅就在这迷茫仿徨的状态下写了《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概述《朝花夕拾》这本书共收入了回忆性散文10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这些是鲁迅“想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题材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鲁迅对自己过往生活的追忆:仇视家猫的缘由,饲养隐鼠的惊喜,感念长妈妈的情怀,质疑《二十四孝图》的礼教,批判封建家长的专制,喜爱活无常的“大戏”,展示儿时乐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趣,勾画了庸医对父亲造成的影响,离乡异地求学接触新书《天演论》的惊喜,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怀念,回国后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对友人范爱农死亡的痛心等等。
在对孩童时代的追忆,对自我人生的审视,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叙述中,展示了鲁迅情感细腻一面:对童年生活的珍爱,对乡土人情的感怀。
从而使一个情真意切的鲁迅深刻在我们读者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在这部散文里,我们了解了幼年鲁迅的生活情景,青少年鲁迅爱国情怀滋长的生活环境及其拥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
这不是一般的个人自传体,而是鲁迅或带着浓重的深情,或以嘲讽的口吻,或以辛辣的笔调,述说着记忆中发生的一切,使这部作品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战斗气息。
透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日趋瓦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人们的心里特点;也看到了“百日维新”的虚弱幻灭,“学堂生活”的杂乱无章。
浅析鲁迅《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摘要: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录了他从小的所见所闻,运用写实手法,抒写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散文集是先生26年内写作的10篇散文,也是鲁迅先生精神桃花源的出处。
先生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一点闲静来”,表现内心的宁静、祥和,自然、亲切,一种美好温馨的回忆。
平等的精神对话(非启蒙性质),精神世界的柔和与悲怆互为表里,正如先生所言: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
——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
关键词:朝花夕拾修辞表现写人写事情感真挚揭露与批判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由目录《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组合成的一本散文集。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实为散文文体,但又标示“回忆”二字,这就是印证了鲁迅先生说过的:《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也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那么鲁迅先生在写作《朝花夕拾》又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又是如何体现它的艺术风格的了,来结合作品进行浅显分析:一、鲁迅先生对往事回忆时,无法把现实忘却,不时的插入“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彰显了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回忆往事,议论现实,表达内心世界。
《狗•猫•鼠》既有鲁迅先生对童年时拥有过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也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从而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文章里,先生清算了猫的罪行:首先,猫喜欢对自己捉到的猎物尽情玩弄,当它玩够了,才会吃下去;接着,它与狮子、老虎同族,但天生一副媚态;然后,在交配的时候,叫声“凄惨”,让人听了毛骨悚然,令人心烦;最后,“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是被它吃掉的。
虽然后来事实说明小隐鼠并非猫所害,但在“我”心里,猫是“我”不喜欢的动物了,加之后来小兔子被它吃了,我对于“猫”就越发反感了。
文章截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深刻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狗•猫•鼠》是先生对往事的回忆,现实说事,表达了先生丰富的内心感情。
(二)现实主义,表现爱憎情感。
鲁迅先生在散文集里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在他笔下的人物,如实描写,全无伪饰,不虚美,不隐恶,既写出了他们身上的某些美好的特征,也把这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不可忽略的弱点和缺陷诚实的表现出来,做到实事求是的写实精神品质。
《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对长妈妈愚昧迷信的一面进行如实的描写,也有把她身上依然保存的朴实善良的爱毫不吝啬的叙写出来。
通过长妈妈,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如实的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朝花夕拾》中,先生所写的人和事,往往包含着先生真挚浓郁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感情表现在艺术上,便是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是非分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和谐地结合起来。
二、散文集中常汲取生活中的细小方面,以小见大,写人写出人物的精神韵味,写事写出事情体现的本质。
(一)汲取“无常”,反衬虚伪人物的丑陋。
《无常》中,文章描写了无常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也表现了他富有人情味的特点,从而巧妙的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如“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
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但是当时等级分的很明确,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说,如果沦为下等人,永远被人欺压;而成为上等人物更可怜,必须时刻伪装自己,生活在欺骗和痛苦中。
正如先生所言,上等人是“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
“无常”的人情味,能在特定时刻做同情他人的事,那么上等人了?对无常的描写反衬虚伪人物丑陋的嘴脸。
(二)《琐记》刻画了自私自利的现实中人。
《琐记》当中有鲁迅先生回忆隔壁家衍太太表面上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还有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
刻画出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形象,以“衍太太”揭露社会上类似的人。
三、语言洗炼,用语巧妙,也是《朝花夕拾》比较显著的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能区别作家不同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
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语言风格独特,简练精确,其篇章文笔深沉隽永,底蕴深刻,充分显示了鲁迅的语言风格及技巧。
(一)叙写时间跨度大,涉及的生活面繁复,人物刻画到位,事件描写清楚。
鲁迅先生回忆民元前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家庭到社会,从乡镇到城市,从中国到外国,时间上,范围上跨度大,所涉及的生活面广阔而纷繁复杂,都在作者在《朝花夕拾》中的短短十篇文字了。
《朝花夕拾》刻画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多件真实而又具体的事情,生动的概括了历史的现实性。
《朝花夕拾》中对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这五个主要人物的回忆和描写,通过对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述,把他们刻画的入木三分:迷信善良的长妈妈,重视工作、关心弱国学子学业的藤野先生,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范爱农,严厉的父亲以及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衍太太。
对人物刻画的同时把与人物相关事件也巧妙的叙写出来,概括人在事件中挣扎。
(二)多用口语,词语朴素,用词平实自然。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力求熔铸在所追叙事物的具体描绘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而不是浮现在文字上。
多用口语,语词朴素,句式较短,话说有时用词平淡,但我们能体会先生的话语中还有深意,感受先生深沉思索和真挚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在除夕那天睡觉之前交代鲁迅先生的话:“哥儿,你牢牢记住!”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以及“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口语“哥儿”、“记得么”“顺顺流流”、“骇死我了”的运用,以及长妈妈说的话平实自然,从这几句话中,一个朴实善良的长妈妈形象跃然纸上。
四、《朝花夕拾》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机融合,充满诗情画意。
(一)描写、议论,景致充满生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文中有对园景和小动物的描绘“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对何首乌的议论和猜测“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在描写和议论中,把百草园的景致刻画的富有魅力而已充满生气,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是儿时欢乐园地的赞赏之情。
(二)幽默中穿插议论描写。
《朝花夕拾》的幽默多运用于穿插性的议论描写中。
在《父亲的病》中揭露庸医行骗,总用奇特的药引,“最平常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
作者就插入议论说“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我们从“蟋蟀一对”作为“做药资格”可以感受到封建礼教是那么的可笑,以及封建统治的虚伪。
(三)记叙、抒情,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中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长妈妈的描写,以及她找寻赠送给我的绘图《山海经》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真诚的怀恋。
《范爱农》,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有过接触的生活片段,叙写了范爱农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倍受迫害的遭遇,表现出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以及对这位刚强正值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五、散文集里作者在对旧社会、旧道德进行批判和讽刺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讽,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一)反讽手法,讽刺旧制度、旧道德。
作者多用反讽手法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进行批判、讽刺。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暗中反讽,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在《父亲的病》中,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这是埋在鲁迅先生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作者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二十四孝图》描写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没有直接说明作者内心的实际情感,而是以平静的笔调叙写,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二)用“优美的”词语对人物进行讽刺。
在《藤野先生》中,针对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作者用“爱国青年”对他们进行反讽;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丑态用“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用“精通时事”来讽刺,然而他们所精通的是什么,是一些无聊的至极的事。
(三)正面讽刺。
《朝花夕拾》里面一些与现实斗争联系较紧的篇章,常在回忆中插入正面的讥讽,闪耀着批判的锋芒。
《狗·猫·鼠》这篇一开头,回击“现代评论派”,直接引用“正人君子”说过的一些话来嘲笑“正人君子”,就是一种讽刺。
六、“形” 散“神”不散的艺术风格。
散文是文学作品,它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主题是多种意义的溶合,内涵丰富而活跃,它不是直接显露在作品之中,但又能在作品中发现它的踪影。
它不仅靠归纳和演绎,而是很依赖于直接感受和体悟。
(一)散文集,形散神聚。
《朝花夕拾》所展示的境界:“只是我们常见的村落和田畴,这里可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她赋予了葱郁的生命,这里的阳光是这样的明洁,植物是这样的丰茂,一切并不瑰奇,无须震骇和惊叹,但她是那样的亲切和淳朴。
这里的流水只是一湾清澈见底的小溪,她用缓慢而匀称的节拍奏鸣着永恒的乐章,在那里淙淙有声,汩汩的流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