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1 绪论1.填空题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A 2B 3C 4D 5E 6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B 1986C 1978D 1996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B 可持续发展C 严格保护耕地D 退耕还林3.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
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4.简答题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a、宏观调控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规划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5.论述题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
P16§2 土地利用原理1.填空题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土地利用规划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学科,它涉及土地资源的评估、规划、设计、管理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试题,检验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是:A. 提高土地产出B. 保护生态环境C.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D.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A. 合理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排他性原则D. 公平性原则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 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B. 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C. 测量土地的面积D. 计算土地的价值4.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A. 地形地貌B. 土壤类型C. 人口密度D. 气候条件5.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三区三线”是指:A. 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B. 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及生态保护绿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绿线、城市开发边界绿线C. 农业区、生态区、城镇区及生态保护黄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黄线、城市开发边界黄线D. 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及生态保护蓝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蓝线、城市开发边界蓝线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A. 5年B. 10年C. 15年D. 20年7. 下列关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规划实施应严格遵守规划内容B. 规划实施过程中不需要调整C. 规划实施应考虑地方实际情况D. 规划实施应进行监督管理8.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影响D. 文化影响9.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占补平衡”原则是指:A. 占用多少土地,就要补充多少土地B. 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C. 占用基本农田的,可以补充非耕地D. 占用建设用地的,可以补充农业用地10. 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A. 规划编制阶段B. 规划审批阶段C. 规划实施阶段D. 所有选项都正确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
一、单项选择1.农业用地主要考虑土地的()A.养育功能 B 承载功能 C 仓储功能 D 景观功能2. 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主要考虑土地的() A.养育功能 B 承载功能 C 仓储功能 D 景观功能3.土地仓储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 A.耕地 B 工矿用地 C 迹地 D 水域4.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A 风景旅游地 B望天田 C 苗圃 D 盐田5.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主要考虑土地的()A.养育功能 B 承载功能 C 仓储功能 D 景观功能6.从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来看,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是A.耕地 B林地 C牧草地 D未利用地7.我国是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共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为A.66.1% B 33.9% C 88.1% D 11.9%8.我国现有耕地中()A高产田约占75% B中产田约占75%C 低产田约占75% D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各占1/39. 从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来看,占土地总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是A.耕地 B农用地 C 建设用地 D 未利用地10.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的表达错误的是()A.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当数量少B.土地垦殖系数高,地区分布不均衡C.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D.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1.国家对全局土地利用的宏观组织是通过A.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B.区域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C.部门性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目前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区划单位划分为()A.全国—省—市—县—乡五级规划 B.全国—省—县三级规划C.省—市—县三级规划 D.省—县二级规划13.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A.行政区划体制编制 B.地貌类型区域编制C.自然流域编制 D.经济区域编制14.依据地租、地价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城市中心区规划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 居住用地 D.仓储用地15.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影响的是A.农产品生产地的土壤肥力B.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C.农产品消费地的土壤肥力D.农产品的品质16.在“杜能圈”中,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A.精细城郊农业 B.集约种植业 C. 粗放种植业 D.林业和牧业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审批,具有法律效力A. 可以随意改变B.不能改变C.在实施中可以修正D.没有弹性1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覆盖其行政区域范围的A. 全部土地资源B. 主要土地资源C.已开发利用土地资源D.后备土地资源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段一般为A. 1年B.5年C.10年D.30年20.任何一个行政区划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A.同时只能有一个B.同时有两个C.可以有多个D.根据需要编制若干个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A.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土地利用B.只考虑农业用地内耕地、园地、林地的结构C.只是农业部门的土地利用D.主要是各项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22.跨行政区界线的性专项规划()A.不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B.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关C.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D.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23.我国现阶段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模式是()A.总体蓝图模式B.分区控制模式C.指标控制模式 D分区控制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模式24.下列衡量小康的指标中,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A.恩格尔系数 B.吉尼系数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恩格尔系数是指A.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B.食品以外的其它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C.生活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D.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6.全国小康的量化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A.5000元B.2400元C.1400元D.1100元27.土地利用结构是指A.八大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B.农业用地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比例C.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之间的比例D.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28.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称为A.土地利用率B.土地生产率C.土地垦殖率D.土地农业利用率29.已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称为A.土地垦殖率B.土地利用率C.土地生产率D.复种指数30.建筑容积率是指()A.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B.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C.建筑总面积/建筑物基底面积D.居住面积/建筑面积31.建筑物基底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称为A.建筑容积率B.居住密度C.建筑密度D.平面系数32.用人口自然增长法进行人口预测的计算公式:P(t)=P(to)(1+K)(t-to)+(c-d)中,K指()A.人口增长率B.人口自然增长率C.人口出生率D.人口死亡率33.用人口自然增长法进行人口预测的计算公式:P(t)=P(to)(1+K)(t-to)+(c-d)中,(c-d)指()A.规划期内迁入人口B.规划期内迁出人口C.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数D.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率34.用劳动平衡法进行人口预测的计算公式:P= A/1-(B+C)中,A指()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C.被抚养人口数D.总人口数35.劳动平衡法一般适用于A.农村居民点的人口预测B.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C.行政区域内总人口的预测D.农业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预测36.城市化水平与下列那一项指标成反相关A.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B.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C.城市(建成区)的大小D.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37.吴友仁教授对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时采用A. 商品粮供给率预测法B.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C.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D.农业人口转化预测38.周一星教授采用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预测 20世纪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应为A.56.6%B.68%C.48%D.30%39.年平均增长率法预测未来作物产量的计算公式:an =ao(1+r)n中,r指()A.预测期末作物单产B.预测基期作物单产C.年平均增长率D.预测年期40.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作物产量,绘制历年产量动态变化趋势图,以纵坐标为作物产量,则横坐标一般为A.年限B.施肥量C.降雨量D.年均温41.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作物产量,绘制历年产量动态变化趋势图,再依据图形选择的线性趋势预测模型中,直线型为A.Y=a+bxB.Y=ab xC.Y=a+bx+cx2D. Y=bo +b1x1+b2x2+b3x3+======+bnxn42.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的重点是A.耕地需求量预测B.园地需求量预测C林地需求量预测 D.渔业、副业用地需求量预测43.指标概算法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时,中小城市规划人均用地定额指标(m2/人)()A.70-90B.80-100C.90-110D.100-12043.指标概算法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时,特大城市规划人均用地定额指标(m2/人)()A.70-90B.80-100C.90-110D.100-12044. 需求推测法预测规划期间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的公式是A Z2=NJ2B H=(N/P-F)×n/2×d×eC M=M1+M2D M=(m1+m2+m3+m4)K+S∑Pii=145. 预测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时,渠道工程用地面积依据长度和宽度计算,渠道横断面要素通过水力学公式:Q=ωV,ω=(b+mb)h 确定,公式中m表示A渠道比降 B糙率系数 C水力半径 D边坡系数4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综合平衡法最终确定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B.土地用途变更计划表C.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D.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表4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划定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划区的主要依据是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B.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C.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结果D.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结果4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图是()A.土地利用现状图B.土地适宜性评价图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D.工程规划设计图49.在大城市的周围建立各种类型的卫星城,依据城镇布局理论的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B.门槛理论C.带形城市理论D.聚集经济效应理论50.我国首都北京市域城镇的布局形式是A.卫星式B.带状式C.多边形式D.自由式51.下列运输方式中连续性最强的是A.铁路运输B.水路运输C.公路运输D.航空运输52.下列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大的是A.铁路运输B.水路运输C.公路运输D.航空运输53.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称为A.货运量B.货物周转量C.客运量D.客运周转量54.客运周转量的计量单位为A.“吨”B.“人”C.“吨公里”D.“人公里”55.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远景交通量预测时,由消耗标准燃料数量(亿吨)和全国人口数(亿人),推算公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的公式是A 、Qfk =6.944 P F 1.4655+2.5 P B 、Qf=0.5562 P F 1.0228 +0.06 PC、 Qk=0.007384 PI 1.55+2.5 P D 、Q=0.004678 PI 1.0818+0.06 P56.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远景交通量预测时,由人均工业总产值(元/人)和全国人口数(亿人),推算公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的公式是A 、Qfk =6.944 P F 1.4655+2.5 P B 、Qf=0.5562 P F 1.0228 +0.06 PC 、Qk=0.007384 PI 1.55+2.5 P D 、Q=0.004678 PI 1.0818+0.06 P 57. 高速公路的年平均交通量和计算行车速度分别为()A大于25000(辆)和200(公里/小时)B 10000~25000(辆)和120(公里/小时)C 5000~10000(辆)和100(公里/小时)D 2000~5000(辆)和 80(公里/小时)58.一般来说,一级公路总用地宽度为A. 65 米B. 30~40 米C. 25~30 米D. 20~30 米59.在河水水位高于两岸附近农田地面高程时,河流引水方式采用A.无坝渠道引水B.有坝渠道引水C.机械提水D.倒虹吸引水60.淡水需求量最大的用水方式是A.工业用水B.居民生活用水C.农业灌溉用水D.家畜家禽用水61.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最低的灌水方式是A.地面灌溉B.喷灌C.滴灌D.渗灌62.灌溉渠道水流的方向是()A 农渠→斗渠→毛渠→干渠→支渠 B毛渠→农渠→斗渠→支渠→干渠C支渠→干渠→斗渠→毛渠→农渠 D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63. 农田排水系统水流的方向是()A容泄区→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毛沟B毛沟→农沟→斗沟→支沟→干沟→容泄区C容泄区→干沟→斗沟→支沟→农沟→毛沟D毛沟→斗沟→农沟→支沟→干沟→容泄区64.斗渠、农渠的纵坡比降(i)一般设计为A. 1/2000~1/5000B.1/5000~1/10000C.1/1000~1/3000D.1/200~1/100065. 支渠的纵坡比降(i)一般设计为()A 1/2000~1/5000B 1/5000~1/10000C 1/1000~1/3000D 1/200~1/100066.划分季节牧地时,应在低洼、避风、向阳的地方配置为A.春季牧地B.夏季牧地C.秋季牧地D.冬季牧地67.养殖水面要求的酸碱度(PH值)为A.< 5 .5B.> 8 .5C. 6 .5~8 .5D. 5 .5~6 .568.蓄水保土能力最强的梯田是A.坡式梯田B.隔坡梯田C.水平梯田D.波浪梯田69.规划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时间称为A.投资回收期B.追加投资回收期C.投资效果系数D.比较效果系数70.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A.指令性计划B.指导性计划C.国家计划D.地方计划二、多项选择1、土地的特性包括()A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B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C土地沃度的差异性 D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E土地位置的空间性2.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垦荒、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导致的土地问题有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次生盐渍化D.土地沼泽化E.土壤肥力提高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与土地(尤其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利用的思路应包括A.通过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B.在地球上国际间、区际间移民垦荒C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控制各项用地指标D.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E.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掘,提高土地产出率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有A.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当数量少B.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C.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D.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E.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A.耕地总面积19.51亿亩,占土地总面积(144亿亩)的13 .55%B.全国85%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15%的耕地分布于我国西北部C.全国4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D.低产田(包括酸性田、盐碱地、水土流失地、风沙干旱地、洼涝地)约占耕地的1/3E.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A.土地供需综合平衡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C.土地利用宏观布局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E.编制和实施中期、年度土地利用计划7.土地利用规划以其任务可分为三类,即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全国性规划C.土地利用专项规划D.长期规划E.土地利用详细规划8.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有A.地租和地价理论B.土地区位理论C.持续利用理论D.生态经济理论E.人地协调理论9.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有()A.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B.因地制宜原则C.综合效益原则D.逐级控制原则E.动态平衡原则10.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有A.勘测与调查B.分析与综C.决策与论证D.数学模型E.规划与设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是A.整体性B.短期性C.战略性D.控制性E.长期性12.《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A.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B.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C.土地利用结构明显改善D.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E.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题研究有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B.土地适宜性评价C.土地需求量预测D.土地生产潜力分析与评价E.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14.拟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选方案的原则有A.切实保护耕地原则B.统筹兼顾原则C.因地制宜原则D.三效益统一原则E.公众参与原则15.拟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选方案的依据有A.有关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C.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土地供需分析结果E.其它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16.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中,常用的优化数学模型有A.线性规划模型B.多目标规划模型C.模糊线性规划D.灰色线性规划E.土宜法1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土地利用分区一般有A.农业用地区(包括基本农田区和一般农田区)B.园地区C.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D.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E.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保护区18.居民点用地选址时,在建筑方面应满足A.地形朝向要求B.水文和水文地质要求C.土质要求D.安全要求E.节约用地要求19.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有A.历史推断法B.规划指标法C.分区测算法D.图纸叠加法E.模型预测法20.运用指标比较法进行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时,主要指标有A.经济服务半径B.交通运输条件C.居民点占地面积D.原有居民点利用率E.安全卫生条件21.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A.计算行车速度B.行车道宽度C.路基、纵坡D.平曲线半径E.停车视距22.水利工程用地类型包括A.防洪工程用地B.灌溉工程用地C.治涝工程用地D.水电工程用地E.输水工程用地23.水量供需平衡计算时,来水量计算包括A.河川径流计算B.当地地面径流计算C.地下水量计算D.调入水量计算E.工业和生活废水水量计算24.耕地规划时,耕作田块配置应考虑其A.长度、宽度B.外形C.规模D.方向E.质量组成25.农田防护林配置应考虑A.林带结构B.林带方向C.林带间距D.林带宽度E.林带交通口、树种选择与搭配26.目前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有A.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B.土地整理规划C.土地复垦规划D.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E.风沙地整治规划27.下列水平梯田断面设计基本关系式正确的有A.田面宽度 B=H (ctgα- ctgß )B.田坎高度H=L/sin aC.田坎占地宽Bn(2b)=H .ctgβBnD.田坎占地率r(%)=───×100%B+BnBE.土地利用率R(%)=────×100%B+Bn28.风沙治理的原则是A.因地制宜B.因害设防C.农林牧相结合D.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E.造林种草和保护天然植被相结合29.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有A.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B.合理灌溉,避免地下水位上升C.井渠结合,井灌井排D.防治渠道渗漏E.采取正确的农林措施,抑制土壤返盐30.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的工作内容包括A.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B.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C.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D.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E、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告制度三、填空题。
考试: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1【单选】下列不属于“十二五规划”规定的主体工作区的是()• A. 农业生产的主体工作区• B. 城市建设的主体工作区• C. 禁止开发的主体工作区• D. 工业生产的主体工作区• A• B• C• D•正确答案:D2【单选】下列不属于描述性理论的是()• A. 同心圆理论• B. 扇形理论• C. 多中心理论• D. 解释理论• A• B• D•正确答案:D3【单选】开发控制的核心是()• A. 政策的确定性• B. 政策的稳定性• C. 政策的开放性• D. 政策的规划性• A• B• C• D•正确答案:A4【多选】宏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从()角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 A. 整个地域• B. 综合利益• C. 既得利益• D. 长远利益• A• C• D•正确答案:A B D5【多选】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内容包括()• A. 政策• B. 管理规则• C. 量化分析模型• D. 图纸• A• B• C• D•正确答案:A B D6【多选】()在开发建设决策中,使每一个地块的土地开发潜力有了最大意义的发挥• A. 投资者• B. 使用者• C. 开发者• D. 建设者• B• C• D•正确答案:A B C7【判断】西方的城市规划是通过自然科学规律的发掘来解释城市现象()•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8【判断】管理相关的准则与城市规划里的总体规划关系更为密切()•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9【判断】环境污染问题完全是由于技术原因和投资原因决定的()•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0【判断】西方城市规划的规范性理论初期六七十年代以前走的是公共政策道路()• A. 正确• B. 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一、名词解释1.风蚀:风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2.载畜量:一定的草地面积,在放牧季内以放牧为基本利用方式(也可以适当配合割草),在放牧适度的原则下,能够使家畜良好生长及正常繁殖的放牧时间及放牧的家畜数量。
3.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和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6.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7.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米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高温度、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8.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9.耕地利用单元:指由未经固定田间工程设施(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二、填空1.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为5 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政策性;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整体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划有兼容性;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的折衷性;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4.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
考试: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1【单选】下列不属于“十二五规划”规定的主体工作区的是()∙ A. 农业生产的主体工作区∙ B. 城市建设的主体工作区∙ C. 禁止开发的主体工作区∙ D. 工业生产的主体工作区∙正确答案:D2【单选】下列不属于描述性理论的是()∙ A. 同心圆理论∙ B. 扇形理论∙ C. 多中心理论∙ D. 解释理论∙正确答案:D3【单选】开发控制的核心是()∙ A. 政策的确定性∙ B. 政策的稳定性∙ C. 政策的开放性∙ D. 政策的规划性∙正确答案:A4【多选】宏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从()角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 A. 整个地域∙ B. 综合利益∙ C. 既得利益∙ D. 长远利益∙正确答案:A B D5【多选】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内容包括()∙ A. 政策∙ B. 管理规则∙ C. 量化分析模型∙ D. 图纸∙正确答案:A B D6【多选】()在开发建设决策中,使每一个地块的土地开发潜力有了最大意义的发挥∙ A. 投资者∙ B. 使用者∙ C. 开发者∙ D. 建设者∙正确答案:A B C7【判断】西方的城市规划是通过自然科学规律的发掘来解释城市现象()∙ A. 正确∙ B.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8【判断】管理相关的准则与城市规划里的总体规划关系更为密切()∙ A. 正确∙ B.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9【判断】环境污染问题完全是由于技术原因和投资原因决定的()∙ A. 正确∙ B. 错误∙正确答案:正确10【判断】西方城市规划的规范性理论初期六七十年代以前走的是公共政策道路()∙ A. 正确∙ B. 错误∙正确答案:错误。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地利⽤规划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 地球陆地上能够⽣长植物的蔬松表层为( B )A.⼟地B.⼟壤C.⼟层D.表⼟2.⼈⼒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的陆地还不能是(A )A.法律意义上的⼟地B.经济意义上的⼟地C.⽣态意义上的⼟地D.社会意义上的⼟地3.国家领⼟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的( B )A.整个部分B.特定部分C.平⾯部分D.⽴体部分4.⼴义的⼟地的平⾯观认为⼟地指( A )A.整个地球表⾯B.地表C.平地和⼭地D.整个陆地5.⼈们通常把地球表⾯由泥⼟与砂⽯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D )A.陆地B.地表C.⼟壤D.⼟地6.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劳动⼒和(D )A.资本B.⽣产资料C.交通D.⼟地7.我国城市⼟地资产总值约为(C )A.13万亿B.15万亿C.18万亿D.20万亿8.当⼟地被投⼊⼈类社会⽣产活动之后就成为其所必需的(C )A.物质载体B.重要资产C.物质条件D.⽣产资料9.⼈类赖以⽣存的农作物吸取营养的主要源泉是具有肥⼒的( B )A.⼟壤B.⼟地C⼟层D.表⼟10.农作物所需⽔分、养分、空⽓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是具有肥⼒的(B )A.陆地B.⼟地C.地表D.⼟壤11.地球表⾯积是个(C )A.可变数B.未知数C.常数D.已知数12.⼟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D )A.载体作⽤B.地基作⽤C.操作场所作⽤D.基地作⽤13.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C )A.客观条件B.必要条件C.重要条件D.宏观条件14.具有景观功能的⼟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B )A.社会价值B.美学价值C.⽣态价值D.环境价值15.不同沃度的⼟地使资本⽣产率产⽣差别,是重要条件对于形成(C )A.绝对地租B.垄断地租C.级差地租D.矿⼭地租16.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地为其(B )A.载体B.仓库C.基地D.场所17.⼈类劳动可以影响⼟地利⽤⽅式,但⼈类绝对不能创造新的(C )A.陆地B.地表C.⼟地D.⽤地18.⼟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地的(A )A.有⽤性B.资产性C.有限性D.⾃然性19.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D )A.调整B.估计C.预测D.安排20.⼟地对下列哪种部门作为地基、场地和操作基地发⽣作⽤。
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农业产量B. 保护生态环境C.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D. 增加农民收入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可持续发展B. 经济效益优先C. 生态保护D. 社会公平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主体通常是?A. 农民个人B. 村委会C. 县级政府D. 省级政府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周期一般为多少年?A. 5年B. 10年C. 15年D. 20年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保护的核心措施是?A. 增加耕地面积B. 提高耕地质量C. 限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D. 鼓励耕地流转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林地的主要功能是?A. 提供木材B. 防风固沙C. 旅游开发D. 农业生产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水域的主要功能是?A. 渔业生产B. 防洪排涝C. 旅游开发D. 农业灌溉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的规划原则是?A. 集约利用B. 随意扩张C. 分散布局D. 无序发展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未利用地的开发原则是?A. 优先保护B. 随意开发C. 有序开发D. 禁止开发1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耕地面积B. 改善土地质量C.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D. 保护生态环境1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农民收入B. 减少耕地面积C. 降低土地利用效率D. 破坏生态环境1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特点是?A. 长期稳定B. 短期变动C. 随意转让D. 禁止流转1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一般是?A. 30年B. 50年C. 70年D. 永久1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不包括?A. 转让B. 出租C. 抵押D. 赠与1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条件是?A. 无条件B. 有条件C. 随意D. 禁止1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程序是?A. 简单B. 复杂C. 随意D. 禁止1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益分配是?A. 农民优先B. 政府优先C. 企业优先D. 随意1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风险是?A. 低B. 中C. 高D. 无1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监管是?A. 严格B. 宽松C. 随意D. 无2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是?A. 成熟B. 不成熟C. 随意D. 无2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是?A. 支持B. 限制C. 禁止D. 随意2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效果是?A. 好B. 一般C. 差D. 无2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2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建议是?A. 加强监管B. 放松监管C. 随意D. 无2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前景是?A. 乐观B. 悲观C. 随意D. 无2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趋势是?A. 上升B. 下降C. 平稳D. 无2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影响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2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挑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2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遇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3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策略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3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是?A. 多样化B. 单一化C. 随意D. 无3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是?A. 完善B. 不完善C. 随意D. 无3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环境是?A. 良好B. 恶劣C. 随意D. 无3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条件是?A. 宽松B. 严格C. 随意D. 无3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是?A. 支持B. 限制C. 禁止D. 随意3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效果是?A. 好B. 一般C. 差D. 无3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3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建议是?A. 加强监管B. 放松监管C. 随意D. 无3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前景是?A. 乐观B. 悲观C. 随意D. 无4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趋势是?A. 上升B. 下降C. 平稳D. 无4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影响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4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挑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4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遇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4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策略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4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是?A. 多样化B. 单一化C. 随意D. 无4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是?A. 完善B. 不完善C. 随意D. 无4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环境是?A. 良好B. 恶劣C. 随意D. 无4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条件是?A. 宽松B. 严格C. 随意D. 无4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是?A. 支持B. 限制C. 禁止D. 随意5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效果是?A. 好B. 一般C. 差D. 无5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5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建议是?A. 加强监管B. 放松监管C. 随意D. 无5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前景是?A. 乐观B. 悲观C. 随意D. 无5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趋势是?A. 上升B. 下降C. 平稳D. 无5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影响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5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挑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57.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遇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58.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策略是?A. 积极B. 消极C. 随意D. 无59.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模式是?A. 多样化B. 单一化C. 随意D. 无60.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是?A. 完善B. 不完善C. 随意D. 无61.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环境是?A. 良好B. 恶劣C. 随意D. 无62.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条件是?A. 宽松B. 严格C. 随意D. 无63.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是?A. 支持B. 限制C. 禁止D. 随意64.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效果是?A. 好B. 一般C. 差D. 无65.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是?A. 多B. 少C. 无D. 随意答案1. C2. B3. C4. B5. C6. B7. B8. A9. C10. C11. A12. A13. A14. D15. B16. B17. A18. C19. A20. B21. A22. A23. A24. A25. A26. A27. A28. A29. A30. A31. A32. A33. A34. B35. A36. A37. A38. A39. A40. A41. A42. A43. A44. A45. A46. A47. A48. B49. A50. A51. A52. A53. A54. A55. A56. A57. A58. A59. A60. A61. A62. B63. A64. A65. A。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2
(1)(1)土地垦殖率;(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
(4)林地覆盖率;(5)水面利用率;(6)建设用地利用率;
9.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7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1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2
(1)土地垦殖率;(2)土地农业利用率;(3)耕地复种指数;
(4)林地覆盖率;(5)水面利用率;(6)建设用地利用率;
1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1)填空: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表—3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2
(2)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4 土地利用结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