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0
《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电工学简明教程》,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3版,ISBN:9787040344967
2.《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姜三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ISBN:9787040470062
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徐秀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ISBN:9787111503262
4. 《电路与电子技术》,毕淑娥:徐秀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9787040467062 5.《面包板电子制作130例》,宋铭,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9787122247599
大纲执笔人:
审核人(专业负责人/系主任):
制定时间:
附录:考核评分标准表。
教学大纲格式《电工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lectr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学时:108 学分:6适用对象:电气工程、电子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使用教材:教材:秦曾煌主编,《电工学》(上、下册)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1]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叶挺秀主编,《电工电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叶挺秀主编,《电工电子学学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唐介主编,《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工学》课程是电类和非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近年来,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应用极为广泛,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理解电路模型和理想电路元件、电压和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电路的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
掌握分析与计算直流电路中各点电位的方法。
了解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和短路状态、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
1. 主要内容: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1.2 电路模型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1.4 殴姆定律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1.6 基尔霍夫定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2. 本章重点: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3. 本章难点:本章内容都比较简单,无难点。
4. 本章作业:1-5-2 ,1-5-7 ,1-5-9 ,1-7-1 ,1-7-3第二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动态电阻、静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引言概述:电工学是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电的基本原理和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
电工学主要包含电路理论、电机和变压器等方面内容,并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领域。
为了提高电工学教学的质量,制定一份完整、有条理的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份详细的电工学教学大纲,分为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
正文内容:一、电路理论1.1电路基本概念1.2电路元件和电路符号1.3电压、电流和电阻1.4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1.5电路分析方法二、电机原理2.1电机分类和基本原理2.2直流电机工作原理2.3交流电机工作原理2.4电机特性和性能参数2.5电机控制和调速方法三、变压器3.1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3.2变压器的工作方式和特性3.3变压器的效率和损耗3.4变压器的选型和应用3.5变压器保护和维护四、电力系统基础4.1电力系统模型和运行状态4.2输电线路和变电站4.3短路分析和断路器选型4.4电网稳定性和电能质量4.5电力系统的调度和管理五、电气设备与安全5.1电气设备的分类和特性5.2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5.3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保护5.4电工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5.5电气设备的环境保护和能耗管理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电工学教学大纲涵盖了电路理论、电机原理、变压器、电力系统基础以及电气设备与安全等方面内容。
每个大点又细分为几个小点,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术应用。
这份教学大纲旨在提高学生对电工学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并培养他们在电力工程和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
希望这份教学大纲能够为电工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并促进电力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本课程是一门涵盖电工电子领域基础知识的课程,主要介绍电路基础理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系统及其它相关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了解常用的模拟电路原理及应用,了解基础通信系统原理和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电工电子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一些常用的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应用,熟悉基础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教学大纲1.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元件和分析方法–电路均衡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交流电路分析和应用2.数字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存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模拟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原理及应用–非线性电路分析和应用–放大电路设计和分析4.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块和应用–模拟通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5.电子器件和应用–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其它常用电子器件和应用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原理和分析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设计、调试和分析电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3.课程作业:通过课程作业,让学生深入掌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评分标准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2.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3.考试成绩:包括课程的大、中、小测试和期末考试参考书目1.《电路理论基础》马远江,高等教育出版社2.《数字电子技术》顾平,高等教育出版社3.《模拟电子技术》王一光,高等教育出版社4.《现代通信原理与应用》黎思峰,高等教育出版社结语本课程是电力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工电子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工科非电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发展快、应用日益广泛、与各专业结合越来越紧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分析和设计电路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具有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要具备普通物理学和高等数学基础,并应与电工电子学实验课程做好配合教学。
本课程课堂讲授总学时为72学时学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相量的概念、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理解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的计算方法;理解换路定则,掌握一阶暂态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分析简单的二极管和三极管组成的典型应用电路,了解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计算和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3.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集成计数器的设计;了解数字电路和门电路的基本知识。
4. 掌握磁路与变压器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计算及其控制电路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以电路为基础,侧重于对电子技术应用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应用技能。
对元器件重在外部特性、功能和应用,对内部机理或内部电路一般不做深入分析。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与分析方法本章重点难点: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电源等效变换、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电位的计算。
绪论1学时1.电路的基本概念1学时电路模型的定义;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
《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培训单位: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理论教师)、(实践教师)一、课程概况:《电工电子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技术人员在处理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时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包括电路基本概念、分析电路常用的基本方法、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等基本知识和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晶体二极管、三极管等专业必需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三相电机和部分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特性,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环节及其作用。
3、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电子仪器,会查阅电工、电子手册,具备安装和检修简单电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职业道德与权益维护教学内容:爱岗敬业、文明礼貌、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个人合法权益维护。
教学目的:使学员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增强爱岗敬业、文明礼貌、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意识,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第二章:电路理论基础(10学时)教学内容:1.电路模型及基本物理量2.功率3.电路元件4.基尔霍夫定律5.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6.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7.叠加定理教学目的: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了解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掌握电流、电压、电功率,知道电压和电动势的关系;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灵活应用;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
熟练掌握“等效”概念;熟练掌握叠加定理及支路电流法。
重点:功率的计算,基尔霍夫两个定律,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等效变换,叠加定理和支路电流法。
难点:叠加定理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教学内容:1.正弦量的三要素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3.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的特性4.正弦交流电路中元件的串并联5.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6.三相交流电路教学目的:知道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及瞬时值表达式,能正确写出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形式;掌握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相量形式的伏安关系。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导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可以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打好基础,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4学时)一、学习要求1、理解电压与电流参考方向的概念。
2、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特点。
3、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并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
4、了解电路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工作状态,理解额定电功率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5、掌握电路中各点的电位计算。
二、课程内容1.1 电路与电路模型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3 电压源与电流源1.4 电路的基本定律1.5 电路的状态1.6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第二章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一、学习要求1、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
2、掌握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3、能够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
二、课程内容2.1 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及等效变换2.2电源模型的连接及等效变换2.3 支路电流法2.4 叠加定理2.5 戴维南定理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 (8学时)一、学习要求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角频率、相位的概念和相位差的.概念。
2、掌握复阻抗和相量图。
掌握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及电阻、电感、电容的向量模型。
3、掌握向量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4、熟练计算交流电路。
电子电工-实训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实训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电子电工的常用工具、电路和元器件,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和维修技能,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常用电子电工实验仪器和设备;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实训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电路实验1.模拟电路实验:学习模拟电路基础知识,掌握电路元件的基本参数和应用方法,能够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基础仪器测量电路参数;2.数字电路实验:学习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掌握数字电路的逻辑设计方法和时序分析方法,了解数字电路常用器件,如逻辑门、触发器、计数器等;3.混合电路实验:综合应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了解典型的混合电路原理和设计方法;第二部分:电路维修实验1.电路故障诊断:学习电子电路故障诊断基本方法和技巧,可针对各种电路故障进行分析、诊断和修复;2.电路维修实验:综合应用电路设计和维修技能,进行实际电子电路的故障诊断和修复操作;第三部分:电子电工项目设计实验1.项目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明确项目的技术、经济和市场条件;2.项目开发实验:采用现代化的软件工具,进行电子电工项目的设计和开发;3.项目调试实验:进行电子电工项目的调试和测试,使之达到预定的性能和功能要求。
实训方法1.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对电子电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2.实验室内授课和寒假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内校外都能开展实验操作;3.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实验室学习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和信息交流。
考核模式学生的绩点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含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小组项目设计。
参考书目1.赵建华,电子电工实验,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刘振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3.蒋宗正,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电工电子学及实验”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1C0030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及实验学分:3.5 周学时:3.0-1.0面向对象:工科非电类专业本科学生预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电工电子学及实验”是工科非电类专业学生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贯通,着重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和应用的介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和电路元件,电路分析基础,分立元件基本电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波形产生和变换,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功率电子电路,变压器和电动机,电气控制技术等。
(二)英文简介《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Experiment》is a foundational course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majoring in non-electric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basic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technics electronics combining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s theories. It includes circuit and elements, circuit analysis base, discrete component circuit, digital integrate circuit, integrated operational amplifier, generation and convertion of wave, measuring and data collecting system, power electronic circuit, transformer/ electro-motor and electric control technology.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电路、电机、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和使用常见的电工、电子设备;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工电子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2. 课程编号:3. 学分:____ 学时:____(理论学时:____,实验学时:____)4. 面向专业:____(如: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____(如: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 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基础(1)电路元件及其伏安特性;(2)电路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3)电路分析方法(节点法、网孔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
2. 模拟电子技术(1)半导体器件(二极管、晶体管等);(2)放大电路(共射、共集、共基等);(3)振荡电路;(4)功率放大电路;(5)运算放大器电路。
3. 数字电子技术(1)数字逻辑基础;(2)逻辑门电路;(3)组合逻辑电路;(4)时序逻辑电路;(5)数字电路设计。
4. 实验教学(1)电路元件伏安特性实验;(2)放大电路实验;(3)振荡电路实验;(4)功率放大电路实验;(5)逻辑门电路实验;(6)组合逻辑电路实验;(7)时序逻辑电路实验;(8)数字电路设计实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环节;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30%)+期末考试(40%);2. 评价标准:(1)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技能熟练,能够完成实验任务;(4)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电工电子学基础》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3325007总学时:64学时(讲课60学时,实验4学时)总学分:4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必修适用专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预修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一)性质本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类本科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为必修课。
(二)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电工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内容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电学在工业设备中的应用,具体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掌握电工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简单电类问题;(2)与电类专业有所区分,能对基本的简单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实际动手与理论相结合。
3.习题要求:巩固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淡化公式的推理和定理的证明,增强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习题内容能覆盖课程中的重点及部分难点。
保证每章做总结并上习题课。
习题可包括思考题和计算题,课外习题和课内习题。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因为本课程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故适宜在第二学年开课。
本教学大纲所列内容大部分通过讲课教学环节完成,少数内容也可以通过其他教学环节和自学来完成。
讲授內容可按学时作适当增删。
大纲正文第一章电路的基本知识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1、掌握电动势,参考方向,电路模型,电位;2、掌握电路的有载、开路和短路工作状态;3、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重点:基本物理量及其方向,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电位。
难点:电压、电流的方向,电位。
习题:8绪论:电工电子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等第一节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模型第二节电路的有载、开路和短路工作状态第三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第四节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其计算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学时:8学时(讲课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1、掌握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2、掌握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3、掌握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重点:电路分析的几种方法。
《电工电子学》教学大纲学分:3.5 总学时:63理论学时:54 试验学时:9面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大纲执笔人:刘双喜大纲审核人:李有安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作为工科学生的一个必修内容,作为多学科的边沿知识和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任务是着重让学生了解到电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几一些基本设计思路,为生物工程的发展加把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针对重点讲解电学的基本知识,不要过于深,尽量做到浅显易懂,提高非电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并能结合生物工程应用中的一些事例讲解电学知识,把尽可能用到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
3、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时,尽可能地教授一些实用电路,加大实践与理论地结合,教授一些设计电路地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最好,可以直观明了.二:教学大纲内容(一)课程理论教学电工学:第一章:电路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1.1 电路作用与组成电路模型、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的形式1.2电源有载工作、开路、短路电源有载工作、开路、短路工作特性分析、负载特性分析1.3 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在电路中的作用重点难点: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在电路中的作用建议教学方法:采用电路模型教学,实例与模型结合逐步分析教学。
思考题:电源有载工作、开路、短路时有和特殊要求?第二章:电路分析方法2.1 电阻串并联的转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转换、星型与三角形转换2.3 支路电流法支路电流法地结构、应用原理、求解对象2.4 节电电压法方法地结构、应用原理、求解对象2.5 叠加原理、戴氏定理与诺吨定理各原理地结构体系、求解原理方法、转换原理重点难点:支路电流法、节电电压法的应用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教授分析原理思考题:对于电路中含有受控源的应如何求解?第三章:正玄交流电3.1 正玄电压与电流频率、周期、初相位3.2 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3.3 各元件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电路3.5 电路交流频率特性RC电路、串联、并联谐振重点难点:串联、并联谐振建议教学方法:采用推倒教学法,逐步介绍三相电参数。
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大纲(适用于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一、指导思想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本行业造就全面的高级技能人才。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体,按照职业领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重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使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并能适应未来产业调试、技术升级带来的变化。
3.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实现学习活动与职业活动的准确对接,合理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彻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国家相关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
4.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程中强调任务导向、情景导向,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培养目标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两年制中职中专汽车维修专业,使读者在经过两年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培养出电器设备维修技术人员,掌握电子设备安装、测试及运行等。
1.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冲诚信、守纪律,自觉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
2.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专业能力具备电路的安装、调试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具备从事较复杂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用与维护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查阅各种工具手册,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能力。
电子电工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概述:目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以促进其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是汽车类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本课程有些内容在物理课程中讲过。
但物理中强调的是概念,而本课程强调的是工程应用。
本课程也与后续的专业课不同,一般不讨论综合性的用电系统和专用设备,而只研究用电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常用电气设备、元件及其基本电路。
2、教学目的:电工电子学是一门非电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工和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教学方法:本课程内容包括电工理论教学和电子理论实验两部分组成。
教学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分析和例题讲解,使学生牢固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基本电路能熟练计算。
通过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学时分配表电子电工课程标准一览表三、课程内容及要点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教学要求:在《物理学》中电学部分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讨论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基本要求有:1、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意义;2、理解电压、电流正方向的意义;3、理解电路基本定律并能正确应用;4、了解电路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状态,并能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5、掌握分析与计算简单直流电路和电路中各点电位的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一、电路的作用。
二、电路的组成。
三、电路分析。
第二节电路模型一、最简单的实际电路。
二、理想电路元件。
三、电路模型。
第三节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正方向一、电流。
二、电压与电动势。
三、功率。
四、部分国际制词冠。
五、额定值。
第四节欧姆定律一、欧姆定律。
二、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
第五节电路的有载工作状态、开路与短路一、电源有载工作。
二、电源开路。
三、电源短路。
第六节基尔霍夫定律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第七节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一、电位的概念。
二、电位的计算。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教学要求:掌握各种解题方法,为后续章、节打基础。
基本要求有:1、掌握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方法;2、掌握电压源的特点及其等效变换;3、能熟练运用支路电流法、节点电位法、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求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一、电阻的串联。
二、电阻的并联。
三、电阻的混联。
第三节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一、电压源模型。
二、电流源模型。
三、电源两种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第四节支路电流法一、支路电流法。
二、独立方程。
三、解题步骤。
第五节结点电压法一、概念。
二、二个结点的结点电压公式。
三、二个以上结点电压的计算。
第六节叠加定理一、叠加定理。
二、解题步骤。
第六节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一、置换定理。
二、戴维宁定理。
三、诺顿定理。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教学要求:能分析、计算正弦交流电路。
基本要求有:1、牢固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2、熟练地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正弦交流电路;3、掌握R、L、C单一参数电路的伏安关系,感抗与容抗的概念,明了功率和能量的意义;4、明确正弦交流电路中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含义和计算公式,会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正弦电压和电流的正方向一、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二、正弦量的表示方法。
三、正弦量的三要素。
第二节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一、复数。
二、用复数表示正弦量——相量。
三、相量图。
第三节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一、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
二、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三、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第四节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一、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
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三、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第五节阻抗的串联与并联一、阻抗的串联。
二、阻抗的并联。
第八节功率因素的提高一、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二、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第五章三相电路教学要求:对三相电路的组成及他们的分析方法、特点和应用有个基本了解。
基本要求有:1、掌握三相交流电对称三相交流、三相电压;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相电流关系;2、了解中线的作用;3、会正确计算对称三相电路的电流、电压和功率。
教学内容:第一节三相电压一、概述。
二、三相交流电动势。
三、三相电源的连接。
第二节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一、三相四线制的负载。
二、对称三相负载的三相三线制联接。
三、不对称负载的三相三线制联接。
第三节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一、不对称负载时的电压、电流。
二、对称负载。
第四节三相功率一、一般三相电路的功率。
二、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
第七章交流电动机教学要求:了解三相开步电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学会选择和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基本要求有: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异步转动原理;转差率的意义及旋转磁场的形成;3、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方法;合理的选择电动机;正确使用电动机。
教学内容:第一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一、气隙。
二、定子。
三、转子。
第二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一、工作原理。
二、旋转磁场。
三、转差率。
第三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路和转子电路一、定子电路。
二、转子电路。
第四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一、电磁转矩。
二、机械特性。
第五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一、起动特性。
二、起动方法。
第八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一、型号。
二、接法。
三、电压。
四、电流。
五、功率与效率。
六、功率因数。
七、转速。
八、绝缘等级。
九、工作方式。
第十章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教学要求:了解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能阅读常用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图。
基本要求有:1、掌握电磁式接触器、热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2、掌握点动、自锁、瓦锁和保护等基本环节的作用和表示方法;3、能正确阅读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简单控制线路图,并能判别其正误和分析其工作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控制电器一、手动电器。
二、交流接触器。
三、中间继电器。
四、热继电器。
五、熔断器。
六、自动空气断路器。
第二节笼型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一、电路的工作过程。
二、线路组成。
三、绘制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第三节笼型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一、正反转主电路。
二、分析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过程。
三、用复合按钮控制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第四节行程控制一、行程开关。
二、工作台平行移动的控制。
第五节时间控制一、空气式时间继电器。
二、应用举例。
下册电子技术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教学要求:了解二极管、三极管和稳压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征曲线为正确使用半导体器件、研究放大电路打下基础。
基本要求有: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基本结构;2、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三极管的特征曲线;3、了解半导体二极管及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第一节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一、本征半导体。
二、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第二节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一、PN结的形成。
二、PN结的单向导电性。
第三节二极管一、基本结构。
二、伏安特性。
三、理想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四、主要参数。
第四节稳压二极管一、稳压管的特性。
二、稳压电路。
三、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第五节晶体管一、基本结构。
二、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三、特性曲线。
四、主要参数。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放大器性能的改善;能计算两极阻容耦合放大器;掌握射随器的特点且能正确应用。
基本要求有:1、应牢固掌握共发射极单管电压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交直流通路、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图解分析法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2、掌握负反馈的概念,反馈电路的判别及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3、掌握射随器的特点及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一、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二、各元器件及作用。
三、电路的简化。
四、组成原则。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一、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
二、放大电路静态值的确定。
第三节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一、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二、动态分析方法。
第四节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一、温度对半导体三极管的影响。
二、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三、直流工作点的稳定。
四、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第六节射极输出器一、静态分析。
二、动态分析。
第七节差分放大电路一、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典型差分放大电路。
三、差分放大电路的几种接法。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教学要求:了解基本数学运算,掌握运算放大器的基本数学运算。
基本要求有: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参数的意义;2、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理解理想运算放大器并掌握其基本分析方法;3、理解用运算放大器组成比例、加减、微分和积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4、理解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
二、电路的简单说明。
三、引脚。
四、主要参数。
五、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分析。
第二节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一、比例运算。
二、加法运算。
三、减法运算。
四、积分运算*。
五、微分运算*。
第三节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一、简单电压比较器。
二、迟滞比较器。
第十七章电子电路中的反馈教学要求掌握LC和RC振荡电路的自激原理、振荡条件及如何实现振荡。
基本要求有:1、了解正弦波振荡电路自激振荡的条件;2、了解LC振荡器和RC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反馈的基本概念一、负反馈与正反馈。
二、负反馈与正反馈的判别方法。
第二节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一、负反馈的类型。
二、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一、自激振荡。
二、正弦波振荡电路。
第十八章直流稳压电源教学要求:掌握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稳压电路。
基本要求有:1、掌握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熟悉滤波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掌握稳压电路的稳压原理及实验电路。
教学内容:第一节整流电路一、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第二节滤波器一、电容滤波器。
二、电感电容滤波器。
三、形滤波器。
第三节直流稳压电源一、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二、恒压源。
三、串联型稳压电路。
四、集成稳压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