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书法《酒德颂》
- 格式:doc
- 大小:12.56 KB
- 文档页数:1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酒德颂》刘伶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注释]1.本作踑踞,通.2.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竹林七贤之一.3.扃:(jiōng)4.牖:(yǒu)5.衢:(qú)6.觚:(gū)7.榼:(kē)8.醪:(láo)9.麴:(qū)10.蜾蠃:(guǒ luó)11.挈:(qiè)12.攮:(nǎng)13.罂:(yīng)14.髯:(rán)15.兀:(wù)16.螟:(míng)17.蛉:(líng)[作者介绍]刘伶为魏晋时期文坛领袖“竹林七贤”之一,其流世传文数量虽不及阮籍、嵇康二人,但其《酒德颂》为千古绝唱,况且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妇孺皆知,刘伶当之无愧为中国历代的“酒圣”。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南浔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
南浔的建镇时间要上溯到745年前,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浔还是一座少有的巨富之镇,所谓“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ﻫ南浔虽与同里、周庄这些江苏古镇相差不远,但建筑风格上却有着不小的差异。
嘉业堂、小莲庄都是南浔古镇中最有代表性的,它们与古镇中那些数量不小的水乡民居一道,为南浔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以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业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 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
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
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
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
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广惠宫广惠宫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
历史上的广惠宫经历过数度衰败鼎盛之变。
在重修重建中,广惠宫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广惠宫也曾称三清殿。
本为祠山神庙。
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
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但主体仍是祠山大帝行宫,至少人们总是以张王庙称之。
于2003年上半年重建。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高清带注解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被称为"董草",被后人誉为"草书之宗"。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它由张道陵所作,共计1000个字。
这些文字以韵律、句式转换等手法进行编排,以帮助儿童记忆汉字和基本知识。
董其昌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将《千字文》书写下来,赋予了这一经典作品全新的艺术魅力。
董其昌的草书风格与他的个性相契合,显得自由而豪放。
他的草书笔画简练有力,形态洒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享受。
董其昌草书的特点之一是笔画的飞舞,他的笔触犹如风云激荡,生动而富有力量感。
在《千字文》中,董其昌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特点,将文字书写得生动有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董其昌对《千字文》进行了详细的注解。
他以深厚的学识和对汉字的理解,对每个字进行了解释和注解。
这些注解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文字的意义,还融入了他对于书法的独到见解。
通过这些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董其昌草书《千字文》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的高清呈现更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他的艺术成果。
高清的展示方式使得每一笔每一画都清晰可见,能够更加凸显董其昌的笔墨功底和艺术技巧。
观赏高清版的董其昌草书千字文,就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了他书写时的那种激情和灵感迸发。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高清带注解不仅是对于董其昌艺术成就的一种呈现,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董其昌独特的草书风格,还可以了解到他对于汉字和文化的独到见解。
这对于研究董其昌和草书艺术的人来说是宝贵的资料,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一次文化的享受和启发。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高清带注解是一部具有深度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于书法艺术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更是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欣赏这样一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能够通过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自己的书法修养和艺术追求进行反思和启发。
董其昌大观帖卷九(最新版)目录一、董其昌与《大观帖卷九》的背景介绍二、董其昌的书法特点及影响三、《大观帖卷九》的艺术价值及特点四、董其昌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董其昌与《大观帖卷九》的背景介绍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明代书坛第一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其昌的《大观帖卷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
《大观帖卷九》是董其昌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幅书法作品,采用行书字体,书写了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幅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董其昌的书法特点及影响董其昌的书法以行书见长,融汇古今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笔画流畅,线条优美。
董其昌的书法笔画连绵不断,线条富有变化,给人以韵律美感。
2.结构严谨,布局和谐。
他的书法作品在结构上十分严谨,布局合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意境高远,气韵生动。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往往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董其昌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被誉为“书法的神品”,对明清两代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大观帖卷九》的艺术价值及特点《大观帖卷九》是董其昌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幅作品书写了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文意境优美,与董其昌的书法技艺相得益彰。
《大观帖卷九》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笔画秀丽,线条流畅。
这幅作品展现了董其昌行书的独特风格,笔画连绵不断,线条优美动人。
2.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董其昌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他独特的书法结构,使得整幅作品布局和谐,富有美感。
3.意境高远,气韵生动。
这幅作品书写了白居易的诗文,诗文意境优美,与董其昌的书法技艺相得益彰,使得整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董其昌书法对后世的影响董其昌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被誉为“书法的神品”,对明清两代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
南浔古镇不能一日游南浔,是我近几年来非常想去却几次想去都没去成的地方。
8月16日,我终于下定决心接受邀请,游览南浔古镇。
到达南浔是上午8点45分左右,友人已经迎候多时。
由于行程紧,所以立即开车将我送到景区。
还全程陪同我游览并讲解南浔古镇各个景点的特色要点。
南浔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目前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直穿南浔。
南宋以来南浔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浔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
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又名南林。
淳佑季年(1252)开始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
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
南浔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镇上的巨富豪绅很多,俗称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
这些巨富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的,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
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
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
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
友人一边介绍一边将我带到了小莲庄。
小莲庄就是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的刘镛所建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
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
群体建筑由刘氏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
园林分外园、内园两部分。
外园的主体是一个20亩的荷花池,俗称“鱼池源”,古称“挂瓢池”,植荷历史已经超过200多年。
宋辽金书法作品名称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归去来兮辞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卷赤壁赋宝月帖北游帖春中帖秦太虚见戏耳聋诗三舍人省上诗洞庭春色赋郭君帖祭黄几道文令子帖罗池庙碑书林逋诗后苏过手札跋吏部陈公诗帖辩才帖东武帖渡海帖覆盆帖归安丘园帖获见帖苏轼一夜帖邂逅帖天际乌云帖王晋卿帖新岁展庆帖治平帖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尊丈帖啜茶帖手扎桤木卷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庞居士寒山子诗刘禹锡竹枝词诸上座草书卷经伏波神祠花气蕉人诗帖公以道安帖李白忆旧游诗诗送四十九姪帖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华严经疏卷行书小子相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行书赠张大同书制婴香方自书松风阁诗手札牛口庄题名王长者墓志米芾多景楼诗册方圆庵记蜀素帖虹县诗卷研山铭苕溪诗卷褚摹兰亭序卷 拜中岳命作 大道帖 淡墨秋山诗帖 德忱帖 东山松帖 法华台诗帖 焚香帖 甘露帖 公议帖 韩马帖 湖 州帖 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寄魏泰诗帖 晋纸帖 来戏帖 乐兄 帖 李太师帖 粮院帖 留简帖 伯充帖 丹阳帖 临沂使君帖 论草书帖 清和帖 三吴诗帖 岁丰帖 彦和帖 张都大帖 值 雨帖竹前槐后诗卷 紫金帖 箧中帖 臈白帖 三帖卷 砂步诗 帖 珊瑚复官二帖 盛制帖 适意帖 叔晦帖 苏太简参政帖 逃暑帖 殿院帖 王略帖赞 吾友帖 向乱帖 向太后挽词帖新恩帖 行穰帖 元日帖 张季明帖 真 su 帖 政事帖关诗帖蔡襄持书帖页 致公谨尺牍 致公谨尺牍 致彦猷尺牍 自书诗卷 扈从帖 其它名家 赵构 真草书养生论卷 草书洛神赋 赐岳飞批剳卷 徽宗文 集序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七绝天山诗 七言律诗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小楷书千字文 秾芳诗帖 草书纨扇 闰中秋月 诗帖 题李白上阳台帖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题唐十八学士 五色鹦鹉图题字 夏日诗 祥龙石图 欲借风霜二诗帖 岳飞 还我河山 前出师表 手迹石刻还我河山尽忠报国 书谢眺诗致伯修 老兄尺牍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中秋帖 紫金研帖穰侯出 茶录 澄心堂纸帖 尺牍 楷书告身帖跋 万安桥石碑 行楷书白玉蟾四言诗帖行书仙庐峰六咏卷足轩铭卷蔡卞曹娥碑雪意帖蔡京节夫帖八学士图跋手札唐玄宗脊令颂题跋元祐党籍碑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范成大垂诲帖急下帖西塞渔社图卷跋中流一壶帖范仲淹边事帖远行帖道服赞韩绛陛见帖道服赞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李之仪汴堤帖米友仁动止持福帖潇湘奇观图题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谱图序稿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灼艾帖任询杜甫古柏行沈辽动止帖宁州帖天圣帖朱熹城南唱和诗卷二月日帖书翰文稿书易系辞致教授学士尺牍李建中宠书聿至帖贵宅帖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同年帖上母帖许昌帖与齐古同年帖与司封诗翰林逋三君帖松扇五诗卷尹君处士帖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升首夏帖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王诜跋欧阳询千字文跋王齐翰画颍昌湖上诗词烟江叠嶂图魏了翁文向帖卷文彦博内翰帖三札卷王拱辰墓志题诗辛弃疾去国帖徐铉行书尺牍篆书千字文残卷薛绍彭草书手札晴和帖云顶山诗卷杨妹子七言陆游 致仲躬侍郎尺牍 自书诗卷 自书钗头凤石刻 尊眷帖 文天祥 草书木鸡集序 上宏斋帖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吴说 尺牍 简谅帖 门内帖 识语并焦山题名 吴琚 寿父帖 行书 五段卷 杂诗帖 吴琚其它 章友直 篆书阎立本步辇图跋 张 即之 日本禅院题字 书杜诗卷 台慈帖 小楷佛遗教经 行书 待漏院记 致殿元学士尺牍 张孔孙 跋苏轼二赋卷 张孝祥 柴沟帖 赵孟坚 行书自书诗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周越 跋王 著草书千字文 元代书法 赵孟頫 \\r胆巴碑 仇锷墓志铭 汲黯传 道德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感兴诗 洛神赋 杜甫秋兴 真草千字文 酒德颂 吴兴赋 致德辅教谕尺牍 致埜堂提举友旧执事尺牍 种松帖 致中峰和帖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续千字文卷 行书杂书三帖卷 行书 札卷 行书诗翰 闲居赋 王羲之轶事帖 题烟江叠嶂图 书 简 手札 秋兴赋 七绝诗册 国宾山长帖卷 昔寻李愿诗卷 题烟江叠障图 寿春堂记 三门记 归去来辞 管道曻秋深帖 赤壁赋鲜于枢《尺牍》陶渊明归去来辞 韩愈进学解韩愈石鼓歌草书秋 怀二章草书苏轼海棠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诗杜工部行次昭 陵诗卷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论草书帖麻征君透光古镜 歌诗赞卷晚秋杂兴诗王安石杂诗卷醉时歌御史箴卷 张彦享行状稿卷 邓文原 致景良郎中尺牍 瞻近汉时二帖跋 五言律诗 题松风阁卷 清居院记临急就章 家书帖芳草帖 跋褚遂良倪宽赞 跋王 羲之雨后帖桐川帖 康里巎巎 跋赵孟頫道德经 草书张旭笔法 奉记帖 李白古风诗 李白 诗柳宗元梓人传秋夜感怀诗述笔法唐诗六首致彦中尺 牍谪龙说 冯子振 虹月楼记卷 题国诠善见律 题易元吉《草虫图卷》 题展子虔游春图跋王蒙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厚爱帖梦朱子 尚札 致景亮书册 与中峰明本札 与中峰和尚书 雪晴云散梅花诗卷夏山隐居图轴王冕行草诗笺吴叡隶书离骚卷篆隶书卷篆书千字文卷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台仙阁记行书卷题画二诗卷万岁通天帖小楷题跋小楷诗札行草手札自书杂诗卷龚璛跋黄庭坚帖教授帖静春堂诗集序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淡室诗小楷江南春三首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张中桃花幽鸟题跋真镜菴募缘疏卷周上卿墓志铭俞和临定武兰亭临乐毅论千字文篆隶册行书诗卷左氏传小楷册白珽陈君诗帖墨竹诗册曹善书山海经序册陈基手札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段天祐安和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金声钱谱赋柯九思老人星赋上官宫词《陆浚之皇极赋跋》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陆居跋鲜于诗赞仁苕之水诗饶介兰亭帖沈右《风过帖》陶宗仪篆书册王逢五言古诗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吴镇心经卷雪夜作虞集跋饮中八仙图跋赵孟頫书陶诗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致白云法师札张渊五言古诗帖郑思肖行草题跋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孛术鲁翀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陈绎曾耶律楚材袁桷陆广迺贤欧阳玄钱良佑仇远萨都剌盛熙明邵亨贞泰不华王礼寔王立中周伯琦赵雍余阙雅琥虞堪朱德润赵世延明代书法董其昌濬路马湖记百羽扇赋别赋草书册页草书横幅草书七绝诗轴草书手札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琵琶行临颜真卿书题跋行书临柳公权书兰亭诗临米芾行书长卷临圣教序临苏东坡临王右军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临颜蔡明远帖题张旭杜甫醉歌行酒德颂楷书乐毅论临兰亭叙临颜真卿裴将军诗罗汉赞行草册页麦饼宴诗轴女萝绣石壁五言诗其它扇面书画合册蜀素帖后跋苏轼和子由论书唐诗联句行书行书立轴行书七绝诗轴行书七言诗行书五绝行书轴岳阳楼记张旭古诗四帖后跋方旸谷小传。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 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历代名家作品欣赏近三百年书法名家楹联作品展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精品展歷代名人書冊展扇面书法120幅书谱集联碑帖集联谢鸿轩先生书回文联谢鸿轩藏名人楹联墨迹选先秦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宰丰骨匕记事刻辞甲骨拓片钟鼎器皿散氏盘戍嗣子鼎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攻吴王夫差鉴战国越王剑铭栾书缶宰甫卣兮甲盘四祀邲其卣秦公簋牆盘曶鼎天亡簋王孙遗者钟虢季子白盘陈曼簠鄂君启铜节中山王鼎墨迹侯马盟书郭店楚墓竹简青川木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刻石公乘得守丘刻石石鼓文秦汉秦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秦诏量铭文秦“苏解为”陶盖文秦古隶云梦睡虎地秦简汉金石曹全碑全本张景碑全本张表碑子游残碑白石神君碑广陵中殿石题记安国墓祠题记王舍人碑衡方碑全本张迁碑全本史晨碑延光残碑莱子侯刻石居摄两坟坛刻石大吉买山地记黄初残石韩仁铭全本乙瑛碑全本袁安碑阳嘉残碑刘平国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开母庙石阙铭鲍捐神坐孔宙碑全本夏承碑全本郑固碑杨淮表记祀三公山碑嵩岳少室石阙铭莽新嘉量铭文阳泉使者舍熏炉铭礼器碑全本封龙山颂全本耿勋表熹平石经孙仲隐墓志上林共府铜升铭群臣上寿刻石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陠阁颂全本鲜于璜碑全本西狭颂五凤刻石尚府君残碑武氏祠画像题记贤良方正残石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石门颂全本西岳华山庙碑全本袁敞碑公羊传砖三老赵宽碑夏阳扶荔宫砖文刑徒墓葬砖铭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尹宙碑全本三老讳字忌日碑全本肥致碑刘君残碑裴岑纪功碑瓦当袁博碑天发神谶碑全本朝侯小子残石全本汉墨迹河西简牍墨迹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张掖都尉启信武威汉简武威王杖诏令册武威张伯升柩铭阜阳汉简甘谷汉简江陵凤凰山木牍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名家李斯 (泰山刻石-全本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张芝(冠军帖终年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平善帖今欲归帖) 皇象(急就章) 蔡邕(熹平石经)魏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还示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索靖出师颂月仪帖卫夫人淳化阁帖游相本载卫夫人作品王羲之墨迹快雪时晴帖初月帖大道帖得示帖都下帖二谢帖奉橘帖寒切帖何如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平安帖七月帖其书帖日月如驰丧乱帖上虞帖夏热帖行穰帖姨母帖憂懸帖游目帖雨后帖袁生帖远宦帖旃罽胡桃帖长风帖妹至帖七月都下帖千文尺牍墨宝刻贴十七帖適太常帖月半帖袁生帖一日一起帖司州帖衰老帖侍中帖散勢帖求屏風帖清和帖快雪帖敬豫帖近得书帖奉對帖丹杨帖guanjun帖大观帖淳化阁帖 1.肃府本 2.美国安思远藏宋拓本王羲之草歌诀(传) 孝女曹娥碑(传) 怀仁集王字三藏圣教序心经金刚经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佛遗教经褚遂良摹兰亭序欧阳询摹兰亭序虞世南摹兰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王献之廿九日帖舍内帖鹅群帖东山松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十二月割帖兰草帖消息帖夏日帖集会帖企迟帖阿姑帖阿姨帖告仲宗帖前告帖益部帖阮新妇帖承服帖薄冷帖月终帖先夜帖奉对帖吴兴帖天宝帖瞻近帖不谓帖姊性缠绵帖静息帖思恋帖卫军帖岁尽帖夏节帖愿余帖节过帖余杭帖承姑帖想彼帖奉别帖授衣帖永嘉帖诸女帖诸舍帖相迎帖委屈帖庆不退帖外甥帖冠军帖忽动帖服油帖桓江州帖 qingdeng帖 saoqing帖 xuandu帖王珣伯远帖王荟疖肿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王僧虔王琰帖王徽之新月帖谢安谢万帖谢安中郎帖萧衍异趣帖萧思话尺牍陆机平复帖李柏文稿薄绍之尺牍安弘嵩写经残卷曹娥诔辞卷万岁通天帖北朝碑刻元怀墓志全本郑文公碑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全本泰山经石峪全本元晖墓志全本晖福寺碑元景造像记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司马元兴墓志铭石门铭元桢墓志全本元瑛墓志崔敬邕墓志云峰山刻石—论经书诗元略墓志全本吊比干碑文殊般若经碑龙门二十品选始平公造像记郑长猷造像记元详造像记张猛龙碑全本马鸣寺碑中岳嵩灵庙碑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牛橛造像记北魏墨迹大方广华严经卷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北魏东阳王元荣造经与敦煌的抄经南朝碑刻爨宝子碑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爨龙颜碑梁萧憺碑瘗鹤铭写经敦煌写经楼兰文书残纸隋唐五代李隆基石台孝经鹡鸰颂李世民温泉铭晋祠铭李阳冰三坟记城隍庙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尹元凯美原神泉诗碑薛稷信行禅师碑武则天昇仙太子碑梁昇卿御史台精舍碑史惟则大智禅师碑沈传师柳州罗池庙碑裴休圭峰禅师碑李白上阳台帖敬客王公砖塔铭韩择木南川县主墓志冯承素冯摹兰亭序陆柬之陆机文赋高闲草书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梦奠帖化度寺碑虞恭公碑小楷心经卜商读书帖张翰帖黄叶和尚墓志铭楷书兰亭记摹王羲之兰亭序行书千字文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郭虚已墓志麻姑仙坛记竹山堂连句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刘中使帖大唐中兴颂颜氏家庙碑裴将军诗自书告身帖湖州帖鲜于氏离堆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大字阴符经行书枯树赋房玄龄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摹兰亭序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兰亭诗大唐回元观钟楼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摹兰亭序汝南公主墓志小楷破邪论序张旭古诗四帖肚痛帖终年帖楷书郎官石柱记断千字文《心经》孙过庭书谱钟绍京灵飞经贺知章草书孝经杜牧张好好诗怀仁集王羲之《三藏圣教序》集王羲之《心经》集王羲之《金刚经》杨凝式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徐浩不空和尚碑陈尚仙墓志朱巨川告身嵩阳观记李岘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邕麓山寺碑(全) 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怀素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怀素自叙帖藏真律公帖苦笋帖论书帖圣母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董美人墓志兜沙经董秀墓志苏慈墓志龙藏寺碑罕见珍品《唐人月仪帖》唐代墓志朱元轸墓志苟府君夫人房氏墓志杨雩本墓志赵通达墓志意幼墓志李琬墓志杨德深墓志张从之墓志张测清墓志杨处济墓志沈珣妻柳氏墓志庞贤墓志郭崇先墓志李晊墓志吕氏墓志禄生墓志薛庭墓志李素本墓志郭山松墓志王之操墓志苟寰墓志冯晟墓志陈俭墓志裴暠墓志楷书王敬同夫人韦氏墓志杨氏夫人墓志铭宋辽金书法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归去来兮辞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卷赤壁赋宝月帖北游帖春中帖秦太虚见戏耳聋诗三舍人省上诗洞庭春色赋郭君帖祭黄几道文令子帖罗池庙碑书林逋诗后苏过手札跋吏部陈公诗帖辩才帖东武帖渡海帖覆盆帖归安丘园帖获见帖苏轼一夜帖邂逅帖天际乌云帖王晋卿帖新岁展庆帖治平帖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尊丈帖啜茶帖手扎桤木卷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庞居士寒山子诗刘禹锡竹枝词诸上座草书卷经伏波神祠花气蕉人诗帖公以道安帖李白忆旧游诗诗送四十九姪帖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华严经疏卷行书小子相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行书赠张大同书制婴香方自书松风阁诗手札牛口庄题名王长者墓志铭米芾多景楼诗册方圆庵记蜀素帖虹县诗卷研山铭苕溪诗卷褚摹兰亭序卷拜中岳命作大道帖淡墨秋山诗帖德忱帖东山松帖法华台诗帖焚香帖甘露帖公议帖韩马帖湖州帖黄绢本兰亭序跋赞寄魏泰诗帖晋纸帖来戏帖乐兄帖李太师帖粮院帖留简帖伯充帖丹阳帖临沂使君帖论草书帖清和帖三吴诗帖岁丰帖彦和帖张都大帖值雨帖竹前槐后诗卷紫金帖箧中帖臈白帖三帖卷砂步诗帖珊瑚复官二帖盛制帖适意帖叔晦帖苏太简参政帖逃暑帖殿院帖王略帖赞吾友帖向乱帖向太后挽词帖新恩帖行穰帖元日帖张季明帖真su帖政事帖致伯修老兄尺牍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中秋帖紫金研帖穰侯出关诗帖蔡襄茶录澄心堂纸帖尺牍楷书告身帖跋万安桥石碑行楷书持书帖页致公谨尺牍致公谨尺牍致彦猷尺牍自书诗卷扈从帖其它名家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草书洛神赋赐岳飞批剳卷徽宗文集序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七绝天山诗七言律诗赵佶草书千字文小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草书纨扇闰中秋月诗帖题李白上阳台帖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题唐十八学士五色鹦鹉图题字夏日诗祥龙石图欲借风霜二诗帖岳飞还我河山前出师表手迹石刻还我河山尽忠报国书谢眺诗白玉蟾四言诗帖行书仙庐峰六咏卷足轩铭卷蔡卞曹娥碑雪意帖蔡京节夫帖十八学士图跋手札唐玄宗脊令颂题跋元祐党籍碑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范成大垂诲帖急下帖西塞渔社图卷跋中流一壶帖范仲淹边事帖远行帖道服赞韩绛陛见帖道服赞姜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李之仪汴堤帖米友仁动止持福帖潇湘奇观图题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谱图序稿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灼艾帖任询杜甫古柏行沈辽动止帖宁州帖天圣帖朱熹城南唱和诗卷二月十一日帖书翰文稿书易系辞致教授学士尺牍李建中宠书聿至帖贵宅帖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同年帖土母帖许昌帖与齐古同年帖与司封诗翰林逋三君帖松扇五诗卷尹君处士帖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升首夏帖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王诜跋欧阳询千字文跋王齐翰画颍昌湖上诗词烟江叠嶂图魏了翁文向帖卷文彦博内翰帖三札卷王拱辰墓志题诗辛弃疾去国帖徐铉行书尺牍篆书千字文残卷薛绍彭草书手札晴和帖云顶山诗卷杨妹子七言诗陆游致仲躬侍郎尺牍自书诗卷自书钗头凤石刻尊眷帖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上宏斋帖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吴说尺牍简谅帖门内帖识语并焦山题名吴琚寿父帖行书五段卷杂诗帖吴琚其它章友直篆书阎立本步辇图跋张即之日本禅院题字书杜诗卷台慈帖小楷佛遗教经行书待漏院记致殿元学士尺牍张孔孙跋苏轼二赋卷张孝祥柴沟帖赵孟坚行书自书诗致严坚中太丞尺牍周越跋王著草书千字文元代书法赵孟頫胆巴碑仇锷墓志铭汲黯传道德经与山巨源绝交书朱子感兴诗洛神赋杜甫秋兴真草千字文酒德颂吴兴赋致德辅教谕尺牍致埜堂提举友旧执事尺牍种松帖致中峰和尚札致景亮书册与中峰明本札与中峰和尚书雪晴云散帖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续千字文卷行书杂书三帖卷行书十札卷行书诗翰闲居赋王羲之轶事帖题烟江叠嶂图书简手札秋兴赋七绝诗册国宾山长帖卷昔寻李愿诗卷题烟江叠障图寿春堂记三门记归去来辞管道曻秋深帖赤壁赋鲜于枢《尺牍》陶渊明归去来辞韩愈进学解韩愈石鼓歌草书秋怀二章草书苏轼海棠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诗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论草书帖麻征君透光古镜歌诗赞卷晚秋杂兴诗王安石杂诗卷醉时歌御史箴卷张彦享行状稿卷邓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牍瞻近汉时二帖跋五言律诗题松风阁卷清居院记临急就章家书帖芳草帖跋褚遂良倪宽赞跋王羲之雨后帖桐川帖康里巎巎跋赵孟頫道德经草书张旭笔法奉记帖李白古风诗李白诗柳宗元梓人传秋夜感怀诗述笔法唐诗六首致彦中尺牍谪龙说冯子振虹月楼记卷题国诠善见律题易元吉《草虫图卷》题展子虔游春图跋王蒙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厚爱帖梦梅花诗卷夏山隐居图轴王冕行草诗笺吴叡隶书离骚卷篆隶书卷篆书千字文卷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台仙阁记行书卷题画二诗卷万岁通天帖小楷题跋小楷诗札行草手札自书杂诗卷龚璛跋黄庭坚帖教授帖静春堂诗集序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淡室诗小楷江南春三首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张中桃花幽鸟题跋真镜菴募缘疏卷周上卿墓志铭俞和临定武兰亭临乐毅论千字文篆隶册行书诗卷左氏传小楷册白珽陈君诗帖墨竹诗册曹善书山海经序册陈基手札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段天祐安和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金声钱谱赋柯九思老人星赋上官宫词《陆浚之皇极赋跋》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陆居跋鲜于诗赞仁苕之水诗饶介兰亭帖沈右《风过帖》陶宗仪篆书册王逢五言古诗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吴镇心经卷一山一宁雪夜作虞集跋饮中八仙图跋赵孟頫书陶诗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致白云法师札张渊五言古诗帖郑思肖行草题跋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孛术鲁翀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陈绎曾耶律楚材袁桷陆广迺贤欧阳玄钱良佑仇远萨都剌盛熙明邵亨贞泰不华王礼寔王立中周伯琦赵雍余阙雅琥虞堪朱德润赵世延明代书法董其昌濬路马湖记百羽扇赋别赋草书册页草书横幅草书七绝诗轴草书手札东方朔答客难并自书诗琵琶行临颜真卿书题跋行书临柳公权书兰亭诗临米芾行书长卷临圣教序临苏东坡临王右军临徐浩书张九龄告身临颜蔡明远帖题张旭杜甫醉歌行酒德颂楷书乐毅论临兰亭叙临颜真卿裴将军诗罗汉赞行草册页麦饼宴诗轴女萝绣石壁五言诗其它扇面书画合册蜀素帖后跋苏轼和子由论书唐诗联句行书行书立轴行书七绝诗轴行书七言诗行书五绝行书轴岳阳楼记张旭古诗四帖后跋方旸谷小传王铎报寇葵衷书草书诗卷枯兰复花赋隶书三潭诗卷立轴临古帖轴临来迟帖临柳公权辱问帖临鹿脯帖临王凝之书临王昙帖临王筠帖临王羲之帖临虞世南书临张芝帖临褚遂良帖书唐人诗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扇面为浩熙贤契书八言联行书诗帖行草诗稿行草自书诗行楷王维诗行书手卷行书题跋赠单大年家丈轴赠汤若望诗翰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书石湖等五首祝允明致元和手札蜀道难摸鱼儿词行书秋轩赋轴祖允晖庆诞记访友诗小楷出师表小楷关公庙碑草书轴杜甫秋兴诗草书唐寅落花诗祝枝山草书卷自书诗罗浮诗卷草书江洲书屋辞卷闲居秋日草书七律诗轴行草书诗词卷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燕喜亭记其它25幅前后赤壁赋琴赋卷祝枝山草书草书赤壁赋草书唐诗二首小楷千字文云江记行草归田赋草书曹植诗手卷草书嵇康酒会诗草书卷洛神赋文徵明虎丘即事山静日长文徵明墨迹选西苑诗前赤壁赋朱懋功五十寿颂卷滕王阁记朱懋功五十寿颂卷滕王阁记陶淵明飲酒詩苦疡帖致石门函并感事诗湘君湘夫人图行书册阿房宫赋兰亭序草书诗卷行书手卷立轴其它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送李愿歸盤古序庄子内篇小楷离骚经小楷前赤壁赋小楷后赤壁赋小楷书札醉翁亭记莲社图跋小楷归去来兮辞徐渭白燕诗轴草书立轴草书千字文花卉图卷题诗榴实图题诗墓表赋女芙馆十咏七律诗轴七言联其它秋兴八首题画诗行草书诗词行书横幅行书轴题墨葡萄诗野秋千诗十一首应制咏剑轴应制咏墨轴王宠五言诗扇面行草书扇面草书册页送陈子龄会试草书五言律诗小楷南华真经小楷诗稿草书西苑诗游包山诗自书五忆歌黄道周隶书册页小楷死后吟自作诗自书诗轴元正五日即事五言律诗湘芷诸友别苕水行书轴梅仲戴蓬莱赠抑庵将入会稽诗轴喜雨诗轴五律条幅舟次吴江诗册行书册页草书雨滞诗蔡羽临解缙诗论书法语卷行草手札游金陵诗陈淳草書詩白阳山诗草书七言诗轴草书诗草书岑参七律立轴五绝扇面五绝扇面自题画诗陈洪绶画赞斗方五言绝句五言绝句诗轴行草诗卷致绮老道长尺牍自书诗轴隱居十六观自题陈继儒书薛文清语轴行书诗卷行书轴张子房留侯赞陈盟自书文轴陈谦书杂诗陈献章梅花病中作诗种蓖麻诗自书诗卷陈永年五律诗轴陈璧唐张旭秋深帖程南云題趙孟頫重江疊嶂程邃草书中堂丰坊逍遥游冯从吾草书千字文冯梦龙归昌世行草书扇面行书七律诗轴海瑞奉别帖憨山六言偈语条幅住山法语何吾驺冬日署中梅花诗行草诗翰轴胡俨题洪崖山房图黄姬水黄宗羲致道济手札解缙宋赵恒殿试佚事游七星岩诗自书诗卷金琮诞辰帖山中写怀诗题杜堇图李东阳跋欧阳修灼艾帖草书诗轴秋兴八首自叙帖跋尾自叙帖引首李流芳行书立轴刘基春兴八首娄坚行楷书轴米万钟草书扇面草书诗轴草书轴七律诗轴七言诗轴行草诗轴游焦山遗诗湛园花径诗莫如忠答友人七言律诗莫是龙书法五言律诗倪元璐尺牍扇面诗轴破山明草书七言联戚继光送李小山归蓬莱其它阮大铖书法扇面沈度敬斋箴册沈藻橘颂沈周题赵雍图跋题赵雍图跋沈粲草书古诗草书千字文梁武帝草书状书应制诗宋璲敬覆帖宋广李白月下独酌诗宋克韩偓七绝刘桢古诗孙过庭书谱唐宋人诗卷章草急就章宋濂题王诜烟江叠嶂图题虞摹兰亭跋宋珏隶书七律孙慎行录佛家语八条屏行书中堂汤显祖行书自诗唐寅落花诗册秋风纨扇图诗笺书札岁寒三友图轴自书联句诗自书诗词屠隆草书律诗王世贞行书手札王守仁行草手札文嘉行草扇面行书扇面行书诗轴文震孟初入侍班诗吴承恩扇面吴宽五律诗轴行书扇面邢慈静临王羲之书邢侗饯汪元启诗临逸民帖临阁帖临王羲之书信札册页岑参七言绝句徐霖行书五言律诗姚绶行书洛神赋夜行诗云蕉篇叶向高五言条幅于谦题公中塔图赞湛若水行草轴张凤翼五言诗行草自书诗张骏书杜甫贫交行手札张弼草书蝶恋花草书王维诗五言诗轴杂书赵宧光草篆綦母潜诗句周天球陋室铭五言律诗轴朱元璋大军帖祝世禄七绝诗条幅眭明永柳永词释担当不可横额草书立轴草书扇面草书诗册春来草书轴焚香吟草书诗轴佛家偈语草书立轴佛容疏散五言联古雪古僧横幅七言诗句立轴七言诗轴山居草书立轴草书诗轴大痴画诀手卷竹诗草书轴题思明老师像赞横卷五言诗轴暂寄横披赠大鉴草书立轴王穉登义兴杂诗册行书丁亥初度条幅文彭草书扇面草书雪赋草书闲居即事诗七律诗轴五律诗轴滕王阁序墨迹张瑞图草书鲍照陆机诗长卷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草书千字文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长卷卢照鄰长安古意诗行草扇面行书册页杜甫秋兴八首行草立轴自书诗册韩道亨侯峒曾黄淳耀黄辉姜立纲姜逢元李梦阳李应祯陆深罗洪先刘钰李待问刘重庆李渔马愈茅坤钱溥乔宇商辂沈仕邵弥史可法唐顺之王绂魏骥王鏊王毂祥王逢年王问王思任吴应卯徐兰徐有贞夏言许初等许光祚俞贞木杨继盛杨慎俞允文严衍詹僖詹景凤张电朱瞻基朱之藩邹元标清代书法邓石如篆书字帖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篆书朱熹四斋铭篆书唐诗联句四体书之隶书六朝镜铭轴楷书警语轴敬之诗函四箴四条屏隶书语摘八条屏隶书四条屏隶书册立轴对联沧海日长联吴昌硕扇面对联横披立轴元盖寓庐诗稿15 临石鼓文42吴熙载对联立轴扇面手扎四条屏武帝与臧焘敕14 篆书三乐三忧帖伊秉绶对联横幅立轴临张迁碑手札四条屏题钱杜梅花册光孝寺虞仲翔祠碑27赵之谦抱朴子内篇佚文册页横批立轴扇面史游急就章为觉轩临郑僖伯白驹谷题字轴对联手扎四条屏篆书许氏说文叙册8 篆书铙歌册12何绍基橫幅草书中堂对联手扎立轴临张迁碑小楷枕湖草堂隶书匾篆书中堂隸書大字种竹日记12罗振玉集甲骨文七言联甲骨文八言联临秦诏版篆书为湖帆书甲骨文七言联为品珊书甲骨文七言联为作民小篆六言联集殷墟文字联19郑燮斗方对联立轴难得糊涂扇面手扎条幅朱耷草书横幅册页斗方对联立轴临兴福寺半截碑12 录禹王碑文扇面书怀素圣母帖行楷释文并跋手扎书李白新莺百啭歌四条屏题跋题画轴西园雅集卷中堂自题画像傅山草书千字文墨子诗经诗卷立轴杂诗稿册6 各体诗册隶书四条屏临各家法书卷临王右军草书孟浩然诗卷七言诗册页行草四条屏康熙扇面诗轴行书柳条边望月周乾隆行书凤凰清听轴行书五言律诗顺治行书论桐文行书唐人诗雍正草书王维五言律诗扇面行书夏日泛舟轴刘墉草书扇面家书选页楷书诗笺临书七言联手札题东井澄池砚小楷小楷诗翰小真书大学册行书帖10 元人绝句金农横幅节临华山庙碑金牛岩对联立轴隶书牛戬传记隶书四条屏隶书杂记 \隶书周礼职梁楷论六条屏扇面手札题何礼康王彪之井赋康有为对联立轴扇面书札行书八条屏致乙公书札梁启超对联道义湖山联临汉碑碑额手札题跋为永轩集宋词录李商隐无题诗行书立轴行书诗页半山绝句赠海粟行书轴章草立轴林则徐对联横批警语轴楷书手札临米芾箧中帖论书轴中堂巴慰祖节临西狭颂隶书诗轴包世臣立轴立轴对联临张旭秋深帖录书谱四条屏查昇册页对联立轴行书卷查士标草亭竹树图轴对联立轴手扎行草诗册10 陈鸿寿对联立轴陈廷敬静明子寿序陈撰册页陈奕禧草书立轴行书立轴戴本孝山水册页跋题画跋丁敬临王献之行书诗轴丁启相唐诗五律轴段玉裁论书一则法若真五律诗轴法式善题江乡送别图行书录近作樊增祥行书立轴行书七言联行书四条屏方苞临孙过庭书谱方以智草书扇面冯桂芬六言联高凤翰诗轴手札题画诗卷高翔隶书斗方隶书轴龚晴皋对联立轴扇面条屏龚贤画论册画轴扇面题山水册行书立轴龚自珍手札顾炎武行书手札归庄草书轴七绝诗轴题画小品桂馥穀人书札隶书横幅隶书语摘立轴郭尚先楷书六条屏扇面温公墓志铭行书联韩炎七绝立轴何焯诗轴洪亮吉警句轴七言联送巨超僧序弘仁梅花册题跋扇面黄自元杨君墓志拓片黄慎书轴送汪瞻侯归姑苏诗黄士陵篆书联黄易朱子家训(70页拓本) 隶书警语隶书轴临石鼓文手扎行草轴对联姜宸英立轴临帖册页小楷镜心小楷洛神赋蒋仁录董其昌语黎简立轴五言联李文田对联楷书扇面语摘轴李兆洛七绝李鱓绝句轴五松歌立轴五言联行书五言联梁巘楷书横幅临李邕大照禅师碑行草轴梁同书董其昌语对联六言诗论兰亭诗轴文摘轴行书轴罗聘横幅毛奇龄草书诗页条幅冒襄立轴条幅. 中堂莫友芝书札篆书联篆书屏蒲华对联横。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下)董其昌《草书扇面》草书扇面藏荣宝斋。
高15.5cm,宽47.7厘米。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戌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夜,噭噭夜猿鸣”,这是董其昌草书扇面释文。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
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
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行书五言诗扇面纵16.4厘米、横52.6厘米藏广东省博物馆图文转自中华博物网董其昌书法早年学颜、虞,中年致力米芾,又追晋人风韵,并参以禅理,故其书风空灵、隽永,被誉为“书家神品”。
这件行书“一转一束皆有主宰”,轻松自如而又法存笔端,真正是游刃有余,潇洒出尘。
董其昌曾评:“赵(孟頫)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对赵书评价是否客观姑且不论,但一个“秀”字却道出了董其昌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特征。
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草书七绝扇面红金笺西泠印社藏董其昌行书扇面释文:野店临官路,重城压御堤。
山开灞水北,雨过杜陵西。
归梦秋能作,问书醉懒题。
桥回忽不见,征马尚闻嘶。
董其昌行书扇面《唐人九日应制二首》水墨金笺 15.6×50cm钤印:董其昌印、董玄宰题识:唐人九日应制二首。
其昌。
释文:御气幸金方,凭高荐羽觞。
魏文颁菊蕊,汉武赐萸囊。
去鹤留笙吹,归鸿识舞行。
臣驩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嘉会宜长日,高游顺动时。
晓光云外洗,晴色雨馀滋。
降鹤因韶德,吹花入御词。
愿陪阳数节,亿万九秋期。
书画合册(行书一)无锡博物馆藏这是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行书三。
此册藏无锡博物馆,书法六帧,写在泥金笺上。
第三页“百里湖光开水镜,一山云气晃人衣”,款落“其昌”,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两方白文印,另有收藏印一方。
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只有两者结合的好,才能相得益彰。
试论董其昌书法的审美特征摘要:纵观董其昌的书法艺术,既有对古代法帖的积极传承探求,又有苦苦努力的创新变革,他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最终形成清逸古雅,风韵独具的书法艺术风格。
现从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探求其书法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用笔;结字;章法;用墨一.用笔在笔法方面,董其昌认为“提笔需有力,在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提笔能立定精神,运笔则能放纵、能攒提,虽在短小的尺牍之间,也能造成纵横千里的势态。
他自言:“劲利取势,虚和取韵。
”用笔的虚实他认为是点画获得韵味的关键,所以董其昌用笔的最大特点便是“虚灵”。
他的虚并非指用笔缺乏力度,而是能做到“力实气空”。
“力实”者,用笔沉着、点画精到;“气空”者,笔提得起、拓得开,笔势圆活,用笔虽细如发丝,亦挺劲圆浑,但两者以“力实”为先,正如其言“婉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
”“力实气空”的字让人感到一种柔中带刚的阴柔之美。
董其昌作品《菩萨藏经后序》,以《集王书圣教序》笔意书之故结字、笔势与其颇为相似,用笔精到细腻,圆润挺拔,线条以提为主,摆脱了原本刻帖的木讷,显得虚灵生动,极富书卷气。
《集王书圣教序》由于集字的关系导致行气不贯,而《菩萨藏经后序》行气的处理上,连断合度,故能连贯生动,精神焕发,清淡空灵。
二.结字结字指的是单个字的结构,讲究字形结构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又特别能体现书家的创造性。
书法的求变与创新最直接的体现是书家在结字上的创造性。
就结构美而言,凡结字成功者,其长短、宽窄、大小、疏密、斜正,均自然多变,并于变化之中,力求和谐统一,即可相应成体。
倘只顾及平正、对称、整齐、而忽视其中之变化,则难免呆滞之弊。
而董其昌的结字,端严工整、活泼多姿、质朴自然、聚散和谐、巧妙险绝、浪漫天真、体趣横生。
他的行楷书法比例雄健、笔法多样,熔篆、隶、草、楷笔法于一炉。
关于结字,他认为:“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他的意思是学书需先要揣摩字的间架原则,然后求变化,达到如入无人之境的界。
董其昌丨墨不尽笔,笔不尽意。
董其昌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被称为“明末四大书家”,是中国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书风,自成一体。
其书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古雅秀。
笔画圆劲秀逸,用笔精到,少有拙滞之笔。
用墨枯混淡,尽得其妙。
董氏书法可谓集古法之大成,在富“尺素短、流布人同,争实之”。
董其昌董其昌书法影响久远,清代圣祖玄烨倍加推崇董氏,就以董书为宗法,并亲手临摹,几乎是晨夕观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一现象就如同唐代李世民,致使其书风影响了皇室家族,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力是其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在明、清之际名满天下,但并非众口溢美,也有对他的书法持批评态度。
主张碑学的包世臣、康有为在列,包世臣说:“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则说:“香光蝶负盛名,然如体粮道士,神氧寒俭”;清代恽寿平言“文敏秀绝,故弱”。
虽然有人认为董其昌的书法存在缺点。
但他努力追求,探索的精神,坚持不懈的临写古人,历练,普通书家无法相比,并最终使其书法臻于成熟,自成一家,典型的与古为徒、临古高手。
他初学颜真卿、虞世南唐代名家,又临学钟、王,并参以徐浩、杨凝式笔意,再得力于赵孟頫。
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邯郸学学步的陋习,始终如一地表现自己的书法风格,以其艺术实践证实了书家的自身特点。
《戏鸿堂帖》董其昌的楷书,撷取了颜书笔法变化的精髓,结字宽博外张,并吸取欧阳询、徐浩诸家之长,创造出一种攲正相生,俊逸疏朗朗的新面貌。
董其昌六十多岁时,行书已形成秀雅疏朗的风格,力克赵孟頫和文徵明书法过于完美,锋颍必露的书风。
笔势潇洒,于散朗中见韵致,在平淡中求风神。
其书既细劲圆柔,又体现出跌宕的气势。
七十岁后以淡墨枯笔为主,结字以攲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晚年的草书,笔力内蕴,笔画转折起伏较多。
《勤政励学箴》董其昌的书法可谓于平淡、雅逸中独辟蹊径,自立一宗。
其书体现了“墨不尽笔·笔不尽意”之妙,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董其昌:超乎于法虚灵于心作者:逸舟来源:《中华瑰宝》2022年第11期他继承江南文人的秀雅书风,以特有的影响力发扬文人书法艺术思想;他以禅喻书,以强烈的个性开辟了文人书法史上的新篇章。
董其昌的书法被视为千年文人书法史的缩影,数百年来影响不衰。
晚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变革期,书坛星光熠熠,涌现出不少书法名家,以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为代表,对明清交替之际的书风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属董其昌对后世影响最大。
取法乎上超越精神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与一些书法名家天赋异禀、少年成名不同,董其昌的书法之路起步很晚,少年时对书法未窥门径,甚至字写得很差。
这种情况因为一场考试才有所改变。
17岁时,董其昌参加松江府会试,虽然学问上佳,却因字写得不好被主考、时任知府衷洪溪降为第二等。
这对董其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于是他“发愤临池”,刻苦学习,先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又学虞世南,觉得唐书不如魏晋,于是改学王羲之的《黄庭经》和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可以说他学习书法的起点是非常高的,正符合学书“取法乎上”的规律。
因而,仅仅3年时间,他便书艺大进,直逼古人。
董其昌对书法的艺术追求是一贯且充满激情的,而且他颇为自负,多年以后,在回忆自己这段学书经历时,语气中仍然有些骄傲。
不过,董其昌在晚年对自己年轻时的一些轻狂自负行为也有反思。
18岁时,他作为知府儿子的伴读就学于莫如忠门下,从莫如忠学习书法。
莫如忠书法宗“二王”,善行草书,深得魏晋之法,在其影响下,董其昌直入晋室,“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赵孟)”。
直到晚年,董其昌才理解了赵孟的书法妙处,改变了年轻时对其的轻慢看法。
“晋人取韵”是董其昌一生遵循的书法准则,也是他认为的最高境界。
董其昌学书虽晚,但起点高、成长快,得到了良好的书法教育。
虽然年少轻狂,但是他勤奋好学,勇气可嘉,敢于进取和超越,超越元人的理念影响了其一生。
董其昌《酒德颂》董其昌《酒德颂》,绢本,纵24.5厘米,横245.7厘米,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
董其昌(1555~1636),明代画家、书法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致仕。
绘画专善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倪瓒等。
讲究笔情墨韵,画格清润明秀。
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师晋、唐、宋诸名家,工楷、行、草书,自然秀雅。
书画理论对后世极有影响,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
其绘画多从古人画迹着手,通过悉心模仿和兼收并蓄地加以融会贯通,探求得古人的笔墨情趣。
他擅长运墨,墨色鲜丽,层次分明,于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
这一运墨特点,也体现在他的设色山水画中。
他还讲究笔法,往往皴、擦、点、染互施,追求运笔的丰富变化,强调不为物象所束缚。
影响最大、也是最集中地体现董其昌艺术思想的是“南北宗论”,他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渲淡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以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他自诩为南宗正派。
《酒德颂》原文: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怳)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南浔旅游攻略(住宿+景区介绍)百间楼是至今为止储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以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业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 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很多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与各类史集。
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
刻印书中,有很多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
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
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广惠宫广惠宫是南浔镇知名的道观,俗称张王庙,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建观历史长于建镇历史。
历史上的广惠宫经历过数度衰败鼎盛之变。
在重修重建中,广惠宫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广惠宫也曾称三清殿。
本为祠山神庙。
据镇志载,广惠宫“宋时止一殿,奉祠山神像”,“为道流香火之所”。
尽管数百年来其构建布局几经“调整”,但主体仍是祠山大帝行宫,至少人们总是以张王庙称之。
于2003年上半年重建。
广惠宫是南浔古镇一处源远流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筑遗存。
首期工程后的广惠宫重建重修工程,部分展现了历史上广惠宫的原貌。
刘氏梯号(红房子)崇德堂(又称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
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
董其昌书法《酒德颂》
董其昌行书《酒德颂》
来源/ morunshuxiang等的收藏复制·编辑/ 塞上
齐翁董其昌书法《酒德颂》绢本纵24.5厘米,横245.7
厘米此卷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
《酒德颂》是魏晋诗人刘伶创作的一篇骈文。
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
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如蜾蠃之与螟蛉。
董其昌书于石湖山庄欢迎光临颐心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