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明-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 格式:pptx
- 大小:7.86 MB
- 文档页数:30
明董其昌《林泉⾼致图》明董其昌林泉⾼致图上海崇源2004秋拍成交价88万元作品鉴赏董其昌(1555-1636),字⽞宰,号思⽩、⾹光居⼠。
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区马桥)⼈,明代书画家。
万历⼗七年进⼠,授翰林院编修,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敏”。
董其昌擅画⼭⽔,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
书法出⼊晋唐,⾃成⼀格,能诗⽂。
董其昌强调以古⼈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技法时不倚傍他⼈庑下“作重台”,⽽是有选择地取舍,融⼊⾃⼰的创意。
他认为如果离开了⾃⼰的创意,古⼈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独创的形式再现古⼈的“风神”。
凭借⾃⼰对古⼈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成家法的化境。
余绍祉,明徽州婺源⼈,善古⽂⼯⾏草,筑室著书,⾃号疑庵居⼠。
此图据余⽒跋所称,乃其兄余绍禄于明天启年间得于四明朱勋,朱⽒尝居于董其昌乡⾥松江,⼜兼同时之⼈,其画当确⽽⽆疑。
返观此图,笔墨松秀,趣味淡拙,皴法尤得椎沙印泥之妙,貌似不事雕琢,更显清旷蕴藉,当其中晚年之后作品。
题识:泉声咽危⽯,⼀⾊冷青松。
董⽞宰画。
诗堂:天启癸亥,长兄禄挂帆⽽东,饱看四明⼭⾊,谒故⼈朱明府元峤之尊⼈,郡司马公勋。
司马曩住云间,得董太史画,因出相赠,吾兄获此,如溪槎⼈得⽀机⽯,不轻⽰⼈,甲⼦冬⽇⼤雪,悬此幅于⽇涉园亭,⼭⾊⽔光,隐隐飞动,觉增四座寒栗,时同观者,友⼈胡去疾也。
腊⽉⼗四⽇余绍祉识。
作品资料作者董其昌尺⼨ 54×151cm估价 RMB 500,000-600,000成交价 RMB 880,000专场古代书画拍卖时间 2004-12-22拍卖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04秋季⼤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精品第⼆场钤印:董其昌、画禅原图下载━━━━━━━━━━━━━━━━━━━━━━━━━━━━━阴⼭箴⾔阅画千卷,不如读透⼀帧。
总是走在时代前沿:从绘画名品看上海人董其昌的仿古迷幻!明末书画大家董其昌是一位看似老派、实则大胆实验的创作者,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与实践发挥到极致。
他本身是兼擅哲学、诗文、书画的全方位文人,也是一位通晓中国艺术史的书画鉴赏家,现今珍藏于博物馆内的许多古代名迹都经他亲手展阅、甚至题跋,这些珍贵的大师手笔启发了他,也提升了他作品的鉴赏难度,塑造出文化菁英专属的赏画趣味。
董其昌是松江府上海县人,34岁时考取进士,顺利谋得朝廷官职,任职于翰林院。
尔后历经官场风雨起伏,曾一度辞官退隐,却又再度出仕,坚持到80岁以太子太保一品官职退休。
然而,在知己好友陈继儒的眼中,他是“少无宦情,老无媚骨”的人,后代研究学者则称他为“热衷艺事,冷感政治”的“朝服山人”。
身在官职却心在艺术的他,在北京任职时便密切与藏家接触,购藏珍贵的古代名迹,亦经常利用公务旅行之便,四处搜罗、观览书画作品,游遍山水胜景,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他大量阅览古代名作以开拓眼界,同时也是一位用功的研究者,建立了“南宗”大师笔墨的风格系统,将文人画的地位推至巅峰。
画外之境董其昌虽长时间身负官职,他的几位好友却多是退隐的士大夫,过着无拘无束、醉心文艺的隐居生活。
董其昌也不断在作品中建构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同时进行创作实验,试图将外在风格与内在情感连结,诠释不同的画意。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明代,私人收藏《婉娈草堂图》──王维魂《婉娈草堂图》是董其昌传世纪年作品中相当早的一件,作于1597年43岁时。
董其昌于农历十月深秋之时至华亭地区拜访好友陈继儒。
陈继儒很早便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他在昆山读书台有一座隐居书斋“婉娈草堂”,董其昌于临别时作此画。
这次他是趁前往南昌的公务之旅,于回程刻意绕道,在松江地区停留了好一段时间,其间他又趁机收得数件北宋名迹,并于藏家处再次得见郭忠恕摹王维的《辋川图》。
董氏此时期对于王维风格的探索,主要来自《江山雪霁》与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他两次至杭州藏家处观览郭氏的摹本《辋川图》,还曾向另一位藏家冯开之借观《江山雪霁》一图长达一年,对王维画风有长时间而深入的观察体会。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明·董其昌的作品:构图精巧,意境高远!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
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
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
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
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
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
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董其昌《高逸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89.5cm,横:51.6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其昌正赋闲居家。
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导致其宅被焚,家资尽丧,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惶惶往来于吴兴、镇江之间。
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但董似乎心有余悸,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
此图即为第二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
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
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达了董其昌一贯的风格和情趣。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董其昌《⼭⽔册》-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册》,明代,董其昌,册页,纸本墨笔,共9开,每开纵26.4厘⽶,横16厘⽶,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明代董其昌《⼭⽔册》全九开9492x1314⾼清⼤图藏印:“□□⽥舍”、“⽵窗”、“简静斋”、“□耕澹□”、“⽵窗”、“苑西”、“顾⼦⼭秘匧印”、“江邨秘藏”、“□□堂春⽔长廊”、“清吟堂”等。
此册⽆作者款印,清⼈⾼⼠奇题跋云为董其昌所画。
每页⽤笔⾯貌各不相同,依次仿⾼克恭、沈周、黄公望、倪云林、⽶⽒⽗⼦等诸家。
董其昌画过⼤量师法古⼈的册页⼩景,体现了他对前⼈笔墨技法的领悟和实践,⾼⼠奇称董其昌“临古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临古”⽽“变古”正是董其昌所追求的绘画境界。
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陆润之藏”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烟客”第三开:⾃题“⽞宰画。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第四开:⾃题“⽞宰。
”鉴藏印钤“烟客”第五开:⾃题“⽞宰。
”鉴藏印钤“孙之”第六开:⾃题“董⽞宰。
”鉴藏印钤“孙之”第七开:⾃题“⽞宰。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孙之”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九)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图》册,明,董其昌绘,10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1.2cm,横13cm。
第⼀开,画奇峰兀⽴,坡陀树⽊,云烟缭绕。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壶奇峰⽩云图,图在吴门,尤⽂学家,余见⽽拟之。
其昌。
”钤“太史⽒”、“董其昌”印。
第⼆开,画溪流两岸⼭峦起伏,树⽊丛⽣。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吴仲圭号梅华道⼈,此图仿之。
其昌。
”钤“太史⽒”、“董其昌”印。
第三开,画溪流、⼭⽯、树⽊。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第四开,画重峦叠嶂,云⽓弥漫,房屋茅舍,林⽊深秀。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落落长松夏寒,右丞诗中画也。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董其昌(明),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
吴宽行书扇面吴宽《行书扇面》。
董其昌乐毅论《乐毅论》董其昌书。
纸本。
纵26公分,横224.5公分。
广东省博物馆藏。
董其昌草书扇面《草书扇面》董其昌书。
纵15.5公分,横47.7公分。
荣宝斋藏。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
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
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董其昌行书诗董其昌《行书诗》,行书。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浚路马湖记》董其昌书,纸本,行书,纵29.3cm,横607.5cm,132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是董其昌所写的一碑记。
款署:董其昌撰并书。
魏应嘉篆额。
徐标建。
有沈荃题跋。
“王鸿绪印”、“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藏印。
为王鸿绪、安岐、张若霭、清内府旧藏。
《浚路马湖记》布局疏朗匀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所谓“渐老渐熟,反归平淡”,寓生秀于扑茂苍拙,自然洒落。
董其昌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
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
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轮一筹”(《容台集》)董其昌草书扇面《草书扇面》董其昌书。
纵15.5公分,横47.7公分。
荣宝斋藏。
此帧扇面书法写的非常激越跳宕,技法娴熟。
自署学杨少师(凝式),确有几分“神仙起居法”的遗韵。
扇面纸熟,又有折痕,形式特殊,写好不易,董其昌是书扇老手,正利用了扇面的短处而变其长,出现的线条及墨色的变化别有意味。
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行书,绢本。
横301厘米,昆山昆仑堂美术馆藏。
董其昌行书轴董其昌《行书轴》,行书,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行书帖董其昌《行书帖》,行书。
董其昌洛春谣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纵41厘米,宽461厘米。
董其昌书法擅于以手卷形式表现。
明朝奇人陈继儒与董其昌的收藏故事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3期陈继儒陈继儒书法董其昌《婉娈草堂图》陈继儒旧藏明朝奇人陈继儒与董其昌的收藏故事文/ 陈利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工。
少年既有才名,不到三十,即取儒生衣冠焚弃而自命隐士,绝意仕途。
陈继儒通儒、释、道。
书、画、诗、文俱佳,又精书画,古玩鉴赏,可以说,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他无一不通,几乎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通人。
陈继儒标榜清流,20 年不踏入城市,却又与世俗社会交往颇多,上自名官巨卿、文人学士,下至商贾贩夫、三教九流,乃至黄冠老衲、名妓才媛都和他有往来。
他的作品,甚至是朋友间往来书信、记载历代掌故的笔记,一经流出,人们便相互传抄,一读为幸。
和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所谓的“隐士”不同,陈继儒自焚衣弃儒后,就再也没有当官。
据《明史》及一些史料笔记记载,他曾被朝中官员多次举荐,举荐他的人达十人之多,皇帝也曾下诏征用,他都逊谢不赴。
学识渊博书画俱佳陈继儒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并喜爱戏曲、小说。
其书法学苏轼、米芾,对苏、米墨迹,最为喜爱,虽残碑断简,也必搜采,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来仪堂帖》。
所画山水,空远清逸,松江博物馆藏有《潇湘烟雨图》。
所画梅竹,点染精妙,名重当时。
用水墨画梅,乃其首创,曾编《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为后世所法。
传世作品有《梅花》《梅竹双清图》等。
陈继儒所藏碑石、法帖、古画、印章甚丰。
在东佘山居内,竖立的碑刻,有苏东坡《风雨竹碑》、米芾《甘露一品石碑》、黄山谷《此君轩碑》、朱熹《耕云钓月碑》等。
得唐代颜真卿《朱巨川告身》真迹卷,遂将住处命名《宝颜堂》。
陈继儒收藏书画有倪云林《鸿雁柏舟图》、王蒙《阜斋图》、梅道人《竹筿图》、赵孟頫《高逸图》,以及同时代的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字画。
印章收藏有苏东坡雪堂印、陈季常印等。
他还摹刻《晚香堂苏帖》《来仪堂米帖》,刻《宝颜堂秘笈》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