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9
1自然不只是指“户外的”的东西,如云彩、树木地形和动物生命,而是指他们的性质,一个计划、一种情感或一种工具的性质。
一个人或有关他内在的一切。
内在的自然用大写N表示,指的是固有原理。
2有机这个词在建筑上的意义不是指那些挂在肉店里的,用两条腿走路的或栽在田野里中的东西。
有机这个词指的是统一体(entity),也许用“整体”(integral)或“固有”(intrinsic)这个词更好。
在建筑上我们创造性地用来表示局部与整体如同整体对局部一样。
因此,作为整体的统一体正是有机这个词的真正的意义。
固有(INTRINSIC)。
3形式追随功能这是一个用滥了的口号。
自然形式常常是这样的,但这只是在较低的层次,并且常常只是适用于那种把建筑形式摆置在上面的平台。
与语法与诗歌的关系相似,骨架也并非是最后的人形,功能与建筑的关系也同样是这样,炫耀“骨架”并不是建筑,“少就是多”只是在“多”做的差的地方才成立。
形式出发于功能。
但是,只要诗一般的想象力与功能相配和而不是毁坏它,形式可以超越功能。
因此“形式追逐功能”在精神上就不再有意义了,已成了一种陈词滥调,只有我们说或写“形式和功能合一”时才有意义。
现在它是通过国际式贫乏枯燥的关隘口令。
4浪漫这个词和:“美丽”一样,指的是一种品质,批评家和当代文人对这个崇高而又富有情感的词的极端保守的使用把它搞混了。
有机建筑视现实为人类创造的固有的浪漫,或把任何集体工作能想象出浪漫。
一个委员会只能从有灵感的个人那里接受浪漫。
在有机建筑的领域里,人类的想象力应使粗糙的结构语言相应地变为具有人情味的形式表达,而不是造成毫无生气的立面或炫耀结构骨架。
形式的诗意对于伟大的建筑来说是必须的,正如树叶和树,花朵和植物,肌肉和身体一样。
因人的需求而失去丰富情感,加上虚无主义的泛滥,这就没有理由把样式的泛滥看成是最合适的行为。
直到建筑物的机械化用于创造性的建筑,而并非创造性的建筑服从机械化,我们才会有伟大的建筑。
有机建筑班级:环艺2班姓名:彭滔学号:20077849有机建筑的含义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有机建筑的意义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且赋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机建筑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
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型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有机建筑与造型理论由“自内设计”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一次设计都始于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由此向外发展,在变化中获得形式,不仅如此,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类也是属于大自然生态的一部份,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对自然生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生态环境发展对未来的启示相当重要。
有机建筑代表赖特的建筑人生赖特用一生来解译有机建筑,那些不理解他的硬直的人对他的不敬,学生个人还为他感到怒火中烧呢。
记得有的书上写着赖特在塔里埃森办建筑学校的时候,“只认同随和他的人”,而写这句话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他不知道赖特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建筑师,他的建筑哲理更是一个建筑的新的高度,他该是人类最需要的建筑师。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墅。
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
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
有机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摘要】: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
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草原住宅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建筑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创建了家园。
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
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俯视山庄全貌。
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学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
学校与众不同,学生入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期间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
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
赖特认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进行,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劳动、吃饭、娱乐、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
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步扩建的,塔里埃森的建筑每年都要进行修改、扩建,不断完善,学员参加建校劳动,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现代主要建筑2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 )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
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
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
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
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
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
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流水别墅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
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
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
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
浅析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作者:胡天君王君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期引言作为建筑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直到18世纪以前在建筑论文中还没有使用过空间这个词汇,到19世纪中叶以前它还没有在任何确切三维空间的意义上开始流行,直到20世纪,当提到赖特对现代建筑空间发展的贡献时,他对建筑的思考不只是从当时注重的建筑结构上,而是从空间上进行深入探索。
这使得他与同时代的建筑师显得与众不同,成为20世纪第一位最伟大的建筑师。
也正是在20世纪空间概念在以赖特为主导的倡导下,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考和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从事建筑的工作者所探究的重要建筑问题。
建筑空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思考,正如沃尔弗林写道:“我们四处走动,因为在走道交叉处,新的画面不断出现,目标不能落在交叉形式的最终展示上——甚至也不想那样,而是造成一种感觉,觉得在尽可能多的方面,都潜在有景象。
”这正是一种对空间存在的切实描述。
当人们可以进入一个建筑,去感受它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建筑空间就成为了建筑的主题,而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则是建筑设计中—个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合理统一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关系,就如同精神和物质具有相互性,无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能是一个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整体,无间地融合在一起。
而人们面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探索其合理的统一,这一过程的追求正如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所追求其功能性与审美性合理统一与异曲同工。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建筑的功能性与审美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
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发展方向下,要追求建筑空间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
例如设计一个展示空间的建筑,这不仅要考虑到该建筑的性质所在和容量大小、管理方式以及功能效益和细节完善。
还要考虑到整个建筑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地域文化、居民的视觉取向,大众的审美观点。
巴黎艾菲尔铁塔Tour Eiffel简介艾菲尔铁塔矗立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战神广场上艾菲尔铁塔高320.7米,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克莱斯勒大楼的出现。
登上艾菲尔铁塔的游客早已超过1亿人次。
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该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它是为迎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而于1889年建成的。
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
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博览会建筑,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早年他以旱桥专家而闻名。
他一生中杰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扬四海的还是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铁塔。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出现在一个变革的时期,铁塔是现代主义作品,反对古典的穹隆顶模式。
19世纪的巴黎依然是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风格,体现于建筑上是恢复穹隆顶的风尚,埃菲尔设计的铁塔反了传统。
铁塔是钢铁结构建筑,自从“水晶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玻璃、钢铁和木材建造出的大型建筑物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源头之后,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城市建筑产生。
用他自己的话说:埃菲尔铁塔“把我淹没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
当初,法国政府虽然决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但提供的资金只是所需费用的1/5。
埃菲尔为实现他的设计,曾将他的建筑工程公司和全部财产抵押给银行作为工程投资。
它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
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
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重达9000吨,共用了1.8万余个金属部件,以100余万个铆钉铆成一体,全靠四条粗大的用水泥浇灌的塔墩支撑。
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的典范⏹⏹修建艺术欣赏论文:无机修建的模范——西塔里埃森【摘要】:无机修建是赖特的著名实际,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无机修建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初次提出无机修建原那么,他以为一幢修建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假设场地环境特征清楚,修建的外型应当与环境坚持谐和。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修建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周围的山形相互照应。
西塔里埃森是依照自然法那么建造的,不只修建自身是无机的全体而且与环境坚持谐和,它把场地、资料、建造方法和修建师的无机哲学结合在一同,并充沛予以展现,是无机修建的模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无机修建,草原住宅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修建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置办的土地上创立了家园。
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
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仰望山庄全貌。
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立了一所修建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先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
学校异乎寻常,先生退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时期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
学校没有正轨的教学方案,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修建。
赖特以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停止,应当在任务中学习,休息、吃饭、文娱、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
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渐扩建的,塔里埃森的修建每年都要停止修正、扩建,不时完善,学员参与建校休息,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陈洋学号:11201191262013年5月11日谈建筑的艺术性这学期上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对建筑艺术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
”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
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
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也就是说,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建筑设计中的有机建筑和表现主义形式论文建筑设计中的有机建筑和表现主义形式论文摘要: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有机建筑和表现主义的形式都具有典型性的特征,也是未来建筑设计中需要加以重视的热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建筑设计中的有机建筑和表现主义的理论概念内容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对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目的是利用有机建筑和表现主义理论令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有机建筑;表现主义;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中有机建筑的理论内涵有机建筑主要是指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中的思潮之一,有机建筑的理论与人文思想、生命哲学以及想象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理论内涵是以“住”为核心,进行人类建筑文明的神话,其本质原理与现象学相似,认为建筑应当为人类所服务,同时人类也应当基于外界客观事物进行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发展。
在西方的有机建筑理论中,有机建筑与表现主义是密不可分的,[1]因此国内有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在理论上,有机建筑的理论也被称为有机创造、有机建造,最早是由德国建筑学家雨果提出的,其中赖特也为理论的深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机建筑强调内生机制,对于有机的概念与传统不同,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形态,而且是一种内部深层次的分析,对于建筑和所处场景的构筑,对于建筑本身目的的探究,并且要求建筑设计者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所处位置进行形态的自然改造以及精神结构的内在塑造。
2建筑设计中表现主义的理论内涵表现主义兴起的时间与有机建筑相仿,都是在二十世纪的欧洲地区,主要以德国为阵营,在德国杂志编辑瓦尔登在1912年首次利用表现主义这一概念来界定柏林的先锋作家,再次以后表现主义的概念开始传播开来,同时,在建筑设计领域,表现主义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美术行业对于表现主义的深入探索,通常学者倾向于认为费德勒和尼采以及艺术学家格尔三个人对于表现主义做除了卓越的贡献,[2]尤其在二十世纪初信仰缺失的年代,对于艺术家而言,表现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
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
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
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赖特早期代表作品罗比住宅(Robie House)是20世纪建筑大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草原住宅的代表作。
地点:芝加哥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建成时间:1909年基地面积:10,800 sq ft (1003平米)建筑面积:9,062 sq ft (842平米)特点: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
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
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
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
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剌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
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住宅历史:1908年5月,Frederick Robie购买了这块地,1909年4月15日开始施工,1910年5月Robie 一家四口——Frederick, Laura, Frederick Jr. and Lorraine搬进了这栋住宅,地毯、家具等一些细部直到1911年1月方才最终完工。
建筑预算是$60,000,决算是$58,500(1910年的$58,500相当于2007年的$1,300,000),其中土地$13,500,设计和施工$35,000,装修$10,000。
然而,由于1909年7月罗比父亲的去世以及婚姻关系的恶化,罗比不得不出售了房子,他仅仅居住了14个月。
4.赖特。
赖特对建筑德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代表作品如草原式住宅,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其实,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别在于两个地方的文化不同.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
”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往昔,然而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中,它前进的脚步停滞下来。
当代,面对潮水般涌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条与主义,中国建筑文化应以更广博、更开阔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唤醒富于创造和革新的心灵,以东方文化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改造世界。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差异:一、本体认识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西建筑哲学的差异体现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少、较单调.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气象万千,尤其是民居及其园林与皇室宫苑。
初探有机建筑设计原则[摘要]:文章简单阐述了有机建筑的概念,结合工程实践,就有机建筑设计情况,提出了有机建筑设计原则。
[关键词]:有机建筑;建筑设计;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 f1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历史证明,有机的建筑设计手法贯穿了整个建筑发展的过程,直到近代赖特将其作为一个体系从历史的长河中提取出来。
任何试图以文字对其加以定义都难概其全,或者仅仅表述了它的某一部分,如仿生、可持续。
即使是提出这个概念的赖特本人,也未能成功的对有机建筑下一个定义。
在1931年的一次讲演中他提出了51条解释,以说明他的有机建筑观点,但这更倾向于诠释他的理念。
究其一生,赖特只是勾画出了有机建筑的轮廓和指出了它可能的发展方向。
所以正确的理解,有机的创作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原则,有机建筑具有多元、反常、矛盾和善变的特征。
2有机建筑的概念有机建筑(organic architecture)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是美国建筑师fl赖特。
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3有机建筑设计原则3.1共性原则(1)统一相较普遍逻辑的、一步一步的设计方法,阿尔瓦阿尔托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直觉的和同时性的方法,这保证了他设计的过程从构思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意向,从直觉提炼、抽象到形成新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程。
对于赖特来说,整体统一才是有机建筑的根本。
局部服从整体,整体又兼顾局部,这就是完整性,而完整性导致统一性。
对他来说,建筑物不再是平面方案的三维产物,其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各立面丧失主导性,退而成为空间等级的外在表达,空间再次回归主导。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摘要】: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
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草原住宅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建筑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创建了家园。
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
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俯视山庄全貌。
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学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
学校与众不同,学生入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期间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
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
赖特认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进行,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劳动、吃饭、娱乐、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
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步扩建的,塔里埃森的建筑每年都要进行修改、扩建,不断完善,学员参加建校劳动,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赖特夫妇曾于1927年1月访问过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Phoenix),当地的阳光和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威斯康星州春绿县的冬季则是既阴冷又潮湿,医生劝告赖特夫人,若每年冬季迁居菲尼克斯,避开北方的阴冷,赖特至少会延长生命20年。
1936年赖特患了一次肺炎,促使赖特夫妇决定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内建立自己的塔里埃森分校。
他们在靠近菲尼克斯的史考茨代尔(Scottsdale)买了800英亩(约324hm2)的荒地,背靠麦克道尔山(McDowell)、遥望天堂谷(ParadiseValley),当时四周几乎荒无人烟,设计图纸是赖特在现场的帐篷中绘制的,沙漠中的阳光强烈,白色绘图纸反射的眩光刺目,不得不改用深色的纸,赖特亲自绘制了设计图,1938年分校建成,命名西塔里埃森,时年赖特已70岁。
赖特的经济并不富裕,短期内建立一个分校何尝容易,如何建造最便宜的房子是赖特面对的首要问题。
1929年,赖特在菲尼克斯接受一项设计任务期间,赖特夫妇的住所靠近工地,自己搭建了帐篷式的临时性建筑,临时性建筑采用木板墙、帆布顶,白帆布既遮阳又透光,而且光线柔和,赖特发现搭建这种帐篷式的建筑比租房子经济适用,他把这种帐篷式的建筑营地亲切地称为“奥克蒂罗”(Ocotilla),奥克蒂罗是当地常见的一种仙人掌的名称,建造西塔里埃森时,赖特首先想到的模式就是“奥克蒂罗”。
西塔里埃森的屋顶选用白帆布成为赖特的既定方针,此外,当地的石材坚硬、颜色丰富,就地取材可以不花一分钱,毛石墙以1:10的水泥砂浆砌筑,沙子也可以从附近的旱河中挖取,木料选择了当地的红木,价格低廉,施工的劳动力全部依靠学员们自力更生。
西塔里埃森将绘图室布置在建筑布局的中心部位,并与餐厅靠近,居住用房与绘图室之间隔着一个通透的连廊,赖特把它称作“清风廊道”(Breezeway),顾名思意,这里的穿堂风很凉爽,清风廊道的上面是客房,清风廊道的西侧是一个开敝的平台,名为“日落台”(Sunset Terrace),日落台与绘图室前的水池、草地共同形成艺术性很强的景观。
起居室被称为“花房”,室内家具全部是赖特亲自设计的,室内还陈列着赖特的大量收藏品,有些像博物馆,赖特夫妇的卧室并不大,与起居室共同围合出一个私密性的内院。
学生宿舍与赖特住所之间隔着羽毛球场,从清风廊道穿越天桥可通向学生宿舍,商店布置在入口处,可以对外开放。
西塔里埃森的建筑布局自由舒展,虽然大部分房间仍然按照XY坐标布置,但局部扭转45°,同时利用三角形的水池和花坛,丰富了建筑布局。
建筑造型平缓,3座塔楼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它们分别是入口处的灯塔、起居室后面的水塔和绘图室旁的钟塔。
钟塔居中,显示了校舍的形象,钟楼是欧美学校的符号,对西塔里埃森而言其象征意义更多些,因为西塔里埃森无需打钟上课,或许紧急情况时非常需要。
西塔里埃森的建筑造型与山形的走向一致,缓坡屋顶像似地面的自然起伏,石墙选用当地石料、更加突显了建筑的地方色彩。
建筑四周与地面的接触通过平台和踏步的处理加以衬托,踏步高4英寸、宽16英寸、坡度很缓,平台和踏步成为建筑造型不可缺少的元素。
绿色的草地、蓝色的水池、顽强屹立的仙人掌都参与了建筑构图,进一步完善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西塔里埃森的许多细部设计都独具匠心,绘图室面向城市干道的开窗只能向下看而不能远望,因为赖特认为远处的高压电杆破坏了沙漠的自然景观,绘图室东侧的红木廊架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阳光照射下投在地面的动态阴影成为重要的景观,赖特卧室外侧展廊的玻璃窗上挖了个圆洞,一个陶土罐卡在洞口,一半在室外、一半在室内,这种小技巧不知为了表达高科技还是暗示流动空间。
走马观花恐怕很难对西塔里埃森有深刻的理解,下面引用一段清华大学汪坦教授的体会,1948年他曾在赖特门下学习一年,在“塔里埃森散记”中有以下描述:“在大块蓝天中,几片奔驰着的白云傲岸独立、超高仙人掌猛扑过来,彩色夺目的奇花异草从沙砾的缝隙间挣挤而出,然后联成一片,显得坚忍不拔。
迎面出现的参差起伏、倾斜的毛石墙垛,砌筑粗犷,有似画家运用笔触那样给建筑增添了活力。
屋面上外露的红木曲梁,锯而未刨,木纹、节印、斧痕、钉迹赫然在目。
窗门形状无规则,有时甚至并不垂直。
这里找不到‘教科书知识’的落脚处。
已经不是什么超凡脱俗,而是深刻的挑战。
……登阶入室之后,我不禁愕然呆立!图书馆尽端为巨石成堆的峭壁,与室顶相遇处留了一段空隙,仰望可以观天。
垂枝挂藤、临风扶疏,峭壁下壁炉炉床下沉成池。
每逢骤雨,悬崖流泉,岂非洞天山堂,道家养气之所。
建筑竟能把人领到如此感人的境界,性格鲜明,内涵深湛,而和生活息息相关,非其他艺术可拟”[3]。
由于西塔里埃森不断地修改和扩建,汪坦先生描绘的景象今日有些似乎已不复存在。
西塔里埃森不断改进和扩建,把自己的房子作为试验场所是赖特一贯的指导思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学员人数开始仅有30人,至1945年增加了一倍,1 9 4 8年在办公室后面建造了新的音乐厅(Music Pavilion)和小剧场(Cabaret Theatre),餐厅在原地扩建,宿舍也不断增加。
1941年,当西塔里埃森的主体部分建成后,赖特夫人建议采用一部分玻璃,被赖特拒绝了,赖特说“这里不能有1英寸的玻璃,这是帐篷式的建筑”[4]。
赖特夫人以后又不断地建议采用玻璃,赖特终于采纳了夫人的意见,首先在起居室采用了玻璃,1956年赖特再一次进行建筑翻修,采用了更多的玻璃。
选用玻璃替代帆布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帆布的质量降低,赖特曾试图选用其他代用品如橡胶纤维,但新产品的质量并不过关,据说赖特早就意识到帆布迟早要被玻璃取代,最终不得不妥协。
西塔里埃森建成后,春绿县的塔里埃森相应改为东塔里埃森(Taliesin East),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塔里埃森的师生像候鸟一样到西塔里埃森过冬。
教学工作由赖特独自承担,初期聘请3位技术顾问,有时也请人来讲学。
学校的行政工作和生活管理均由赖特的夫人欧格凡娜(Olgivanna)负责,欧格凡娜是前南斯拉夫人,1924年遇到赖特后结为夫妇,她比赖特小30岁,虽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却在赖特去世后与赖特的女婿威廉·韦斯利·彼得斯(William Wesley Peters)共同继承了赖特的事业,使塔里埃森持续至今。
1987年,塔里埃森建筑学院开始颁发硕士学位,修业年限为7年。
西塔里埃森是赖特“有机建筑”(O r g a n i cArchitecture)理论的杰出代表,赖特的有机建筑概念最早提出是刊登在美国《建筑实录》(ArchitectureRecord)1908年3月的一篇文章,名为“赖特1894年的主张(”Frank Lloyd Wright’s Proposition of 1894),文章阐述了6条观点,其中第3条指出:如果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应当像从地上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我们生活在中西部草原,草原有其独特的美,平静的地平线,我们应当承认并强调这种自然美。
因此,建筑应当为缓坡屋顶,悬挑的遮檐,低矮的比例,平缓的轮廓线,厚重的烟囱,低矮的平台和围墙,幽静、私密的花园。
通过不断地摸索,赖特总结出一套适合美国中产阶级需要、适应中西部草原环境的建筑风格与布局,这就是享誉国际建筑界的“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赖特把草原住宅视为有机建筑的雏形,草原住宅也是赖特建筑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最具代表性的草原住宅当属建在芝加哥市区南部的罗比住宅(Robie House)。
赖特对有机建筑有多种解释方法,他曾经谈到有机建筑要考虑时间、地点和人,“时间”涉及建筑风格,赖特强调建筑与时代联系,不应沿用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地点”指的是自然环境,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所谓的“人”就是建筑应为“人”服务[5]。
赖特还把“有机建筑”的理论扩展到“有机社会”(Organic Society),有机社会应当是和谐的社会,应当尊重和宽容他人,他甚至说过:我们不可能得到有机建筑,除非我们成功地建立一个有机社会。
我们今日最容易领悟的“有机建筑”恐怕还是赖特最初提出的解释: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
赖特在西塔里埃森分校设计中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并尽量保持材料的原有质感,西塔里埃森的毛石混凝土承重墙以当地的石材为原料,风格粗犷,建筑与远山和沙漠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木梁和毛石墙均不加粉饰,充分展现了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西塔里埃森是继罗比住宅、流水别墅之后另一个有机建筑的典范。
参考文献:[1]Frank Lloyd Wright,monograph,V ol.6,Edited andPhotographed by Yukio Futagawa,Text by BrooksPfeiffer,1980:63-64[2]Frank Lloyd Wright Taliesin West,Edited andPhotographed byYukio Futagawa,Text by BrooksPfeiffer,2002,A.D.A.EDITA Tokyo Co.,Ltd:44[3]世界建筑,1993(2):15[4]Frank Lloyd Wright,Taliesin West,Edited andPhotographed by Yukio Futagawy,Text by Bruce BrookPfeiffer,2002 A.D.A.EDITA Tokyo Co.,Ltd:34[5]Frank Lloyd Wright.Architecture,Edited andPhotographed byYukio Futagawa,Text by BrooksPfeiffer,2003:34[6]Frank Lloyd Wright,His Life and HisArchitecture,A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7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