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迪拜建筑创意设计热论文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10物理姓名:XXX学号:100302056迪拜各种稀奇古怪的前卫建筑,让因石油一夜暴富的迪拜人沉迷于一千零一夜的梦里。
集体的乐观情绪、文化的贫瘠和似乎无底的钱袋使迪拜成为孕育新奇建筑和接纳奇迹的乐土。
于是乎,过去10年的迪拜,就像一个强力真空泵,吸引了全世界新奇玩意儿的兜售者,从奢侈品牌、高级酒店、前卫艺术,到未来派建筑师、奇形怪状的摩天大楼和零排放太阳能建筑。
对建筑师而言,赚到大笔设计费的同时,有石油大亨为自己试验各种前卫新潮乃至不切实际的建筑理念买单,无疑再好不过了。
这种看似双赢的结果,便使种种疯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在迪拜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古有精卫填海,今有迪拜建岛作为中国人,对精卫填海的故事可能不陌生。
可是,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神话寓言,在今天的迪拜,已经不止一次成为了现实。
如果说,荷兰的填海计划是因受限于地理条件而采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策略,那么迪拜填海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经济战略。
1980年以来,迪拜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它已从20世纪60年代一个沉寂无名的小渔村变成如今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源于迪拜选择了一条与海湾地区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造豪华度假胜地和购物场所,并对投资者和定居者敞开大门,力图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其中,风景如画的白色沙滩与一年四季的阳光成为吸引人的最大亮点。
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迪拜所有沙滩均被开发,发展遭遇瓶颈。
为解决这一难题,迪拜决定人工建岛,规模空前的棕榈群岛工程便由此诞生。
棕榈群岛被称作“世界第八奇迹”,它由3个棕榈岛,即朱美拉棕榈岛、杰贝阿里棕榈岛和德拉棕榈岛组成。
其中,朱美拉棕榈岛已于2006年初竣工,它的出现使得迪拜的海岸线长度增加了一倍。
岛上分布着近500座公寓楼、200栋别墅、25家酒店和200家奢华用品商店。
它已成为迪拜不折不扣的城市地标。
除了因形似棕榈叶而得名的棕榈群岛,迪拜还按照世界地图的布局,用沙石填海兴建300座人工岛屿,名曰“世界岛”,每座岛均按其“地理位置”命名。
生科院环科081 姚小波 08083132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园林及园林建筑的基本概念出发,总结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征、形态及作用,并从设计的角度阐述了园林建筑艺术美的形成要素,从而将园林建筑的艺术性区别于普通建筑,上升为一种高级的建筑艺术。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建筑;艺术设计1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形态1.1艺术特征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
建筑空间是建筑功能与工程技术和艺术的巧妙结合,需要符合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原则。
而中国园林建筑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其“意”与“蕴”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
通过园林建筑营造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即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变幻莫测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妙趣横生。
另外,于有限之中欣赏到无限空间的虚无之美是中国园林建筑具有的文化美学内涵,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作为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构图外观的造型美,并由这种静的形态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充分遐想的空间。
园林中曲折的小路、蛇形的河流和各种形状的园林建筑,以流动的曲线形式组合,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园林建筑常常采用举折和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般舒展飘逸的檐角,轻巧自在,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1]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园林建筑布局的高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所赋予的涵养与陶冶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
简单的基本单位组合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式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
例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
这些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景观,景观与景观,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与自然。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姓名:陈洋学号:11201191262013年5月11日谈建筑的艺术性这学期上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对建筑艺术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
”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
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
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也就是说,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愉快的建筑意,即建筑的意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对传统建筑艺术充满了欣赏和热爱。
传统建筑艺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当我们走进古老的宫殿、庙宇、园林,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比如北京的故宫,那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每一座宫殿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故宫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兴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还有西安的古城墙,它高大坚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
站在城墙上,我们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感受历史的厚重。
传统建筑艺术体现了独特的审美。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和谐、自然。
建筑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例如苏州的园林,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著称。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园林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等手法,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美景。
传统建筑的屋顶也非常有特色,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不同的形式,既美观又实用。
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华丽的感觉。
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传统建筑中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寺庙中的佛像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佛像的表情和姿态传达着佛教的教义和精神。
还有古建筑上的对联、匾额,书法优美,寓意深刻。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艺术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古代的建筑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建筑时,充分考虑了气候、地理、人文等因素,使建筑既美观又实用。
例如南方的民居常常采用天井、回廊等设计,既能通风采光,又能排水防潮。
北方的四合院则以封闭的院落为特色,既能保暖,又能保证家庭的私密性。
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更是一种神奇的发明,它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建筑牢固稳定,历经数百年而不倒。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和独特,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建筑艺术性与科学性鉴赏浅谈建筑风格设计与特殊创意摘要:设计风格“最贫乏而无益的,莫过于被现代性蛊惑纠缠,并且刻意忘记历史。
古代文明留传给我们的浩瀚遗产乃是建筑与设计最堪彪炳的地方之一。
这是古今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对话。
但我们所要传达的讯息不应是描摹设计发展的历史,而是一种远为深切的领悟:只要我们可以想到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建造不出来的”。
正文:现代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现代化格调的设计工程,仿佛已是城市的商标;综观过去多年来的城市改造工程,在种类和风格上均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古典、传统或是现代化的呈现、凭着设计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意,经过他们的一番塑造之后,房舍的每一处,都散发出独特的神韵。
在发展设计事业的初期,设计者虽然把目标放在城市的住宅设计上,但对商业设计的市场从未忽视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办公室、酒店、餐厅、商场,还是住宅等各类工程在设计上是向往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创意空间。
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设计者对每一个新的工程就是一项新的挑战,他们将会全力以赴去创造自己的新作品。
设计是凭个人的主观感觉出发,具体来说,一位主观性强的人走进现场环境里,一眼便能够洞悉出它的利弊所在,知道其适当的处理手法,这就要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周边事物有主观性的认识。
再者,对周围事物不断观察可以训练自己的分析能力,随着观点与角度的转变,视野的拓宽,又可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和创意,而且,经常赏析别人的设计做到知已知彼也是十分重要的。
众多的设计者认为现在的设计主流就是80年代的简约主义的复苏,设计师多随大流,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风格都十分接近,显得毫无个性,我主张不断注入新元素,推陈出新,不容许因循或抄袭,惟有这样才能创出佳作。
但如果太拘泥于此,整个设计会不够饱满。
所以,它必须借鉴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装饰模式。
建筑设计非常注意彰显不同区域的个性,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不至于由于风格的过于强烈而形成跳跃感,设计时也十分小心地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其间的尺度就显得相当微妙。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欢迎阅读古代建筑赏析论文篇一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建筑艺术赏析建筑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寺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艺术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建筑艺术进行一番赏析,从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建筑的设计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以其优雅的线条和对称设计而著名,它们表达了古希腊人民对美的追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功能和简约性,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的巧妙与独创性,使建筑物成为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其次,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通过巧妙地选择材料,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出众。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琉璃瓦,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而现代建筑常用的是钢材和玻璃,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同时,合理的材料选择也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设计和材料,建筑的功能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或娱乐的场所,而艺术的融入则使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具有审美价值。
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既是艺术馆,也是博物馆。
它巧妙地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另外,一些奢华的酒店和度假村也通过建筑艺术的精心设计,给人们提供了舒适和惬意的环境,使人们在旅行或休闲时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好。
建筑艺术的赏析也需要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建筑物所传递的信息来进行。
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铁艺结构。
这座建筑物不仅是一座工程奇迹,更是法国工业与艺术的结晶,象征着法国人民的创造力和自豪感。
因此,赏析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美,更是理解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建筑艺术的赏析也包括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鸟巢建筑赏析论文500字在写鸟巢之前,我想写写我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记得上“建筑艺术欣赏”的第一节课,我就在想怎么用一个词表达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当时我想的是“气质”,下面我就先谈谈对建筑“气质”的理解,同时也是我学习这门选修课最大的收获从老子的哲学中可以体验和感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精神的,当然,建筑或建筑群也有其精神,正如老子所表达的,这种精神相对物质而存在着,这种精神,也就是其所透露出的气质所产生的美感是超越的,这种气质所产生的美好似无形,却叉胜于有形。
这种美感就建筑本身而言是有形的,但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建筑所透露出来的气质,我想对建筑的气质应该这样来描述:建筑的气质之美是天人合一的结晶,是有形物质与无形心态的共振共鸣与亲和;任何建筑的艺术风格,无不是其策划者的气质、设计者的气质、建筑者的气质、使用者的气质的综合反映,我想用罗丹的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建筑气质的理解:“美的风景,其动人之处并不在于它呈现的舒适的感觉,而在于它隐示的思想。
”既然讲了建筑的气质,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鸟巢“气质”的理解。
鸟巢-一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建筑.2008年北京臭运会的的成功举办,鸟巢显尽了风骚,定格为中国的一个符号。
鸟巢由瑞士建筑师赫佐&莫诺所设计,作为开闭幕及田径赛馆场的国家体育场新馆,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面积达8万多坪,能容10万人。
从建筑结构上赏析:建筑主体结构由系列辐射式钢析架环绕碗式观众席螺旋而成,体育场室外地形隆起四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建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坐席,使建筑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建筑形式.从寓意上赏析:记得一位老师说鸟巢有“百鸟归巢”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与团圆,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在这个的基础上我想加一句,“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虽然用“鸡窝”似乎很不恰当,但是纵观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现代史,鸟巢无疑是中国复兴腾飞的象征,其所透露出的吉祥,积极向上的神韵在我心里形成了我对乌巢气质的理解。
美丽的建筑艺术篇章一:建筑的魅力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魅力和多样性。
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构造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
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壮丽的教堂,还是精巧的住宅,建筑艺术都在每个时代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成为了城市和文化的象征。
篇章二: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人造物,它更是人类与自然相融合的产物。
在古代,人们早已通过石头、木材和泥土等自然材料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艺术也开始与环境保护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更注重节能、环保,还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材料,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篇章三:建筑与文化的结合建筑艺术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体现了中世纪的宗教与信仰;中国的古建筑体现了传统的礼仪文化及哲学思想。
通过建筑艺术,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后独特的见解和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篇章四: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建筑给城市赋予了无限的活力与魅力。
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迪拜塔等,成为了城市的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欣赏。
而富有艺术感的建筑,如歌剧院、博物馆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也成为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篇章五:建筑的世界之美建筑艺术既活跃在世界的大城市,也孕育于偏远的乡村。
世界上各种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建筑都能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美感。
例如,巴黎的巴洛克式建筑、日本的和式建筑、摩洛哥的摩尔式建筑等,都以其风采独特的外观和内部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筑艺术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结语:建筑艺术是人类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美学价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建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居住和工作的空间,更是激发了我们对美的向往和探索。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好这些美丽的建筑作品,让它们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中西方古代建筑艺术欣赏关键字:中国;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赏析引言:当初之所以选建筑艺术欣赏课,就是想了解一下建筑。
建筑是怎样设计建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以及建筑的艺术,建筑的美。
怎样设计一个建筑才能和自然协调,能充分利用自然,并且还要住的舒适,合理的利用了空间和环境。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家准备建一个房子,所以我想好好了解一下建筑,然后为自己的家设计一个理想舒适好看的房子。
人类因为有了房屋,才有了安身之所,能不怕风吹日晒。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建筑。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建筑的设计理念,从以前的避风遮雨的安身之所,到房屋的舒适漂亮,到权位的象征,后来还代表着宗教的信仰等等不同的深味含义。
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不同。
同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艺术同样相异。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历史。
内容博大精深。
在建筑上同样也是内容丰富。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受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从周礼、仪礼、礼记,以周礼为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三纲五常到孔子儒家思想,老子道家理想等的礼制思想到数字的影响:天圆地方,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九的倍数等,就例如天坛的设计就是受了数字的影响。
建筑最主要的,也是现代建筑很重要的,就是受风水的影响。
一般人在建房屋的时候必定都会先看风水。
主要是遵循周易的后天八卦方位图来的。
古代建筑的房屋,根据环境的不同建筑的屋顶的形式也不同。
屋顶主要有悬山、硬山出山、卷棚顶、攒顶、十字脊、歇山顶、庑殿。
不同的屋顶也有不同的作用。
在古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
不同的屋顶形式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皇宫有黄色琉璃瓦,民间只能用灰瓦。
建筑的大小和重要性不同,屋脊的正脊、斜脊装饰形式、配件的等级也不同。
屋脊的装饰,在正脊两端有吻兽就是哺鸡吻、鱼龙吻、哺龙吻、龙吻(也叫鸱吻)。
正脊中间是用半圆的瓦做成花饰(漏空)圆孔等(一般民间较大的建筑)。
斜脊装饰是翘角处人、兽饰,狮子:坐、勾头、走等姿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
我对传统建筑艺术充满了欣赏和热爱。
传统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传统建筑的外观非常美丽。
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有的像宫殿一样宏伟壮观,有的像庙宇一样庄严肃穆,还有的像民居一样温馨舒适。
传统建筑的屋顶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弯弯的弧形,有的是尖尖的角,还有的是平平的顶。
这些屋顶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水、隔热的作用。
其次,传统建筑的结构非常巧妙。
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耐用,还能抗震、防火。
传统建筑的柱子、梁、枋等构件之间的连接非常巧妙,不用一颗钉子,就能把整个建筑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传统建筑的门窗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镂空的,还有的是彩绘的。
这些门窗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最后,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传统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宫殿建筑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庙宇建筑代表着宗教的神圣,民居建筑代表着百姓的生活。
传统建筑的装饰也非常有特色,有的是雕刻的龙、凤、麒麟等神兽,有的是绘制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还有的是书写的诗词、对联、匾额等文字。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能起到寓意、象征的作用。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还因为它能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古人却能建造出如此美丽、坚固、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这需要多么高的智慧和勤劳啊!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更因为它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通过欣赏传统建筑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之,我欣赏传统建筑艺术,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陈洋
学号:1120119126
2013年5月11日
谈建筑的艺术性
这学期上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对建筑艺术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
”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
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
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
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
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也就是说,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
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
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
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
建筑的艺术性体现在两方面:一、建筑本身形式所带来的美感上二、建筑创作的观念上。
贝聿铭说过:“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这就充分说明了建筑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人类生活必须,还担负着向社会上的大多数民众传达表情的神圣使命。
建筑的艺术性本质上不仅指感官上的审美体验,而且是一种思想或方法,这种观念的艺术性对建筑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个建筑作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艺术性,当一个建筑可以促进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时,我们可以说这个建筑具有了内涵。
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实质意义又以建筑的具体形态来表现,而建筑形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官感受和心灵体验。
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人们以自己的理想通过修建建筑来改造周围的环境,而建筑也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用自己的模式来制约人际关系,因此建筑形式和它对于人的使用效益是紧密相连的。
“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有一种独特的形态和使用功能与之相对应。
无论是阿拉伯的拱券,还是中国的坡屋顶,都源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当地的气候、人的行为习惯协调,反映了一定的地域特征。
如阿拉伯多使用半圆形拱券,不仅为了表达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而且因为这种半圆形拱券力学性能最佳。
从西方建筑发展看,无论是敬仰自然神的古希腊神庙,还是宗教神权统治下的拜占庭、哥特式教堂,从后来充满人文精神的文艺复兴建筑到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建筑和信息化时代的智能化建筑,它们因为其形式符合建筑本身的具体环境和表达意义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品。
总之,城市、园林、建筑等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
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
要产生具有中国气派与文化底蕴、历史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城市、园林和建筑,就必须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可以这样说,建筑的艺术性其实就是建筑的审美与文化的结合体,是集结了人类几千年来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体。
要想了解人类文化的变迁必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各地区古建筑的艺术性的分析。
通过这个建筑艺术赏析这门公选课,我对于建筑的理解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虽然我学
的专业是通信工程,和艺术扯不上关系,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建筑,体会建筑背后建筑师想给人们传达的含义,有空多出去走走,看看中国的名胜古迹欣赏中国优秀的建筑作品,提高自身的涵养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