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与惊厥
- 格式:ppt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6
抽搐与惊厥病人护理常规
一、概述
抽搐与惊厥均属于不随意运动。
抽搐是指局部或全身成群骨骼肌非自主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惊厥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二、护理常规
1.抽搐发作时,立即将患者平卧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与呕吐物,移除可能损伤患者的物品,上下齿之间放开口器、压舌板或毛巾、筷子等,防舌咬伤。
如有义齿应取出,解开衣扣、裤带。
2.加床档,必要时约束保护,氧气吸入。
3.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效果及副作用。
4.抽搐时勿按压肢体,以防骨折。
5.评估抽搐发生时有无意识及瞳孔改变、大小便失禁、舌咬伤、肌痛等。
6.观察抽搐发生的部位(全身性或局限性)、性质(持续强直性或间歇阵挛性)、持续时间及缓解时间。
7.避免强光、声音刺激,护理操作尽量集中。
8.抽搐后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及有无脑水肿征象;伴高热、意识障碍者,见发热、意识障碍护理。
9.做好心理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抽搐发生时的处理措施,以防意外受伤及窒息。
2.告知患者及家属抽搐的相关知识,寻找并避免诱因。
3.告知患者避免危险的活动或职业。
4.患者外出应带随身卡,卡片上注明姓名、诊断、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5.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惊厥与抽搐的区别关于《惊厥与抽搐的区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惊厥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小朋友的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吓着,是一种精神上的损伤。
而惊厥与抽搐的差别也是大伙儿要留意的,抽动指的是神经肌肉的病理学状况。
惊厥的问题多发性于脑系病症,或是小儿惊风也较为普遍。
此外,假如发烧的度数过高,还要留意产生抽动的状况。
抽动和惊厥的差别是啥抽动就是指全身或部分成群结队肌肉非独立的抽搐或明显收拢熟客造成关节运动和强直性;惊厥就是指肌肉群收拢主要表现为强直性和经挛。
抽动不是随便健身运动的主要表现,是神经-肌肉病症的病理学状况,主要表现为横纹肌的不随便收拢。
临床医学上普遍的有以下几类:惊厥,强直性筋挛,肌阵挛,震颠,民族舞蹈样姿势,手脚徐动,扭曲筋挛,肌束颤动,下意识抽动。
中医学觉得造成抽动的发病原因辨证论治关键有热毒内热,风阳振荡、风毒窜络、阴血亏本等层面。
多见于脑系病症、传染性疾病、中毒了、头部影响、厥病类病症、子痫、生完孩子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
惊厥是小孩普遍的危症,尤常见于婴儿。
因为多种多样原因使中枢神经神经功能紊乱引发。
主要表现为忽然的全身或部分肌肉群呈强直性和肌阵挛抽动,常伴随意识障碍。
小儿惊厥的患病率很高,5%~6%的小孩曾经历一次或数次惊厥。
惊厥经常发病或持续情况严重危害性命或可使患者遗留下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小孩大脑发育和身心健康。
抽动要如何预防成效显著呢1.留意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在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迅速的环节,优质蛋白质会相对性较欠缺,较非常容易造成腿抽筋。
2.晚上睡觉留意两小腿肚的防寒保暖也可降低夜里抽动的产生。
3.有些人觉得足板过多松驰(往脚底方位垂)也会引起小腿肚的抽动。
仰睡时防止让太重的被压在在足板上,趴睡时让足板垂出床缘皆可防止让足板过多松驰。
4.健身运动前最少须作15-20分钟以上的暖身健身运动,尤其是小腿肚部分的拉筋动作一定不能少,充足的压筋才可以使小腿肚子的柔软性提升,防止挫伤,另外,血液循环系统也会改进,以防健身运动中造成的很多新陈代谢废弃物不容易清除,而造成小腿肉抽动。
抽搐与惊厥是怎么引起的?(一)发病原因病因可概括为以下4类:1.颅内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1)脑先天性疾病:如脑穿通畸形、小头畸形、脑积水、胎儿感染、各种遗传性代谢病,以及母亲妊娠期药物毒性反应及放射线照射等,引起的获得性发育缺陷。
(2)颅脑外伤:颅脑产伤是新生儿或婴儿期抽搐的最常见病因。
成人闭合性颅脑外伤的抽搐发生率为0.5%~5%,开放性损伤为20%~50%。
绝大多数病例在外伤后2年内出现。
(3)脑部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寄生虫病。
(4)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栓塞、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5)颅内肿瘤:常见于小脑幕上肿瘤,尤以少突胶质细胞瘤最多见(60%以上),其次为脑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各种转移瘤也可导致抽搐。
(6)脑部变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Alzheimer病和Pick病等。
(7)中枢脱髓鞘疾病:如Schilder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2.颅外疾病导致抽搐与惊厥(1)脑缺氧:如窒息、休克、急性大出血、一氧化碳中毒、吸入麻醉等。
(2)代谢内分泌疾病:①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等。
②脂质代谢障碍,如脂质累积症。
③糖代谢病,如低血糖、半乳糖血症。
④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钠血症、水中毒、低血钾、低血镁、高碳酸血症等。
⑤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⑥维生素缺乏及依赖症,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症。
(3)中毒:①药物:如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戊四氮、樟脑)过量;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氯普噻吨等)剂量过大;突然停用抗惊厥药或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②重金属中毒,如铅、汞中毒。
③食物、农药中毒及酒精戒断等。
(4)心血管疾病:如Adams-Stokes综合征、高血压脑病。
(5)过敏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普鲁卡因过敏偶可成为病因。
3.神经官能症癔症性抽搐。
4.高热常是婴幼儿抽搐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抽搐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异常,也可以是周围神经乃至效应器的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