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受众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35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篇一: 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注:红色字体为超连接传播界耳熟能详的5W模式衍生出关于传播学的5个研究层面,“受众分析”是其中之一。
关于“受众”这个词,是对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随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受众”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了。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受众”的书——麦奎尔在1997年出版的《受众分析》,总算是从全景式的范围程度了“受众”这个概念。
一、对受众研究的划分作者把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是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
他所概括的这三种研究传统,其区别不仅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众观的差异,还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
他认为,受众研究的目的不同,根源在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是站在传播者一方唯传播工业马首是瞻,还是站在受众一方用将心比心。
前者常常是受众研究的主流,通过测量系统和测量技术来证实受众的存在,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操纵受众,用定量研究方法获取数据,因为这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服广告商或者广告主。
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研究的目的,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下近年来的研究仍然是以“受众控制”为主流的。
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主要目的描述受众构成,统计数据,描述社会关系解释并预测受众的选择、反应和效果理解所接受内容的意义及其在语境中的应用主要数据社会人口统计数据,媒介及时间使用数据动机、选择行为和反应理解意义。
关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主要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实验、心理测试民族志、定性方法我的反思魔弹效果时期适度效果时期强效果时期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催生出一个与广告、媒介市场相关的庞大产业行为性受众被视为“黑箱”,不必了解其内在机理,通过察言观色便可描述受众经验,推理出受众的行为动机和传播效果。
社会文化性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
二、大众与受众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大众与受众是不同的。
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主讲教师:李正良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概说1、大众传播的受众:即大众。
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
2、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多量性、无组织性、同质化。
3、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4、动机:信息需求;心理调适;消遣娱乐;社会交际、教育求知。
影响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因素:A、媒介内容及其形式;Slide3:B、受众成员的社会归属;C、受众成员的文化背景;案例:山村故事(The village story)5、人民、群众与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它社会群体和集团。
2、分散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
成员是流动的。
大众的范围常常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Slide5:6、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7、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多数”力量。
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
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1、早期大众理论。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观点,又被称为早期贵族主义观点。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受众是指在某一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的接受者。
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个人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作出反应的单个个体;集体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达成一定共识的集体。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概念。
受众的构成、需求、兴趣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受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目标受众:指信息传播活动所针对的特定群体。
这类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需要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关注。
2 .大众受众: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可以覆盖到的受众,这些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细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受众群体传播相应的信息。
4 .行为受众:指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实际行为,这包括受众对信息的态度、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5 .反馈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
反馈受众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
6 .网络受众: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受众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传播学受众研究旨在揭示受众的需求、心理、行为和特点,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
传播学视域下Vlog受众及内容分析传播学视域下Vlog受众及内容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博客(Vlog)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
Vlog不仅是个人对自身生活、经验和兴趣的记录,也是传播个人观点、情感和价值观的新媒体形式。
本研究旨在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探讨Vlog的受众结构以及内容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对社会传播的影响。
二、Vlog受众结构1. 年龄分布通过对大量Vlog观看记录的分析,我们发现,Vlog的受众主要分布在15-40岁的年龄段。
其中,青少年和年轻人是主要受众群体,占据了整个Vlog观众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对新事物和潮流的接受度更高,更容易接受Vlog所传达的信息。
2. 教育程度受众的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其对Vlog的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和研究生是Vlog的主要受众,占比超过50%。
这一结果可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阅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有关。
3. 地理分布Vlog的受众分布地理上较为广泛,但是大城市的观众占比较高。
一方面,大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更高,更容易接触到Vlog内容;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年轻人更开放、更接受新事物,因此对Vlog的兴趣也相对较高。
三、Vlog的内容特点1. 折射个体经验Vlog作为一种个人媒体形式,主要通过观察者的感知和记录来展示个体生活和经验。
这使得Vlog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个体化的传播形式,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2. 丰富多样的话题Vlog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旅行、美食、时尚、科技和健康等。
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观看的内容,使得Vlog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
3. 打破传统媒体的束缚Vlog的制作相对简单,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主题自由表达。
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Vlog更加个性化、真实性和互动性更强,带给观众更直观、更亲近的体验。
四、Vlog对社会传播的影响1. 拓宽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而Vlog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迅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