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633.50 KB
- 文档页数:28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
一、从简到繁: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1 改革背景在论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教育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主要变化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1)知识体系的调整:重点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时更为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注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能力要求的提升: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向探究性、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3 影响与展望这些主要变化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二、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将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我认为这是一次积极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代写论文为深入了解论文联盟《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
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
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
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
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
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
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
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
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从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了解到,本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物理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特色的的八次课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前前后后已经经历了八次课改,每一次课改的进行都使得我们离民族的复兴越来越近了!课改历程一、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第一次课改:1952年选用当时认为使用得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重编——第一套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课改:1956年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完全自编的第一套 12年制中小学教材,首次使我国的课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强调“双基”,注重课程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加强劳动教育;模仿性,结构单一,全国统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校不同需求。
二、曲折探索期(1958—1965)第三次课改:“大跃进”时期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人教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套中小学教材。
第四次课改: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双基” 。
1963年颁布《关于实行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允许地方在使用统一教学计划、通用教材的同时自编教材和教科书,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人教社编写出版了新的12年制教材——第四套中小学教材。
三、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四、拨乱反正恢复期(1977—1985)第五次课改:1978年1月《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颁布,秋季,编订了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科中心式教材,首次将外语列为小学科目——第五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六次课改:1981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正方案)》颁布,以思想品德课取代了原来的政治课,恢复历史课、地理课,增设劳动课。
第三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我国将物理课程作为一门法定的中学课程始于1902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理教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相对完备的中学物理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可以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演变两个阶段。
一、旧中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学制的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为四年制,第一、二学年开设物理课程,每周2学时。
翌年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为五年制,物理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这就是我国中学开设物理课程的开端。
中学物理课程开设之初,对课程的要求比较笼统且极不完善,常常把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的要求合在一起论述,例如,《奏定中学堂章程》论述中学堂各学科分科教法时,就将物理与化学两门课程一起论述指出:“讲理化之义,在使知物质自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实业及理财之源”。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指出:“物理化学要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领悟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
物理化学宜授以重要现象及规律,并器械之构造作用,元素与化合物之性质;兼课实验”。
为了规范和完善中学物理课程,自物理课程在中学开设之日起,根据课程实施实践就对物理课程不断进行调整。
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物理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讲授内容为:力学、物性、热学、音学、光学、磁学和电学等。
1923年颁布的《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其中含物理学)、《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科学概论课程纲要》(含物理学)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物理课程的要求就更加具体明确,其中就包括了物理课程之目的,物理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时最低限度的标准,尤其是《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授课时间及学分作了明确规定,列出了详细的授课内容纲目以及对材料之整理、教授之注意、实验之要件等作了明确说明。
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和《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这次颁布的标准较1923年的标准又进了一步,对物理课程的要求更加完善和具体,标准分为六个部分论述,即第一目标,第二作业要领,第三时间和学分支配,第四教材大纲,第五教法要点,第六毕业最低限度。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中国物理教材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建国初期我要在教材工作方面的方针、措施和成绩,本从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物理教材谈起。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解放以前,中、小学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程标准,作为编写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
规定物理的目标: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
(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
(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
(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
(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时的2%)。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修正初、高级中学程标准》中,列出的初、高中的教材内容有大量重复。
一、古代物理教育的萌芽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物理教育主要体现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中。
其中,儒家学派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达到认识世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墨家学派则注重实用主义,强调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 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我国物理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培养了一大批物理人才。
在唐代,物理学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推动了物理教育的普及。
这一时期,物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
二、宋元时期物理教育的繁荣1. 宋代宋代,物理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物理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学等。
物理教育也相应地得到了重视,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沈括、郭守敬等。
此外,宋代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研究物理的机构,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
2. 元代元代,物理教育继续繁荣。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推动了物理教育的发展。
同时,阿拉伯文化传入我国,使得物理教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元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郭守敬、王应麟等。
三、明清时期物理教育的变革1. 明代明代,物理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使得物理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
明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徐光启、李之藻等。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物理学著作,推动了我国物理教育的发展。
2. 清代清代,物理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物理学家开始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同时,清代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研究物理的机构,如天文台、算学馆等。
然而,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我国物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四、近现代物理教育的崛起1.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物理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投身于物理教育事业。
汇报人:日期:•引言•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历程•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反思•进一步推进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对策建目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引言01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深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总结。
研究目的和方法农村高中物理新课02程改革的历程在启动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明确了农村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物理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推进农村学校现代化建设。
确定改革目标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部门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培训教师改革的启动阶段开展实验教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农村学校加大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推进课程实施在实施阶段,各农村学校按照改革方案逐步推进物理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完善课程评价同时,教育部门也完善了课程评价制度,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谈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实践能力、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物理实验,因此,实验的改革和设计,对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就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
没有“好、奇”的实验,也就无法满足初学物理的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使学生长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过程。
一、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的理念就是我们的导航仪,如果没有科学的理念,我们也就无法完成好教育教学的任务。
世界在发展、在变化,过去那些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实现教育教学任务。
我们必须继承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的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科学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1.物理课程的教育作用。
主要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近而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因为,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与从物理科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够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仅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在情感、心理领域关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