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要求】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的提高。
(2)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制,实行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
②鼓励发展,扩大和国营农场的。
③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提倡。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
②给企业。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和个人的,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取得一定成效。
(★批判个人崇拜,具有开创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政策调整: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扩大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军备竞赛: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速度和人民下降。
2、内容:(1)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承认的调节作用。
(2)减少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结构。
(4)对企业实行和,并出现合资企业。
(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或建立。
3、特点:(1)是用的方法代替原来的;(2)承认对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5、原因:(1)改革缺少和相应的。
(2)坚持做法,优先发展。
【疑难分析】1、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1)从背景来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