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3
- 格式:ppt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34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1)农业:实行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提倡种植。
(2)工业:废弃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这一模式。
开荒运动中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发生严重的风蚀和沙尘暴。
由于许多地区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较低;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
据此,应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注重发展 ,特别是与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阅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该表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主要呈现出什么特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1)经济领域: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或承包制。
(2)政治领域:实行“”。
3.失败的原因(1)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便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巩固练习】1.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习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⑴内容:(必修Ⅰ P12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⑵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自己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⑴农业:(重点)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⑵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⑴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⑵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经济改革⑴重点(实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⑵措施:①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⑶局限: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⑷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政治改革⑴思想: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⑵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⑶影响: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思考】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⑴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⑵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解决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⑶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⑷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上台。
2.内容:(1)重点在农业方面,实行,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承认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1)重点是工业:注重发展,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3)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影响:(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与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用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实行制或承包制。
3.存在的问题(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失败的原因:(1)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改革仍优先发展,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解体。
智能测试一、选择题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囡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要求】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的提高。
(2)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制,实行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
②鼓励发展,扩大和国营农场的。
③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提倡。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
②给企业。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和个人的,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取得一定成效。
(★批判个人崇拜,具有开创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政策调整: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扩大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军备竞赛: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速度和人民下降。
2、内容:(1)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承认的调节作用。
(2)减少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结构。
(4)对企业实行和,并出现合资企业。
(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或建立。
3、特点:(1)是用的方法代替原来的;(2)承认对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5、原因:(1)改革缺少和相应的。
(2)坚持做法,优先发展。
【疑难分析】1、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1)从背景来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前导学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的弊端日益暴露,的消极影响尤为明显。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
2.改革的重点领域(突破口)。
3.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4.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最终失败。
【温馨提示】赫鲁晓夫以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和重点是正确的,但农业改革过程中的大规模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是不切合实际的。
【问题导思】1.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历史地位?答案:赫鲁晓夫改革从理论上到实践上第一次全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反映了苏联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以后苏联的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预习检测1.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答案:A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重点领域放在方面,注重发展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2.主要内容(1)恢复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主要影响(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问题导思】2.简要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了其经济发展。
►预习检测2.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
”这表明其改革仍(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B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困难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1)主要措施:①用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的调节作用)。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