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省级优秀教学设计6篇
- 格式:pdf
- 大小:541.57 KB
- 文档页数:24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
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
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
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
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
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
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
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
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
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
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6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
言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
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
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
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
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
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
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
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
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
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经流传了几千
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
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鼓”是“弹”的意思。“琴”指的
是古琴。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本课讲述的也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
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言文。
2.指生读。3.正音。
4.师配乐范读。
5.借助停顿线,指导学生朗读:“哉”和“乎”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
在的“啊”,朗读时要适当延长后再停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6.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通过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教师示范
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
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理解文意,复述故事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方法:(1)梳理层次(2)想象画面(3)联系背景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细读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师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补充:伯牙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
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3)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
(4)指导朗读
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
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欣喜若狂。指导朗读:读出欣喜。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脑海中浮现初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汤汤流水,
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①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训练。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
能志在哪儿?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结:只要同学们借助语言、借助图片给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让静态的文字
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对这座坟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视琴为命。可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是什么
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他绝的仅仅是琴吗?(4)指导朗读: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5)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来吟
诵。(出示短歌,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
资料、故事补白、视频和诗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图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五、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1.和着音乐,齐背《伯牙鼓琴》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出示资料袋。
3.读完诗句,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链接《丛书》,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6中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第9页)
1.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
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知音难
觅”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2、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3、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文、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一、音乐导入,激趣揭题
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这首乐曲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是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伯牙鼓琴》,齐读课题,理解“鼓”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章
2.认识“哉”,读好语气词“乎”,师范读句子,生练读。
3.齐读课文
三、依法自学,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
2.交流反馈,师点拨指导关键字词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感悟知音,体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