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05 KB
- 文档页数:11
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单元 第7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伯牙鼓琴》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出自部编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因音乐而相知相惜,最终成为知音的动人故事。教材选择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文章结构简洁明了,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两位知音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他们可能对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感到陌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适应。在学习《伯牙鼓琴》这篇文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字词和句式结构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此外,学生对于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可能缺乏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受这种深厚的情感。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核心问题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1.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1)学生自学,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品读重点句,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体会。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我们该用什么好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呢? 2.出示“学法导航" (1)自学:自主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品读重点句,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张开想象,加深理解。 (3)归纳:结合人物对话和表现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想象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体会:结合资料袋,交流阅读感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艺术魅力,完成背诵。 1.这个教学环节通过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自然而然地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伯牙鼓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情感铺垫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更加投入和专注于文言文的学习。同时,教师的引导也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出示“学法导航”,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有序地进行文言文学习。首先,学生通过自学阶段可以独立解决生字词和句读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阅读能力。其次,通过品读重点句和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再次,结合人物对话和动作、神态的词句来归纳和讲述故事,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和感受艺术魅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和深度,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研读文本 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的课文都写了什么。___2.学生课文,读准字音。 生答:课文主要写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
3.学生边听视频边看课本。 4.学生做好节奏标记,尝试读几遍课文,读出节奏。 5.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6.学生听教师范读与小结。 7.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生读后半部分,交换内容再读) 8.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学生朗读课件上的句子。
3.学生想象画面、汇报交流。 4.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___5.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生: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生: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生:善哉乎鼓琴,袅袅乎若炊烟! 生:善哉乎鼓琴,潺潺乎若流水! 生:善哉乎鼓琴,潇潇乎若春雨! 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生:善哉乎鼓琴,蒙蒙乎若云雾! 生:善哉乎鼓琴,灼灼乎若霞光! 生:知音! 生:知音!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认真聆听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知音都有谁。___ 学生朗读课件上的诗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5.生各抒己见。 6.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生:世再无知音! 生:世再无知音! 7.生:子期也! 生:辉煌的前程! 生:断绝了他的心弦! 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生:断绝了快乐! 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4.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生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 6.教师范读并小结: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7.师生合作读。(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生读后半部分,交换内容再读)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画面、汇报交流。 4.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师: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师:伯牙善鼓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来吧,孩子们,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5.设置课堂活动知识配对,想象俞伯牙钟子期的对话。 师: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伯牙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音乐伴奏出示图片)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师: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师:志在炊烟—— 师:志在流水—— 师:志在春雨—— 师:志在白雪—— 师:志在云雾—— 师:志在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过渡:世上知音难觅,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2.出示资料链接: 俞伯牙、钟子期是我国春秋时代人,据说俞伯牙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妙或知心朋友。 3.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感悟知音难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4.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5.生各抒己见。 6.过渡:知我者,乃钟子期也!好不容易遇到知音的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中秋再相见。可是,第二年当伯牙满怀喜悦,再来找子期时,面对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师:从此,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也再也没有人会称赞他---- 师: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一定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同一句话—— 师:一遍遍哀叹—— 7.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是在用断琴绝弦这种方式来告诉子期,知我者,—— 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 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1.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理念。通过出示自读提示,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不仅能帮助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培养自我纠正的阅读能力,还促使他们在遇到难读之处时主动多读几遍,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有助于他们抓住文章主旨,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益处显著。 2.检查初读情况这一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通过指名读的方式,老师能够直接了解到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从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初读的基本要求。此外,通过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师可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程度,进而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确保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