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基本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如下: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①联合抗法。
拿破仑帝国崛起以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②联合攻俄。
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
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
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①英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了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二、二战之前西方大国的绥靖和中立政策(一)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来求得自身的平安3、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以及法西斯制造的假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固有的蔑视;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政策的表现:(1)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列强所共管的殖民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却并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3)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等国推行“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纵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侵略(注意:在西班牙,也反映了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但英法等国并未进行任何干涉(5)1938年,英、法、德、意等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
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什么?论文摘要: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什么?论文关键词: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谈到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不得不谈日本统治者制定的“大陆政策”。
但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教材版本,对“大陆政策”的表述不同。
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修)中,“日本天皇政府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
”(见教材95页)。
同样在本节的“练习”中有内似的表述:“通过日本从强迫朝鲜打开门户、直至吞并朝鲜的史实,说明它是如何实现‘大陆政策’第一步的。
”(课后习题,教材 97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侵略朝鲜。
然而在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修)中,对于“大陆政策”的表述则略有不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天皇专制政权,极力发展军国主义。
在明治天皇即位的那一年(1867年)发表的所谓《天皇御笔信》中就曾宣布,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后来,日本统治集团精心炮制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
它共确定了五个侵略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地方;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第 208页)。
很明显,这里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和教材不同:它指向了中国的台湾。
那么日本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到底是侵略中国台湾还是朝鲜呢?我们就得从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分析解决这一问题。
日本“大陆政策”也称为“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不甘处于岛国之境”,而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丰臣秀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他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大陆政策”的完成者:山县有朋(1838~1922),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丰臣秀吉等人提出的“大陆政策”。
大陆对台政策:变化与走向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
报告对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阐述,基本上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江八条”的延续,但其中出现的若干新提法,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和走向。
“新三段论”重新解释“一个中国”的内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陆开始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后,“一个中国”原则被中共历代领导人视为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或底线。
但“一中”的内涵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读。
一九六三年,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邓小平在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的构想时,强调的一个主要原则也是“一个中国”。
中共第一、二代领导人对“一中”内涵的解释是一致的,即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一九九二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虽然这时双方对“中国”所指称的涵义仍是“各自表述”的,但这是迄今为止双方立场最接近的一次。
此后,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显示了更为务实的态度,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提法改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八日,江泽民在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谈话中对此作了明确表达:“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分割”。
两年后的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江泽民在北京接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时,针对两岸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难点即“国号”之争,提出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共议双方都能接受的具体“国名”,统一后可以考虑以“中国”为涵盖两岸的国名。
据此,二○○二年一月,在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钱其琛副总理对“一个中国”的内涵作了新的表述:“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日本文化知识竞赛题库考点1、填空题从1965年开始,日本每年的出口额都大于进口额,成为世界上()的黑字大国。
正确答案:首屈一指2、单选日本是世界()大渔业国。
A.第一B.第二C.第(江南博哥)三D.第四正确答案:B3、多选日本的“大陆政策”包括以下哪几个侵略步骤()。
A.征服中国的台湾B.征服朝鲜C.征服中国的满蒙地方D.征服中国内地E.征服世界正确答案:A, B, C, D, E4、名词解释《日美安全条约》正确答案:1951年9月8日,日美在旧金山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在日本及其周围享有无限期的驻兵权利;当日本遭受外来武装进攻时,美国给予援助;美国可出兵镇压日本国内发生的内乱和暴乱;日本分担驻日美军的费用等。
5、单选日本的首都东京和富士山都位于()。
A.四国岛B.九州岛C.本州岛D.北海道岛正确答案:C6、单选日本服务业产值极为重要,占了全国()的经济产值。
A.1/2B.1/3C.3/4D.4/5正确答案:C7、单选牡蛎产量占日本全国四分之三,养殖历史有百年以上的县是()A.广岛B.山口C.冈山D.香川正确答案:A8、单选奠定了和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的作品是()。
A.《古今和歌集》B《源氏物语》C.《土佐日记》D.《枕草子》正确答案:A9、单选在日本用汉字写作“人参”的蔬菜是?()A.胡萝卜B.黄瓜C.大葱D.大蒜正确答案:A10、单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本旗手是谁?()A.杉山爱B.田中理惠C.长泽雅美D.福原爱正确答案:D11、单选日本最大的经纪公司是()。
A.艾回B.杰尼斯事务所C.StarDustPromotionD.研音集团正确答案:B12、单选日本的国技是以下哪项运动?()A.相扑B.柔道C.棒球D.剑道正确答案:A13、填空题日本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是()。
正确答案:沙特阿拉伯14、单选下列对生鱼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过温水洗烫杀菌B.必须冷冻杀菌解冻后方可食用C.没有经过任何烹调D.任何鱼都适合做成生鱼片正确答案:C15、单选日本社会正在采取多重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其中包括推迟退休年龄、为()以上的老人提供工作、提供钟点工或合同工等非全职岗位和家庭扶助。
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由来及其遗毒作者:周进来源:《前线》2014年第07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69年,然而日本国内军国主义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大有复活之势。
千百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所主张的大陆政策(包括所谓的海洋政策),即以征服、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亚洲扩张政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核心,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噩梦。
酝酿与形成日本早在4世纪就开始对朝鲜半岛等亚洲大陆垂涎三尺。
369年,出兵征讨朝鲜半岛的新罗,平定洛东江沿岸7国,并使百济成为朝贡国。
391年,确立对百济、加罗、新罗等朝鲜半岛南部国家的宗主权。
至660年,日本才丧失朝鲜半岛的天皇直属领地,结束日本第一次对朝鲜半岛部分地区长达200多年的侵略奴役。
有的日本学者甚至认为:这是日本“古代史上的一场大悲剧”。
可见日本一些人对包括朝鲜半岛在内亚洲大陆的“情有独钟”。
从8世纪开始,日本产生了保护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武士,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各方公认的军事力量,又逐渐形成武士道,推崇武勇精神,刺激战争欲望。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日本中世纪以武力作为权力基础和维持统治的武家政治。
这些可看作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渊薮与滥觞。
进入战国末期,统一日本的著名武将丰臣秀吉在1585年被任命为关白(即摄政大臣)后称:“余之被任命为关白,除统治日本外,同时统治大权也及于唐国(即中国——作者注)。
”1592年9月18日,他在《二十五条觉书》中更称:“准备恭请天皇于后年行幸唐都,呈献都城附近十国(州)予皇室,诸公卿将予采邑”,“天皇居北京,秀吉居日本,船来泊之宁波。
”丰臣做了这样一个迷梦,也决定把这个梦变为现实,抛出了所谓的“丰臣三策”——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灭亡中国,把日本的首都迁到北京;横扫印度,征服整个亚洲,称霸全世界。
1592—1598年,丰臣两次发兵出征朝鲜。
在中朝军队联合抗击下,日军被迫从朝鲜撤军,丰臣亦于1598年带着他的迷梦抑郁而亡。
就在出兵朝鲜的前后,丰臣分别写信给琉球(1590年)、吕宋(1591年,即菲律宾)、高山(1593年,即中国台湾),要求服从朝贡,并以武力相威胁。
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曾有一段研究日本大陆政策的热潮,认为其源于《田中奏折》,内容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中日学者间对《奏折》真伪的论争亦再度升温,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乘机大肆否认侵华的历史。
事实上,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基本国策,体现了其将岛国发展为大陆帝国的强蛮意志。
《田中奏折》言中了日本的侵华步骤,这不仅为识者所同见,更为史实所明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真伪不应影响日本大陆政策研究的持续和深入。
此为刊发本组文章的原因之一。
之二, 1937~1945年是大陆政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此间日本多种政略齐施,如军事占领、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控制、经济抢掠等等,妄图彻底灭亡中国。
检讨学界研究日本侵华史的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具体领域的诸般研究并未归结到大陆政策的框架内及层面上。
为此,本刊特刊发“日本侵华大陆政策研究”专题,着力于阐明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台湾的实施及其危害,以期引起中日学界的关注。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周颂伦 对日本大陆政策的论述,在我国已沉寂多年。
检讨一下大陆政策的研究史,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其形成与15年侵华战争的研究上着墨颇多,而对于其怎样由“隐蔽政策”逐渐被变成“公开政策”过程的研究,似乎留下了过大的余白。
此外,大陆政策是一种综合体现近代日本国内外政策最终意图的政策,将其单纯归纳为外交政策,显然有些偏颇。
由是,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阐说,以求教于识者同行。
田中奏折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道:“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这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这样写道:“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作者:杨现成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
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者说,就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过程。
日本根本国策“大陆政策”的确立和推行,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战火的点燃成为历史之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作者简介:杨现成(1979-),男,山东省嘉祥县人,历史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大陆政策”的含义“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一)历史渊源“大陆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丰臣秀吉时期。
早在1577年,丰臣秀吉就表露过要率军进入朝鲜,然后席卷明朝四百余州,并入日本之版图的意图。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鼓吹海外扩张者人数更多,其中以佐藤信渊最为典型。
他于1823年著有《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他在书中宣称:“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
”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
”在他看来,只要征服了中国,世界各国必然纷纷来归。
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后来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海外扩张的原型。
(二)思想奠基“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人首推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他早在1855年就曾指出,日本暂时不能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抗衡,而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征服对象。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提要:日本大陆政策是日本向亚洲扩展的政策。
它的形成对朝鲜、中国、东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主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三个阶段,最后对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原因略作叙述。
以希望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追求人类和平与幸福。
关键词:日本; 大陆政策;形成。
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1945年二战战败之前,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
”所谓日本大陆政策,只是日本国为向亚洲大陆发展的一个变名” ,”它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道路的特殊形式与其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
日大陆政策的产生,对东亚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给东亚、太平洋地区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浩劫。
一、起源在”大陆政策”正式形成以前,其基本构想早已在日本历史中出现,它主要的历史渊源有:(一) 丰臣秀吉的大陆扩张构想1584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制定了一个先占领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与印度的计划。
为实现这一计划,丰秀臣吉在1592年和1597年,”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虽然丰秀臣吉的对外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以朝鲜,侵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扩张构想,在历代日本统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 佐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佐藤信渊(1769-1850)是19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1823年,佐藤的著作《宇内混同秘策》出版,宣称”皇大御国(指日本)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日本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三) 维新运动之先驱---吉田松荫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吉田松荫(1830-1859),长州藩士。
1854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今横滨)的美国军舰上与美国缔结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军舰停泊地,供给其必需用品,允许美国在下田驻领事;给美国人以最惠国待遇。
日俄之战与 大陆政策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识刘焕明内容提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俄战争较之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和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为深刻。
这场战争不仅使日本控制了 南满 ,限制了俄国东进政策的推行,而且让日本能够以 南满 为基地,将其触角伸向 北满 和内蒙,并以此为基础发动了 九 一八 事变独占 满蒙 ,再以 满蒙 为总体战略的准备基地,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妄想征服全中国。
正因为有了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日本逐渐扫除了自己的敌对势力,使其 大陆政策 的推行步步得逞。
日俄战争改变了中日俄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亚洲的政治格局。
关键词 日俄战争 大陆政策 中日关系日俄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一场决战,它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过程中列强冲突与斗争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 大陆政策 的直接结果。
这一战争不仅改变了日俄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日本的 大陆政策所谓 大陆政策 ,即分步骤称霸世界的扩张计划,是作为岛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军国主义灭亡时止,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服朝鲜为其 利益线的焦点 ,进而吞并中国的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
其侵略顺序是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和蒙古、中国全境、亚洲及世界。
(一) 大陆政策 形成的历史条件1. 大陆政策 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日本的 大陆政策 并非是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年、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 海外雄飞论 ,这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海外雄飞论 是日本 大陆政策 的思想渊源。
佐藤信渊是幕末的扩张主义者,他认为日本为大地最初形成之国,是世界万国之根本;全世界都是日本的郡县,各国民众都是日本的子民,以大日本的雄威征服不足挂齿的蛮夷之邦、称霸世界指日可待。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李子明2012011161摘要:近代西力东渐,不但叩响了东亚文明体系的主导者中国,也打开了东亚边陲小国日本,主权沦丧的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脱离东亚,向西方学习,与西人为伍,走侵略扩张道路。
大陆政策便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
本文就日本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
关键词:日本近代史,大陆政策一、大陆政策的内容关于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史学教材一般大都会提及《田中奏折》,它是指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
其主要内容是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内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西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这是田中义一提出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和步骤。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
虽然有学者质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如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蔡智堪取得田中奏章的质疑》中起初颇有信服力的证据。
但是日本之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基本是按照《田中奏章》的路线走的,形有疑而实存。
《田中奏折》其实至少可以看作是大陆政策的缩影,一个理论内容。
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对大陆政策作一个简明概括,即:”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经济、文化、外交手段为辅,以侵占中国霸占东亚,称雄世界为核心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大陆政策的形成并非一时之因素促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立即着手实施“开万里波涛,振国威于海外的圣主遗业、先皇遗愿。
这个方针是具有历史渊源的。
关于这个历史渊源,中国研究者苑基荣对日本前近代的思想家、国学家和洋学家进行解说,提出日本大陆渊源始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观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外交政策摘要: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推行过多种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维护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和霸权主义政策。
关键词:外交政策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
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
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
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政府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即大陆政策。
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完全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借口对德宣战,侵略中国山东,并签订“二十一条”;1927年,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要分割中国东北等地,由日本占领;九一八事变后,霸占中国东北;1936年,广田宏毅内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是此方案的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亚太霸权,使美日矛盾激化,日本进而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日本的大陆政策
在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大幅度增长,日本的国力不断强盛,便逐渐不满足于自身狭小岛国的现状,开始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早在1592年和1597年,日本就先后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
此后在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海外雄飞论”,即日本早期的对外扩张思想,并将朝鲜和中国列为了首要侵占目标。
其代表人物是于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
但是在当时,由于中国的国力强于日本,所以这一主张并没有实际意义。
然而,它却奠定了日本以后“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1855年,作为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大陆政策”,就已经初具雏形。
当时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掠夺,就有人提出,英、法等国家的实力过于强大,日本还无法与之抗衡,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侵略的目标,并做了初步规划。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之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在19世纪8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其主要内容是,以日本为基础,利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从而称雄亚洲,进而争霸世界。
这便是“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
其中对于侵占中国则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先是要吞并台湾和朝鲜,从而在东南和东北对中国形成威胁,随后进占中国东北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占领整个中国。
日本正是按照这一政策,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并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此后,以甲午战争为起点,便开始逐步实施“大陆政策”,直至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进而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功了全面了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
大陆政策的概念
大陆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与大陆接壤的邻国或地区的外交政策。
在中国的背景下,大陆政策通常是指针对台湾的政策。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认为台湾是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实行了一系列的大陆政策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大陆政策的实施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
政治上,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经济上,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台措施,以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文化上,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以增进两岸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分歧,两岸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大陆政策的实施也经常受到台湾政治局势的影响。
目前,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仍然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才能找到最终解决之道。
[编辑本段]
引言
大陆政策(Kontinental Politik)曾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
[编辑本段]
普鲁士的大陆政策
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O.von俾斯麦推行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确定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普法战争后期,俄国几度扬言干涉,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构成对德国的最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俾斯麦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
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
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组成三国同盟。
此后同俄国关系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以使德国避免两面作战。
对于英国,俾斯麦设法避免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实际支持英国,阻止俄国取得黑海制海权。
80年代末随着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编辑本段]
日本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具体步骤是
①侵略朝鲜
②侵略台湾
③东北内蒙地区
④中国其他地区
⑤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