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俾斯麦
- 格式:docx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7
2013高中历史名人必备知识点:‘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个人语录俾斯麦(1815―1898)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出版他的政治讲演录。
从1892年到1905年出齐,洋洋洒洒总共14卷(《俾斯麦侯爵政治讲演录》,主编:霍尔斯特科尔,斯图加特,1892―1905)。
他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当然就是差不多在每本谈到他的历史书中都要摘引的,称他为“铁血宰相”出处的那段话。
“我最遭人恨”在俾斯麦掀起的针对天主教会的所谓“文化斗争”(1871―1878)中,反对他的声浪曾经一浪高过一浪。
一次他在普鲁士省议会中曾经激动地高喊:“我可以颇为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整个德意志帝国里最遭人恨的人。
”摆出一副“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架势——一意孤行,即使遭群起而攻之也在所不惜的态度跃然纸上!1881年还是在议会中,当有议员呼吁要俾斯麦下台时,俾斯麦对应道:“好马将带着马鞍死去。
”表示他要忠于职守,坚持到底。
鲤鱼与梭子鱼1888年2月6日,俾斯麦在分析德、俄、法三国关系时,说了一句“在欧洲鲤鱼池中的梭子鱼,阻止我们成为鲤鱼。
”在自然界,横冲直撞的食肉鱼梭子鱼进入鲤鱼池中就会扰得食草而好静的鲤鱼不得安宁。
俾斯麦以此作比喻,指出,俄国、法国是处处挑衅、侵略成性的梭子鱼。
至于德国,他则将其说成是“想当鲤鱼而不成”即使德国也成为梭子鱼,那就是完全被逼无奈。
其实,不说别的,挑起普法战争、赢得割地赔款的德国还是一个“想当鲤鱼”的国家吗?下面两句话则表现出铁血宰相的决心、信心和野心:“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1867年3月11日在北德意志联邦议会上的演讲)“在这世界上,我们德国人畏惧上帝,此外,什么也不畏惧。
”(1888年2月在帝国议会的讲演)卡提利纳分子与爬行动物卡提利纳是古罗马政治活动家,反对贵族共和国的密谋策划者。
俾斯麦在许多场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对者说成是卡提利纳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的密谋策划者。
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会上说:“在国内有大批卡提利纳分子,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提到德意志帝国,一定不能略过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威名赫赫,整个欧洲听闻他的名字,都战栗发抖。
俾斯麦的智慧和意志力远远超越时代,他的功业彪炳千秋——统一德国,完败奥地利,战胜法兰西,瓦解丹麦,实现德意志帝国的霸业。
俾斯麦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及欧洲的历史走向。
历史大帝国26:德意志第二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瓦解丹麦、完胜奥地利、战胜法兰西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外领地分布图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指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王国统一日耳曼地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伦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
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展开剩余90%德意志第二帝国属地列表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39个独立的州国。
这些邦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
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州国中面积最大的,领土占整个帝国的六成。
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普鲁士王国为蓝色新的德意志帝国包括25个国家(含三个汉萨城市)和一个直辖领地。
它实现了“小德意志方案”(不包括奥地利),而非“大德意志方案”(将包括奥地利)。
德意志帝国虽然时常有君主联盟支撑,但它严格来说是一个国家的联盟。
德意志第二帝国邦国成员帝国成立后,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兼任德国皇帝和首相,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
帝国共经历三个皇帝,分别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在任期间十分信任俾斯麦,几乎所有政务都由首相俾斯麦处理,因此又称为“俾斯麦时代”。
【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俾斯麦与威廉一世1862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议会自由派的对峙战愈演愈烈时,远在法国巴黎的俾斯麦似乎成了最后的赢家,这一年,他被威廉一世召回并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是个什么人俾斯麦是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军事上无情冷血专治,是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伟大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俾斯麦是个什么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俾斯麦是个什么人俾斯麦是德国史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政治人物,他仪表堂堂,举止风度,使得当时的德国国王对这位不同寻常的知识分子深信不疑。
俾斯麦他才思敏捷,而且机智善变。
左拉在卢浮宫中端详国俾斯麦的举止之后说他就像一位诙谐巨人,在和到场的来宾侃侃而谈。
德国人所具有的深沉和高卢人表现出的优雅都在俾斯麦的身上体现,两者相互融合,他是德国从政史上把国家政治和思想的精神合二为一的少数典范者。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在19世纪的德国政治家,担任普鲁士王国得到首相期间,他通过了一系列的铁血战争手段,去统一了德意志,自己同时也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宰相,或者叫作帝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来自保守派,并且维护着专制主义,在战争中,秉持着残酷冷血的态度,取得了很多场战争的胜利。
他的行事风格,非常的激进,在军事上也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分子,他的这种铁血战争,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发源国埋下了祸根。
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自己对于德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加上自己的伟大成就,最后获升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陆军。
到了1888年,威廉二世开始继位,在很多问题上和俾斯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以后残酷的权利斗争中,俾斯麦逐渐感到了心灰意冷。
到了1890年,75岁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了自己的辞呈,正式回归了乡野。
1898年的时候,83岁的俾斯麦在自己故乡庄园逝世了,闲居期间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的性格中是带有些神经质的,这可能是历史上伟大的领导者都会带有的特质。
他是一个勇敢善战的人,甚至在晚年期间还接受过以此决斗。
但是,俾斯麦又是比较容易意志消沉,有时又忧郁寡欢。
同时,他还长期有疑心病。
他发怒的时候,不断地去打碎一些瓶瓶罐罐,还要大喊大叫,很是疯狂。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独裁者,越是到晚年就越是专横和傲慢。
Blood and Iron——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俾斯麦性格刚强、政治手腕强硬,因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它拥有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在德国近代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以至于。
“铁血”是其代表,而从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他与友人到森林里打猎。
友人不小心跌入沼泽中,动弹不得。
俾斯麦听到求救声,立刻跑来,他故作严肃地说“:我若贸然救你,一定连我也陷入沼泽中,所以我决定不救你了。
可是我又不能眼睁睁看你受折磨,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枪干掉你。
”话一说完,俾斯麦立刻举枪,友人害怕被杀,拼命地在沼泽中挣扎,最后终于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俾斯麦租了一个地方当办公室。
他要求屋主在房间里装个电铃,但屋主以“没有置办装电铃的义务”为理由拒绝他。
当时,俾斯麦没说什么。
晚上,俾斯麦的房间忽然传来了枪声。
屋主以为发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
只见俾斯麦慢条斯理地在办公,书桌上摆着尚在冒烟的手枪。
屋主胆怯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俾斯麦淡淡地说:“没事!我只不过用枪召唤我的部下罢了!”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麦的房间就安电铃了。
他反应机敏,口才一流。
他初次担任外交官,并出席了日耳曼同盟会议。
德国国王在任命他当外交官时,对他有点不放心,说:“你从无外交的经历,竟敢接此重任,实在很大胆。
”俾斯麦机智地回答:“陛下把此重任托付给我,是陛下胆量大。
至于我能否胜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如果我不能胜任,请陛下立刻撤我的职。
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令。
”如此看来,这种暴力深深地扎根于俾斯麦的血液中。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
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俾斯麦预言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的课桌上已经被决定了。
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真正重视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的渠道。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
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
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
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1870到1894、1895,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06|国家人文历史■铁血宰相俾斯麦・军国主义与沙文主义扩张不归路:铁血宰相的遗产文I李思达1890年3月18日,因议会选举失禾U,反社会主义法注定失败,俾斯麦向新皇威廉二世递交了辞呈。
已经75岁的倔老头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声称自己身体不好,无法亲自前往皇宫递交信件,但等信差刚走,他就让手下人备马,然后骑着它晃晃悠悠地穿过街道和附近的公园,似乎是想用以此表达自己对威廉二世的抗议。
如同预兆一般,几乎没有路人认出老首相,他就像被光辉时代遗弃的幽灵,孤零零地走在柏林大街上。
3月29B,下台的俾斯麦离幵柏林,首都群众沿街送行,帝国政要出席欢送仪式——但皇帝没有出席。
火车开动时,仪仗队开始演奏一首慢速的进行曲,俾斯麦靠在车厢里,略带伤感地评论:“一场充满荣誉的国家葬礼。
”当然,对精力旺盛、感情强烈的俾斯麦来说,要他安分守己度过退休生涯是不可能的。
退职之后,他整天念叨"Le roi reverra"(国王会再召见我),但很快就发现不仅是皇帝,就连民众和政客都对他无动于衷。
这种漠视反而激起了他怒火和斗志,他开始以在野身份不断对政府政策方针发表各种评论,特别对新政府毁掉他曾花&/19O4年,在德国什未林市(位于今德国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俾斯麦雕像落成典礼上,俾斯麦正站在当地的男子合唱团前聆昕演唱。
1890年俾斯麦辞职下野,之后依然积极参与政洽活动,在各地举办演说中,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了大力气加以维护的德俄关系大肆抨击。
不过让人感到不习惯的是,下野之后的俾斯麦宛如换了一个人,声称“我绝对不是一个专制主义者,当然也不会在老年变成一个专制主义者”,还在公开演说中提醒民众“专制主义是不好的,官僚主义更加糟糕”,极力敦促民众要更加尖锐地批评政府。
在各地的演说中,他还表示:“我希望在议会中出现一个稳定的多数派……我对于我们民族机构的未来感到担忧,除非帝国国会能够有效地批评、审核、警告以及在某种条件下指导政府。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10053 zhuxiaoxian 20101764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
他从1871年接任德意志帝国宰相职位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俾斯麦依据现实政治原则,审时度势,调整外交策略,成功地建立了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欧洲外交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
铁血宰相俾斯麦深谙地缘政治,于是他意识到,欧洲的均势中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因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力求改变锋芒逼人的铁血形象,以其稳健、温和的风格扮演一种维持现有状态的角色,我们可以发现俾斯麦的外交之所以去的成功,固然和他高潮的谋略与娴熟的外交手腕具有重大的关系。
他为德国制定了自制政策,巧妙地实行自制政策,利用俄英两国的敌对关系,谨慎而灵活地与他们周旋,既以结盟方式套牢俄国,同时又不与英国失和,如愿以偿地孤立了法国并避免反德同盟的梦魇成为现实。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有几个相似之处,俾斯麦发动的魅力攻势弥补了德国作为劫掠者的形象,减轻了外界对德进攻性的担忧。
正如今天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将自己描述为一个亚洲国家不应惧怕的良性大国。
铁血宰相给中国的当权者提供了绘制中国的战略工具。
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有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正如“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力求改变锋芒逼人的铁血形象,以此稳定欧洲的秩序。
”中国也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奥托冯俾斯麦的历史故事奥托·冯·俾斯麦的历史故事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统一者,对德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手腕和奇特的背景使他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
本文将通过对他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的探讨,展现奥托·冯·俾斯麦的历史故事。
出身贵族,聪明才智奥托·冯·俾斯麦于1815年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就表现出很高的聪明才智和口才。
在学业上,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了法学和农业经济学。
这些学识为他的未来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生涯的起步和普奥战争奥托·冯·俾斯麦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他担任普鲁士驻德国联邦德维恩议员的职位。
在这个职位上,他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以维护普鲁士的利益为己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外交部长。
这个职位使他有机会参与到战争的决策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奥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普鲁士的胜利,奥地利的削弱,并奠定了北德意志联邦的基础。
统一德国的策略与成就奥托·冯·俾斯麦被公认为统一德国的策略家和战略家。
他的政治手段和斗争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以巧妙地分化和削弱德国内部的各个势力,最终达到统一的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推动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使普鲁士成功击败了法国,并通过德国帝国的宣布,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而奥托·冯·俾斯麦也因此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首任总理,并且被尊称为“铁血宰相”。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与后继者的延续除了成功实现德国统一外,奥托·冯·俾斯麦还建立了俾斯麦体系。
该体系通过巧妙的外交政策和协商,使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很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然而,奥托·冯·俾斯麦并没有长时间掌权,他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Wilhelm II)国王解雇。
俾斯麦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
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
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
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同时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
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
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
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
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
由此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
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
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
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
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
对内他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维护专制主义,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
但同时又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
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经济方面的保护关税政策
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德国的农业状况不佳,为了
保护农业市场、也为了给国内工业部门提供壁垒,德国在1879年改变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这个政策既有经济后果,也有政治和外交效应;在国内,它缔造出著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德国保守主义乃至后来的法西斯主义真正的社会根基;在国际上,它进一步恶化了德俄关系,因为俄国对输往德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依赖较严重。
反社会民主党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
李工真教授说,俾斯麦是个“保守的政治强人”,这一点在他的内政和社会政策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反社会民主党的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是很明显的表征。
这两项政策互为表里。
社会民主党是新兴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民主和革命倾向,让俾斯麦深感不安,他对霍亨左伦王朝的“责任感”驱使他打压这场政治-社会运动;另一方面,为了平息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政治和社会诉求,他于1880年代率先创设了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险制度。
他希望用这块蛋糕来瓦解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
然而,社会保险延续了下来,社会民主党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它的势力越来越大。
当然,俾斯麦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德国后来的民主化作出了贡献。
第二帝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这在全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尽管选举方式很复杂,选举产生的立
法机构权力也很有限,但这毕竟是民主制的重要实践和课堂。
和法国一样,德国的普选制是在专制色彩浓厚的体制下确立起来的。
同样,他的福利国家政策也在德国一直延续下来,即使纳粹时期也没有根本的变动。
今日的社会国家(Sozialstaat),应该说受惠于俾斯麦。
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完成德国的统一。
普丹战争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事端。
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
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则归属奥地利。
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
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与俄,法互盟,以此确保法、俄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
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
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
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
同年6月普鲁士对奥宣战。
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最后奥军战败。
1866年8月23日两国签订的《布拉格条约》。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
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
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关于德国的统一,一个广泛认可的看法是,俾斯麦是1848年革命遗嘱的执行人,但他只完成遗嘱中的一个任务:统一;另一个任务,自由,他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
公民社会、责任制议会民主制政府、更为广泛的公民权利,这些诉求跟普鲁士的王权、官僚制度和它的军队是矛盾的,而俾斯麦就是后者最出色的代理人。
历史学上常说,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和俾斯麦当
政,注定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
正因为俾斯麦和它的普鲁士官僚国家干得太出色了,1848年的自由派最后都改弦易辙,为俾斯麦的现实主义政治摇旗呐喊,放弃了最初的自由和民主追求,曾几何时,这些自由派还把普鲁士容克视为德国的反动堡垒,但如今,恰恰是这个反动集团实现了他们在1848年没有实现的目标。
他们现在几乎感激涕零了。
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晚年说,俾斯麦砸碎了德国自由主义的脊梁骨。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对外展开"均势外交",维护欧洲的相对和平以利于德国发展。
他依靠只手之力,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把欧洲大陆许多利益相冲突的国家包含在一个“俾斯麦结盟体系”内,德国居中调解,成为这个错综复杂的外交格局的中心支配环节。
但是欧陆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从根本上是无法得以解决的,同时这个“俾斯麦结盟体系”的运转过分依赖于俾斯麦个人的经验,所以他平衡均势的作法却注定要失败。
在1888年,时年29岁威廉二世继位,。
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同时对俾斯麦这种稳健的对外政策,极为不满,威廉二世极力主张对外扩张,二人发生严重冲突。
在互相鄙视的情况下,俾斯麦于1890年被迫辞职。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
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尽管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的封建势力及其军国主义传统,但统一毕竟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统一是普鲁士的胜利,俾斯麦充分发挥了自己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为德意志的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
俾斯麦所作的是不仅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这是他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最大的功劳。
但是俾斯麦不仅种下德国成功的种子,也埋下德国二十世纪悲剧的伏笔。
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
为了推动德国的统一,他推行的极为严厉的军事与政治,这样造成了德国军国主义,为一战、二战埋下伏笔。
他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阴谋家,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他是一位绝对的功臣,因为,爱国无罪,但对于世界来说,他极力推行的军国主义却是无尽的灾难。
但是总体来说俾斯麦功还是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