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应用解剖
- 格式:doc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2
颅脑应用解剖学_李振华颅脑用应剖学解东大山学学医院解剖研教室李振华一、头部重要性骨标志境界分与头部以区上眶、缘弓上颧、外缘耳门上缘至突的乳连线为界分,后上方为颅部和的前方下的面部。
部重要骨性头志标头部骨性标的对了解相志对应的颅内结,尤其构脑织组重的功要部位,以便在能进行脑颅手时术量尽免避或少减损,有重伤的要床意义临。
、一颅部要重性标志1骨. 眉弓usepciliary archr是位眶上于缘上方弓的隆形起此,皮肤表处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
叶下的缘,其侧内半的深面为额窦。
.2眉间glaelbl a位于是两眉弓之间出膨的水平骨一嵴。
.3额结节roftna tuberl位于眶上中点上缘3cm处。
方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一颅部、重骨性要志标.4眶上切sup迹roabital rntcoh位于眶缘上中、的1/内交界3,处正距中两线横指(.5cm),2处此眶上有神经和血管过。
由通此向内鼻根处在触摸到额切迹(f可onralt ntoch),滑车神经上血管束由此通过 5。
.眶下孔nifrarobtai lfraoemn 位鼻两侧于一指横眶下缘下方、05.c m,处眶神经和血下管此由过。
通6. 颏孔menat flromean 位前磨牙于的下,距前正方线约二横中指下颌骨下缘、横一处,颏指经神血管由此通和,过颏神为经滞阻醉麻穿的部刺位。
上切眶、眶迹孔下颏孔和几位于乎同一垂面上。
直一颅、重部要骨性志标. 7颧弓zyomgtac arci 由颧h的骨突和颞骨颞颧的突成构,平弓上颧,缘相当于脑大半球叶颞端的前下缘颧。
弓下与缘下切迹颌间之中的点为,咬神肌封经闭上及、颌下神经阻麻滞的醉进点。
针8 .翼点petiro n颞窝内,在为额顶、、蝶、颞四骨汇合处,位相颧弓于点中上约方4mc,颧额缝后方3.cm5处,位置其粗略可用在地颧弓中点上3方.cm5处摸到的浅窝来标志翼点适对大。
脑外裂侧点近Sylv(ian oipt),n其面内脑膜有动中脉支前经,过此处受遭暴力击时打骨,折片可碎及此动伤,形脉硬成外血膜。
脑部解剖流程
脑部解剖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切开皮肤和头皮:露出浅层的帽状腱膜和深层的骨膜。
2. 分离颅骨:颅骨连接紧密,需要仔细分离。
3. 打开硬脑膜:硬脑膜覆盖在大脑表面,保护大脑。
4. 分离脑组织:将大脑从颅骨中分离出来。
5. 观察大脑表面结构:包括大脑皮质、脑沟回等。
6. 分析脑部各部分结构: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7. 识别血管和神经:大脑血管丰富,需要特别小心。
8. 记录解剖结果:通过拍照或绘图记录解剖结果。
9. 清理和缝合伤口:完成解剖后,清理伤口并缝合。
需要注意的是,脑部解剖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由专业医生或专家进行。
在进行任何解剖操作之前,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确保符合人权和道德要求。
大脑的解剖与功能区划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在了解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的整体构造。
大脑位于头骨内,由左右两半球组成。
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而右半球则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
两个半球通过一束纤维束——胼胝体相连通。
大脑皮质是大脑的最外层,呈现出灰色的外观,因此也被称为灰质。
它含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和突触,负责控制思维、记忆、感官和运动等功能。
大脑皮质的表面有许多沟回,形成了复杂的脑图,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使得神经元的密集程度更高。
大脑的功能区划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而划分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大脑功能区域:1. 运动区:位于大脑皮质的顶部,包括中央前回和前中央回。
这个区域负责控制身体的运动,协调肌肉活动,参与动作的规划和执行。
2. 感觉区:位于大脑皮质的顶部和侧面,包括中央后回和顶下回。
这个区域接收和处理身体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等。
不同部位对应不同感官输入。
3. 语言区:位于大脑半球的左侧,主要包括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
这个区域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相关,协调咀嚼、吞咽、发音和阅读等语言相关的活动。
4. 记忆区:位于大脑的内部,包括海马体、额叶和颞叶等结构。
这个区域在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保持和回忆信息。
5. 视觉区:位于枕叶和顶叶的后部,包括视觉皮层和视觉处理中心。
这个区域负责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视觉世界。
以上提到的功能区域仅是大脑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极为复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区域值得研究。
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为人类认知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起来,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感知和行为的背后机制,同时也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和临床领域的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脑的应用解剖脑室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孔和中脑水管(图-1)。
部分人还可见到发育变异的第五、六脑室。
图-1脑室系统模式图侧脑室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图-2)。
图-2侧脑室(上面观)侧脑室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伸入额叶,冠状面上呈三角形。
前壁、顶壁为胼胝体纤维,内侧壁是透明隔,腹外侧壁是尾状核头。
侧脑室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为斜行裂隙状,横断面上呈三角形。
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等。
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多呈短三棱锥形。
顶壁、外侧壁为胼胝体纤维,在外侧壁的外侧有视辐射经过。
内侧壁上有两个纵形隆起,背侧者称为后角球( bulb of posterior horn),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腹侧者较大称为禽距( calcar avis)(图-3),由距状沟前部的皮质陷入而形成的隆起结构。
下壁由枕叶的髓质构成。
图-3海马结构脑室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面上呈半月形;在背侧丘脑的后下方弯向前下进入颞叶,其尖端距颞极约2.5 cm。
外侧壁主要为胼胝体纤维;顶壁由胼胝体纤维、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构成;底由海马伞、海马和侧副隆起构成。
下角的底壁上有两个隆起,内侧部的隆起称为海马( hippocampus),由海马沟底的皮质陷入脑室而形成的潜在性皮质,其前端宽大为海马脚,被2-3条纵行浅沟分成数个趾状隆起的海马趾;外侧部的隆起称为侧副隆起( collateral eminence),由侧副沟的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其后端膨大称为侧副三角( collateral trigone)。
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三角区和下角内,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部位。
第三脑室第三脑室( third -,-entricle)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
顶为脉络组织,突入室腔形成第三脑室脉络丛。
底为下丘脑,自前向后有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室腔向下伸入漏斗的部分称为漏斗隐窝(infundibular recess)。
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室腔伸入终板与视交叉之间的部分称为视隐窝( opticrecess)。
后壁为缰连合、松果体和后连合,室腔伸人松果体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 pineal recess),此隐窝的上方尚有一个更深的松果体上隐窝( suprapineal recess)。
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第三脑室向前上借室间孔连通侧脑室,向后下借中脑水管连通第四脑室(图-4)。
图-4 笫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第四脑室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其底为菱形窝,顶的前部是小脑上脚和上髓帆,后部是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两个外侧角突向小脑与脑干之间,称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lateral recess of foutth ventricle)。
第四脑室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
在靠近前庭蜗神经附着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末端开口形成外侧孔;靠近菱形窝的下角处有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和正中孔均通向蛛网膜下隙。
第五脑室第五脑室(fifth ventricle)是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透明隔腔(cavity of septum pellucidum)。
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图-5、图-6)。
一般情况下,此脑室不与其他脑室相通,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可阻塞室间孔致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图-5第四脑室顶图-6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第六脑室第六脑室( sixth ventricle)又称Verga室或穹窿室(cavea of fornix),亦为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第五脑室后方的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呈水平裂隙状,借穹窿柱与第五脑室相分隔。
此脑室可扩大致使脑脊液循环阻塞,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第五、六脑室并非真正的脑室,常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中脑水管中脑水管( mesencephalic aqueduct)位于中脑背侧,纵贯中脑全长,与第三、四脑室相连通。
其宽度变化较大,通常中脑水管的中部较宽,上、下端稍窄。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脑膜及硬脑膜窦(一)脑膜脑膜( meninges)自外向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等三层。
1·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紧贴于颅骨内面,分为两层。
外层为骨膜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与颅顶骨结合疏松,易于剥离;内层是包裹层,内面光滑,紧贴蛛网膜,包裹于脑的表面,并向内发出四个突起分别形成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膈等(图-7)。
图 -7硬脑膜及硬脑膜窦(1)大脑镰(cerebral falx) 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
大脑镰的上、下缘分别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上矢状窦两侧有许多陷窝,内含有蛛网膜粒,使颅顶骨内板形成凹窝。
大脑镰的前下缘附着于鸡冠,后下缘与小脑幕相连,连接处形成直窦;直窦向后与横窦汇合成窦汇。
(2)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
小脑幕的后部附着于横窦,前外侧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前端连于前床突和后床突;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称为小脑幕切迹( tentorial notch incisura)。
由于小脑幕顶高于其两侧,故横断面上的形态存在差异,可呈YV或八形。
(3)小脑镰(cerebellar falx) 为小脑幕下方的一个正中矢状位的小隔,介于小脑后面的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内含有枕窦。
(4)鞍膈(diaphragma sellae)值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与鞍结节之间,覆盖垂体窝;其中央部有一小孔,漏斗经膈孔与垂体相连。
2.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为一薄的半透明膜,包裹于脑的表面,由此膜发出许多蛛网膜小梁与软脑膜相连,两层膜之间形成网眼状的蛛网膜下隙,内含有脑脊液。
3.软脑膜( cerebral pia mater) 为一菲薄且富含血管的薄膜,紧贴于脑的表面并随其沟、裂而伸展,软脑膜与脑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分离。
软脑膜在脑室的一些部位参与形成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二)硬脑膜窦硬脑膜窦( sinuses of dura mater)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
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枕窦、海绵窦及其他颅底诸窦组成(参见图-7),各窦最后通过乙状窦经颈静脉孑L延续为颈内静脉。
1.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附着缘,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上部及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以及通过蛛网膜粒回流的脑脊液,向后注入窦汇。
2.下矢扶窦( inf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镰和胼胝体的部分静脉血,向后至小脑幕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3.直窦( straight sinus) 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与上矢状窦在枕内隆凸附近汇合成窦汇( confluence of sinuses),窦汇向两侧与横窦相延续。
4.横窦( transverse sinus)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5.乙状窦(sigmoid sinus)位于颞骨乳突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窦沟内,向下在颈静脉孔处延续为颈内静脉。
6.枕窦( occipital sinus)位于枕内嵴附近的小脑镰附着缘,下端起自枕骨大孔后外缘,上端注入横窦,收集脑膜的静脉血。
7.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位于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内有结缔组织小隔将窦分为多个互相交通的小腔,形似海绵而得名。
两侧海绵窦在垂体窝的前、后方各有海绵间窦相连,形成彼此交通的环状窦。
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
蛛网膜下隙及脑池脑蛛网膜下隙( cerebral subarachnoid space)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连通。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 cisterns),又称为脑池( cerebellar cistern)。
相邻脑池之间无明显界限,彼此交通,其形状和大小在临床影像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图-8)。
图-8脑脊液循环及脑池的模式图1.小脑延髓池( 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 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部,向前连通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下后动脉经过。
在CT图像上,该池位于小脑扁桃体与枕内隆凸之间,两侧为小脑半球的后下部,呈三角形低密度影。
2.桥池( pontine cistern) 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斜坡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连通小脑延髓池,内有基底动脉通过。
3.脑桥小脑角池( cistern of pontocerebellar angle) 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
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内侧面,后界是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是脑桥基底部下份和延髓上外侧部,内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和迷路动脉通过,蜗神经瘤时可出现块状阴影。
4.脚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四叠体池相通,内有动眼神经和基底动脉延续形成的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经过该池的外侧部。
5.环池( cisterna ambiens) 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
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间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
内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动脉、基底静脉和滑车神经等通过。
6.四叠体池(quadrigeminal cistern)位于中脑顶盖与小脑蚓上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侧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侧连通环池本部,向上延续为大脑大静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