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30.29 K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篇4】【教学目标】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难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一、了解体裁1.了解写作背景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屏幕显示,教师讲解:(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1.动作分解第一段:镜头1:起跳前的一刹那(示范)第二段:镜头2:在空中一瞬间的停滞第三段:镜头3:展示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第四段:镜头4:“入水”的刹那第五段:镜头5:观众的反应2.描绘准确细读课文,完成填空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篇1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两层:(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1、指名朗读第一层:2、指导分析第三段:(1)指名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1.齐读第三层;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1.归纳中心:——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古诗词诵读(第一、二单元)《关雎》、《蒹葭》、《十五从军征》、《鹿柴》、《竹里馆》、《春夜喜雨》等经典古诗词。
2. 现代文阅读(第三至五单元)第三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题,包括《背影》、《阿长与<山海经>》、《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
第四单元:以事物说明为主题,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课文。
第五单元: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包括《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等课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技巧,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2. 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事物特点及景物描写。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及现代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现代文阅读中的分析方法和景物描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播放古诗词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词诵读: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现代文阅读:事物说明:结合课文,讲解说明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景物描写:通过例句分析,学会景物描写技巧,进行实践创作。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部分:列出重点诗词,标注韵律、意境。
2. 现代文部分:分别列出人物、事物、景物描写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古诗词阅读鉴赏:分析《关雎》的韵律和意境。
现代文阅读分析:从《背影》中选取一段,分析人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练习:以“校园一角”为主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 答案:《关雎》韵律:五言律诗,平仄对仗工整;意境: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背影》人物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散文欣赏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词、散文、说明文、古诗文、现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登山的经历,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词、散文欣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解析古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古诗五首:《登高》、《望岳》、《春望》、《赤壁》、《钱塘湖春行》2. 现代文四篇:《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3. 文言文五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4. 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二、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现代文的分析与赏析。
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展示一幅高山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诗句。
2. 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3)实践演练: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4)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五首、现代文四篇、文言文五篇等。
2. 作者:杜甫、鲁迅、苏轼等。
3.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文结构框架。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例如:《登高》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背影》课后写作:以“父爱如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3. 作业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3.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确保课文内容的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朗读。
探究。
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__的爱。
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第1课:《背影》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长江三峡》第4课:《大自然的语言》2. 第二单元:诗词阅读与鉴赏第5课:《诗词五首》第6课:《诗词三首》第7课:《诗词两首》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第8课:《愚公移山》第9课:《扁鹊见蔡桓公》第10课:《狼》第11课:《为学》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写作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诗词的鉴赏。
2. 教学重点: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自然美。
第二单元:播放古典诗词吟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第三单元:讲述古代文化故事,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课文学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难点,指导阅读方法。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以课文为例,讲解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2. 第二单元: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第一单元: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季节,要求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第二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单元:翻译一篇文言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 答案示例:第一单元:例文《秋天的校园》。
第二单元:示例:《静夜思》艺术特色分析及个人感受。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新闻、说明文《新闻两则》《苏州园林》2. 第二单元:古诗文《春望》《泊船瓜洲》3. 第三单元:现代文《背影》《秋天的怀念》4. 第四单元:文言文《出师表》《岳阳楼记》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转换。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内容解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难点词语的含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5. 表达与写作: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文章的和作者。
2. 用粉笔标注出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标出难点词语和重点句子。
七、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作作业: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以及古今异义词的转换。
1. 词语解释: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应该给出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