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年级语文上走向虫子(节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48 KB
- 文档页数:4
《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
2、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
3、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人类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渺小的昆虫有它们的行为和判断。
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二、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思考作者描写了几只虫子。
盲目:眼睛看不清东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一般形容人主观,不虚心。
蜣螂:昆虫,齿动物的尸体和粪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骨碌碌:形容很快转动。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三、理解课文作者描写几只虫子,就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试找出起止段。
一、(1--3)描写一只八条腿的小虫。
二、(4--6)描写一只蜣螂。
三、(7--13)描写一只蚂蚁。
(一)阅读(1-3)自然段,思考:1、虫子行为的结果和我的判断一致吗?(不一致。
我认为虫子若不悬崖勒马肯定会一头栽下去,而虫子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2、我从中有何感触?(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缺点--好自以为是)(二)阅读(4--6)自然段,思考:1一只蜣螂在干什么?(想把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2我是什么心情?(着急哦,真想帮它)3我帮每磅蜣螂?为什么?(没有,因为我已有过一次教训,即不能再自以为是了)(三)阅读(7--13)自然段,思考:1、1、第三只虫子--蚂蚁再干什么?(被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爬土块) 2、我这次帮蚂蚁了吗?怎么帮的?(帮了。
我先找另一只蚂蚁来帮助它,结果另一只蚂蚁不仅不帮忙,两只蚂蚁反而打了一架。
我再把蚂蚁和干虫一起扔到土块那边)3、蚂蚁领我的情吗?(不领。
我的帮忙是多余的)4、我得到什么教训?(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印证了人的自以为是)(四)小结:文章通过记述我为虫子帮忙遭到失败的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人应该仔细了解昆虫,乃至自然的习性,才能与其和谐相处,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四、与马克.吐温的《辛劳的蚂蚁》2、4自然段比较阅读,思考两文的异同。
走向虫子编写:林丽红林菁王建华李丰胜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的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引导。
2. 提问学生对虫子的了解和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走向虫子》第一至第四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行小组讨论。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举例说明。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四、主题领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领悟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一篇关于课文《走向虫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六、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2)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作者观点,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走向虫子》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创作,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身边的虫子,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 蹭到一边cènɡ 豌豆wān扬镳biāo 卸下xiè 褒扬bāo 顶巅diān痒yǎnɡ 蜣螂qiānɡlánɡ 土坷垃kē 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 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 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平凡的生命中发现不平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虫子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从虫子的行为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虫子是非常常见的小生物。
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向虫子,去探索它们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几种虫子?作者分别观察到了它们的哪些行为?(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虫子,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它的行为的,从中可以看出虫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3、思考:作者在观察虫子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四)品味语言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教师示例,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虫子的印象和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虫子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感受。
2.邀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虫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绘。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描绘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虫子。
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虫子的认识。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虫子知识。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虫子的科普宣传海报。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海报设计,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虫子的短文。
2.课下阅读关于虫子的科普书籍,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及相关资料。
2. 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对课文《走向虫子》的预习情况。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虫子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描述虫子的生活,想传达什么信息?(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虫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己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走向虫子》产生期待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情景创设: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走向虫子》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
级上册)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赏析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授课设计之《勤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授课目的(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拭去 shì蚱蜢 zhàměnɡ蹭到一边 cènɡ豌豆 wān扬镳 bi āo卸掉 xi è夸奖 bāo顶巅 di ān痒 yǎnɡ蜣螂 qi ānɡl á土nɡ坷垃 kē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偷取名誉。
鹅卵石:平时生活中常有到的曾被水屡次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圆滑如鹅卵的石头。
阅读:大概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 米。
相同:亦步亦趋。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迟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忧如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相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友谊,简单被动人。
迟疑;诱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从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早先做好准备。
绝壁勒马:在将要掉下绝壁从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觉醒。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作者马克 ?吐温,(Mark Twain l835 ~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 ? 朗赫恩 ?克莱门斯。
马克 ?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 ?吐温是美国责备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人,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幽默的笔法讽刺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诞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邃、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示像瘟疫般流行于美国的谋利、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不忍睹的种族歧视。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走向虫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保护昆虫、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准备1.教具:昆虫标本、昆虫图片、观察工具(放大镜、镊子等)。
2.学生准备:记录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昆虫1.导入(1)展示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形态、颜色等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虫的了解。
2.课堂探究(1)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如:六条腿、翅膀等)。
(3)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昆虫标本,记录昆虫的特征。
(2)让学生尝试制作昆虫标本,体验昆虫的生态环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昆虫与生态环境1.导入(1)展示昆虫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如:传粉、捕食害虫等)。
(2)引导学生关注昆虫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昆虫减少的原因(如:农药、城市化等)。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设计保护昆虫的宣传标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让学生制作昆虫保护手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昆虫与人类生活1.导入(1)展示昆虫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药物等)。
(2)引导学生关注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昆虫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3.实践活动(1)引导学生设计昆虫创意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词;2、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对比阅读,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提高比较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自然生灵的一员,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求知。
大自然以其无穷的奥秘,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冲击着人类的灵魂。
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们,以其独有的生存模式,启迪着人类:何为生存之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向虫子》,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字词积累:蜣(qiāng)螂土坷(kē)拉骨碌碌(gūlūlū) 忙碌(lù)悬崖勒(lè)马: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
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当中一共写了几只虫子?明确:三只:一只八条腿的小虫、蜣螂、蚂蚁。
(明确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四、探究学习(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一)第一只虫子:八条腿的小虫(教师精讲)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1、这只小虫在做什么?2、对于小虫的行为,“我”的评价是什么?3、“我”得出了什么教训呢?在原文中划出来。
活动设计:如果你是这只虫子,又会怎样来评价“我”的这种想法呢?(二)分组讨论、交流1、蜣螂和蚂蚁分别在做什么?2、面对它们的行为,“我”又有哪些表现呢?3、从它们的身上,“我”又得到哪些教训呢?方法: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完成。
2017年八年级语文上走向虫子(节选)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走向虫子(节选)》
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大自然的怀抱是宽阔的,她有很多的孩子:地上的昆虫,天上的飞鸟,水中的鱼儿,还有我们人类,我们都是自然之子。
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
咱们人类总认为自己很伟大,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但是却忽视了渺小的昆虫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行为和判断。
自以为高
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如果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现在咱们师生就一起——走向虫子。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x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2、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蜣螂(qiāng)铲(chǎn)喘(chuǎn)土坷拉(kē)
3、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文章脉络。
第1—3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地爬”。
第4—6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7—13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明确:不是。
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对于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
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我们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
(对“人”的思考)
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
不同点——《蚂蚁》反思
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
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四、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
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